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官兵收河南河北(精选98句)
2023-02-02 00:41:22
2053
- 1、请大家熟背本诗,在古诗的积累之中兼顾楹联写作吧!本期内容就到这里,我们下期再会!
- 2、清代何焯《义门读书记》:如龙。二泉云:后半喜之极,故言之泽。
3、“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一联,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白首”,点出人已到了老年。老年人难得“放歌”,也不宜“纵酒”;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这句写“狂”态,下句则写“狂”想。“青春”指春季,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想到这里,又怎能不“喜欲狂”!
- 4、杜甫于此诗下自注:“余田园在东京”,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剑外”乃诗人所在之地,“蓟北”乃安史叛军的老巢,在今河北东北部一带。诗人多年飘泊“剑外”,艰苦备尝,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如今“忽传收蓟北”,真如春雷乍响,山洪突发,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喷薄而出,涛翻浪涌。“初闻涕泪满衣裳”,就是这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第一个浪头。
- 5、原文: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 6、想提高古诗词朗诵技巧的你
- 7、⑻巫峡:长江三峡之因穿过巫山得名。
- 8、快快动身起程巴峡穿过巫峡,我穿过了襄阳后又直奔洛阳。扩展资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春天。宝应元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衡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汴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
- 9、第二年,持续七年多的“安史之乱”宣告结束。杜甫听到这消息,不禁惊喜欲狂,手舞足蹈,冲口唱出这首七律。
- 10、明媚春光和我作伴,我好启程还乡。
- 11、杜诗最大的艺术特色是,诗人常将自己的主观感受隐藏在客观的描写中,让事物自身去打动读者。例如《丽人行》中,诗人并没有直接去斥责杨氏兄妹的荒淫,然而从对他们服饰、饮食等方面的具体描述中,作者的爱憎态度已显露无遗。
- 12、剑外:剑门关以南,这里指四川。蓟北:泛指唐代幽州、蓟州一带,今河北北部地区,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13、诗意:诗的前半部分写初闻喜讯的惊喜;后半部分写诗人手舞足蹈做返乡的准备,凸显了急于返回故乡的欢快之情。
- 14、这句写“狂”态,下句则写“狂”想。“青春”指春天的景物,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诗人想到这里,自然就会“喜欲狂”了。
- 15、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 16、百度百科——杜甫
- 17、这首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狂喜心情。
- 18、杜甫一生不得志,晚年潦倒,生活靠朋友接济,有个小儿子就是活活饿死的,在战争动乱的年代生活尤其艰辛,本是又是一个爱国诗人,听到收复失地心情甚是激动。
- 19、巴峡:当在嘉陵江上游。此指嘉陵江上游,阆水、白水段的江峡,因其曲曲折折,形如巴字,故称巴峡,又称巴江。
- 20、清代黄克缵、卫一凤《全唐风雅》:写喜意真切,愈朴而近。自然是喜意流动得人,结复何等自然。喜愿之极,诚有如此,他语不足易也。
- 21、【闻官兵收河南河北】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
- 22、“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一联,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白日”,指晴朗的日子,点出人已到了老年。老年人难得“放歌”,也不宜“纵酒”;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
23、胡乱收卷诗书,我高光得快要发狂!
