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顿悟此心,本来清净,元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毕竟无异。

  • 1、有很多人总以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相信自己的名字会永垂不朽,自己是天地间最完美的,因此要求别人看自己的时候都要仰视。这种人往往是一个超极自恋狂,他越是如此,在别人看来越是低贱,只有那些看破名利,谦虚自然的人才能被人们真正的崇敬。
  • 2、儒家把和谐导向社会理想,道家把和谐导向事物本源,而佛家则把和谐导向内心世界。佛家认为,境由心生,内心平和,见事皆和,众生皆有佛性。正如禅宗有云:心险佛众生,平等众生佛。心中若无佛,向何处求佛?
  • 3、很多人闯进你的生活,只是为了给你上一课,然后转身离开。如果有一天,让你心动的再也感动不了你,让你愤怒的再也激怒不了你,让你悲伤的再也不能让你流泪,你便知道这时光,这生活给了你什么,你为了成长,付出了什么。
  • 4、佛曰:白云无心,真如佛性。
  • 5、梦想是一个幸福的念想,想着想着就快乐了,它执着地立在那里,是生活的一个界标,代表着活力与向上。
  •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原本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 6、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原本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 7、殿前一片寂静,没有人知道该怎么办,院子里只有沉静。
  • 8、修行“改变命运”,请移步关注↓↓↓
  • 9、通篇言简义丰,明了易懂,通摄大小乘一切教义,涵诸法要。这部经典反复强调了持戒的重要性,告诉佛教弟子应该如何修行。祖师大德将此经和《佛遗教经》、《八大人觉经》合称之为《佛遗教三经》。
  • 10、人生在世间时时刻刻像处于荆棘丛林之中一样,处处暗藏危险或者诱惑。只有不动妄心,不存妄想,心如止水,才能使自己的行动无偏颇,从而有效地规避风险,抵制诱惑。否则就会痛苦绕身。毕竟心动则物动,心静则物静。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佛语有云: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 11、佛曰:知足常乐,风清月明。
  • 12、竺法兰博闻强记,在洛不久即学会说汉语,很快就投入译经工作之中,先后译出《十地段结经》、《佛本生经》、《法海藏经》、《佛本行经》等。
  • 13、生而为人,活着,活出风度,风采,风格。这些皆为外表,而气度则是内涵,是质地,是根本。
  • 14、佛曰:苦海无涯,回头是岸。
  • 15、人生烦恼无数,想开就是晴天。
  • 16、善良,勇敢,优秀,绝不妥协,祝你,也祝我。
  • 17、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 18、一个人的心,如果澄净了,就日日是好日,夜夜是清宵,处处是福地,法法是善法,那么,还有什么能迷惑,染着我们呢。
  • 有些东西比金钱好,比如健康。有些东西比知识好,比如修养;有些东西比地位好,比如品位;有些东西比荣耀好,比如口碑;有些东西比财富好,比如朋友;有些东西比交情好,比如亲情;有些东西比成功好,比如成长。
  • 19、有些东西比金钱好,比如健康。有些东西比知识好,比如修养;有些东西比地位好,比如品位;有些东西比荣耀好,比如口碑;有些东西比财富好,比如朋友;有些东西比交情好,比如亲情;有些东西比成功好,比如成长。
  • 20、不睹恶生嫌,不观善劝措,不舍智就愚,不抛迷就悟。

