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坐敬亭山赏析(98个)
2023-02-07 19:43:16
7409
- 1、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2、独坐敬亭山原文李白 唐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 3、每天两分钟,积累丰富知识
- 4、lǐbái
- 5、这首诗是诗人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此诗表面是写敬亭山,其实深含诗人的孤独之感,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和巧妙的构思,赋予了山水景物以生命力,将敬亭山拟人,写得十分生动,写出了自己无比孤独和怀才不遇的境地,抒发了诗人喜爱祖国大好河山,将要出来为国家出力的愿望!
- 6、鸟儿们飞的没有了踪迹,天上漂浮的云儿也不愿意留下来,慢慢地向远出飘去,只有我静静地望着那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如此我们谁也不觉得厌烦,我的寂寞心情谁能理解?只有敬亭山了
- 7、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注视着我,我们谁也不会觉得满足。谁能理解我此时寂寞的心情,只有这高大的敬亭山了。
- 8、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今甘肃天水,生中亚碎叶,5岁随父迁居四川江油。是屈原之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作想象奇特、雄奇奔放、清新俊逸,。被称作“诗仙”。
- 9、群鸟高飞无影无踪,孤云独去自在悠闲。你看我,我看你,彼此之间,能够互不满足的,只有我和眼前的敬亭山了。
- 10、《批选唐诗》:大雅玄冲。
- 11、⑷两不厌:指诗人和敬亭山而言。厌:满足。
12、这首诗的写作目的不是赞美景物,而是借景抒情,借此地无言之景,抒内心无奈之情。诗人在被拟人化了的敬亭山中寻到慰藉,似乎少了一点孤独感。然而,恰恰在这里,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之情被表现得更加突出。
- 13、此诗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伤心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尽既有消失的意思,又有慢慢消失在天际的感觉。闲,主要是为了表达闲适的感情,是以孤云的闲适衬托作者心境的闲适。这两个词对“独”有意境上的烘托作用。主要是为了写作者此刻独坐但情意悠然,
- 14、道教的核心理念就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
- 15、《唐诗归》:钟云:胸中无事,眼中无人。钟云:说出矣,说不出。谭云:“只有”二字,人皆用作萧条零落,沿袭可厌,惟“相看两不厌”之下,接以“只有敬亭山”,则此二字,竟是意象所结,岂许俗人浪识!
- 16、两不厌:指诗人和敬亭山而言。厌:满足。
- 17、《独坐敬亭山》这首诗写于公元761年,当时,诗人已岁过花甲,经历了人生得意的英姿勃发,经历了安史之乱的漂泊流离,又经历了蒙冤牢狱之灾及带罪流放,这是李白第七次也是最后一次来到敬亭山。没有朋友如云的热闹和纵酒论诗的潇洒,他兀自一人、步履蹒跚地爬上敬亭山,独坐许久,触景生情,十分伤感,孤独凄凉袭上心头,情不自禁地吟下了“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这首千古绝唱。
- 18、独去闲:独去,独自去。 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孤单的云彩飘来飘去
- 19、译文:山中群鸟一只只高飞远去,天空中的最后一片白云也悠然飘走。敬亭山和我对视着,谁都看不够,看不厌,看来理解我的只有这敬亭山了。
- 20、《独坐敬亭山》这首诗描述的是:诗人独自一人游览敬亭山的情趣。这首诗的写作目的不是赞美景物,而是借景抒情,借此地无言之景,抒内心无奈之情。
- 21、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22、自十年前放还出翰林,李白长期漂泊。长期的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然而傲岸倔强的性格仍一如既往。因怀才不遇一直抑郁不平。身心的疲惫,需要得到慰藉。
- 23、四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用浪漫主义手法,将敬亭山人格化、个性化。尽管鸟飞云去,诗人仍没有回去,也不想回去,他久久地凝望着幽静秀丽的敬亭山,觉得敬亭山似乎也正含情脉脉地看着他自己。他们之间不必说什么话,已达到了感情上的交流。“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
- 24、意思:山中群鸟一只只高飞远去,天空中的最后一片白云也悠然飘走。敬亭山和我对视着,谁都看不够,看不厌,看来理解我的只有这敬亭山了。
- 25、dúzuòjìngtíngshān
- 26、道教主张:乐天安命,皈依自然的“出世”之举。
