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坐敬亭山古诗(97个)
2023-05-13 08:23:52
2784
- 1、gūyúndúqùxián
2、《望岳》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五言古诗,写于北游齐、赵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诗中通过描绘泰山,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的雄心,以及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唐代 · 杜甫
- 3、从疯狂补课到学霸弑师:教育被“剧场效应”绑架引发的惨剧,值得每位家长深思
- 4、同学们,今天朗读的这首古诗词《独坐敬亭山》,是李白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漫游,来到宣城时所写。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感到孤寂,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得到安慰的情景。
- 5、在WIFI环境中收听更流畅,而且节省流量。
- 6、《诗薮》:绝句最贵含蓄,青莲“相看两不厌,惟有敬亭山”,亦太分晓。
- 7、敬亭山在宣州,宣州是六朝以来江南名郡,大诗人如谢灵运、谢朓等曾在这里做过太守。李白一生凡七游宣城,这首五绝作于天宝十二载秋游宣州时,距他被迫于天宝三载离开长安已有整整十年时间了。长期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此诗写独坐敬亭山时的情趣,正是诗人带着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到大自然怀抱中寻求安慰的生活写照。
- 8、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构思,赋予山水景物以生命,将敬亭山拟人化,写得十分生动。作者写的是自己的孤独和自己的怀才不遇,但更是自己的坚定,在大自然中寻求安慰和寄托。
- 9、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 10、这首诗写于公元761年,当时,诗人已岁过花甲,经历了人生得意的英姿勃发,经历了安史之乱的漂泊流离,又经历了蒙冤牢狱之灾及带罪流放,李白第七次也是最后一次来到敬亭山。没有朋友如云的热闹和纵酒论诗的潇洒,他兀自一人、步履蹒跚地爬上敬亭山,独坐许久,触景生情,十分伤感,孤独凄凉袭上心头,情不自禁的吟下了《独坐敬亭山》这首千古绝唱。
- 11、群鸟高飞无影无踪,孤云独去自在悠闲。你看我,我看你,彼此之间两不相厌,只有我和眼前的敬亭山了。
12、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
- 13、鸟儿们飞得没有了踪迹,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向远处飘去。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注视着我,我们谁也不会觉得满足。谁能理解我此时寂寞的心情,只有这高大的敬亭山了。
- 14、《独坐敬亭山》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所作。这首诗的写作目的不是赞美景物,而是借景抒情,借此地无言之景,抒内心无奈之情。诗人在被拟人化了的敬亭山中寻到慰藉,似乎少了一点孤独感。扩展资料创作背景:上元二年,李白已岁逾花甲,在经历了安史之乱后的漂泊流离,经历了蒙冤被囚禁的牢狱之灾,经历了带罪流放的屈辱之后,李白第七次、也是最后一次来到宣城时,再也没有昔日友朋如云、迎来送往的场面了,再也没有北楼纵酒、敬亭论诗的潇洒了。
- 15、“众鸟”、“孤云”这种动的意象与“敬亭山”这种静的意象相反并置,时间和空间的维度里仅仅出现了量的变化,而心理的维度却产生着质的变化:有理想、有才能而在政治上遭受压抑的士大夫往往对“逝去”,对“消散”有着特殊的敏感,人事短暂,宇宙永恒,常常是他们不遇时发出的慨叹。诗人引恒久的山为知己,可能是“长安不得见”后,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方式了。就算长安招引他,他也不知道自己会不会随“众鸟高飞”而去。
- 16、《唐诗归》:钟云:胸中无事,眼中无人。钟云:说出矣,说不出。谭云:“只有”二字,人皆用作萧条零落,沿袭可厌,惟“相看两不厌”之下,接以“只有敬亭山”,则此二字,竟是意象所结,岂许俗人浪识!
