苏轼的水调歌头
2023-02-09 21:13:05
5486
1、这首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苏轼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的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氛围,反衬出自己遗世独立的意绪和怀念往昔的情怀。”
- 2、这词写的都写到你和我的心里头去了。我们毫不夸张地说,海内外的中华儿女,只要到了中秋节,必然会吟诵这首词,这是千古第一的中秋词。虽然你已经很熟悉了,但我呢,还是止不住想讲一讲,为什么呢?因为特别喜欢。
- 3、苏轼一生,以崇高儒学、讲究实务为主。但他也“龆龀好道”,中年以后,又曾表示过“归依佛僧”,是经常处在儒释道的纠葛当中的。每当挫折失意之际,则老庄思想上升,借以帮助自己解释穷通进退的困惑。
- 4、【苏轼的水调歌头】这便是人间世事中的苏轼,也是苏轼眼中的人间世事!
- 5、何似:一说何时;何如,哪里比得上。
- 6、人间今夕,天上何年?天上是否胜过人间?作者想乘着清风飞上天去,可是想到那些用晶莹剔透的美玉建成的楼阁,心中又不禁犹豫起来,只怕因为月宫太高,自己受不了那里的清寒。
- 7、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遗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 8、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 9、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我想要乘着清风回到天上,又恐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
- 10、【苏轼的水调歌头】苏轼自己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有起“乘风归去”之想。他想乘风飞向月宫,又怕那里的琼楼玉宇太高了,受不住那里的寒冷。“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两句急转直下,天上的“琼楼玉宇”虽然富丽堂皇,美好非凡,但那里高寒难耐,不可久居。词人故意找出天上的美中不足,来坚定自己留在人间的决心。一正一反,更表露出词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同时,这里依然在写中秋月景,我们可以体会到月亮的美好,以及月光的寒气逼人。这一转折,写出词人既留恋人间又向往天上的矛盾心理。这种矛盾能够更深刻地说明词人留恋人世、热爱生活
11、回复“测试2”,可获取现当代文学基础测试题;
- 12、序:余去岁在东武,作《水调歌头》以寄子由。今年子由相从彭门居百余日,过中秋而去,作此曲以别。余以其语过悲,乃为和之,其意以不早退为戒,以退而相从之乐为慰云耳
- 13、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
- 14、辛弃疾的这一首词是整个南宋豪放词的问鼎之作,其英气无二。该此借刘义隆北伐失败的事情来讽刺南宋冒进北伐造成失败的事情,同时表达了自己时运不济的悲哀。近代俞陛云评价到:“此词登京口北固山亭而作。人在江山雄伟处,形胜依然,而英雄长往,每发思古之幽情。况磊落英多者,当其凭高四顾,烟树人家,夕阳巷陌,皆孙、刘角逐之场,放眼古今,别有一种苍凉之思。况自胡马窥江去后,烽火扬州,犹有余恸。……往者长己矣,而当世岂无健者?老去廉颇,犹思用边,但知我其谁耶?英词壮采,当以铁绰板歌之。”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 15、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是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 16、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 17、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 18、苏轼的中秋水调歌头
- 19、公元1074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
- 20、苏轼在《水调歌头中秋》中表达自己美好心愿的名句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作者: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1、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22、经典咏流传:苏轼《定风波》
- 23、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 24、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 25、下阕写对月怀人,即兼怀子由,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同时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转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到了房中迟迟未能入睡之人。
- 26、wearestillabletosharethebeautyofthemoontogether
- 27、《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朝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阕词。此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当时作者在密州。词以月起兴,以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表达了词人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祝愿,也表达了在仕途失意时旷达超脱的胸怀和乐观的景致。
- 28、这一句化用唐代韦瓘所撰小说《周秦行纪》中的诗句:“香风引到大罗天,月地云阶拜洞仙。共道人间惆怅事,不知今夕是何年。”民间素有“天上一日,人间百年”的传说,人生短暂,而天上的神仙们青春永驻,从不为会老迈而担忧。作者在这一追问中不仅是好奇,恐怕也隐含了对岁月流逝的焦虑之情吧。
- 29、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 30、苏轼何尝不明了这些?但他不愿意明了,他只希望在朦胧混沌的一派月色酒香中放纵一回,你说我醉我便醉,你说我佯醉我便佯醉,我只愿这样醉着,便将人世间的长长短短、离离合合、真真假假、风风雨雨看个明白,认个清楚;我只愿这样醉着,便可都不作理会,只顾着自己在月酒里身轻如叶,漂转如影,来去自由,潇洒快活!