- 27、写作顺序是从远到近。原文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译文白话译文鸟儿们飞得没有了踪迹,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向远处飘去。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注视着我,我们谁也不会觉得满足。谁能理解我此时寂寞的心情,只有这高大的敬亭山了。《独坐敬亭山》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此诗表面是写独游敬亭山的情趣,而其深含之意则是诗人生命历程中旷世的孤独感。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构思,赋予山水景物以生命,将敬亭山拟人化,写得十分生动。作者写的是自己的孤独
- 28、前二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孤独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这种“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并且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观望之久,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
- 29、诗人笔下,不见敬亭山秀丽的山色、溪水、小桥,并非敬亭山无物可写。从诗中来看,无从知晓诗人相对于山的位置,或许是在山顶,或许在空阔地带,然而这些都不重要了。这首诗的写作目的不是赞美景物,而是借景抒情,借此地无言之景,抒内心无奈之情。诗人在被拟人化了的敬亭山中寻到慰藉,似乎少了一点孤独感。然而,恰恰在这里,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之情被表现得更加突出。人世间的深重的孤独之情,诗人人生悲剧的气氛充溢在整首诗中。全诗似乎全是景语,无一情语,然而,由于景是情所造,因而,虽句句是景,却句句是情。
- 30、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三载李白政途失意后浪迹江湖中的某一年。詹锳《李白诗文系年》系此诗于天宝十二载,并认为与《登敬亭山南望怀古赠窦主簿》为前后之作。
- 31、⑴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北。《元和郡县志》记载:“在宣城县北十里。山有万松亭、虎窥泉。”《江南通志》卷一六宁国府:“敬亭山在府城北十里。府志云:古名昭亭,东临宛、句二水,南俯城闉,烟市风帆,极目如画。”
32、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 33、“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尽既有消失的意思,又有慢慢消失在天际的感觉。闲,主要是为了表达闲适的感情,是以孤云的闲适衬托作者心境的闲适。
- 34、此诗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构思,赋予山水景物以生命,将敬亭山拟人化,写得十分生动。作者写的是自己的孤独和自己的怀才不遇,但更是自己的坚定,在大自然中寻求安慰和寄托。
- 35、xiāngkànliǎngbùyàn
- 36、上元二年,李白已岁逾花甲,在经历了安史之乱后的漂泊流离,经历了蒙冤被囚禁的牢狱之灾,经历了带罪流放的屈辱之后,李白第七次、也是最后一次来到宣城时,再也没有昔日友朋如云、迎来送往的场面了,再也没有北楼纵酒、敬亭论诗的潇洒了。他兀自一人步履蹒跚地爬上敬亭山,独坐许久,触景生情,十分伤感,孤独凄凉袭上心头,情不自禁的吟下了《独坐敬亭山》这首千古绝唱。这比较符合李白创作此诗的时空背景。
- 37、“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同时,“相看”也点出此时此刻唯有“山”和“我”的孤寂情景与“两”字相重,山与人的相依之情油然而生。
- 38、这两个词对“独”有意境上的烘托作用。主要是为了写作者此刻独坐但情意悠然,很符合李白本人的仙道思想。
- 39、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写诗人看到眼前之景,触景生情,使他流露出孤独之感。天上群鸟都高飞远去了,就连唯一的一片白云也不肯停留一下。我站在这高高的敬亭山上,感到无比寂静。诗人认为都在厌烦我,体现了诗人及其孤独。
- 40、后两句诗用浪漫主义手法,将敬亭山拟人化。诗人与这座恒久的山峦在这一刻仿佛心意相通,相依之情溢于言表。这首诗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它的孤寂。曾经的李白畅游山水,去到庐山,看到瀑布便有“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的壮语;游览天门山,看见长江冲破山口,就有“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的波澜壮阔。但年迈的李白,看见美丽的敬亭山,却没有了往日的豪情,人世间的深重的孤独之情,诗人人生悲剧的气氛充溢在整首诗中。
- 41、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42、独坐敬亭山意思群鸟高飞无影无踪,孤云独去自在悠闲。你看我,我看你,彼此之间两不相厌,只有我和眼前的敬亭山了。
