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是显露的道德,道德是隐藏的法律。——林肯

  • 1、以上的现世报应不过是华报而已。在后世,由害心所感将堕入三恶道中。假设侥幸得到人身,也是相貌丑陋、愚昧无知,身心常为种种痛苦所逼,受到众生欺凌,转生于空旷恐怖、边鄙野蛮、时有争论之境,经常惨遭礌石兵刃等横死,生生世世唯起害心,无有生起慈心的机会。
  • 2、关于定与不定业的相,《瑜伽师地论·本地分》明确抉择为:所谓的顺定受业,即是故思已,若作若积集业;而顺不定受业,即是故思已,作而不积集业。所以定业有三个条件:造业先经过思维,是故意的;造业不仅是故意的,而且发之于身口,身体或语言在造作。不仅是作业,而且作业的同时,即已在相续中积集业。
  • 3、一切行无常,生者必有尽,不生则不死,此灭最为乐。
  • 4、大势名称圆满:具有广大的名声、极美的称誉,即对于慷慨惠施,具足勇健精进等的品德,由德之感召,成为大众所供养之处。
  • 5、经历了这一路的风尘,终达圣城,身体累了,心却飞了。离开拉萨自然有些不舍,但青藏线神奇的“天路”依然在后面翘首以待,所以,背起行囊,朝着下一个远方继续……
  • 100条公考必知文学常识
  • 6、100条公考必知文学常识
  • 7、另外,佛经中也记载了多名帝释天的来历。迦叶佛涅槃后,一个女人曾发心为他修建宝塔,后来她就往生成了帝释天。
  • 8、具体修白骨观,其过程分为三位:初习业位,次已熟修位,三超作意位。
  • 9、二十四节气,是指干支历(太阳历)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是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每一个节气分别相应于地球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它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周而复始。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 10、天边无际的众生,由于自爱的本能,无不希求安乐、逃避痛苦,即便我们觉得微不足道的蚊蚁,也是日日都在寻求安乐。然而大多数的众生不明苦乐的法则,不知苦乐的来源,所以无缘踏上安乐的正道。他们往往背道而驰,想求得安乐却未曾种下乐因,想远离痛苦却处处制造苦因,如是而行怎么能离苦得乐呢?其实苦乐的根源只在我们的心、我们所造的业。
  • 11、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 12、2022年易混高频成语辨析
  • 13、如是发起救度众生之心,然而仅有此心定不能成办,仅凭现在的能力,对一个有情也不能惠予圆满的利益,即使证得二乘阿罗汉果,也仅仅利益少数众生,且所施之利仅为烦恼的解脱,而非一切种智的证得。如是思维谁能圆满成办无边有情的暂时、究竟一切利义呢?则知唯佛方有此能,所以为了成办有情究竟之利,唯有自己发心证取佛位。
  • 14、龙树菩萨在《亲友书》中说:“无间、贪著、无对治,以德、尊重所起业,是五重大善、不善,其中应勤修善法。”这里无间指恒时串习所作,贪著是猛厉乐作,无对治指造业之后没有生起反向的对治力(如作恶无忏悔心,行善之后不后悔,或行善未被嗔心、邪见等摧毁),德指三宝、尊重指父母等,前为功德田,后为恩德田,无论行善行恶,以此五种所造之业为重。
  • 15、不论你的生命如何卑贱,你要面对它,好好地过;不要躲避它,咒骂它。它不像你那么糟。你最富有的时候生活显得最贫穷。爱挑剔的人即使在天堂里也能找出毛病来。尽管贫穷,也要热爱你的生活。——梭罗《瓦尔登湖》
  • 16、应身佛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而在菩萨面前显现的他受用报身更极微妙。《观经》上讲,报身佛高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具八万四千相,一一相有八万四千好,一一好有八万四千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对念佛众生摄取不舍。而佛之法身更是超情离见,不可思议。经云:“譬如虚空,遍至一切色非色处,非至非不至。何以故,虚空无身故。如来身亦复如是,遍一切处,遍一切众生,遍一切法,遍一切国土,非至非不至。何以故,如来身无身故,为众生故示现其身。”
  • 17、于功德田起,害父母业定。
  • 18、发光并非太阳的专利,你也可以发光。世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爱迪生把活着的每一天看作生命的最后一天。
  • 19、根本不必回头去看咒骂你的人是谁?如果有一条疯狗咬你一口,难道你也要趴下去咬他一口吗?

