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逸中无逸,如众睡独醒。智者如骏驰,驽骀所不及。

  • 1、这个世间所谓的安乐,真实观察起来,其实多是对于痛苦渐息灭位妄起乐的错觉。即我们将苦的减轻当成了真实的乐,其实在“苦的减轻”上面根本没有不观待苦息的自性之乐存在。
  • 2、“第24届北京冬奥会”考点汇总
  • 3、造业的过程可分为四方面:首先是造业所针对的事物,然后对此事物产生一个造业的动机,有了造业的动机就会采取各种方便、手段来达成自己的目的,最后产生结果。这四个方面称为造业的基、发心、加行和究竟,如果四方面都圆满具足,就称为究竟的业。以下逐次分析十种究竟恶业。
  • 4、二○○二年藏历四月三十日
  • 5、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释迦牟尼佛最经典的三句话
  • 6、释迦牟尼佛最经典的三句话
  • 7、杀生的动机为贪嗔痴三毒烦恼。如因仇恨而行杀,是由嗔心发起的杀生;为了获取猎物的皮、肉、骨等而行杀,是由贪心发起的杀生;认为杀毒蛇猛兽、蚊蝇蚤虱等是为民除害,如是行杀是由痴心发起的杀生。与此相同,其余九种恶业都因贪嗔痴而发起。
  • 8、加行,在发心的基础上,以实语或者不实语,随自己的意乐而说。
  • 9、应身佛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而在菩萨面前显现的他受用报身更极微妙。《观经》上讲,报身佛高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具八万四千相,一一相有八万四千好,一一好有八万四千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对念佛众生摄取不舍。而佛之法身更是超情离见,不可思议。经云:“譬如虚空,遍至一切色非色处,非至非不至。何以故,虚空无身故。如来身亦复如是,遍一切处,遍一切众生,遍一切法,遍一切国土,非至非不至。何以故,如来身无身故,为众生故示现其身。”
  • 10、这仅是一例,可以此类推,分析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便会知道何以现代人内心的烦恼如此深重,清楚当今称为五浊恶世的原因所在。看过这些后,也才明白能在一个清净道场中安住是何等的难得!
  • 11、三大功绩,听起来很有道理。如果你愿意的话,翻翻我们当代的书法史,或者各种“王羲之研究”,基本上都是从这三条功绩着眼进行论述的。我以前对“三大功绩说”也是深信不疑,但经过一番反思后,我觉得都站不住脚。
  • 12、2017年2月5日,农历正月初恭迎帝释天尊的圣诞日,值此殊胜日子里请大家吃素、供花、上香、供灯、念佛、诵经、持戒、放生等善事,祈求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合家欢乐、事业发达,更得诸天护佑,三宝加持,有愿必成!
  • 13、诸缘聚生业,以业受苦乐。
  • 14、拘留沙国有位恶生王,看见一金猫,从园堂的东北进入西南角,就命人挖掘,结果得到铜盆三重,里面装满了钱,而且五里之内都是如此。王甚觉希奇,就问尊者迦旃延此事的因缘。尊者答道:“过去九十一劫前,有佛出世,号毗婆尸。当佛涅槃后,曾有一比丘乞食,置钵于路边,告诉行人:如人以财置于此坚牢藏中,一切王贼水火不能夺去。当时有一穷人,听后踊跃欢喜,恰好他有卖薪钱三文,随即取钱布施。在返家的五里路上,穷人步步发欢喜心,当他到家要进门时,又遥向比丘所在地顶礼发愿,当时的穷人就是您的前身。”
  • 15、所以在这个世间,利人正是利己。上师法王如意宝在《胜利道歌》中说:“若欲长久利己者,暂时利他乃窍诀。”

