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我们的,赞美我们的,那都不是明师;骂我们的,不管对与否,这才是真正明师。刺激我们的时候,就是在成就我们。忍辱波罗蜜,不要说我要忍辱,亦不是感觉自己在忍辱,或压抑自己,这还有相,而是对境不觉得,这才叫做忍辱。如人家骂你时,你不觉得人家在骂你。

  • 1、恨别人,痛苦的却是自己。
  • 2、若人知心行,普造诸世间。是人则见佛,了佛真实性。
  • 3、佛说:多讲点笑话,以幽默的态度处事,这样貌日子会好过一点。
  • 4、坐石看云闲意思,朝阳补衲静工夫;有人问我西来意,尽把家私说向渠。
  • 5、苦海无涯,回头是岸。
  • 七佛通诫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 6、七佛通诫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 7、佛说:人的习性不一样,各如其面。修行必须走入人群,和不一样习性的人互相磨练适应,并圆融共处和睦相待。
  • 8、若能自识本心,念念磨练;莫住者,即自见佛性也。
  • 9、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 10、离妄想颠倒无真如佛性。离贪嗔邪见,无菩提涅盘。
  • 11、若能自识本心,念念磨练;莫住者,即自见佛性也。
  • 12、不离当处常湛然,亲切无过此语,觅则知君不可见,但于当处湛然,二边坐断使平稳。
  • 13、华严奥藏,法华秘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指南,皆不出于此也。欲广叹述,穷劫莫尽,智者自当知之。
  • 14、一念离真,皆为妄想。
  • 15、伤人之语,如水覆地,难以挽回。
  • 16、佛说:沉默是毁谤最好的答覆。
  • 17、内心充满忌妒,心中不坦白,言语不正的人,不能算是一位五官端正的人。
  • 18、不悟本性,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故万心尽在自心应从自心中顿见真如。
  • 佛说:毁灭人只要一句话,培植一个人却要千句话,请你多口下留情。

    19、佛说:毁灭人只要一句话,培植一个人却要千句话,请你多口下留情。

  • 20、一念离真,皆为妄想。
  • 21、一切诸众生,无始幻无明,皆从诸如来,圆觉心建立。犹如虚空花,依空而有相,空花若复灭,虚空本不动。
  • 22、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 23、佛说:仇恨永远不能化解仇恨,仅有慈悲才能化解仇恨,这是永恒的至理。
  • 24、知见立知,即无明本。
  • 25、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故。
  • 26、佛说:万法缘生,皆系缘分!偶然的相遇,蓦然回首,注定了彼此的一生,只为了眼光交会的刹那。
  • 27、三教圣贤,本乎一理,若离心性尽是魔说。
  • 28、不住一切处心即是佛心。
  • 29、佛祖奚以异于人,而所以异于人者,能自护心念耳。

  • 30、求趣无上菩提者,要净自心,福田方净。
  • 31、佛说:狂妄的人有救,自卑的人没有救。
  • 于一切相,离一切相,即是无相。
  • 32、于一切相,离一切相,即是无相。
  • 33、金钱化妆你的外表,佛法启悟你的内在。
  • 34、透视一切变化的结果都是‘空’,就不会挂碍任何事物。
  • 35、各有因缘莫羡人。
  • 36、一切烦恼业障本来空寂,一切因果皆如梦幻,无三界可出,无菩提可求。人与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虚旷,绝思绝虑。
  • 37、三世诸佛以自心为本师。
  • 38、智者知幻即离,愚者以幻为真。
  • 39、佛说:劫难,是安很喜欢的词。也许一个人的一生就是一个禅,也是无止尽的劫难,可是佛他不告诉我们,我们要经历多少才肯放过我们,他总是高高在上,笑而不语。

  • 40、佛说:活着一天,就是有福气,就该珍惜。当我哭泣我没有鞋子穿的时候,我发现有人却没有脚。
  • 41、弥陀好念,勿虚彼国之金台;阎老无情,莫惹他家之铁棒。
  • 42、毗婆尸佛偈身从无相中受生,犹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无,罪福皆空无所住。
  • 43、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在追求快乐,但却没有人真正了解什么是快乐。
  • 44、平常心是道,趣向即乖,到崮里正要脚踏实地,坦荡荡,圆陀陀,孤*危峭,不立毫发知见。
  • 临事须替别人想,论人先将自己想。
  • 45、临事须替别人想,论人先将自己想。
  • 46、真正的布施,是把烦恼、忧虑、分别、执著,通通放下。
  • 47、佛说:说话不要有攻击性,不要有杀伤力,不夸已能,不扬人恶,自然能化敌为友。
  • 48、终日不见己过,便绝圣贤之路。终日谈人过,便伤天地之和。
  • 49、佛说:不要刻意去猜测他人的想法,如果你没有智慧与经验的正确确定,通常都会有错误的。

  • 50、佛说:我们应为别人的成就生欢喜心,视他人的成功犹如自我的成就,这就是菩萨心。常常抱持利益众生之心,就可永远不离喜乐。
  • 51、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
  • 52、生命是妄想的产物。
  • 53、菩萨不与法缚,不求法缚。
  • 54、道贵无心,禅绝名理忘怀泯绝,乃可趣向回光内烛,脱体通透。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