- 24、杜甫深陷贼中,不仅没有背叛唐朝,还历尽千辛万苦逃到了凤翔——当时唐肃宗所在地。一路上,他看到许多村庄惨遭浩劫,许多百姓家破人亡。见到唐肃宗后,肃宗感动于他的忠贞高尚,授予他左拾遗一职。但他很快被卷入政治斗争中,仅仅三个多月,就被打发回家。一路上,遇到的不是伤兵就是难民——“所遇多被伤,呻吟更流血。”
- 25、白日里引吭高歌呵且须纵情饮酒,
- 26、严格的标准筛选:深度解析100首古诗词,覆盖中小学新课标必读古诗词篇目。
- 27、首联描写诗人初闻喜讯的惊喜,是诗人情感的第一次爆发。颔联从“涕泪满衣裳”到“喜欲狂”,诗人如狂似癫的状态使他的喜悦之情得以登上更高峰,是诗人情感的第二次爆发。结尾四句,诗人在晴曰里痛快饮酒放声高歌,阳春做伴正是返家还乡的好时节,诗&归心似箭的情绪抒发得酣畅淋漓。
- 28、《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表达了诗人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之后惊喜欲狂的心情,反映了诗人渴望安定生活的思想。本诗主要叙写了诗人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后,十分的喜悦,收拾行装立即还乡的事。抒发诗人无法抑制的胜利喜悦与还乡快意,表现了诗人真挚的爱国情怀,表达了诗人博大的爱国胸怀和高尚的精神境界。创作背景《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于公元763年春天,那时杜甫52岁。宝应元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衡水打了一个大胜仗,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作者听到这个消息后欣喜若狂,写下此诗。
- 29、青春:在此是指春日青翠明媚的春光,指春天。
- 30、剑门关外忽然听说官军收复蓟北,
- 31、叛军战败。史朝义派10万精兵来增援,列阵于昭觉寺,唐军攻击叛军,杀伤了很多叛军,但是叛军军阵却不动。唐朝镇西节度使马璘奋击,突入叛军万众中,叛军抵挡不住,唐军乘势杀入,叛军大败,转战于石榴园、老君庙,唐军再次击败叛军,斩首六万级,捕虏二万人。
- 32、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惊喜溢于字句之外,故其为诗,一气呵成,法极无迹。末联撒手空行,如懒残履衡岳之石,旋转而下,非有伯昏瞀人之气者不能也。
33、人教版六年级下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春。当年正月史朝义自缢,安史之乱结束。杜甫听到这消息,不禁惊喜欲狂,手舞足蹈,冲口唱出这首七律。诗的前半部分写初闻喜讯的惊喜;后半部分写诗人手舞足蹈做返乡的准备,凸显了急于返回故乡的欢快之情。
- 34、立即动身穿过了巴峡再穿过巫峡,
- 35、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 36、《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春。当年正月史朝义自缢,安史之乱结束。杜甫听到这消息,不禁惊喜欲狂,手舞足蹈,冲口唱出这首七律。
- 37、可是,这里终归不是故乡啊,而故乡,已经离开太久太久了。在那个通讯不发达的岁月里,故乡的亲人们,可还都安在吗?所以,当他听说唐王朝的军队收复河南河北等地之后,想到这些年破碎的国土,想到这些年漂泊的岁月,想到马上可以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实在无法掩饰内心的狂喜,写下了“生平第一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在这首诗的末尾处,他写道:“余田园在东京。”东京,就是洛阳,遥远的洛阳,是他最牵挂的地方。他甚至在诗中描绘了回家的路线,这条路线,他应该已经规划了很久。然而,大约是缺乏路费,他并未马上回家,而是仍然在为生活
- 38、“初闻涕泪满衣装”则把捷报传来之时诗人喜极而泣、悲喜交集的心情非常逼真地表现出来。常年漂泊于偏远的蜀地,备尝艰苦,思念故乡而不可回,现在,叛军已平,想到这场浩劫终于像噩梦一样过去了,自己又可以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真是喜极而泣。
- 39、春光正好伴我返回那久别的故乡。
- 40、这首诗,除第一句“剑外忽传收蓟北”,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在痛快淋漓地抒发诗人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处处洋溢着“喜”,难怪后代诗论家赞其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也。”
- 41、清代卢世氵隺《读杜私言》:“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纯用倒装,在起手犹难。
- 42、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诗人既展示想象,又描绘实境。从“巴峡”到“巫峡”,峡险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出“巫峡”到“襄阳”,顺流急驶,所以用“下”;从“襄阳”到“洛阳”,已换陆路,所以用“向”,用字高度准确。
43、清代谭宗《近体秋阳》:白首不能放歌,要须纵酒而歌,还乡无人作伴,聊请青春相伴,对法整而乱,乱而整。一气注下,格律清异。
- 44、这是一首叙事抒情诗,此诗作于广德元年春天,那时杜甫52岁。宝应元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衡水打了一个大胜仗,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
- 45、出处: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 46、“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诗人多年飘泊“剑外”,备尝艰苦,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是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如今“忽传收蓟北”,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令诗人心中涛翻浪涌。
