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都要勤奋、努力的去作,才会有成就。

  • 1、拙字可以寡过,缓字可以免悔,退字可以远祸,苟字可以养福,静字可以益寿
  • 2、我们能够真正相信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就是有大福德的人。应该时常自我反省,身心世界有没有完全放下,是不是还有忧虑牵掛?必须作到「万缘放下」,才算具足信愿,现在虽然还没有到极乐世界,日常生活已经充满著极乐世界的气氛。
  • 3、成人之恶,罪莫大焉。导人为善,德莫大焉。

  • 4、改过者第一要发耻心,思古之圣贤,与我同为丈夫,彼何以百世可师,我何以一身瓦裂?耽染尘情,私行不义,谓人不知,傲然无愧,将日沦于禽兽而不自知矣。
  • 5、是非只因多开口,烦恼只为强出头。
  • 一个不肯原谅别人的人,就是不给自己留有余地。须知每个人都会有犯过错而需要别人原谅的时候。
  • 6、一个不肯原谅别人的人,就是不给自己留有余地。须知每个人都会有犯过错而需要别人原谅的时候。
  • 7、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
  • 8、忍得淡薄可养神,忍得饥寒可立品,忍得语言免是非,忍得争斗消仇憾。事来之时最要忍,事过之后又要忍。人生不怕百个忍,人生只怕一不忍。不忍百福皆云消,一忍万祸皆灰烬。
  • 9、修行最难的,在於我们不知道自己错在那裡,总以為自己样样都对,这是致命伤。菩萨比我们聪明,因為他知道自己的过失,凡夫不知道自己错在那裡,也不知道如何改正,所以罪业愈造愈重、愈积愈深,等到果报现前,自己实在无法承受的时候,后悔已经来不及。
  • 10、知行知止唯贤者,能屈能伸是丈夫。
  • 11、对任何事物都不应该从一个角度去看,而应保持多角度乃至圆的观察。叫你看破、放下、叫你不要追逐名利富贵,不等于叫你不可随缘,而是要你在思想境界上保持这样的高度,不贪羡,不追求,但随缘。有这样的境界的人,官做得越大越好,钱越多越好,因为他们只是为大多数人谋利益,而不是真正为了功名,为了钱。
  • 12、对失意人莫谈得意事,处得意日莫忘失意时。
  • 13、学讲经一定要求三宝加持,也就是自己的心、愿、解、行一定要与佛相应,才能得到感应,口是心非是绝对不可以的。道场同修如果不学讲经的,也要认真听讲,增长正解,提高共识。

  • 14、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
  • 15、学佛的人,心有所求最好劝人求佛菩萨,求「人」求不到,我们会生烦恼。求佛菩萨、相信佛菩萨,缘成熟的时候,佛菩萨自然会為我们安排一切。
  • 16、真正念佛人,身心自在快乐,远离一切苦恼,不老、不病、也不死,时时都有三宝加持,诸佛护念。所以要有信心、有愿力,认真念佛,十方诸佛都会加持我们,不但体质、相貌会改变,再大的业障也决定消除。所以要想勘验自己修行的功夫,从相貌、体质上,都可以看得出来。
  • 17、在大灾难中,佛菩萨不会建立制度,因為建立制度,立刻会被魔破坏。魔已经造太多罪业,佛菩萨不忍心让他堕落得更深,所以一定会等到大灾难过后,才建立制度。所以我们在乱世弘扬正法,一定要採取低姿态,等灾难过后,正法才会真正的复兴。
  • 18、能媚我者必能害我,宜加意防之;肯规予者必肯助予,宜倾心听之。
  • 19、有些行为我们很难辨别其是非对错。我们应该慎言,但不该说而说固然不对,该说的不说也不对。比如历代祖师大作狮吼,他们如果缄口默言岂不是大损失?又如发现一个间谍或坏人不去检举,因而危害到国家与人民的利益和安全,这样的慎言和持重是不可取的。保持对事物的正知正见是重要的。
  • 改过者第一要发耻心,思古之圣贤,与我同为丈夫,彼何以百世可师,我何以一身瓦裂?耽染尘情,私行不义,谓人不知,傲然无愧,将日沦于禽兽而不自知矣。
  • 20、改过者第一要发耻心,思古之圣贤,与我同为丈夫,彼何以百世可师,我何以一身瓦裂?耽染尘情,私行不义,谓人不知,傲然无愧,将日沦于禽兽而不自知矣。
  • 21、口才是银子,沉默是金子。
  • 22、修行最难的,在於我们不知道自己错在那裡,总以為自己样样都对,这是致命伤。菩萨比我们聪明,因為他知道自己的过失,凡夫不知道自己错在那裡,也不知道如何改正,所以罪业愈造愈重、愈积愈深,等到果报现前,自己实在无法承受的时候,后悔已经来不及。
  • 23、处事不必与俗同,亦不宜与俗异;做事不必令人喜,亦不可令人憎。