  • 16、造业的过程可分为四方面:首先是造业所针对的事物,然后对此事物产生一个造业的动机,有了造业的动机就会采取各种方便、手段来达成自己的目的,最后产生结果。这四个方面称为造业的基、发心、加行和究竟,如果四方面都圆满具足,就称为究竟的业。以下逐次分析十种究竟恶业。
  • 17、时间:2018年8月10日AM:09:00
  • 本文选自《阴阳初探》之六十五
  • 18、本文选自《阴阳初探》之六十五
  • 19、如果您喜欢此篇文章,记得分享给朋友哦!分享智慧,好运常伴您!
  • 20、世间实在是一个苦的地方,人之一生是有限的时间,可是一般人都不明白这无常转变的道理,终日拼著命来营求生活,这真是最大的悲哀!见到别人的老病死也知道可怖,但不了知自己生命的短暂而惊惧。呵!这就是人生的大患!
  • 21、面对这样的场景,大家都按捺不住这些天内心压抑良久的小情绪,倚靠在湖边的栏杆上,坐在湖边的石头上,亦或是站在湖边的浅滩上,收敛起平时在车上的那份矜持,各种姿势各种拍,尽情洗刷这多日跋山涉水以来一路沿路的疲惫不堪。
  • 22、换句话说,写出来的字的形式感要强。按照美术史论家夏皮尔的说法,一门好的艺术必须具备三个方面的条件:
  • 23、关于定与不定业的相,《瑜伽师地论·本地分》明确抉择为:所谓的顺定受业,即是故思已,若作若积集业;而顺不定受业,即是故思已,作而不积集业。所以定业有三个条件:造业先经过思维,是故意的;造业不仅是故意的,而且发之于身口,身体或语言在造作。不仅是作业,而且作业的同时,即已在相续中积集业。
  • 24、【释迦牟尼名言300句】关于释迦牟尼生卒年代,南传和北传的佛教有不同说法。据汉译《善见律毗婆沙》“出律记”,推断为公元前565年至公元前485年。南传佛教或认为是公元前623年至公元前544年,一说是公元前622至公元前543年。
  • 25、冈波巴大师说:“假使只有一些少许的柴,虽然燃起了火,也不会维持得长久,但如果能够积聚大量的干柴,使之燃烧,不但火势会很大,时间也会燃烧得长久,熄灭它也很不容易。同样的,仅凭一点少许的福德,是很难生起大智慧的,必须依布施、持戒等行,积聚广大的福德后,才能生起大智慧,才能烧尽一切障碍。因此,为了智慧本身,也应该勤修布施等善行才对。”

  • 26、在产生这些果支的时候,我们要问:谁是造业者?是谁在爱、是谁在取?又是谁在感受果报?其实,取是由爱而生,爱是由触而来,如是上推,名色由识而来,识因行而生,行因无明而起,整个过程仅仅是从唯法因支生起唯法果支,在生起流转的过程中根本不存在作业的我与感果的我。众生因为不了知生死的道理,于彼妄执为有我,为了寻求我的安乐,便去造集三门善与不善之业,从而随业继续流转。
  • 27、拘留沙国有位恶生王,看见一金猫,从园堂的东北进入西南角,就命人挖掘,结果得到铜盆三重,里面装满了钱,而且五里之内都是如此。王甚觉希奇,就问尊者迦旃延此事的因缘。尊者答道:“过去九十一劫前,有佛出世,号毗婆尸。当佛涅槃后,曾有一比丘乞食,置钵于路边,告诉行人:如人以财置于此坚牢藏中,一切王贼水火不能夺去。当时有一穷人,听后踊跃欢喜,恰好他有卖薪钱三文,随即取钱布施。在返家的五里路上,穷人步步发欢喜心,当他到家要进门时,又遥向比丘所在地顶礼发愿,当时的穷人就是您的前身。”
  • 28、莲池大师对此论道:“古人为生死行脚,才逢师友,惟汲汲商略是事,何暇他论?今人终日杂话,求如二僧,亦不可复得;鬼神在侧,又当如何?噫,可惧也已!”
  • 29、9古代主管检察的官员。
  • 另外,佛经中也记载了多名帝释天的来历。迦叶佛涅槃后,一个女人曾发心为他修建宝塔,后来她就往生成了帝释天。
  • 30、另外,佛经中也记载了多名帝释天的来历。迦叶佛涅槃后,一个女人曾发心为他修建宝塔,后来她就往生成了帝释天。
  • 31、我们从人道开始再延展到六道一切生命的境界,深深地观察有情生命的苦乐真相。
  • 32、所以,如果前世是以杀生为业的人,今世也喜欢杀生;如果前世是以不与取为业的人,今世也喜欢偷盗……这都是由前世造恶业的串习力在今世显现的同行等流果。再看动物世界,鹞鹰喜欢杀生,老鼠喜欢偷盗,恶狼凶残,蛇蝎狠毒,鸳鸯淫重,猪牛痴钝……动物各异的习性也是各自前世造恶业所带来的。反之,善业所感召的同行等流果则是生生世世喜欢行善,并且善根不断增长。
  • 33、一切菩萨疼爱的独子——有情众生陷溺于三界的不净坑中,如母如亲的声闻、缘觉虽见众生陷入生死之中,只能忧愁哀叹,却不能将其救出,只有商主菩萨不忍亲见爱子的陷溺,而奋不顾身,亲赴不净坑中将爱子救出。所以仅如母之悲尚不足够,需依悲愍,如父勇悍,发起亲自荷负救度众生之担的增上意乐。
  • 34、我们应断离间语及其习气,不在人与人之间制造矛盾、恶化关系,且应主动善巧地运用语言使关系破裂者重归于好,使关系紧张者得以缓和,使彼此隔阂者沟通理解,这样在我们的周围就会出现团结和睦的眷属,但存这一念善心,可为天地创造吉祥和平。人与人之间产生怨隙,总是由于彼此都执着自我,缺乏沟通与理解,遇到这种情况,就应该充当调解的和平使者,用语言去启发、调动双方的善意和宽容之心,为双方的和好积极地创造条件。
  • 35、邮箱:wenhuatianxia@1com