- 47、巫峡:在今四川省巫山县东。
- 48、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 49、此诗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诗人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诗人的思想感情出自胸臆,奔涌直泻。仇兆鳌在《杜少陵集详注》中引王嗣奭的话说:“此诗句句有喜跃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愈朴愈真,他人决不能道。”
- 50、颔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更高峰。“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当诗人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却看”就是“回头看”。“回头看”这个动作极富意蕴,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其实,无需说什么了,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亲人们都不再是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亲人的喜反转来增加了诗人的喜,诗人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
- 51、回望妻子儿女,也已一扫愁云,随手卷起诗书,全家欣喜若狂。
- 52、官军:指唐朝军队;
53、诗人由于躲避战乱漂泊异乡已经多年,如今听到叛军老巢被收复的消息,心情如波涛翻滚,激动不已,压抑已久的感情如山洪暴发。
- 54、所有这一切,确立了杜甫在三千多年的中国文学史上至高无上的“诗圣”的地位。
- 55、这首诗里出现了很多地名:剑外,剑门关以外,在诗中指四川;蓟北,位于现在河北北部地区,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巴峡巫峡,都是长江流经的峡谷;襄阳,位于湖北,是杜甫规划的回家路线中的一站;洛阳,位于河南,距离杜甫的老家巩县很近。
- 56、闻:听说。官军:指唐朝军队。
- 57、这“初闻”捷报之时的心理变化、复杂感情,如果用散文的写法,必需很多笔墨,而诗人只用“涕泪满衣裳”五个字作形象的描绘,就足以概括这一切。
- 58、安史之乱爆发后,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等诗。
- 59、第二年,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至此,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宣告结束。杜甫是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丧乱的诗人,当时正流落在四川,听闻这个大快人心的消息后,欣喜若狂,遂走笔写下这首诗。
- 60、第五卷:五言律诗
- 61、清代刘濬《杜诗集评》:李因笃云:转宕有神,纵横自得,深情老致,此为七律绝顶之篇。律诗中当带古意,乃致神境。然崔颢《黄鹤楼》以散为古,公此篇以整为古,较崔作更难。
- 62、宋代范温《潜溪诗眼》:古人律诗亦是一片文章,语或似无伦次,而意若贯珠……“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夫人感极则悲,悲定而后喜。忽闻大盗之平,喜唐室复见太平,顾视妻子,知免流离,故曰“却看妻子愁何在”;其喜之至也,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故曰“漫展诗书喜欲狂”;从此有乐生之心,故曰“白日放歌须纵酒”;于是率中原流寓之人同归,以青春和暖之时即路,故曰“青春作伴好还乡”。言其道涂则曰“欲从巴峡穿巫峡”,言其所归则曰“便下襄阳到洛阳”此盖曲尽一时之意,惬当众人之情,通畅而有条理,如辩士之语言也。
63、明末清初黄生《杜诗说》:杜诗强半言愁,其言喜者,惟《寄弟》数首,及此作而已。言愁者使人对之欲哭,言喜者使人对之欲笑。盖能以其性情,达之纸墨,而后人之性情,类为之感动故也。使舍此而徒讨论其格调,剽拟其字句,抑末矣。
- 64、白 日 放 歌 须 纵 酒,
- 65、回头看看妻子儿女,忧愁不知去向?
- 66、第三卷:七言古诗
- 67、再加上“穿”、“向”的动态与两“峡”两“阳”的重复,文势、音调,迅急有如闪电,准确地表现了诗人想象的飞驰。“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很漫长的距离,而一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就出现了“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疾速飞驰的画面,一个接一个地从读者眼前一闪而过。
- 68、剑外忽然传来收蓟北的消息,刚刚听到时涕泪满衣裳。
- 69、màn juǎn shī shū xǐ yù kuánɡ。
- 70、剑门关外,喜讯忽传,官军收复冀北一带。高兴之余,泪满衣裳。
- 71、河南河北:泛指黄河以南以北地区,相当于今河南、河北、山东一带。
- 72、这首诗写于公元763年春天,那时,杜甫已经52岁了。前一年的冬天,唐王朝的军队在洛阳附近打了一个大胜仗,安史之乱的头领纷纷投降。杜甫听到这个消息后欣喜若狂,急于回到故乡。
73、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 74、便 下 襄 阳 向 洛 阳。
- 75、杜甫历尽千辛万苦将家安在鄜州城北的羌村,安顿好妻子和孩子,他去投奔刚刚即位的唐肃宗,刚一启程,就被叛军捉住,关押在长安的监狱里,好在他还可以自由地出去放风。走在长安城的街道上,他看到昔日繁华的国都而今野草丛生——“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血腥的屠杀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
