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店儿前,竹篱笆后,初见横枝。赵长卿《柳梢青过何郎石见早梅》

    1、我有胸中十万竿,一时飞作淋漓墨。

  • 2、千里捎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尤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处理邻里关系和为贵。通过诗,板桥的难得糊涂现好多人实习,吃亏是祖福好多人把他当做座右铭,所以我爱板挢画,更爱板桥诗。
  • 3、润逼琴丝,寒侵枕障,虫网吹黏帘竹。周邦彦《大酺越调春雨》
  • 4、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
  • 5、淇澳春云碧,潇湘夜雨寒。憨山德清《咏竹五首》
  • 郑板桥在《郑桥桥集·题画竹》中说:“盖竹之体,瘦孤高,枝枝傲雪,节节千霄,有似君子豪气凌云,不为俗屈。故板桥画竹,不特为竹写神,亦为竹写生。瘦劲孤高,是其神也;豪迈凌云,是(其)生也。”这里的“生”,指竹的外部形象;这里的“神”,则是内在气质。形神毕肖,移情予物,托物寓意,能增强艺术感染力。
  • 6、郑板桥在《郑桥桥集·题画竹》中说:“盖竹之体,瘦孤高,枝枝傲雪,节节千霄,有似君子豪气凌云,不为俗屈。故板桥画竹,不特为竹写神,亦为竹写生。瘦劲孤高,是其神也;豪迈凌云,是(其)生也。”这里的“生”,指竹的外部形象;这里的“神”,则是内在气质。形神毕肖,移情予物,托物寓意,能增强艺术感染力。
  • 7、闻说东风亦多情,被竹外、香留住。史达祖《留春令咏梅花》
  • 8、些小吾曹州县吏下面三首都是题在画上的诗《潍县署中画竹,囊橐萧萧两袖寒。《初返扬州画竹第一幅》二十年前载酒饼。《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云》乌纱掷去不为官,而今再种扬州竹,秋风江上作鱼竿。这是他的诗作,疑是民间疾苦声
  • 9、盘馐蒟酱实,歌杂竹枝辞。司马光《送张寺丞觐知富顺监》
  • 10、杖藜徐步转斜阳。苏轼《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 11、斟残玉瀣行穿竹,卷罢黄庭卧看山。陆游《鹧鸪天家住苍烟落照间》

  • 12、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 13、仍将竹作芭篱,求人不如求已。
  • 14、西风稍急喧窗竹,停又续,腻脸悬双玉。阎选《河传秋雨》
  • 15、它还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托岩竹的坚韧顽强,言自己刚正不阿、正直不屈、铁骨铮铮的骨气。
  • 16、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 17、画根竹枝扦块石,石比竹枝高一尺。
  • 18、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
  • 释文:客舍新晴,晨起看竹,露浮叶上,日在梢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运笔,又是一格,其实手中之竹,又不是意中之竹也。步步变相,莫可端倪,其天机流露,有莫知其然而然者,独画云乎哉?
  • 19、释文:客舍新晴,晨起看竹,露浮叶上,日在梢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运笔,又是一格,其实手中之竹,又不是意中之竹也。步步变相,莫可端倪,其天机流露,有莫知其然而然者,独画云乎哉?
  • 20、仍将竹作芭篱,求人不如求已.
  • 21、仍将竹作芭篱,求人不如求已.

  • 22、郑板桥的竹风韵超然,首先得之于喜竹爱竹。他认为竹子坚强:不管风吹雨打还是严寒烈日,都是身板挺直。青青郁郁,竹子“虚心”:不论山野巨竹还是房前青枝,都是空心如从不妄自尊大。竹子有“节”:经得起磨难不“变节”。竹子的风格与板桥的脾性契合,物我交融。
  • 23、启功题裱边:板桥画竹多得之于残窗粉壁,日光月影之中。故生动一如天然图画,然较眼前三竹,又多寄意瘦而劲秀,而拔欹侧,而准绳折转,而减清刚之气,其高雅操亦如板桥之为人。此图取象清劲,笔墨精妙,短长疏密,变化合宜,且屡见著录,题诗亦载于板桥集中允为乾隆任官时之佳作也。坚净翁启功敬识。
  • 24、题识:石虽不言,爱此新竹。竹不能言,爱此山麓。老夫满袖春风,为尔打成一局。板桥郑燮,乾隆壬午秋七月。
  • 25、杖藜徐步转斜阳。苏轼《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 26、池花春映日,窗竹夜鸣秋。李白《谢公亭盖谢脁范云之所游》
  • 27、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王维《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
  • 28、和学使者于殿元枉赠之作
  • 29、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钓竿。
  • 30、郑板桥(1693—1765)清代官吏、书画家、文学家。字克柔,汉族,江苏兴化人。一生主要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擅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其中画竹已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著有《板桥全集》。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元年进士。中进士后曾历官河南范县、山东潍县知县,有惠政。以请臻饥民忤大吏,乞疾归。
  • 31、莫被风吹散,玲珑碎空玉。