  • 36、要圆满数息观,必须具六因,即数、随、止、观、转、净。以下分释。
  • 37、天边无际的众生,由于自爱的本能,无不希求安乐、逃避痛苦,即便我们觉得微不足道的蚊蚁,也是日日都在寻求安乐。然而大多数的众生不明苦乐的法则,不知苦乐的来源,所以无缘踏上安乐的正道。他们往往背道而驰,想求得安乐却未曾种下乐因,想远离痛苦却处处制造苦因,如是而行怎么能离苦得乐呢?其实苦乐的根源只在我们的心、我们所造的业。
  • 38、TakeheartTibetjourney
  • 39、族姓圆满:即生于世间敬重、共同称赞的高贵种姓中。
  • 40、诸缘聚生业,以业受苦乐。
  • 41、行十善业,同样需具基、发心、加行、究竟四个条件才是圆满的善业。例如断杀生:基为他有情;发心即因了知杀生的过患很大,见过患后欲断除杀生;加行为静息(防护)诸杀害之行为;究竟为正静息(防护)圆满。其它善业可依此类推。
  • 龙树菩萨在《亲友书》中说:“无间、贪著、无对治,以德、尊重所起业,是五重大善、不善,其中应勤修善法。”这里无间指恒时串习所作,贪著是猛厉乐作,无对治指造业之后没有生起反向的对治力(如作恶无忏悔心,行善之后不后悔,或行善未被嗔心、邪见等摧毁),德指三宝、尊重指父母等,前为功德田,后为恩德田,无论行善行恶,以此五种所造之业为重。
  • 42、龙树菩萨在《亲友书》中说:“无间、贪著、无对治,以德、尊重所起业,是五重大善、不善,其中应勤修善法。”这里无间指恒时串习所作,贪著是猛厉乐作,无对治指造业之后没有生起反向的对治力(如作恶无忏悔心,行善之后不后悔,或行善未被嗔心、邪见等摧毁),德指三宝、尊重指父母等,前为功德田,后为恩德田,无论行善行恶,以此五种所造之业为重。
  • 43、世间实在是一个苦的地方,人之一生是有限的时间,可是一般人都不明白这无常转变的道理,终日拼著命来营求生活,这真是最大的悲哀!见到别人的老病死也知道可怖,但不了知自己生命的短暂而惊惧。呵!这就是人生的大患!
  • 44、欲神足勤神足心神足观神足
  • 45、(出新)2022年公基模块刷题合集

  • 46、我们从人道开始再延展到六道一切生命的境界,深深地观察有情生命的苦乐真相。
  • 47、欲神足勤神足心神足观神足
  • 48、9古代主管检察的官员。
  • 49、今天正月初是帝释天尊圣诞。
  • 50、末法时代的众生,不信因果,胆大妄为。因为贪欲的驱使,贪取福物,以用资身;滥用僧食,受用花果;借贷僧物,经久不还;倚仗权势,吞夺信施,如此种种难以尽述。众生可怜,无宿命通,见不到前因后果的关系。倘若能像阿罗汉那样现见过去世在地狱受苦的情景,定会心惊胆颤、血汗交流,谁会为一点五欲的享受而毁灭自己,去窃取、滥用这能将身心炸得粉碎的重业原子弹——僧物呢?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