- 43、《唐诗训解》:描写独坐之景,非深知山水趣者不能道。
- 44、ZHONGXINGYUAN
- 45、詹锳《李白诗文系年》系此诗于天宝十二载,并认为与《登敬亭山南望怀古赠窦主簿》为前后之作。天宝十二载,李白南下宣城。行前,有诗《寄从弟宣州长史昭》,其中说道:“尔佐宣城郡,守官清且闲。常夸云月好,邀我敬亭山。”自十年前放还出翰林,李白长期漂泊。长期的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然而傲岸倔强的性格仍一如既往。因怀才不遇一直抑郁不平。身心的疲惫,需要得到慰藉。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借游仙、饮酒的方式排遣苦闷的诗,也写了许多寄情山水、倾诉内
- 46、译文:群鸟高飞无影无踪,孤云独去自在悠闲。你看我,我看你,彼此之间两不相厌,只有我和眼前的敬亭山了。
- 47、入世则庙堂朝廷,出世则山林泉石。
- 48、诗题名为《独坐敬亭山》,这里的“坐”是“停留”的意思。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鸟儿一只只高飞远去,天空中的最后一片白云也悠然飘走,万物都消失得无影无踪,天地间一片肃静,只有诗人独自一人孤零零地坐在那里。闲,在这里并不是诗人自己悠闲的意思,它形容的是云彩飘来飘去,悠然自在的样子。唉,走吧,都走吧,想起这些年朋友离开了,亲人离开了,现在连鸟儿和云彩都离开了,谁还会对李白不离不弃呢。孤寂的李白放眼望去,天地间仍旧陪伴他的,只剩下一座敬亭山了。李白和敬亭山就这样相互凝望着,不禁发出了“相看两不厌,只有敬
- 49、
- 50、《诗薮》:绝句最贵含蓄,青莲“相看两不厌,惟有敬亭山”,亦太分晓。
- 51、公元761年,李白已岁逾花甲,在经历了安史之乱后的漂泊流离,经历了蒙冤被囚禁的牢狱之灾,经历了带罪流放的屈辱之后,李白第七次、也是最后一次来到宣城时,再也没有昔日友朋如云、迎来送往的场面了,再也没有北楼纵酒、敬亭论诗的潇洒了。他兀自一人步履蹒跚地爬上敬亭山,独坐许久,触景生情,十分伤感,孤独凄凉袭上心头,情不自禁的吟下了《独坐敬亭山》这首千古绝唱。这比较符合李白创作此诗的时空背景。
52、这首五绝作于天宝十二载秋游宣州时,距他被迫于天宝三载离开长安的时间已有整整十年了。长期飘泊的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独寂寞之感。此诗写独坐敬亭山时的情趣,正是诗人带着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到大自然怀抱中寻求安慰的生活写照。
- 53、【独坐敬亭山赏析】zhǐyǒujìngtíngshān
- 54、李白这首诗,是他离开长安,经过了很长时间的游历,来到宣城写下的。在长期的漂泊中,他尝尽了世态炎凉之苦后,心中增添了孤寂之感。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的生活中,在祖国大好河山中得到的慰藉。
- 55、有趣、生动,让孩子更博学。
- 56、“静”是全诗的血脉。这首平淡恬静的诗之所以如此动人,就在于诗人的思想感情与自然景物的高度融合而创造出来的“寂静”的境界,无怪乎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要夸这首诗是“传‘独坐’之神”了。
- 57、独坐敬亭山》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此诗表面是写独游敬亭山的情趣,而其深含之意则是诗人生命历程中旷世的孤独感。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构思,赋予山水景物以生命,将敬亭山拟人化,写得十分生动。作者写的是自己的孤独,写的是自己的怀才不遇,但更是自己的坚定,在大自然中寻求安慰和寄托。此诗是诗人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看到了鸟儿,孤云,敬亭山,想到了鸟儿飞走了,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能理解我此时寂寞的心情,只有这敬亭山了。
- 58、诗人笔下,不见敬亭山秀丽的山色、溪水、小桥,并非敬亭山无物可写,因为敬亭山“东临宛溪,南俯城闉,烟市风帆,极目如画”。从诗中来看,无从知晓诗人相对于山的位置,或许是在山顶,或许在空阔地带,然而这些都不重要了。
- 59、作者简介:李白(701~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 60、该诗的后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 61、《独坐敬亭山》是唐朝诗人李白笔下的一首五言绝句。诗人写的是自己的孤独,写的是自己的怀才不遇,但更是自己的坚定,在大自然中寻求安慰和寄托,是诗人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作者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构思,赋予山赋予水景物以生命,将敬亭山拟人化,写得十分生动。
62、詹锳《李白诗文系年》系此诗于天宝十二载,并认为与《登敬亭山南望怀古赠窦主簿》为前后之作。也有人提出不同看法,认为这首诗写于何年,在李白留存的诗稿中并没有注明,而认为这首诗写于天宝十二载只是后人推测所得出的结论。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的可能性更大。
