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饭的时候观想在自己的喉咙上,

  • 1、我想说的是什么?其实人的一生也都在修行,今天我们在讲佛教,其实不管各位读者信不信,其实都没关系
  • 2、不敢生气的是懦夫,不去生气的才是智者。
  • 3、最有力量的菩萨,就是咱们的手脑。

  • 4、虽说我一向推许「忍耐」,但自念也有不能忍耐的时候,例如:当我在台上演讲,看到台下前面还有空位,而后面的人却没有位子可坐时,我会罣碍难忍;当知道别人受到侵犯的时候,我也会义愤填膺;当弟子怠慢客人,令人不喜时,我会上前指责;见闻好事,不即刻参与,我也会坐立难安。我以为:一成不变的忍气吞声,姑息纵容,并非「忍耐」之道。真正的忍耐应该是当仁不让,顾全大局,为众谋福。
  • 5、他已经皈依了。起先他也认为佛教是迷信,皈依、出家或佛教行为只是形式而已,但通过姐姐的因缘,开始听闻佛法,甚至研究起佛法,“佛教最令我惊讶的两个概念就是‘无常’和‘因缘’,这是科学证实不到的,偏偏这正是宇宙万物的真理,是我们不能去否定的。”
  • “那也没有关系,只要他们不将我打死,一息尚存,我还是能够宣扬如来的圣教。”
  • 6、“那也没有关系,只要他们不将我打死,一息尚存,我还是能够宣扬如来的圣教。”
  • 7、当你手中抓住一件东西不放时,你只能拥有这件东西,如果你肯放手,你就有机会选择别的。人的心若死执自己的观念,不肯放下,那么他的智慧也只能达到某种程度而已。
  • 8、佛教肯定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主人,不是别人的奴仆,不必仰赖神或佛,只要努力修法,照样可以成佛。这可以鼓舞我们的自信和自尊心。
  • 9、如果只皈依三宝中的佛宝,和崇拜偶像、迷信神鬼无异(佛不能代替众生修行和证果,只能教化众生依法修行。)不会有究竟的好处。
  • 10、记得有一回,我向家师禀告学院一位教授推荐我去读国立教育学院,家师听罢,骂我:「混蛋!怎可到社会念书?」还给了我两个耳光。事后我丝毫不感到生气,想想自己也的确混蛋,怎么会想到社会上去念书。反观时下许多青年贡高我慢,动辄反抗,真是令人担心他们如何在大时代中迎接各种挑战呢?要想成大器,必须先在生活上学习「忍耐」。「欲成佛门龙象,先做众生马牛」,对于逆境,先忍之于口,是为下忍;再忍之于面,是为中忍;如果能做到凡事不动心,那才是上忍。
  • 11、我记得,我有几次比较危险的是,有时候,我走路去公司上班,但经常脑袋里在思考一些工作上的东西,就忘记看红灯,就穿过去,被司机骂了几次,其他的我倒觉得还好
  • 12、但如果这篇文章,能对其中的一些读者有所帮助,那就心满意足了。
  • 13、人生要走万里路,迈好强身第一步。---唐奇开

  • 14、我在读大学的时候,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要保持自己的信念,要有自己的见解,要有独立思想的人格,千万不要随波逐流…
  • 15、任何不好的习惯都要尽量改掉;任何对自己有益,更理想,更高雅的事,都尽量做好!靠自己的才能,自己的时间,自己的诚心和努力来达成,不要过于依赖外在,自己却忘记成长!
  • 16、第信心是佛法,有信心就有办法。
  • 17、下面讲讲观世音菩萨在中国的信仰,特别在民间的信仰。对观世音的身世,道场形象有许多的创造,比如流传于民间的观世音的身世,就有很多的说法。比较著名的是观音得道,过去民间很流传的观音得道书,在这些书中把观音菩萨说成中朝末期的秒庄王的三公主,叫秒善公主,说她修行成佛,舍己为人,后来在大香山成了正果。关于道场的传说,华严经里面称,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南方有一座山,是道场。
  • 18、西方religion这个字我们应该要翻译成“民间信仰”,不能翻译成“宗教”,那是一种信仰。我们东方的宗教不是西方的宗教,它的信仰是:它是万能的,所以仰。
  • 19、人生最怕什么都想计较,却又什么都抓不牢。失去的风景,走散的人,等不来的渴望,全都住在缘分的尽头。何必太执着,该来的自然来,会走的留不住。放开执念,随缘是最好的生活。不是世界选择了你,是你选择了这个世界。既然没有净土,不如静心;既然没有如愿,不如释然。
  • 所以不必担心,我对宗教是很包容,很自由的。
  • 20、所以不必担心,我对宗教是很包容,很自由的。
  • 21、为什么法师大德很多,却从没有对外自称明心见性,自说开悟的呢,因为放下我执才能见性开悟,“我”都没了,那开悟的是谁呢,若说是佛性,佛性本来不迷,何谈开悟,若说是众生妄“我”,但“我”本虚妄。所以凡对外自称开悟的,都是大我慢的众生妄心,实未开悟。
  • 22、而现在的佛教徒也是似懂非懂的多,信得真切的少。“前世后世存在吗?”“应该存在吧,听说是有。”“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成立吗?”“应该成立吧,听说是这样。”处在这种犹疑不定的状态中,从科学层面看,说这个人已经把握到真理了,是很难让人信服的。
  • 23、末学学佛以后也一样,在寺院遇年轻法师讲法,若发现法师一点口误就沾沾自喜,觉得自己的见地很不错,似乎比法师还高。前段时间去一个寺院,见到一位很有名的当家大和尚,就是生不起恭敬心来,心里老有各种杂念:“不知这位大和尚修证怎样?”等等,这些都是我慢在作怪。后来想起,仅那位大和尚给一位普通居士做法事时那极其庄重、恭敬,极其认真的态度,就是一般修行人所远做不到的,那真的是内心清净的表现。