- 76、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和燕少年乘风起,诗歌路上有联花。大家好,这里是诗路联花。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是“律诗与对联”第7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 77、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真实表现。
- 78、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 79、青春:指明丽的春天的景色。作伴:与妻儿一同。
- 80、回头看妻儿的愁容不知去了何方,
- 81、写诗人“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想,身在梓州,而弹指之间,心已回到故乡。诗人的惊喜达到高潮,全诗也至此结束。全诗感情奔放,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比喜悦的心情。此诗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诗人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诗人的思想感情出自胸臆,奔涌直泻。
- 82、清代仇兆鳌《杜诗详注》:顾宸曰:杜诗之妙,有以命意胜者,有以篇法胜者,有以俚质胜者,有以仓卒造状胜者。此诗之“忽传”、“初闻”、“却看”、“漫卷”、“即从”、“便下”,于仓卒间,写出欲歌欲哭之状,使人千载如见。朱瀚曰:“涕泪”,为收河北;狂喜,为收河南。此通章关键也。而河北则先点后发,河南则先发后点,详略顿挫,笔如游龙。又地名凡六见,主宾虚实,累累如贯珠,真善于将多者。
83、清代浦起龙《读杜心解》:八句诗,其疾如飞。题事只一句,余俱写情。得力全在次句。于情理,妙在逼真,于文势,妙在反振。以转作承,第乃能缓受,第上下引脉,紧申“还乡”,生平第一首快诗也。
- 84、日头照耀放声高歌痛饮美酒,明媚春光陪伴着我返回故乡。
- 85、
- 86、颔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更高峰。“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当诗人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却看”就是“回头看”。
- 87、日光照耀放声高歌痛饮美酒,趁着明媚春光与妻儿一同返回家乡。
- 88、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 89、《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七言律诗,作于763年春天,作者五十二岁。762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横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汴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第二年,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持续七年多的“安史之乱”由此结束。正流寓梓州,过着飘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 90、【闻官兵收河南河北】“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是诗人在头脑里勾画的回乡路线。诗中连用四个地点:巴峡、巫峡、襄阳、洛阳。既是句内对偶,又是两句对仗,真是妙不可言,这四个地名,它们之间都有漫长的距离,但是,诗人用“穿、下、向”三个动词,一下子把它们串联到一起,好像电影镜头一样,一个个地点飞驰而过,有如大江放舟、平原走马,气势奔腾而又音韵铿锵,真是一首回乡狂想曲。
- 91、可是,这一场浩劫,终于像噩梦一般过去了,诗人可以返回故乡了,人们将开始新的生活,于是又转悲为喜,喜不自胜。这“初闻”捷报之时的心理变化、复杂感情,如果用散文的写法,必需很多笔墨,而诗人只用“涕泪满衣裳”五个字作形象的描绘,就足以概括这一切。
- 92、第二年,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至此,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宣告结束。杜甫是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丧乱的诗人,当时正流落在四川,听闻这个大快人心的消息后,欣喜若狂,遂走笔写下这首诗。
93、尾联写诗人“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想,身在梓州,而弹指之间,心已回到故乡。诗人的惊喜达到高潮,全诗也至此结束。这一联,包涵四个地名。“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既各自对偶,又前后对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对;而用“即从”、“便下”绾合,两句紧连,一气贯注,又是活泼流走的流水对。
- 94、诗的前半部分写初闻喜讯的惊喜;后半部分写诗人手舞足蹈做返乡的准备,凸显了急于返回故乡的欢快之情。全诗情感奔放,处处渗透着“喜”字,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限喜悦兴奋的心情。因此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诗人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
- 95、我的心魂早已高飞,就从巴峡穿过巫峡,再到襄阳直奔洛阳。
- 96、纵酒:开怀痛饮。青春:指明丽的春天的景色。作伴:与妻儿一同。巫峡:长江三峡之因穿过巫山得名。便:就的意思。襄阳:今属湖北。洛阳:今属河南,古代城池。
- 97、供稿:福州市井大小学陈章苗刘晔
- 98、鼓楼区的名优教师们研发了古诗词的系列微课。我们将按照年级的顺序,每天推出一首古诗词的微课和诗词赏析,我们希望同学们的童年能在诗词中浸润,并能从中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的智慧,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我们也希望家长们能从中受益,进而开启亲子共读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