  • 24、有些行为我们很难辨别其是非对错。我们应该慎言,但不该说而说固然不对,该说的不说也不对。比如历代祖师大作狮吼,他们如果缄口默言岂不是大损失?又如发现一个间谍或坏人不去检举,因而危害到国家与人民的利益和安全,这样的慎言和持重是不可取的。保持对事物的正知正见是重要的。
  • 25、以圣贤之道教人易,以圣贤之道治己难;以圣贤之道出口易,以圣贤之道躬行难;以圣贤之道奋始易,以圣贤之道克终难。
  • 26、有福莫享尽,福尽身贫穷。有势莫使尽,势尽冤相逢。福兮常自惜,势兮常自恭。人生骄与奢,有始多无终。
  • 27、十语九中,未必称奇;一语不中,则惩尤猬集。十谋九成,未必归功;一谋不成,则訾议共兴。君子所以宁默勿躁,宁拙勿巧。
  • 28、以圣贤之道教人易,以圣贤之道治己难;以圣贤之道出口易,以圣贤之道躬行难;以圣贤之道奋始易,以圣贤之道克终难。
  • 29、当责备别人的过错时,不可过于严厉,要顾及对方是否能承受。当教诲别人行善时,不可期望太高,要顾及对方能否做得到。
  • 30、知足是福,清心是禄,寡欲是寿。人生只要知足、清心、寡欲,就是福、禄、寿三星高照。
  • 31、处事不必与俗同,亦不宜与俗异;做事不必令人喜,亦不可令人憎。
  • 32、过有千端,惟心所造,吾心不动,过安从生。学者当于好色、好名、好货、好怒种种诸过,不必逐类寻求,但当一心为善,正念现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
  • 33、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对失意人莫谈得意事,处得意日莫忘失意时。
  • 34、对失意人莫谈得意事,处得意日莫忘失意时。
  • 35、立身要高于人,处世要知退让。世人多半为追究名利而奔忙,具有真知卓见者,则能保持超然的态度,以行道为己任。如果想免去世俗的污染,就要有高于别人的见识。
  • 36、精明也要十分,只须藏在深厚里作用。古今得祸精明人十居九,未有深厚而得祸者。今人惟恐精明不至,乃所以为愚。
  • 37、学者事事要自责,慎勿责人。人不可我意,自是我无量;我不可人意,自是我无能,时时自反,才德无不进之理。
  • 38、我们能够真正相信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就是有大福德的人。应该时常自我反省,身心世界有没有完全放下,是不是还有忧虑牵掛?必须作到「万缘放下」,才算具足信愿,现在虽然还没有到极乐世界,日常生活已经充满著极乐世界的气氛。
  • 39、过有千端,惟心所造,吾心不动,过安从生。学者当于好色、好名、好货、好怒种种诸过,不必逐类寻求,但当一心为善,正念现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
  • 40、节欲戒嗔,是保身法;收敛安静,是治家法;随顺自然,是省事法;行善修心,是出世法。守此四法,结局通达。
  • 41、一个不肯原谅别人的人,就是不给自己留有余地。须知每个人都会有犯过错而需要别人原谅的时候。
  • 42、盖世的功劳,当不得一矜字;弥天的罪过,当不得一悔字。
  • 43、节欲戒嗔,是保身法;收敛安静,是治家法;随顺自然,是省事法;行善修心,是出世法。守此四法,结局通达。

  • 44、佛法一定要以固有文化為基础,才能够建立,因為文化是根本的根本。这种文化的复兴工作,是大家看不到的,所以要能够捨弃名闻利养,默默去做,这的确是一项真正伟大、了不起的事业。
  • 45、忍辱,不但要忍受别人给予的辱,同时更要忍自己遭遇的境,要于穷困痛苦的逆境中,忍颓丧卑贱之念不生;于富贵顺利的佳境中,忍骄矜沉迷之念不生;于不顺不逆、万法生灭的常境中,忍随俗浮沉之念不生。
  • 46、大眾共修,最重要的是把自己的想法、看法统统放下。真正念佛人,没有妄想,也没有见解,一心一意就想离开这个世界,还有什麼想法跟看法?我们只想求生净土、见阿弥陀佛,别人提出看法,我们还是一句佛号老实念,所有的业障都能够消除。
  • 47、不蹈无人之室,不入有事之门,不进藏物之所,非但避祸,亦以远祸。
  • 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
  • 48、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
  • 49、三缄其口为宜!世人对于有才干的人,通常是妒羡交加的,唯有收敛锋芒才是上策!当然,过份沉默也不是好事,在适当的时候发表中肯的言论,才能获得他人的尊敬。
  • 50、能媚我者必能害我,宜加意防之;肯规予者必肯助予,宜倾心听之。
  • 51、开口动舌无益于人,戒之莫言;举心动念无益于人,戒之莫起;举足动步无益于人,戒之莫行。
  • 52、真正聪明人,绝对不作领袖,因為肩负的责任很重。譬如县、市长做得不好,是罪过;做得好,是本分。既然肩负起责任就应当尽心尽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所以世、出世间真正的领袖,大多是佛菩萨示现。
  • 53、开口动舌无益于人,戒之莫言;举心动念无益于人,戒之莫起;举足动步无益于人,戒之莫行。

  • 54、何时纷争一角墙,让他几尺也无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愚痴生嗔怒,皆因理不通。休添心上火,只作耳边风。长短家家有,炎凉处处同。是非无实相,转眼完成空。
  • 55、一言兴邦,一言丧邦,言语不可不慎也。
  • 56、有人问我是否要钱,或希望受到重视等等,我说,如果是这些有必要得到而又可以得到的话,我是不会拒绝的,但是我不会因为求之不得而失望。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