- 63、山中群鸟一只只高飞远去,天空中的最后一片白云也悠然飘走。
- 64、《独坐敬亭山》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此诗表面是写独游敬亭山的情趣,而其深含之意则是诗人生命历程中旷世的孤独感。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构思,赋予山水景物以生命,将敬亭山拟人化,写得十分生动。作者写的是自己的孤独,写的是自己的怀才不遇,但更是自己的坚定,在大自然中寻求安慰和寄托。此诗是诗人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
- 65、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 66、望洞庭原文刘禹锡 唐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 67、“众鸟”、“孤云”这种动的意象与“敬亭山”这种静的意象相反并置,时间和空间的维度里仅仅出现了量的变化,而心理的维度却产生着质的变化:有理想、有才能而在政治上遭受压抑的士大夫往往对“逝去”,对“消散”有着特殊的敏感,人事短暂,宇宙永恒,常常是他们不遇时发出的慨叹。诗人引恒久的山为知己,可能是“长安不得见”后,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方式了。就算长安招引他,他也不知道自己会不会随“众鸟高飞”而去。
- 68、《独坐敬亭山》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诗,是诗人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此诗表面是写独游敬亭山的情趣,而其深含之意则是诗人生命历程中旷世的孤独感。
- 69、【独坐敬亭山赏析】敬亭山位于安徽省宣城市区北郊,属于黄山支脉,主峰只有317米,与安徽省境内其它名山相比,敬亭山既无天柱山之险峻,也无九华山之灵秀,更无黄山之奇绝。但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由于“诗仙”李白的多次登临和反复赋诗,尤其是千古绝唱《独坐敬亭山》被广为传颂之后,历代文人墨客接踵而来,吟诗作赋,绘画写记,吟咏敬亭山的诗文竟数以千计,于是敬亭山被称为“江南诗山”,饮誉海内外。
- 70、鸟儿们飞得没有了踪迹,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向远处飘去。
- 71、“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同时,“相看”也点出此时此刻唯有“山”和“我”的孤寂情景与“两”字相重,山与人的相依之情油然而生。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对诗人来说不足挂齿。这两句诗所创造的意境仍然是“静”的,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
72、作者:每日成语故事。每日一读,贵在坚持,你若喜欢,欢迎支持。
- 73、《唐诗广选》:蒋仲舒曰:便是独坐境界。
- 74、诗人在被拟人化了的敬亭山中寻到慰藉,似乎少了一点孤独感。然而,恰恰在这里,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之情被表现得更加突出。
- 75、《独坐敬亭山》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所作。这首诗的写作目的不是赞美景物,而是借景抒情,借此地无言之景,抒内心无奈之情。诗人在被拟人化了的敬亭山中寻到慰藉,似乎少了一点孤独感。扩展资料创作背景:上元二年,李白已岁逾花甲,在经历了安史之乱后的漂泊流离,经历了蒙冤被囚禁的牢狱之灾,经历了带罪流放的屈辱之后,李白第七次、也是最后一次来到宣城时,再也没有昔日友朋如云、迎来送往的场面了,再也没有北楼纵酒、敬亭论诗的潇洒了。
- 76、该诗: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李白指的是那些志不同,道不和的人都远走高飞了,连片孤云也留不下。正如,同年(李白在宣城谢朓楼饯别李云诗中所说:
- 77、李白(701~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 78、这两句的意象以“众星拱月”式并置,前句中心词“鸟”是中心意象,加上“飞”字形成一个复合意象,强化动态表现意义。“众鸟”原可以让读者联想到山中闲独坐敬亭山静宁谧的场景,群鸟儿在空山中婉转鸣啼,有一种格外的逸趣,而眼前,众鸟高飞,离人越来越远,“高”字起到一个拓展空间的作用,抬头仰望,空阔的蓝天上,鸟儿在远走高飞,直至看不见。一个“尽”字,增强了此句的表现力度,表现出李白此时的万般惆怅。后句“云”为中心词,与“去”复合,默默的云也在渐渐飘走。而云并非满天白云,原本就只是“孤云”无伴,偏偏还悠闲地慢慢地飘离。诗
- 79、这两句的意象以“众星拱月”式并置,前句中心词“鸟”是中心意象,加上“飞”字形成一个复合意象,强化动态表现意义。“众鸟”原可以让读者联想到山中闲静宁谧的场景,群鸟儿在空山中婉转鸣啼,有一种格外的逸趣,而眼前,众鸟高飞,离人越来越远,“高”字起到一个拓展空间的作用,抬头仰望,空阔的蓝天上,鸟儿在远走高飞,直至看不见。一个“尽”字,增强了此句的表现力度,表现出李白此时的万般惆怅。后句“云”为中心词,与“去”复合,默默的云也在渐渐飘走。而云并非满天白云,原本就只是“孤云”无伴,偏偏还悠闲地慢慢地飘离。诗人以“闲”
