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出”的“两岸青山”,与水中的“孤帆一片”,点面结合,动静相衬,构成一幅完整而动人的画面。通览全诗,山形水势,或合说,或分写,或明提,或暗示,密切相关,互映互衬,展现出了极为宏阔壮观的景象。

  • 1、看,李白站在小船上顺流而下,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油然而生。“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对江上来客表示欢迎。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此刻“孤帆一片日边来”,那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为画面增添了无限美感。一个“来”字,给长江远景浩瀚迷茫注入了活泼新鲜的色彩和血液。
  • 2、【望天门山古诗配画图片】西湖:在浙江省杭州市,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汉时称圣湖。唐时因湖在城西,始称西湖。原是与杭州湾相通的浅海湾,后由于泥沙堰塞,海面被隔断,在沙嘴内侧的海水,成为一个湖。古来人们一直用最美好的语言赞颂西湖,又用最凝练的语言对它的景色做出了不同概括,其中最广为人知的说法首推西湖十景:苏堤春晓、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曲院风荷、雷峰夕照、南屏晚钟、花港观鱼、柳浪闻莺、双峰插云、三潭印月。
  • 3、紫菀品月感恩有你一路前行!
  • 4、曹操这首《观沧海》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好像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尤其可贵的是,这首诗不仅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时也赋予它以性格。
  • 5、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天门山被长江从中断开,分为两座山,碧绿的江水向东流到这儿突然转了个弯儿,向北流去。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描写了天门山的美景,令人回味无穷。
  • 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
  • 6、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
  • 7、天门山夹江对峙,所以写天门山离不开长江。诗的前幅即从“江”与“山”的关系着笔。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长江流经旧楚地的一段)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
  • 8、简笔画手绘线稿1300

  • 9、答案B解析:“青山相对出”说的是青山运动,是把行船作为参照物,看作是不动的,青山相对行船就是运动的,“孤帆一片日边来”是以河岸为参照,船是运动的.故选B.点拨:由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可知判断一个物体运动或静止,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结果不相同.
  • 10、感谢您抽出·来阅读此文
  • 11、在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对诗句意思有大致了解的基础上,可结合课后第二题,让学生相互交流各自对诗句的理解。第一组两句诗的大致意思是:“两岸的青山一会儿出现,一会儿又忽闪不见,一叶小舟正乘风破浪,从日边驰来。”第二组两句诗的大致意思是:“水波荡漾的晴天,景色真好,烟雨迷茫的雨天景色更加奇特。”引导学生发挥各自的想象,在头脑中形成文字描绘的画面。还可以鼓励学生动手画一画自己想象的画面,既可以是画诗的局部(某一句诗),也可以是画诗的整体,只要能大体符合诗意即可。
  • 12、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诗人不写博望、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却说山势“中断”,从而形象地写出两山峭拔相对的险峻:“楚江开”,不令点明了山与水的关系,而且描绘出山势中断、江水至此浩荡而出的气势。
  • 13、虽然没有涂太多的颜色,但是依然画出了古诗的内容,很有韵味的铅笔画!
  • 14、同样是描绘万里江河受到峥嵘奇险的山峰阻遏时出现的情景,但作为一首七言古诗,然后写得淋漓尽致。从比较中就可以看出《望天门山》作为绝句的崇尚简省含蓄的特点。
  • 15、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 16、为诗配画,诗画一体,诗画互动——新城中心学校四年级优秀作品汇展
  • 17、古诗配画:忆江南(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如画的风景久已熟悉。太阳从江面升起时江边的鲜花比火红,春天到来时碧绿的江水象湛蓝的蓝草。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
  • 18、天门山夹江对峙,所以写天门山离不开长江。诗的前两句即从“江”与“山”的关系着笔。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紧扣题目,总写天门山,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

  • 19、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门户,所以叫“天门”。楚江:即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至此回:长江东流至天门山附近回旋向北流去。回:回旋。出:突出。日边:天边。
  • 望天门山,原是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 20、望天门山,原是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 21、天门山从中间断裂是因为被楚江冲开,江水向东流到这里折回
  • 22、太阳和月亮升起降落,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 23、每日读诗:图像法记古诗词——《登鹳雀楼》
  • 24、摄影者:李春,甘肃省摄影家协会会员,长期从事摄影摄像工作。
  • 25、译文一高高天门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巍峨险峻出现,一叶孤舟从天地之间慢慢飘来。译文二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豁然断开,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浩浩荡荡的长江东流到此(被天门山阻挡),激起滔天的波浪,回旋着向北流去。两岸边的青山,相对着不断现出,(令人有两岸青山迎面扑来的感觉)。我(仿佛乘坐)着一艘小船(从天边)披着阳光顺流而下。
  • 26、这首诗我刚读完一遍就被李白诗人写诗的那种气势磅礴,言辞潇洒所吸引,所感动。我的一个想法,一种感慨涌上心头:这是多么伟大的诗人写出的多么伟大的诗呀!它让我情绪万分;它让我不禁拥有无限的感想;它让我感到平生见过最文辞优美,气势磅礴的诗在我的眼前……
  • 27、《望天门山》写出山的动态美的诗句是:“两岸青山相对出”。“出”字,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扩展资料古诗原文《望天门山》作者:李白(唐)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
  • 28、这首诗意境开阔,气魄豪迈,音节和谐流畅,语言形象、生动,画面色彩鲜明。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二十八个字,但它所构成的意境优美、壮阔,人们读了诗恍若置身其中。诗人将读者的视野沿着烟波浩渺的长江,引向无限宽广的天地里,使人顿时觉得心胸开阔、眼界扩大。从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李白的豪放不羁的精神和不愿意把自己限在小天地里的广阔胸怀。