  • 24、那尼姑也说到了我家里的风水,居然都知道哪里有块石头,怎么摆放的,怎么朝向的,然后哪里有问题,然后特别交代了,今年一定要注意我的安全
  • 25、佛教教人知足常乐,要学习禅定,乐观进取。依照这样去做,心情自然平静,不生烦恼。
  • 26、未来我不知道,但是过去,现在发生的重要的事,都被她一一说中,你要知道我可是第一次踏进这个这个寺庙
  • 27、朱建军:中国著名心理学家。意象对话疗法创始人。回归疗法创始人。北京林业大学心理系教授。中国文化传承与发展在当代的开拓者与践行者。著有心理、文化方面的著作40余部。
  • 28、今天我们邀请到的,就是索达吉堪布大法师。
  • 29、如果讲到制度或皈依的仪式,信佛而不归依三宝,等同一个爱好中国风土文物的外国人,跑到中国居住下来,并不申请变更原有国籍的登记,就自称是中国的公民。
  • 30、有些事情,不谈是个结,谈开了是个疤。
  • 31、随缘不是得过且过,因循苟且,而是尽人事听天命。
  • 32、忍辱度是大乘菩萨所修六度之所谓“他人加毁,名之为辱;于辱能安,目之为忍”。可见忍辱表现出来,最平常的心行法相便是面对不如意的环境采取忍耐。但又不同于一般世间的忍耐,佛法中的忍辱更强调“于辱能安”的“安”字,也就是不仅仅在行为上不采取报复,甚至内心也不产生瞋恨怨恼的念头。因此,佛法中常将安、忍二字合在一起,称为安忍。
  • 33、2002年,美国威斯康辛大学作了一项“快乐与禅定”的研究,研究中他们发现,修行人的大脑中与快乐相关的神经元活动比一般人活跃很多,而明就仁波切在禅定中大脑快乐区域的神经元活动指数,比普通人提升七倍以上。这让科学家们惊讶不已:“是不是仪器坏了?”

    我想说的是什么?其实人的一生也都在修行,今天我们在讲佛教,其实不管各位读者信不信,其实都没关系
  • 34、我想说的是什么?其实人的一生也都在修行,今天我们在讲佛教,其实不管各位读者信不信,其实都没关系
  • 35、佛教在‘否定’人生的一切之后,使人不再盲目地贪恋、追求,如此才能‘积极’地为人群服务,再度地‘肯定’人生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
  • 36、如果只皈依三宝中的法宝,和学者研究学问无异,不能礼敬佛僧,本身就违背了法的要求,自然得不到佛法的无边实益。
  • 37、人生要走万里路,迈好强身第一步。---唐奇开
  • 38、而现在的佛教徒也是似懂非懂的多,信得真切的少。“前世后世存在吗?”“应该存在吧,听说是有。”“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成立吗?”“应该成立吧,听说是这样。”处在这种犹疑不定的状态中,从科学层面看,说这个人已经把握到真理了,是很难让人信服的。
  • 39、下面讲讲观世音菩萨在中国的信仰,特别在民间的信仰。对观世音的身世,道场形象有许多的创造,比如流传于民间的观世音的身世,就有很多的说法。比较著名的是观音得道,过去民间很流传的观音得道书,在这些书中把观音菩萨说成中朝末期的秒庄王的三公主,叫秒善公主,说她修行成佛,舍己为人,后来在大香山成了正果。关于道场的传说,华严经里面称,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南方有一座山,是道场。
  • 40、图说:佛光山分布于海内外弘法的弟子,都是经过丛林学院的教育养成。
  • 41、但我只想讲讲,今年我自己亲历的…
  • 42、佛从不生气,或处罚弟子,在佛教经典中,绝对找不到佛发怒而用洪水、瘟疫来处罚人类的。
  • 43、你要知道,如果只是简单的过生活,生活是很容易让自己迷失其中,年轻的时候赚钱,后面你实现了一切之后,等到40~50岁的时候,你会发现钱好像也不是特别的追求,就很容易的放纵自己。