- 17、写作顺序是从远到近。原文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译文白话译文鸟儿们飞得没有了踪迹,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向远处飘去。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注视着我,我们谁也不会觉得满足。谁能理解我此时寂寞的心情,只有这高大的敬亭山了。《独坐敬亭山》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此诗表面是写独游敬亭山的情趣,而其深含之意则是诗人生命历程中旷世的孤独感。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构思,赋予山水景物以生命,将敬亭山拟人化,写得十分生动。作者写的是自己的孤独
- 18、初中成绩一落千丈,隐患竟然在小学?再不看就晚了!
- 19、敬亭山和我对视着,谁都看不够,看不厌,看来理解我的只有这敬亭山了。
- 20、《批选唐诗》:大雅玄冲。
- 21、此诗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构思,赋予山水景物以生命,将敬亭山拟人化,写得十分生动。作者写的是自己的孤独和自己的怀才不遇,但更是自己的坚定,在大自然中寻求安慰和寄托。
22、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 23、意思:山中群鸟一只只高飞远去,天空中的最后一片白云也悠然飘走。敬亭山和我对视着,谁都看不够,看不厌,看来理解我的只有这敬亭山了。
- 24、诗中的“闲”是指安闲的意思,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其中的“厌”是指厌弃、厌烦的意思。
- 25、自南齐谢月兆《游敬亭山》和唐李白《独坐敬亭山》诗篇传颂后,敬亭山声名鹊起。谢李之后,白居易、杜牧、韩愈、刘禹锡、梅尧臣、汤显祖、施闰章、梅清、梅庚等慕名登临,吟诗作赋,绘画写记,历代吟颂敬亭山的诗、文、画达千数,敬亭山遂被称为“江南诗山”,饮誉海内外。抗日战争时期,陈毅将军率部东进,途经宣城即兴吟《由宣城泛湖东下》七绝一首:“敬亭山下橹声柔,雨洒江天似梦游。李谢诗魂今在否?湖光照破万年愁。”。
- 26、四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用浪漫主义手法,将敬亭山人格化、个性化。表达了自己是敬亭山为知己与敬亭山惺惺相惜的感情。
- 27、合沓牵数峰,奔地镇平楚。中间最高顶,髣髴接天语。
- 28、山中群鸟一只只高飞远去,天空中的最后一片白云也悠然飘走。
- 29、xiāng kàn liǎng bù yàn
- 30、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构思,赋予山水景物以生命,将敬亭山拟人化,写得十分生动。
- 31、
32、孤 云 独 去 闲 。
- 33、人世间的深重的孤独之情,诗人人生悲剧的气氛充溢在整首诗中。全诗似乎全是景语,无一情语,然而,由于景是情所造,因而,虽句句是景,却句句是情,就像王夫之所说,是“情中景,景中情”。扩展资料此诗表面是写独游敬亭山的情趣,而其深含之意则是诗人生命历程中旷世的孤独感。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构思,赋予山水景物以生命,将敬亭山拟人化,写得十分生动。
- 34、敬亭山位于安徽省宣城市区北郊,属于黄山支脉,主峰只有317米,与安徽省境内其它名山相比,敬亭山既无天柱山之险峻,也无九华山之灵秀,更无黄山之奇绝。
- 35、詹锳《李白诗文系年》系此诗于天宝十二载,并认为与《登敬亭山南望怀古赠窦主簿》为前后之作。
- 36、诗人以“闲”写出了孤云的状态,突出了离去的过程,让读者在品味孤云离去的状态时,感知诗人内心的不忍和无奈。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这种“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
- 37、独坐敬亭山的诗意:鸟儿成群的往天边飞走了,那片孤单的白云,也悠闲的飘得不知去向;只有敬亭山始终立在那儿,与我对望,谁也不觉得厌烦。望洞庭诗意: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交相融和,水面波平浪静就好像铜镜未磨。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恰似白银盘子托着青青的田螺。忆江南诗意: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如画的风景久已熟悉。晨光照映的岸边红花,比熊熊烈火还要红。春风吹拂的满江绿水,就像青青的蓝草一样绿。怎能叫人不怀恋江南。
- 38、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这首诗抓住了鸟儿,云朵,敬亭山等景物描写,表达了作者因怀才不遇而孤独寂寞的情感。
- 39、诗人笔下,不见敬亭山秀丽的山色、溪水、小桥,并非敬亭山无物可写,因为敬亭山“东临宛溪,南俯城闉,烟市风帆,极目如画”。从诗中来看,无从知晓诗人相对于山的位置,或许是在山顶,或许在空阔地带,然而这些都不重要了。
- 40、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 41、译文群鸟高飞无影无踪,孤云独去自在悠闲。你看我,我看你,彼此之间两不相厌,只有我和眼前的敬亭山了。
42、小学诵读
- 43、【独坐敬亭山古诗】这首诗是诗人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此诗表面是写敬亭山,其实深含诗人的孤独之感,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和巧妙的构思,赋予了山水景物以生命力,将敬亭山拟人,写得十分生动,写出了自己无比孤独和怀才不遇的境地,抒发了诗人喜爱祖国大好河山,将要出来为国家出力的愿望!