  • 29、天门山夹江对峙,所以写天门山离不开长江。诗的前两句即从“江”与“山”的关系着笔。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紧扣题目,总写天门山,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
  • 30、李白在小船上远眺天门山夹江对峙,江水穿过天门山,水势湍急、激荡回旋的壮丽景象。那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让人惊叹不已。此刻我眼前似乎浮现出童话般的画面: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天门山是为了给楚江让道而断开的,一山劈为两半,这是何等的壮观;滔滔江水奔腾不息,所向披靡,但是到了这里却折转而北流,这又是何等的神奇。在李白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
  • 31、专业摄影制作光盘采访报道网络发布
  • 32、开元六年(718年),李白十八岁。隐居戴天大匡山(在今四川省江油县内)读书。往来于旁郡,先后出游江油、剑阁、梓州(州治在今四川省境内)等地,增长了不少阅历与见识。
  • 33、这两首古诗千古传唱,家喻户晓。诗文意境美、形象美,学生读起来会有浓厚的兴趣。教学要以学生的诵读为主,在读中整体感知,自悟词与句的大致意思。再比一比谁诵读得好。对诗句的意思,不必要求学生逐句讲解。
  • 这首诗概括性很强,它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评价。这首诗的流传,给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
  • 34、这首诗概括性很强,它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评价。这首诗的流传,给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
  • 35、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 36、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 37、在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对诗句意思有大致了解的基础上,可结合课后第二题,让学生相互交流各自对诗句的理解。第一组两句诗的大致意思是:“两岸的青山一会儿出现,一会儿又忽闪不见,一叶小舟正乘风破浪,从日边驰来。”第二组两句诗的大致意思是:“水波荡漾的晴天,景色真好,烟雨迷茫的雨天景色更加奇特。”引导学生发挥各自的想象,在头脑中形成文字描绘的画面。还可以鼓励学生动手画一画自己想象的画面,既可以是画诗的局部(某一句诗),也可以是画诗的整体,只要能大体符合诗意即可。
  • 38、开元六年(718年),李白十八岁。隐居戴天大匡山(在今四川省江油县内)读书。往来于旁郡,先后出游江油、剑阁、梓州(州治在今四川省境内)等地,增长了不少阅历与见识。

  • 39、每日读诗:图像法记古诗词——《早发白帝城》
  • 40、译文一高高天门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巍峨险峻出现,一叶孤舟从天地之间慢慢飘来。译文二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豁然断开,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浩浩荡荡的长江东流到此(被天门山阻挡),激起滔天的波浪,回旋着向北流去。两岸边的青山,相对着不断现出,(令人有两岸青山迎面扑来的感觉)。我(仿佛乘坐)着一艘小船(从天边)披着阳光顺流而下。
  • 41、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巍峨险峻,一叶孤舟从天地之间飞速飘来。
  • 42、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自言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汉飞将军李广后裔,西凉武昭王李暠之后,与李唐皇室同宗。有“诗仙”、“诗侠”、“酒仙”、“谪仙人”等称呼,活跃于盛唐,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杜甫合称“李杜”,被贺知章惊呼为“天上谪仙”、“李谪仙”。其诗作在全唐诗收录于卷161至卷1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 43、【望天门山古诗配画图片】西湖:在浙江省杭州市,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汉时称圣湖。唐时因湖在城西,始称西湖。原是与杭州湾相通的浅海湾,后由于泥沙堰塞,海面被隔断,在沙嘴内侧的海水,成为一个湖。古来人们一直用最美好的语言赞颂西湖,又用最凝练的语言对它的景色做出了不同概括,其中最广为人知的说法首推西湖十景:苏堤春晓、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曲院风荷、雷峰夕照、南屏晚钟、花港观鱼、柳浪闻莺、双峰插云、三潭印月。
  • 44、这首诗描写了诗人舟行江中顺流而下远望天门山的情景,天门山,就是安徽当涂县的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合称。两山夹江对峙,象一座天设的门户,形势非常险要,“天门”即由此得名。诗题中的“望”字,说明诗中所描绘的是远望所见天门山壮美景色。
  • 45、撰稿人:朱虹闫晶柏新凤刘宏福高翔春沈士娟
  • 46、《望天门山》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诗,全文原文如下:
  • 47、天门山:位于今安徽省当涂县西南长江两岸,东为东梁山(又称博望山),西为西梁山(又称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江南通志》记云:“两山石状晓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俗呼梁山曰西梁山,呼博望山曰东梁山,总谓之天门山。”
  • ⑷两岸青山: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出:突出,出现。

    48、⑷两岸青山: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出:突出,出现。

  • 49、坐落于美国匹兹堡,整体建筑于溪水和瀑布之上,与大自然完美融合一体,美不胜收……
  • 50、两岸青山: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
  • 51、这首诗就是李白年轻的时候漫游长江三峡所写的。他是怎样写出这首诗的呢?一起来听听下面的故事吧……
  • 52、第三幅:《望天门山》古诗配画俵口小学三二班于欣瑶
  • 53、②楚江:即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 54、造型:装饰性强、动态夸张。
  • 55、作品的绘画形式:(电脑、彩铅、水粉、水墨、水彩)
  • 56、《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 57、《望天门山》是一首写景诗,诗人使用动态的画面写出了天门山雄伟壮观的景色。随着诗人行舟的方向,我们依次看到:山断江开,东流水回,青山相对迎出,孤帆从日边驶来。全诗意境开阔,气魄豪迈,音节和谐流畅,语言形象、生动,画面色彩鲜明
  • 58、⑷两岸青山: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出:突出,出现。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