    款识:一两三枝竹竿,四五六片竹叶。自然淡淡踈踈,何必重重叠叠。乾隆辛未九秋,板桥居士郑燮。
  • 32、款识:一两三枝竹竿,四五六片竹叶。自然淡淡踈踈,何必重重叠叠。乾隆辛未九秋,板桥居士郑燮。
  • 33、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李峤《风》
  • 34、一竹一兰一石,有节有香有骨,
  • 35、启功题裱边:板桥画竹多得之于残窗粉壁,日光月影之中。故生动一如天然图画,然较眼前三竹,又多寄意瘦而劲秀,而拔欹侧,而准绳折转,而减清刚之气,其高雅操亦如板桥之为人。此图取象清劲,笔墨精妙,短长疏密,变化合宜,且屡见著录,题诗亦载于板桥集中允为乾隆任官时之佳作也。坚净翁启功敬识。
  • 36、一竹一兰一石,有节有香有骨,
  • 37、倚竹不胜愁,暗想江头归路。王之道《如梦令一晌凝情无语》
  • 38、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
  • 39、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杜牧《题扬州禅智寺》
  • 40、“咬定青山不放松”,一个“咬”字把竹拟人化。“咬”是一个主动的,需要付出力量的动作。它不仅写出了翠竹紧紧附着青山的情景,更表现出了竹子那种不畏艰辛,与大自然抗争,顽强生存的精神。紧承上句,第二句“立根原在破岩中”道出了翠竹能傲然挺拔于青山之上的基础是它深深扎根在破裂的岩石之中。在作者郑板桥诗、画中的竹又往往与“石”是分不开的。有时侯,石构成竹的对立面,如“画根竹枝插块石,石比竹枝高一尺,虽然一尺让它高,年来看我掀天力”;有时候石成为竹的背景,如”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
  • 41、“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郑板桥写竹、画竹凡40年,体味不可谓不深,技艺不可谓不精。“画到生时是熟时”这正是诗人积40年诗、画创作之经验所总结出来的艺术哲理。

  • 42、郑板桥一生写竹、画竹,更酷爱咏竹。他笔下的竹诗意境隽永,蕴含很强的哲理性。我们常常提笔做文时,会想到他的“删繁就简三秋树”;临窗习字时,会想到他说过“不做前人墨奴”;心情郁郁时,会想到“吃亏是福”“难得糊涂”。翻阅他的诗词文章,隔了200多年的时光,体会他的所思、所惑、所感和所悟,竟然还是如此亲切。
  • 43、莫被风吹散,玲珑碎空玉.
  • 44、题识:石虽不言,爱此新竹。竹不能言,爱此山麓。老夫满袖春风,为尔打成一局。板桥郑燮,乾隆壬午秋七月。
  • 五两如竹林,何处相寻博。释宝月《估客乐四首》
  • 45、五两如竹林,何处相寻博。释宝月《估客乐四首》
  • 46、江南鲜笋趁鲥鱼,烂煮春风三月初,
  • 47、一片绿阴如洗,护竹何劳荆杞?
  • 48、虽然一尺让他高,来年看我掀天力。
  • 49、郑板桥(1693—1765)清代画家、文学家。名燮(xiè),字克柔,汉族,江苏兴化人。一生主要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擅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其中画竹已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著有《板桥全集》。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元年进士。
  • 50、因为他心胸豁达,生活态度积极乐观,所以他可以发现更多生活中美好的快乐的事物,他写的诗自然也就妙趣横生了.
  • 51、君子本虚心,甘自低头伏。环山樵《薛宝钗雪竹》

  • 52、淡烟古墨纵横,写出此君半面,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