  • 21、后竺法兰卒,葬于白马寺西院,与摄摩腾墓东西相对,形制完全相同。其碑文为“汉开教总持竺法大师墓”。
  • 22、是啊,所谓“闲名”者,就是没有用的名望。它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加之于人心反而是一种沉重,不得自由。不过,大多数人不仅不懂得除去闲名的道理,反而极其功利地去追求,最终弄巧成拙。
  • 23、大悲是无尽的慈悲,不是普通感情,不能用泪来形容;大悟则是开大智慧,此智慧已不是言语所能表达;而大笑是真正的高兴,发自内心的喜悦更非笑声所能轻易表达的。
  • 24、《赠东林总长老》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面对人生困境并没有消沉,而是将人生的苦难转化为理性的反思,通过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自然而然的表达出来,体现了诗人“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的思想境界,更是一种旷达的人生态度。创作背景此诗偈创作于宋神宗元丰七年。这年神宗亲书一纸手札,将苏轼由被贬五年的黄州调往离京城开封不远的汝州任团练副史,这对谪居感到郁闷的苏轼来说心情略有缓解。不过团练副使只是一个“不得签书公事”的虚职,苏轼的政治处境和实际地位并没有实质上的改变,苏轼的内心这时是既矛盾又复杂,既有对宦海浮沉的愤懑,又有洞悉
  • 25、色即是空,使人们认识到事物的现象,认识到诸多的苦和烦恼都是虚妄产生的。空即是色,则由事物的共性,因缘关系,让人们知道因果报应,善恶循环。所谓: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后世果,今生做者是。
  • 26、提倡什么安详禅生活禅,实际上就是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保持静中观察,慢慢就有了定力。
  • 27、公元67年(永平十年),他们一行以白马驮经,来到洛阳。明帝隆重接待,先将其安置于鸿胪寺,后又专门在洛阳城西雍门外建白马寺。此为中国国家设立僧寺之始。摄摩腾遂成为中国第一位沙门,白马寺也成为中国佛教的释源和祖庭。
  • 28、佛曰:但契本心,不用求法。
  • 29、恐惧不会产生智慧,只有恬静的心境才会盛开智慧的莲花。私欲使人患得患失,私欲使人身不由己。
  • 30、心情是一条河,它的状态取决于它的深度。深水沉静,浅水喧哗。心量太小,小石头也能激起心情的浪花;心量大了,才能容得下暗藏的礁石。生活中,干扰我们心情的,没多少是大事儿。如同江河中的浪花,很多都不是庞然大物激起的。见多识广了,心胸就开阔了,心量就大了,心也就容易宁静了。

  • 31、修心当以净心为要,修道当以无我为基。过去事,过去心,不可记得;现在事,现在心,随缘即可;未来事,未来心,何必劳心。
  • 一花一世界,一叶菩提。
  • 32、一花一世界,一叶菩提。
  • 33、一切众生皆自空寂,真心无始,本来自性清净。
  • 34、人生四季,寒暑交替,静心体味生活的悲与喜,笑看起起落落。
  • 35、生活磨砺了人生,这一路走来,学会了接受。
  • 36、花儿不为谁开,也可以为自己开。
  • 37、大悲是无尽的慈悲,不是普通感情,不能用泪来形容;大悟则是开大智慧,此智慧已不是言语所能表达;而大笑是真正的高兴,发自内心的喜悦更非笑声所能轻易表达的。
  • 38、一切众生皆自空寂,真心无始,本来自性清净。
  • 39、苏轼和禅宗渊源颇深,佛经偈颂对苏轼的诗歌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首《赠东林总长老》就是苏东坡留宿东林寺,与禅宗黄龙派创始人黄龙慧南的弟子常总禅师彻夜谈禅说理后写的偈子。
  • 40、佛曰:白云无心,真如佛性。

  • 41、一切众生皆自空寂,真心无始,本来自性清净。
  • 42、不料,洞山禅师听了小和尚的问话,却大声笑着说:“好啊!现在我没有闲名了,还是小和尚聪明呀!”于是坐下来闭目合就此离去。
  • 43、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于人何所不容;
  • 44、以火的禅观开启智慧光明的人生:我们从清净的火焰禅观中觉起,充满了热情、勇气与智慧。我们拥有火的广大力量,将在人间开启智慧光明的行动。我们在行、住、坐、卧当中,都已远离了自卑的情怀,只有热情、智慧、欢喜。我们也拥有火的力量,来帮助我们的至亲及一切大众,超越自卑的心,圆满光明喜乐的人生。让我们共同以清净的火力,来从事人间的热情行动,让人间永远光明!
  • 恐惧不会产生智慧,只有恬静的心境才会盛开智慧的莲花。私欲使人患得患失,私欲使人身不由己。
  • 45、恐惧不会产生智慧,只有恬静的心境才会盛开智慧的莲花。私欲使人患得患失,私欲使人身不由己。
  • 46、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
  • 47、梦想是一个幸福的念想,想着想着就快乐了,它执着地立在那里,是生活的一个界标,代表着活力与向上。
  • 48、世间万物无不是一个空字,切莫刻意的寻求,任何事物从心而过,不留痕迹,到此境界,才是开悟。
  • 49、一花一世界,一叶菩提。
  • 50、种如是因,收如是果,一切唯心造。

  • 51、另外,禅宗的理念,佛陀境界需要人自己从人生的日常流转中去领悟,才能真正达到精神的自由。
  • 52、邻里团结,家庭美满,职业安定,环境优美,这是众生应求的幸福。能慷慨地施舍,能诚心地服务,无怨无悔,这是最大的幸福。
  • 53、摄摩腾(?年—公元73年)、竺法兰(生卒年不详),皆为中天竺(古印度)人,东汉明帝时受邀来到中国,在都城洛阳长期居住,皆卒葬洛阳。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