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翻译
2023-02-23 20:21:38
6233
1、我到那倒在路上的石碑时,又感叹古代刻写的文献未能存留,后世讹传而无人弄清其真相的事,哪能说得完呢?这就是学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取舍的原因了。
- 2、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日“花山”
- 3、《游褒禅山记》中在作者看来,对于虽然有志向和力气却不能实现目标的事情,自己与别人的看法是,。
- 4、不随以止也:不随以止也省略句
- 5、《游褒禅山记》中作者认为在实现人生目标的道路上,虽然只做到,但无论是自己不是别人都不会感到遗憾。
- 6、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 7、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因为/并且,连词
- 8、全文即事明理记游,处处为议论埋下伏笔;议论,句句与记叙相呼应游踪交代完整清晰,见闻却言约而事丰,未尽的游兴在议论中得以宣泄,强烈的感受在议论中尽情地倾吐“记”为“议”提供形象依据,“议”是“记”的最后升华二者相得益彰,浑然一体,平中见奇,别开生面。
- 9、【游褒禅山记翻译】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从舒州通判任上辞职,在回家的路上游览了褒禅山,三个月后以追忆的形式写下的。四年后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12年后罢相。他不顾保守派反对,积极推行新法。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这与本文的观点也有相似的地方。
- 10、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11、《游褒禅山记》是一篇游记体的论文,阐述两个观点,一是“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必须“尽吾志”以赴;一是古书不存,学者研究学问必须“深思而慎取”文章以游山为喻说明无论治学、立业都必须有坚强的意志、百折不挠的精神,有深思而慎取的态度;意志不坚,浅尝辄止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本文的结构谨严,可以从前后叙议的紧密联系,行文的上下呼应和写法上曲折、起伏方面去体会。
- 12、学生分小组思考、讨论下列问题后,派代表回答
- 13、《游褒禅山记》宋代:王安石
- 14、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形→动,到尽头
- 15、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资源网
- 16、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 17、对于这件事我有所感慨。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益,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危险而又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
- 18、今言…“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合判断“者”在这里除了表示停顿语气外,还有提示原因的作用。
- 19、译文:褒禅山也称为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如今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
- 20、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仆碑:倒下来的石碑。以:“以之”的省略,因此、由此。悲:叹惜。夫:那些,代词。谬:谬误,用作动词,弄错的意思。其:代词,代古书。莫:代词,没有谁,只用作主语。名:说出,指识其本名。胜:尽。也哉:语气词连用,“也”表示论断语气,“哉”表示感叹语气,语气的重点在“哉”上。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此所以……也:这……缘故。学者:研究学问的人。之:指流传的书籍材料。○“仆碑”照应开头,再用“悲”字领起一段议
21、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因为
- 22、译文:褒禅山也称为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现在将“华”读为“华实”的“华”,大概是读音上的错误。
- 23、【游褒禅山记翻译】原文: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 24、有了意志,也不随从别人而停止,然而力量不足的,也不能到达。
- 25、指名回答下列句式的特点
- 26、于是,只好都跟他退出来。大概我们所到达的地方,比起那些喜欢游险的人来,还不足十分之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来此而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洞内更深的地方,那些到的人更加少。当决定从洞内退出时,我的体力还足够前进,火把还能够继续照明。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 27、课文第四段重点掌握词句
- 28、经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个洞穴,一派幽深的样子,进去便寒气逼人,打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这是人们所说的“后洞”。我与四个人打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前进越困难,而所见到的景象越奇妙。有个懈怠而想退出的伙伴说:说“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
- 29、经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个洞穴,一派幽深的样子,进去便寒气逼人,打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这是人们所说的“后洞”。
- 30、人教版初中化学教学资源网
31、褒禅山也称为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今所谓慧空禅院者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
- 32、人教版初中物理教学资源网
- 33、其孰能讥之乎:难道,副词,表反问语气
- 34、人教版高中化学教学资源网
- 35、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 36、我对于那座倒地的石碑,又感叹古代刻写的文献未能存留,后世讹传而无人弄清其真相的事,哪能说得完呢?