- 80、“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薄云离散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它们都似乎有灵性,不愿与诗人为伴,远离诗人而去,只留下一个阔大茫茫的空间,诗人坐在这样的空间之中,更显孤独和渺小。其实,山林的鸟是飞不尽的,云也不会飘游到天外。在诗中,众鸟孤云都离诗人而去,这是诗人情感外射的结果,是诗人有意创造为表现自己的孤独情感的茫茫空间。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李白坐在那里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他眼看着众鸟、孤云渐渐飞去,众鸟和孤云都离开了敬亭山,
- 81、诗意:鸟儿们飞得没有了踪迹,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向远处飘去。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注视着我,我们俩谁也不会觉得厌烦。谁能理解我此时寂寞的心情,只有这高高的敬亭山了。
82、群鸟高高的飞得没有了踪迹,天上的一朵白云,也慢慢飘向了远方,只留下我站在这敬亭山上,望着寂静不语的敬亭山,似乎敬亭山在静静地注视着我。我俩谁也不讨厌谁。此刻,有谁能理解我内心孤寂的心情呢?看来能够理解我的只有这高高的敬亭山了。
- 83、此诗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伤心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
- 84、“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前两句,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是把伤心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
- 85、独去闲:独去,独自去。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孤单的云彩飘来飘去。
- 86、四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用浪漫主义手法,将敬亭山人格化、个性化。尽管鸟飞云去,诗人仍没有回去,也不想回去,他久久地凝望着幽静秀丽的敬亭山,觉得敬亭山似乎也正含情脉脉地看着他自己。他们之间不必说什么话,已达到了感情上的交流。“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这两句诗所创造的意境仍然是“静”的,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
- 87、长期的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然而傲岸倔强的性格仍一如既往。因怀才不遇一直抑郁不平。身心的疲惫,需要得到慰藉。
- 88、《春望》杜甫|
- 89、zhòngniǎogāofēijìn
- 90、诗中“众鸟”、“孤云”这种动的意象与“敬亭山”这种静的意象相反并置,时间和空间的维度里仅仅出现了量的变化,而心理的维度却产生着质的变化:有理想、有才能而在政治上遭受压抑的士大夫往往对“逝去”。
- 91、上元二年,李白已岁逾花甲,在经历了安史之乱后的漂泊流离,经历了蒙冤被囚禁的牢狱之灾,经历了带罪流放的屈辱之后,李白第七次、也是最后一次来到宣城时,再也没有昔日友朋如云、迎来送往的场面了,再也没有北楼纵酒、敬亭论诗的潇洒了。
92、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北。《元和郡县志》记载:“在宣城县北十里。山有万松亭、虎窥泉。”《江南通志》卷一六宁国府:“敬亭山在府城北十里。
- 93、“众鸟”、“孤云”这种动的意象与“敬亭山”这种静的意象相反并置,时间和空间的维度里仅仅出现了量的变化,而心理的维度却产生着质的变化:有理想、有才能而在政治上遭受压抑的士大夫往往对“逝去”,对“消散”有着特殊的敏感,人事短暂,宇宙永恒,常常是他们不遇时发出的慨叹。诗人引恒久的山为知己,可能是“长安不得见”后,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方式了。就算长安招引他,他也不知道自己会不会随“众鸟高飞”而去。
- 94、《春草》唐彦谦|
- 95、苹果用户到AppStore输入
- 96、赏析:《独坐敬亭山》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诗,是诗人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此诗表面是写独游敬亭山的情趣,而其深含之意则是诗人生命历程中旷世的孤独感。
- 97、说明李白寄情与山水中,达到了天人合忘我的境地。这与他修道成仙有密切关系。
- 98、从《独坐敬亭山》一诗中也丝毫看不到李白的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