31、经典咏流传:刘禹锡《陋室铭》
- 32、译文:勇气并非身处险境时毫无畏惧,而是坚定持守正义的目标。
- 33、李煜作为亡国之君,他的故国之思并不值得同情,他所眷恋的无非是“雕栏玉砌”的帝王生活和宫闱秘事。不过这首脍炙人口的千古名作,的确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成就。此词感情之深厚强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势。蒋捷《虞美人·听雨》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 34、水调歌头的结构分为“序”、“上篇”和“下篇”。
- 35、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的清影,归返月宫,怎能比得上在人间逍遥呢?
- 36、shuǐ diào gē tóu sū shì
- 37、指人的“悲欢离合”和月的“阴晴圆缺”。
- 38、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 39、上片写作者对天上明月的遐想,下片转而写月光辉映下的人间景象。夜渐渐深了,月光移动着,将清辉洒向华丽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窗户,照到了房中迟迟不能入眠的人。为什么“无眠”呢?结合下文来看,是伤离怨别,对月怀人。这个“无眠”之人,乃是千千万万望月伤怀的人的缩影。
- 40、对于这首《水调歌头》历来都是推崇备至。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认为此词是写中秋的词里最好的一首。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寻味。因此九百年来传诵不衰。吴潜《霜天晓角》:“且唱东坡《水调》,清露下,满襟雪。”
41、Itdoesnotseemlikethehumanworld
- 42、《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公元1076年中秋在密州时所作。
- 43、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 44、人间既然不愉快,希望乘着中秋夜里的清风离开人间到琼楼玉宇去,可是呢,上天也没有他想象的那么愉快。他这句话,让我们想起了李白的《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苏轼跟他的不同在于,他倒没有说“独酌无相亲”,而是群酌、群饮,有相亲。可是心里头啊,这块垒还是消除不掉。李白在诗中,那是努力在寂寞当中寻找快乐,但其实天上和人间又有什么分别呢?苏轼仿佛是要追寻着某种希望,却又丢不下这烦恼的人世,更丢不下这深厚的兄弟情分,这是词的上片。
- 45、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 46、rén yǒu bēi huān lí hé ,yuè yǒu yīn qíng yuán quē ,
- 47、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欢迎大家来到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学文化课堂,我是康震。
- 48、接下来的“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是“把酒问青天”中要问的内容,对明月的追逐和赞美又更进了一步。苏轼很想乘风到月宫中看一看,但是又怕那里的氛围太过凄凉,自己抵挡不住刺骨的寒冷。
- 49、这首词以月起兴,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 50、下片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无眠”是泛指那些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至不能入睡的人。月圆而人不能圆,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于是诗人埋怨明月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却又含蓄地表示了对于不幸的离人们的同情。
51、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 52、他不仅问了这一句,后面还接着问——“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不知道天上现在到底是哪一年?人间是熙宁九年,中秋节这一天,公元1076年,可天上是哪一年呢?不知道!不知道没关系,苏轼只是这么一问,这种问本身也带有情绪的,他后边自己做了个解答。