  • 20、免费领取!2022中央一号文件重点划线版
  • (公基百科)政治常识专题
  • 21、(公基百科)政治常识专题
  • 22、所以,如果前世是以杀生为业的人,今世也喜欢杀生;如果前世是以不与取为业的人,今世也喜欢偷盗……这都是由前世造恶业的串习力在今世显现的同行等流果。再看动物世界,鹞鹰喜欢杀生,老鼠喜欢偷盗,恶狼凶残,蛇蝎狠毒,鸳鸯淫重,猪牛痴钝……动物各异的习性也是各自前世造恶业所带来的。反之,善业所感召的同行等流果则是生生世世喜欢行善,并且善根不断增长。
  • 23、于功德田起,害父母业定。
  • 24、如能断除绮语、说具义语,则生生世世中生在贵族之家,众人拥戴,语言畅达,前后连贯,无有差错,能言善辩并与正法毫不相违。而所说之语相合众人心意,犹如蜂蜜一般。
  • 25、9古代主管检察的官员。
  • 26、加行,在发心的基础上,以实语或者不实语,随自己的意乐而说。
  • 27、一切菩萨疼爱的独子——有情众生陷溺于三界的不净坑中,如母如亲的声闻、缘觉虽见众生陷入生死之中,只能忧愁哀叹,却不能将其救出,只有商主菩萨不忍亲见爱子的陷溺,而奋不顾身,亲赴不净坑中将爱子救出。所以仅如母之悲尚不足够,需依悲愍,如父勇悍,发起亲自荷负救度众生之担的增上意乐。
  • 28、“过去种种譬如昨日死,往后种种譬如今日生。”要免于恶趣的痛苦,必须断除痛苦之因——十恶业。
  • 29、又如一个女孩子,对容貌有着本能的我所执,在未被激发前,还有一种含蓄的害羞感,但若受环境的不良因素影响,我执的膨胀会使她变得十分开放而无所顾忌。想象有一个机会:她打扮得风采迷人出现在大众的场合,吸引了所有人的视线,成了人们欣羡的视觉中心。虚荣心追求的效果得到了实现。此后我所执就会由于自我炫耀的满足而迅速升级。于是,她对自我形象的执著更会到达迷恋的程度,以至于一举一动都会注意自己的包装和表现,时刻关注别人对自己的看法。

  • 30、所集之业分为思业与思已业两种。所谓思业,即是使自相应心缘于境而转动的心所意业。比如当悦意的外境现前,贪心生起然后心缘此所贪之物而转,不断考虑如何能得到并享用,这一系列心理活动,便是思业。所谓思已业即是在思业的推动下发起的身语二业。
  • 31、恶口的异熟果报是堕落三恶趣中。
  • 32、就形式质量而言,书法史上“力透纸背”的说法,还有“入木三分”的典故,都是在讲王羲之。可以说,王羲之的字每一个点画,就是字的一点一画,这些笔法的重要构成元素,质量都非常高。
  • 33、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可以决定自己的流放,遭遇风雨,心路不开,愁思就会绵长,直到有一天,撞见阳光。——梭罗《世间纷扰,安得静好》
  • 34、【释迦牟尼名言300句】干货!事业单位精选500题
  • 35、如果您喜欢此篇文章,记得分享给朋友哦!分享智慧,好运常伴您!
  • 寿量圆满:由宿世引业,感得长寿且能如引安住。
  • 36、寿量圆满:由宿世引业,感得长寿且能如引安住。
  • 37、如是发起救度众生之心,然而仅有此心定不能成办,仅凭现在的能力,对一个有情也不能惠予圆满的利益,即使证得二乘阿罗汉果,也仅仅利益少数众生,且所施之利仅为烦恼的解脱,而非一切种智的证得。如是思维谁能圆满成办无边有情的暂时、究竟一切利义呢?则知唯佛方有此能,所以为了成办有情究竟之利,唯有自己发心证取佛位。
  • 38、帝释天,梵文的意思是“能天帝”。在古老的印度神话中,他骑着白象,手持金刚杵,代表的是雷神,他聪明智能,能在一瞬间考虑上千件事情。当佛教传人中国后,他就成为佛教的护法神,统领所有神族。中国老百姓一般称他为玉皇大帝。
  • 39、胎生之外其余诸类如何结生呢?

