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进士及第,曾任荆湖南路安抚使,仕至宝文阁待制。为政期间,申敕令,惩奸吏,治绩显赫。朱熹的一生志在树立理学,使之成为统治思想。但因理学初出,影响不深。

  • 1、书不记,熟读可记;义不精,细思可精。惟有志不立,直是无着力处。
  • 2、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朱熹
  • 3、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 4、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5、百学须先立志。
  •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6、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 7、百学须先立志。
  • 8、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 9、圣人所说底话,光明正大。宋·朱熹《朱子语类·易九》 底:同“的”。——朱熹
  • 10、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朱熹
  • 11、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不患不到圣贤地位。
  • 12、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久也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 13、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乎信也。
  • 14、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 15、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 16、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 17、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 18、思诚为修身之本,而明善又为思诚之本。
  • 19、涵养、致知、力行三者,便是以涵养为首,致知次之,力行又次之。
  • 读书之法,既先识得他外面一个皮壳了,又须识得他里面骨髓方好。
  • 20、读书之法,既先识得他外面一个皮壳了,又须识得他里面骨髓方好。
  • 21、书册埋首何日了,不如抛却去寻春。
  • 22、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 23、世路无如人欲险,几人到此误平生。
  • 24、不能感人,皆诚之不至。
  • 25、书不记,熟读可记;义不精,细思可精。惟有志不立,直是无着力处。
  • 26、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 27、不以一毫私利自蔽,不以一毫私欲自累。
  • 28、谦固美名,过谦者,宜防其诈。
  • 29、书册埋首何日了,不如抛却去寻春。
  • 30、自敬,则人敬之;自慢,则人慢之。——朱熹
  • 31、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
  • 32、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先于读书。
  • 33、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 不能感人,皆诚之不至。
  • 34、不能感人,皆诚之不至。
  • 35、涵养、致知、力行三者,便是以涵养为首,致知次之,力行又次之。
  • 36、自古圣贤,皆以心地为本。

  • 37、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 38、勿谓今日不学而有来日,勿谓今年不学而有来年。日月逝矣,岁不我延。
  • 39、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朱熹
  • 40、唯能不为,是以可以有为,无所不为者,安能有所为耶。
  • 41、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 42、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及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以至于此。
  • 43、十年浮海一身轻,归对梨涡却有情。世上无如人欲险,几人到此误平生。
  • 44、知之必好之,好之必求之,求之必得之。
  • 45、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
  • 46、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不患不到圣贤地位。

  • 47、读书之法,既先识得他外面一个皮壳了,又须识得他里面骨髓方好。
  • 学者须先立志。今日所以悠悠者,只是把学问不曾做一件事看,遇事则且胡乱恁地打过了,此只是志不立。
  • 48、学者须先立志。今日所以悠悠者,只是把学问不曾做一件事看,遇事则且胡乱恁地打过了,此只是志不立。
  • 49、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朱熹
  • 50、自古圣人二致,但其施教,则必因其材而笃信。
  • 51、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先于读书。
  • 52、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朱熹
  • 53、学者须先立志。今日所以悠悠者,只是把学问不曾做一件事看,遇事则且胡乱恁地打过了,此只是志不立。
  • 54、不以一毫私利自蔽,不以一毫私欲自累。
  • 55、读书譬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咀,终不知味也。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