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摘孔子《大学》
2023-02-19 22:33:46
1227
- 1、小姚明如果脸皮薄一点,听完这话,必定羞愧难当,哪好意思继续打球,赶紧回到教室里,捧起书本,做思考状……后来的NBA江湖,也就不会有姚明的传说。
- 2、这就是孔子的厉害之处,能够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案
- 3、解释因:根据;材:资质;施:施加;教:教育。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出处《论语·为政》子游问孝、子夏问孝朱熹集注引宋程颐曰:“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褒义示例清·郑观应《盛世危言·女教》:“别类分门,~。”近义词对症下药反义词一视同仁。
- 4、毕竟学生的个性、根基是有差别的。
5、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
- 6、孔子十分重视这一点,他经常通过谈话、观察、了解学生的志向、思想、言行,从中进行分类、归纳。先天性的条件——人的智力与认识能力,《论语·季氏》有“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另《论语·公冶长》也有指出“闻一以知二”和“闻一以知十”的悟性差异,这也是因材施教的现实依据。通过观察孔子能概括出他的学生的特点:“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论语·先进》),另有“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论语·雍也》),再根据个人天赋去分化弟子们:《论语·先进》
- 7、首先,区分智力的差异,讲授不同的内容。
- 8、无论怎样激发想象创造力,周恩来也表达不出毛泽东诗词里的豪情;
- 9、浅谈暴虎冯河中的“勇”与“谋”
- 10、【孔子的故事】颜渊少孔子三十岁,在年纪二十九岁左右时,头发就全白了。他的志向是:“愿无伐善,无施劳。”就是不夸耀自己的功劳。不予人劳苦,这样的修养是何等崇高啊!
- 11、【孔子因材施教】孔子因材施教译文是,孔子善于根据各个学生的特点教育他们,有的学生有好胜的缺点,孔子教育他,有事要和年长的人多商量,有的学生有胆小的缺点,孔子教育,他要勇敢。
- 12、君子处世有三种事情应引以为戒:年少的时候,血气还不成熟,要警惕贪恋美色;到了壮年时期,血气正盛,要警惕争斗好胜;等到了老年时期,血气已经衰退了,要警惕贪得无厌。
- 13、无论怎样强调细节规范,毛泽东也不可能像周恩来一样严谨;
- 14、孔子被问住了,他觉得这孩子很懂礼貌,便问,“你叫什么名字,几岁了?”孩子说:“我叫项襄。7岁!”
15、孔子的因才施教教育方式方法固然很好,但只能是在少数贵族学校可以试行,而不能在今天的大多数普通学校实行。这里有两个同音字,即试与实。
- 16、B.教师课堂管理、教材选择等方面应避免性别偏向
- 17、春秋战国之变与“君子三变”的联系
- 18、他的因材施教是没固定模式的,对有些事绝对没有“标准答案”,各人各异,这不,他的学生上场了,且看:
- 19、有一次子路问孔子:“闻斯行诸?”意思是听到了好的事情就马上实行吗?
- 20、不过,再进一步说,孔子虽然对“问仁”的回答,每次都用不同的话来表示,似乎有的话比较浅显,有的话比较深刻,但是如果我们慢慢去体会,浅显当中不失它的深刻,深刻里面它也非常地亲切,我称这样的现象,叫做“圆音”——圆满的声音、圆满的语句、圆满的教导、圆满的文章。“圆音”两个字是用佛教的说法:“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佛说法是面对众生说的,佛陀的每一次说法,一时当然只有一种表示,大家听到的当然是同样的话,但是听法的众生,“随类各得解”——随着各人的品类,随着各人的境界,各得其解。
- 21、A.课堂上教师要给予男女生同样的注意
- 22、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是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也是我国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之所以能成为弟子三千、名扬四海的圣人,是和他小时候的刻苦勤奋分不开的,也正所谓是“天才来自勤奋”。
- 23、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说‘有父兄健在’,冉求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听到了就行动起来’。我被弄糊涂了,敢再问个明白。”孔子说:“冉求平日做事退缩,所以我激励他;仲由好勇胜人,所以我要压压他。”作品简介与赏析论语·先进篇出自《论语》,共有26章,主要说明了“过犹不及”的中庸思想,学习各种知识与日后做官的关系,以及孔子对待鬼神、生死问题的态度。
- 24、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25、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 26、一九过宋国的时候遭到迫害
- 27、有一天,子路陪在孔子的身旁说:“以前由侍奉双亲时,常吃些藜藿恶草具,饭米要到百里外去背负回家。双亲过世后,由南游楚国,随后的车子有百乘,积储的米粟有一万锺,铺设锦垫而坐,排列鼎俎而食。然而想再吃藜藿,愿为双亲负米,已不可得啊!”孔子说,你事养双亲,可称得上“生事尽力,死事尽思。”
- 28、孔丘说:“一我已经练了多遍,也许都记住了,可又没有打握,明天一早娘要考我,若有不会的,娘一定非常伤心和难过。不行,我一定要起来再多练几遍。”
- 29、有一天,孔子的一个学生在门外扫地,来了一个客人问他:“你是谁呀?” 他很自豪的说:“我是孔老先生的弟子!” 客人说:“那太好了,我能不能请教你一个问题?” 学生很高兴的说:“可以呀!”他心想:“你大概要提什么奇怪的问题吧?” 客人问:“一年到底有几季啊?” 学生心想:“这种问题还用问吗?”于是便回答说:“春夏秋冬,四季。”
- 30、从上面的话我们可看出,孔子是相信有鬼神现象存在的。不过,他认为鬼神道与人道,还是有差别、有距离的。最好是各安其道,不要搅合到一起。尤其对从政的人来讲,把政治与宗教搞到一起,非失败不可。所以,敬而远之比较好。至于一般人,如果你连人道的事都没搞清楚,没摆平,却要去瞎究那深层次的鬼神道问题,那只会把自己弄得更迷乱,是在自己给自己找麻烦。