- 37、明确:文章两部分之间使用了过渡句“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开启下文,第三段第一句“于是余有叹焉”,紧承上文,领起全段使文章前后衔接,过渡自然。
- 38、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後洞。
- 39、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 40、③(记叙的结尾,补叙同游者的籍贯、姓名。
41、理清课文前后两部分的内在联系,弄清因事说理叙议如何有机结合。
- 42、往往有得心得,收获,名词
- 43、本文是一篇游记,但不同于一般的游记,不重山川风物之美的描写和景物的叙述,或者寄托某种情致怀抱,而重在借景生论,因事说理,以说理为目的记游的内容只是说理的材料和依据。
- 44、讨论:为什么要特别提及仆碑上的文字?对“花”和“华”的辨析体现了王安石爱钻字眼的习惯,他也因此受时人讥笑,你是如何看待他的这个习惯的?
- 45、译文:有了志气,也不盲从别人而停止,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有了志气与体力,也不盲从别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而使人感到模糊迷惑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物件来支持,也不能到达。
- 46、“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指出只要“尽吾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悔;
- 47、部编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48、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动→名,见到的景象
- 49、作者提出了三个“不能至”:“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去掉双重否定,就是“三有”:有志、有力、有物。
- 50、布置作业:背诵课文三段,力争全文背诵。
- 52、洞内更深的地方,大概来到的游人就更少了。当时,我的体力还足够前进,火把还能够继续照明。
- 53、译文:褒禅山也称为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此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当初慧褒和尚墓边的庐舍。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现在将“华”读为“华实”的“华”,大概是读音上的错误。
- 54、褒禅山也称为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现在将“华”读为“华实”的“华”,大概是读音上的错误。
- 55、原文: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 56、我对于那座倒地的石碑,又感叹古代刻写的文献未能存留,后世讹传而无人弄清其真相的事,哪能说得完呢?这就是学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地援用资料的缘故。
- 57、因为余之力尚是以入,火足以明也,却随之出,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根结在于他的意志不坚定。
- 58、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
- 59、原文: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 60、学生集体朗读课文。
61、“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有“力”而无“志”,因此未达目的,这会被人讥笑,自己也会悔恨;
- 62、看课文,指出加点的字古今词义不同或词类活用情况
- 63、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 64、人教版高中数学教学资源网
- 65、后世之谬其传弄错,使……错,使动用法
- 66、解题
- 67、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 68、本文通过记叙作者游褒禅山的所见情景展开议论,说明无论治学或做其他事情,都必须有不避“险远”的坚强意志和“深思而慎取”的严谨态度,才能获得成功。这种思想和王安石一生从政、治学的实践是一致的。
- 69、作者从顺序上肯定了“志”的重要首先要有“志”,其次要有“力”,再次要有“物”。
- 70、语气副词,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难道”;表估计时,译为大概、可能
71、那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不平坦而又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
- 72、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 73、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 74、指名学生汇报完成文后练习四的情况
- 75、
- 76、人教版高中语文教学资源网
- 77、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十分之一
- 78、我对于那座倒地的石碑,又感叹古代刻写的文献未能存留,后世讹传而无人弄清其真相的事,哪能说得完呢?这就是学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地援用资料的缘故。同游的四个人是: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长乐人王回,字深甫;我的弟弟王安国,王安上,字纯甫。至和元年七月,临川人王安石记。
- 79、尽了自己的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难道谁还能讥笑他吗?这就是我的收获。
- 80、作者又对“志”的重要性,作进一步的强调和申述。
81、部编初中历史教学资源网
- 82、思考本文的记叙部分和议论部分是怎样紧密联系的?
- 83、以“于是余有叹焉”一句承上启下“于是”的“是”什么意思?让学生在第二段中找“是”所指代的“这种情况”都包括哪些语句?——“是”说“游华山洞”从“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到“火尚足以明也”。
- 84、译文:我到那倒在路上的石碑时,又感叹古代刻写的文献未能存留,后世讹传而无人弄清其真相的事,哪能说得完呢?这就是学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取舍的原因了。
- 85、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判断句
- 86、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
- 87、褒禅山也称为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如今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如今将“华”读为“华实”的“华”,是读音上的错误。
- 88、段依次记述:山之、山之、山之、山之
- 89、其孰能讥之乎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 90、人教版初中语文教学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