- 53、经典咏流传:王维《山居秋暝》
- 54、下片呢,下片非常巧妙,确实是大诗人必有大手笔,大手笔孕育着大格局。这下片怎么写呀?要一般的人很难接下来,他顺着月光写。“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这一缕月光,开始老在天上挂着,现在怎么样呢?照在这楼台亭阁之上,又照在了我们家的窗户上,又接着照在什么呢?照在了我身上,我是谁呀?无眠之人。所以你看,上片本来起调很高,一会儿问明月几时有。一会儿又要乘风归去,随着月光啊,一直都集中在苍穹之上,感觉跟人间没关系。可是苏轼非常巧妙地用了这九个字,把这一缕月光从天上的宫阙和琼楼玉宇转到了自家的楼阁上。接下来,就好办了,
- 55、该词是书写了岳飞“精忠报国”的英雄之志,词里句中无不透出雄壮之气,显示了作者忧国报国的壮志胸怀。它作为爱国将领的抒怀之作,情调激昂,慷慨壮烈,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不甘屈辱,奋发图强,雪耻若渴的神威,从而成为反侵略战争的名篇。明代沈际飞:“胆量、意见、文章悉无今古。”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 56、经典咏流传:李叔同《送别》
- 57、回复“签到”,可查看往期“古代文学”复习签到内容;
- 58、天上宫阙:指月中宫殿。阙,古代城墙后的石台。
- 59、由感伤离别转而为对离人的祝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词人以理遣情,希望从共赏明月中互致慰藉,离别之憾可以从兄弟友爱中获得补偿,全词以美好的境界结束。结句与上阕“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样,是积极乐观的。
- 60、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61、月亮转向朱红色的亭子,悬挂在雕刻的窗户的低处,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月亮对人们不应该有任何遗憾。为什么人们离开时只有圆?人们有悲伤和喜悦的变化,月亮有阴晴圆缺变化。这种事情自古以来就很难完成。我只希望这个世界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够安全和健康,即使他们被数千英里分开,他们也可以分享这美丽的月光。
- 62、而且,这不仅是论述,更是抒情,在词的最后将抒情与意向结合在了一起,“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也就是说,既然不能两全其美,那么就只能带着豁达的情感来看世界,只要人们的情感能够长久,只要能够望向同一轮明月,就算是不能相聚在一起,也是很美好的。
- 63、在大自然的景物中,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很容易启发人们的艺术联想。一钩新月,可以联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可联想到美好的团圆生活;月亮的皎洁,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的意象上,集中了人类无限美好的憧憬和理想。
- 64、向别时圆)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何事,为什么。
- 65、经典咏流传: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 66、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 67、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到早晨,大醉,写了这首,同时怀念子由。
- 68、也就是说,酒能麻痹人们的感情,起到借酒消愁的作用。而这里的明月已经不是平常时期的明月,是中秋之月,人也不是正常之人,是喝醉了的人。苏轼一开始就以这种情境带入,表达了自己在中秋之夜举杯问天的非凡气魄。
- 69、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绮户:雕饰华丽的门窗。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绮)户:彩绘雕花的门户。
- 70、从这首《水调歌头》中,可看出苏东坡与弟弟苏辙在官场的身不由己和兄弟二人的感情深厚!一句“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惟酒可忘忧”将兄弟之间归隐“相从之乐”的情态描写地极富情趣!可惜的是二人“退而相从之乐”的夙愿至死都没能实现。二人的后半生反而应了苏辙在离别词中的一句“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实在可叹!