- 31、项橐和孔子的故事体现了,孔子是一个热习,不耻下问谦虚好学的人。项橐在七岁的时候成为了孔子的老师,圣人如此的习。何况是我们这些普通人的,更应该努力学习。项橐和孔子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孔子在论语中所说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也就是说别人肯定有比自己更厉害的长处或者是技能,我们要细心地向他学习,这就是孔子虚心学习的一个典范。所以说孔子为了学习不留余力的。所以孔子能够成为圣人,这就是他成为圣人的原因吧。
- 32、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
- 33、习其曲,只是将琴曲练熟了;得其数,是在熟练的基础上对琴曲的音乐内涵有了一定的感知;得其志,是在前两者基础上领悟到了某种音乐的实质;最后得其为人,才从琴曲中感悟到了音乐的内涵,像看到了一个“黯然而黑,倾然而长,眼如望洋,如王四国,非文王谁能为此也”的“人”
- 34、如果孔子遇到小学生姚明,他一定会说,“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语言无味”。只知道打球,成什么体统?“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吾日三省吾身……”
35、因材施教是指老师或我们在教学生或企业管理中,要根据学生或员工个人性格、特点的不同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育和沟通。
- 36、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
- 37、习其曲,只是将琴曲练熟了;得其数,是在熟练的基础上对琴曲的音乐内涵有了一定的感知;得其志,是在前两者基础上领悟到了某种音乐的实质;最后得其为人,才从琴曲中感悟到了音乐的内涵,像看到了一个“黯然而黑,倾然而长,眼如望洋,如王四国,非文王谁能为此也”的“人”
- 38、大家好,这里是八点引读。
- 39、车夫听了这番话,就谦虚谨慎、发奋图强。晏婴知道后,也努力培养他,后来车夫官拜大夫。孔子尤其佩服晏子的交友之道,晏子交友,交情越久,他就越恭敬有礼,别人也越尊重他,从而能做到全始全终,所以孔子由衷地说:“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 40、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
- 41、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私学的创始人。孔子是把他毕生精力贡献给了教育事业。他首次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认为世界上一切人都享有受教育的的权利。是他一生教育实践的结晶,也反映了教育的本质和未来。在教育实践上他提出“诲人不倦”,“循循善诱”,“因材施教”,“举一反三”,“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三人行必有我师”这些教育思想,至今对教育事业仍有重要的启发和划时代的意义。
- 42、师生对“仪式感”现实运用态度之比较——试析宰予“三年之丧”背后的形和意
- 43、孔子说:“冉求平时做事缩手缩脚,所以我鼓励他勇进;仲由平时好勇过人,所以我让他谦退。”
- 44、有一次,孔子讲完课,回到自己的书房,学生公西华给他端上一杯水。这时,子路匆匆走进来,大声向老师讨教:“先生,如果我听到一种正确的主张,可以立刻去做么?”
45、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
- 46、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 47、孔子63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 48、这就是孔子的厉害之处,能够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案
- 49、子路问孔子:“听到什么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你有父亲兄长在,你怎么能听到这些道理就去实行呢!”冉有也来问:“听到什么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应该听到后就去实行。”公西华问道:“子路问是否闻而后行,先生说有父兄在。冉有问是否闻而后行,先生说应该闻而即行。我弄不明白,想请教先生一下。”孔子说:“冉有为人懦弱,所以要激励他的勇气。子路武勇过人,所以我让他谦退。”
- 50、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论语·八佾》)
- 51、意为:从道路上听来一些没有根据的话,就在道路上不负责任地传播,这种道德作风是要不得的。
- 52、他又是在教学实践中最早采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通过谈话和个别观察等方法,他了解和熟悉学生的个性特征,在此基础上,根据各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培养出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多方面的人才。孔子热爱教育事业,毕生从事教育活动。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仅言教,更重身教,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感化学生。他爱护学生,学生也很尊敬他,师生关系非常融洽。
- 53、“一年的确只有三个季节,分别是春夏秋!”
- 54、孔子可以算得上是中国最早的教育家教育启蒙思想家。孔子的教育思想的精髓用成语可以概括为(仁义礼智信),其具体实施方法是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诱导。
55、可是冉有也同样问过孔子:“听说一个主张很好,是不是应该马上实行呢?”
- 56、孔子回答说:“颜回很不错啊,他在仁义的方面,比我还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