- 44、【独坐敬亭山古诗】"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自南齐谢脁《游敬亭山》和唐李白《独坐敬亭山》诗篇传颂后,敬亭山声名鹊起。唐诗人李白写敬亭山的诗有45首,其中《独坐敬亭山》成为千古绝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 45、貌似没有《独坐敬山亭》古诗,应该是唐代李白所作的《独坐敬亭山》。全诗如下:《独坐敬亭山》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 46、这两句的意象以“众星拱月”式并置,前句中心词“鸟”是中心意象,加上“飞”字形成一个复合意象,强化动态表现意义。“众鸟”原可以让读者联想到山中闲独坐敬亭山静宁谧的场景,群鸟儿在空山中婉转鸣啼,有一种格外的逸趣,而眼前,众鸟高飞,离人越来越远,“高”字起到一个拓展空间的作用,抬头仰望,空阔的蓝天上,鸟儿在远走高飞,直至看不见。一个“尽”字,增强了此句的表现力度,表现出李白此时的万般惆怅。后句“云”为中心词,与“去”复合,默默的云也在渐渐飘走。而云并非满天白云,原本就只是“孤云”无伴,偏偏还悠闲地慢慢地飘离。诗
- 47、作者简介:李白(701~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 48、这首《独坐敬亭山》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 49、四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用浪漫主义手法,将敬亭山人格化、个性化。尽管鸟飞云去,诗人仍没有回去,也不想回去,他久久地凝望着幽静秀丽的敬亭山,觉得敬亭山似乎也正含情脉脉地看着他自己。他们之间不必说什么话,已达到了感情上的交流。
- 50、两不厌:厌,厌倦,厌烦。
- 5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52、每周四让我们一起和米小圈背古诗吧
- 53、①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北。《元和郡县志》记载:“在宣城县北十里。山有万松亭、虎窥泉。”《江南通志》卷一六宁国府:“敬亭山在府城北十里。府志云:古名昭亭,东临宛、句二水,南俯城闉,烟市风帆,极目如画。”
- 54、古诗:独坐敬亭山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诗意: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寂寥的长空有一片白云,却也不肯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我静静地凝视着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在一动不动的看着我,好像在互相交流,彼此总是看不够。此时此刻我的心里似乎只有这空空的敬亭山了。
- 55、米小圈的好朋友点“在看”
- 56、他兀自一人步履蹒跚地爬上敬亭山,独坐许久,触景生情,十分伤感,孤独凄凉袭上心头,情不自禁的吟下了《独坐敬亭山》这首千古绝唱。这比较符合李白创作此诗的时空背景。
- 57、独坐敬亭山 李白
- 58、诗人李白在写《独坐敬亭山》这首诗时,已经辞官离开京城长安将近十年,此时的他正被权贵迫害,长期流落他乡,饱尝了人间辛酸,世态的炎凉,对当时社会的弊端已经有了自己相当深刻的认识,个性孤傲清高的李白难以与昏暗的现实相容,因此他的孤独感越来越强烈,愤世嫉俗的情绪也与日俱增。无奈之中,他只好在游历祖国的名山大川之时,向大自然寻找慰藉,寻觅知音,这首诗表现的正是李白那样的一种心境。
- 59、这首诗的意思是:山中群鸟一只只高飞远去,天空中的最后一片白云也悠然飘走。敬亭山和我对视着,谁都看不够,看不厌,看来理解我的只有这敬亭山了。
- 60、《唐诗训解》:描写独坐之景,非深知山水趣者不能道。
- 61、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
62、自十年前放还出翰林,李白长期漂泊。长期的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然而傲岸倔强的性格仍一如既往。
- 63、zhǐ yǒu jìng tíng shān
- 64、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翻译:鸟儿们飞得没有了踪迹,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向远处飘去。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注视着我,我们俩谁也不会觉得厌烦。谁能理解我此时寂寞的心情,只有这高高的敬亭山了。
- 65、许多鸟高高地飞得没有踪影,天上孤单的白云也独自悠闲自在地飘去。诗人和敬亭山互相不满足地看着,只有高大的敬亭山能理解他此时的寂寞。
- 66、一群鸟在天空中高飞,无影无踪,孤云独去,悠闲自得。
- 67、孩子再不阅读,高考连卷子都做不完!