  • 40、以布施为例,在作任何布施前,都应如是思维:为使一切众生成就佛道,我今行此布施。中间应以空性见安住或相似安住,知道布施的我本不存在,所施之物也无实有,而受施者亦如幻化,这样破除布施时的著相实执。最后布施的功德不为自求人天福报、权乘小果,唯愿以此功德使一切众生都能获得无上菩提,如是回向可以成就无量功德。《菩萨地论》云:“不要只是为了获得善报而行布施,一切的布施功德都应回向于无上圆满菩提之达成。”
  • 41、2022年公基学霸笔记及教育理论基础笔记
  • 42、阿罗汉虽然已经超越了生死,不再于轮回中流转,但其断证功德仅具一分,并未圆满,和佛陀相比起来,差距极远。
  • 43、我们初生便带有过去世的恶习,由于烦恼恶习随逐,由恶习更复取恶,我们无法自主,心想向善却不能入善,心想离恶却反而入恶,而且一经遇缘烦恼顿生。这就象是有病在身,为病所牵制,一切不能随心所欲一样,我们生来即是恶习重病缠身之人,没有心力安住于善法,这是俱生而来难免的一种痛苦。
  • 44、如果您喜欢此篇文章,记得分享给朋友哦!分享智慧,好运常伴您!
  • 45、我们从人道开始再延展到六道一切生命的境界,深深地观察有情生命的苦乐真相。
  • 46、造业的过程可分为四方面:首先是造业所针对的事物,然后对此事物产生一个造业的动机,有了造业的动机就会采取各种方便、手段来达成自己的目的,最后产生结果。这四个方面称为造业的基、发心、加行和究竟,如果四方面都圆满具足,就称为究竟的业。以下逐次分析十种究竟恶业。
  • 47、宋钦宗北狩时,已经立成和议,显仁皇后即将回国。当时钦宗皇帝挽着皇后的手,哭着说:“我如能南归,即使作太乙宫使,也于心足矣。其他我也不存奢望。”皇后则对钦宗皇帝发誓:“我南归后,如不来迎陛下,当瞎我眼!”等到宋高宗时,根本不见有迎复先皇之意。皇后怃然,却不敢力言,不久即双目失明。当时虽然广募医疗,却无人能治皇后的眼病。后有道士入宫,用金针一拨,左眼顿时复明,皇后心喜,请求再治右眼。道士说:“皇后,您用一眼看视,另一眼该履行您的誓言。”皇后闻言悚然起谢,道士竟自离去。
  • 48、波斯匿王想将受用赐予前者,岂料未曾种此福因的前者却无缘领受,而他不愿赐福的后者反以自己的福因居然得到。所以,苦乐果报都是自己的业力所感召,并非“万能的主宰”所能赐予。
  • 49、“第24届北京冬奥会”考点汇总

  • 50、9古代主管检察的官员。
  • 在大小乘俱舍论中都指明烦恼的生起需要具足三种条件,即:烦恼未断、所缘境现于近前、非理作意。
  • 51、在大小乘俱舍论中都指明烦恼的生起需要具足三种条件,即:烦恼未断、所缘境现于近前、非理作意。
  • 52、②嗔:指缘有情或苦、苦具(如刀、杖等)起恚恼之心,继而心渐粗猛,对此诸境,思作损害。
  • 53、如是发起救度众生之心,然而仅有此心定不能成办,仅凭现在的能力,对一个有情也不能惠予圆满的利益,即使证得二乘阿罗汉果,也仅仅利益少数众生,且所施之利仅为烦恼的解脱,而非一切种智的证得。如是思维谁能圆满成办无边有情的暂时、究竟一切利义呢?则知唯佛方有此能,所以为了成办有情究竟之利,唯有自己发心证取佛位。
  • 54、在产生这些果支的时候,我们要问:谁是造业者?是谁在爱、是谁在取?又是谁在感受果报?其实,取是由爱而生,爱是由触而来,如是上推,名色由识而来,识因行而生,行因无明而起,整个过程仅仅是从唯法因支生起唯法果支,在生起流转的过程中根本不存在作业的我与感果的我。众生因为不了知生死的道理,于彼妄执为有我,为了寻求我的安乐,便去造集三门善与不善之业,从而随业继续流转。
  • 55、公考上岸行测20000题
  • 56、关于老仆的前世因缘,佛说:“往昔,宝盖灯佛的像法中,有一快见王子,出家学道,依仗出身,常怀骄慢。和尚说甚深大空义,他听后反生邪见。和尚灭度后,快见诽谤说:‘我大和尚无智慧,只知赞说空义,愿我后世不乐见他。’又说:‘我阿阇黎具足智慧辩才,愿他世世为我善知识。’说完后,教徒众都行持邪见,虽然持守禁戒,但因谤般若、执持邪说,命终后堕入阿鼻地狱,八十亿劫受苦无量。罪毕出狱,生为贫贱之人,五百身中聋痴瞎眼,一千二百身常为人仆。当时的和尚是我前身,阿阇黎即今罗睺罗,王子比丘即今老仆,他的徒众即今见佛发菩提心的邪见女。
  • 57、(出新)2022年公基模块刷题合集
  • 58、天边无际的众生,由于自爱的本能,无不希求安乐、逃避痛苦,即便我们觉得微不足道的蚊蚁,也是日日都在寻求安乐。然而大多数的众生不明苦乐的法则,不知苦乐的来源,所以无缘踏上安乐的正道。他们往往背道而驰,想求得安乐却未曾种下乐因,想远离痛苦却处处制造苦因,如是而行怎么能离苦得乐呢?其实苦乐的根源只在我们的心、我们所造的业。
  • 59、诸缘聚生业,以业受苦乐。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