  • 44、能牵手的时候,请别肩并肩,能拥抱的时候,请别手牵手,能相爱的时候,请别说分开;拥有了爱情,请别去碰暧昧。
  • 45、人间佛教是佛陀对人间教化的佛教,不是哪一个国家的,哪一个民族的,哪一个个人的。普世的人,只要与佛有缘,都是佛陀人间的信徒。本文为年届出家近八十年的星雲大师口述,由弟子等记录。大师生来有人间性格,和佛陀、历代推动人间佛教的大德遥相呼应。他一生遵循着佛陀的教法,促进佛教的团结,推动佛教的人间化、现代化、艺文化、大众化不遗余力,对人间三好、四给、五和、六度万行一生奉行。大师自觉老迈体衰,眼耳退化,难再闻问世事,但〈人间佛教回归佛陀本怀〉一文,从大师心田里流泻出对佛教古今、未来的看法,甚为难得。这也是他把一生的行
  • 46、其实,人一放下我执,即生佛性智慧,即使不学佛的人也有智慧,有些人只是不懂理论,但很会用,如许多事业极成功人士就是这样,心地非常慈善,做事不用琢磨就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任何别人处理不了的麻烦事,他一去就圆满解决,凡有这种智慧的人,都值得我们礼敬,学习。
  • 47、第五:宿命通,又作宿住通,能知自身及六道众生之百千万世宿命及所作之事。
  • http://www.fgsbmc.org.tw/index.php
  • 48、http://www.fgsbmc.org.tw/index.php
  • 49、欢迎您关注,别忘了分享至朋友圈,内容上如有建议,也请不吝指导!谢谢有您真好!
  • 50、随缘不是得过且过,因循苟且,而是尽人事听天命。
  • 51、西方religion这个字我们应该要翻译成“民间信仰”,不能翻译成“宗教”,那是一种信仰。我们东方的宗教不是西方的宗教,它的信仰是:它是万能的,所以仰。
  • 52、“师父”与“师傅”的区别
  • 53、人无所舍,必无所成。心无所依,必无所获。自己的路只有自己去走,自己的心还须自己去度。能抓住希望的只有自己,能放弃自己的也只有自己。能怨恨嫉妒的是自己,能智慧温暖的还是自己。心中有岸,才会有渡口,心有所持,才能行之安然

  • 54、当今学者们知识面比较广,这个也看,那个也学。这固然是一种求知方法,但从逻辑学的认知态度来看,不求甚解是不可以的。也就是说,有了问题不能放着,你选择这个课题,那对里面的每一个知识点都要通达。怎么通达呢?要辩论,要和智者们辩论,直至辩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 55、禅师又问:“是谁?”空中回答:“护法韦陀”“你不是说二十世不再护我的吗?”“因为你真诚忏悔的一念心,已超过二十世!”禅师听了,豁然开悟。原来,就在不想过去、不想现在、不想未来的当下一念。一念心超过二十世,也就超过无量劫。所谓“十世古今不离当念,微尘刹土不隔毫端。”用功就在不想过去、不想现在、不想未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处处作主,站得住、站得长的那念心上用功。
  • 56、过去,佛陀经常告诉弟子:「我是众中之一。」也就在昭示我们:人是离不开大众的。因此,在现实社会里,合群、随众很重要,让大家都欢喜我,都成为我的有缘人,比财富的获取还要来得更重要;否则,就算你拥有再多的钱财,但是在待人处事上却不被人接受,又怎么会有出路呢?
  • 57、佛教教人知足常乐,要学习禅定,乐观进取。依照这样去做,心情自然平静,不生烦恼。
  • 58、这种人生,我认为也非常非常普通,你可能赚了很多钱,但是并没有惠及到更多的人,这不是更上一层楼的修行。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