- 68、zhòngniǎo gāo fēi jìn
- 69、孤云独去闲:孤云独去自在悠闲。
- 70、小朋友们,在敬亭山,至今仍存有广教寺双塔和古昭亭石坊等诸多古迹,谢公亭、太白楼、李白独坐处等古迹荡涤着历史的回忆。有机会,我们一定要去看一看,游山时在“太白独坐楼”片刻小憩,抿一盅“敬亭绿雪”名茶,一定会感觉灵感顿生、文思泉涌的。
- 71、李白第七次、也是最后一次来到宣城时,再也没有昔日友朋如云、迎来送往的场面了,再也没有北楼纵酒、敬亭论诗的潇洒了。他兀自一人步履蹒跚地爬上敬亭山,独坐许久,触景生情,十分伤感,孤独凄凉袭上心头,情不自禁的吟下了《独坐敬亭山》这首千古绝唱
72、这首诗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它的孤寂。曾经的李白畅游山水,来到庐山,看到瀑布便有“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的壮语;游览天门山,看见长江冲破山口,就有“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的波澜壮阔。但年迈的李白,看见美丽的敬亭山,却没有了往日的豪情,只能颓废地坐敬亭山边,人世间的深重的孤独之情,诗人人生悲剧的气氛充溢在整首诗中。
- 73、班主任提醒:期中考试孩子成绩下降,家长要从这7件事做起!
- 74、《独坐敬亭山》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诗,是诗人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此诗表面是写独游敬亭山的情趣,而其深含之意则是诗人生命历程中旷世的孤独感。
- 75、“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这两句用浪漫主义手法,给敬亭山人格化、个性化。尽管鸟飞云去,诗人却没有离开,而是久久凝望着幽静秀丽的敬亭山,感觉到那壮美的大山似乎正含情脉脉地与自己对望之中,彼此之间在沉默之间也已达到了心与心的交流。达到了,一切尽在不言中的效果,表达出“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这等小事不足挂齿。这种反衬的表达手法,让人心生敬佩之情。诗人越是写山“有情”,越是表现人“无情”,他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越透露得丝丝入味。
- 76、⑷两不厌:指诗人和敬亭山而言。厌:满足。
- 77、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厌:满足。敬亭山和我对视着,谁都看不够,看不满足,看来理解我的只有这敬亭山了
- 78、李白当时肯定不会想到他的这首五言绝句《独坐敬亭山》,会成就了一座山。李白七次登临敬亭山,不仅是因为敬亭山风景优美令他陶醉,还出于他对前代诗人谢朓的怀念和崇敬。
- 79、《独坐敬亭山》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绝,是诗人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此诗表面是写独游敬亭山的情趣,而其深含之意则是诗人生命历程中旷世的孤独感。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构思,赋予山水景物以生命,将敬亭山拟人化,写得十分生动。作者写的是自己的孤独和自己的怀才不遇,但更是自己的坚定,在大自然中寻求安慰和寄托。原文独坐敬亭山赵玄荒院士楷书刻石拓片《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古文通常会有省略现象,加上相关词理解这样就容易,独坐敬亭山,独自一人坐在敬亭山上或者起前面
- 80、④两不厌:指诗人和敬亭山而言。厌:满足。