71、接下来两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从明月诞生的时候起到现在已经过去许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宫里今晚是一个什么日子。……他很想去看看,所以接着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里有两个字值得注意,就是“我欲乘风归去”的“归去”。飞天入月,为什么说是归去呢?也许是因为苏轼对明月十分向往,早已把那里当成自己的归宿了。从苏轼的思想看来,他受道家的影响较深,抱着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又喜欢道教的养生之术,所以常有出世登仙的想法。
- 72、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 73、中秋佳节,皓月当空,作者高举酒杯,向青天发问:这明月究竟是什么时候就有的?此词开篇出语奇逸,超人意表。为什么有此一问呢,是在追溯宇宙的起源?是在惊叹造化的巧妙?还是在慨叹宇宙的流转无穷、苍茫无极,人世的渺小短暂?无论是什么,作者此时必然是思接古今,有感而发。
- 74、但:只。只愿。
- 75、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遗憾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 76、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 77、作为自然之物的月亮,本来是不会有什么愁恨的,可是为什么总在人别离的时候圆了起来?别时月圆,仿佛故意与人为难,令人伤心。用“何事”起问,表面上是埋怨明月不通人情,实则寄寓着自己怀人的深情。
- 78、经典咏流传:孟郊《游子吟》
- 79、《水调歌头》是苏轼在中秋节写的一首诗,当时苏轼因为政治处境的失意被贬山东省诸城市任太守,又与其弟苏辙别离,中秋对月,不无抑郁惆怅之感。但是苏轼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表现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 80、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81、端起酒杯。把,执、持。
- 82、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 83、经典咏流传:辛弃疾《青玉案·元夕》|最美的元宵词
- 84、琼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 85、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 86、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 87、望月怀逸兴壮思,自具雅量高致。怀人写悲欢离合,颇显旷达胸襟。《水调歌头》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公元1076年中秋在密州时所作。这首词以月起兴,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词作上片问天反映执著人生,下片问月表现善处人生。落笔潇洒,舒卷自如,情与景融,境与思偕,思想深刻而境界高逸,充满哲理,是苏轼词的典范之作。
- 88、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宋苏轼
- 89、出自宋代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 90、蒋捷的《虞美人·听雨》,写的不仅仅是自己的一生,还写尽了大部分人的一生,因此能够得到大多数人的共鸣和感慨。词以“雨”为媒介,概括出少年、壮年和晚年的特殊感受,将几十年大跨度的时间和空间相融合:少年只知追欢逐笑享受陶醉;壮年飘泊孤苦触景伤怀;老年的寂寞孤独,一生悲欢离合,尽在雨声中体现。
91、“乘风归去”表现了苏轼对人世间的不满,而“归”就好像表明他本来就是月宫中的人,只是暂时到人间住一段时间。
- 92、水调歌头,词牌名,又名“元会曲”、“凯歌”、“台城游”等。上下阙,九十五字,平韵。相传隋炀帝开汴河时曾制《水调歌》,唐人演为大曲。大曲有散序、中序、入破三部分,“歌头”当为中序的第一章。双调九十四字至九十七字,前后片各四平韵。宋人于前后片中的各两个六字句,多夹叶仄韵。也有平仄互叶几乎句句押韵的,共八体。
- 93、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 94、李白《月下独酌》:“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写酒后月下独自对月起舞。苏轼借用其诗中洒脱不羁的形象和清朗空明的意境,舍去了原诗孤独迷惘的情绪,用来表达自己中秋月夜的“欢”情“醉”意,并与月宫的孤寒作比。正因为人间胜于天上,他才欲去又止,实际上抒发了自己对人世的眷恋和人生的热爱。
- 95、经典咏流传:《三字经》全文朗读+注音+注释
- 96、词的最后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婵娟”意思是美好的样子,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共婵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典故出自南朝谢庄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一句。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到一起。“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词人把明月共同的爱,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古人有“神交”的说法,要好的朋友天各一方,不能见面,却能以精神相通。“千里共婵娟”也可以说
- 97、经典咏流传:《行香子·树绕村庄》秦观
- 98、词的最后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共婵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典故出自南朝谢庄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让对于明月的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
- 99、如果将流传最广的宋词做个排行榜,那么苏东坡的这首《水调歌头》必然位列前茅。这首词以月为意象,围绕中秋月景展开想象,从月之圆缺联想到人的离合,融情其中,富含哲理,读来情韵优美,意境无边,堪称古今绝唱!后世诗家评价此词曰: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俱废!可见这首词历史地位之高!
- 100、把酒:端起酒杯。把,执、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