- 81、首先,解读标题中所蕴涵的信息;其次,联系作者生平,结合时代背景;再次,分析诗中意象、所包含的典故等;最后,体味全诗意境,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82、现任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北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理事、北京家教协会副秘书长、北京市语言学会朗诵研究会理事等社会职务。由她改编、播讲的《西游记》《睡前故事》等20多套《小雨姐姐讲故事》系列光盘和由她编著的《怎样给孩子讲故事》《小雨姐姐的快乐配音课》等图书深受家长和孩子的喜爱。202015和2016年被聘为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的亲子阅读推广大使。每年她还会不定期地在国家大剧院、中山音乐堂等剧场和学校、社区、幼儿园演出《小雨姐姐音乐动画故事会》。
- 83、这两个词对“独”有意境上的烘托作用。主要是为了写作者此刻独坐但情意悠然,很符合李白本人的仙道思想。
- 84、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写诗人看到眼前之景,触景生情,使他流露出孤独之感。天上群鸟都高飞远去了,就连唯一的一片白云也不肯停留一下。我站在这高高的敬亭山上,感到无比寂静。诗人认为都在厌烦我,体现了诗人及其孤独。
- 85、“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同时,“相看”也点出此时此刻唯有“山”和“我”的孤寂情景与“两”字相重,山与人的相依之情油然而生。
- 86、孤云独去闲:孤云独去自在悠闲。
- 87、译文山中群鸟一只只高飞远去,天空中的最后一片白云也悠然飘走。敬亭山和我对视着,谁都看不够,看不厌,看来理解我的只有这敬亭山了。
- 88、众 鸟 高 飞 尽 ,
- 89、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其中的:众:形容词,众多,与后面的“孤”相对。众鸟:群鸟。孤:形容词,孤单,与前句的“众”相对。这里不能理解为“一团云彩”,而是相对于鸟群飞走了,云彩显得孤单、单调。相看:互相面对面看着。诗人看着山,山也看着诗人。拟人手法,只剩下我和山两个“人”面面相对了。
- 90、这就是今天要背诵的古诗
- 91、西岳崚嶒竦处尊,诸峰罗立似儿孙。
92、安得仙人九节杖,拄到玉女洗头盆。
- 93、敬亭山在宣州,宣州是六朝以来江南名郡,大诗人如谢灵运、谢朓等曾在这里做过太守。李白一生凡七游宣城,这首五绝作于天宝十二载秋游宣州时,距他被迫于天宝三载离开长安已有整整十年时间了。长期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此诗写独坐敬亭山时的情趣,正是诗人带着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到大自然怀抱中寻求安慰的生活写照。
- 94、两不厌:指诗人和敬亭山而言。厌:满足。
- 95、xiāngkànliǎngbúyàn
- 96、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表达的是作者孤独寂寞的心情。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表达的是虽然鸟儿都飞走了,云儿都飘走了,但是作者找到了一个忠实的朋友,那个朋友就是敬亭山。整首诗的诗意:第一句的意思是:仰望天空,只见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第二句的意思是:一片白云也慢悠悠地在天际飘荡,越飘越远,四周一片寂静。第三句的意思是:我静静凝视着山,觉得山也在看着我,好像在互相交流,彼此总是看不够。第四句的意思是:此时此刻,我的心里就似乎只有那座敬亭山了。
- 97、“闲”,是为了表达悠闲舒适的情感,用孤云的闲适衬托李白自己心境的闲适。它们对“独”有意境上的烘托作用,充分表现出李白虽然独坐,但在内心却不存在孤独的感觉,反而情意悠然。李白运用以“动”衬“静”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给人无限的遐想,并且把他“独坐”出神的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