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事难,处人更难;处事待人都要做得圆满如法,这些就是修行。

  • 1、大怒不怒,大喜不喜,大悲不悲,可以养心。
  • 2、成人之恶,罪莫大焉。导人为善,德莫大焉。
  • 3、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 4、言行相顾,心迹相符,始终不二,幽明无间。易世俗所难,缓时流之急,置身于千古圣贤之列,不屑为随波逐流之人。

  • 5、佛法一定要回归到「教育」,才能够创造光明的前途,普遍利益一切眾生。因為宗教的范围是天道、鬼神道和仙道,各各宗教之间,都划清界线,產生对立,只有佛陀教育涵盖十法界,有广大的包容性,能够给予眾生真正的利益。
  • 对治起心动念最上乘的方法,就是持名念佛,持名念佛的秘诀,只在「老实」两个字,正如大势至菩萨所说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只有专信、专念一句佛号,其餘的事情,全部都不放在心上。
  • 6、对治起心动念最上乘的方法,就是持名念佛,持名念佛的秘诀,只在「老实」两个字,正如大势至菩萨所说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只有专信、专念一句佛号,其餘的事情,全部都不放在心上。
  • 7、待人处世的态度不可太轻率,否则将为事物所困扰,而无法修养自己的身心,但也不能太过份慎重,以致为外物所拘泥,而失去洒脱自在的气度。
  • 8、学者事事要自责,慎勿责人。人不可我意,自是我无量;我不可人意,自是我无能,时时自反,才德无不进之理。
  • 9、对治起心动念最上乘的方法,就是持名念佛,持名念佛的秘诀,只在「老实」两个字,正如大势至菩萨所说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只有专信、专念一句佛号,其餘的事情,全部都不放在心上。
  • 10、向善知识求法,要存真诚心、恭敬心去求。没有真诚恭敬的心,善知识怎麼说,我们也不会开悟。自己真正有修行功夫,这是「因」,以真诚、恭敬心向善知识请法,这是「缘」,因缘成熟,自然有成就,两种条件都不能缺少。
  • 11、世间无论如何变,万变中我们要求不变,唯一不变的就是「念佛求生净土」。时局险恶,灾难频繁,我们想做好事,而好事多磨,没有清净心、没有智慧和定力,没有办法应付灾变。所以心一定要清净,要能够定,才有智慧知道如何解决问题。
  • 12、嗔火能烧功德林”愈是愤怒的时候,愈要克制自己,不轻易口出恶言,伤人伤己。一时的怒气,无心的语言,往往会毁掉多年辛苦培养的友谊和功德。
  • 13、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 14、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

  • 15、成人之恶,罪莫大焉。导人为善,德莫大焉。
  • 16、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 17、修行最难的,在於我们不知道自己错在那裡,总以為自己样样都对,这是致命伤。菩萨比我们聪明,因為他知道自己的过失,凡夫不知道自己错在那裡,也不知道如何改正,所以罪业愈造愈重、愈积愈深,等到果报现前,自己实在无法承受的时候,后悔已经来不及。
  • 18、一言兴邦,一言丧邦,言语不可不慎也。
  • 佛法一定要回归到「教育」,才能够创造光明的前途,普遍利益一切眾生。因為宗教的范围是天道、鬼神道和仙道,各各宗教之间,都划清界线,產生对立,只有佛陀教育涵盖十法界,有广大的包容性,能够给予眾生真正的利益。
  • 19、佛法一定要回归到「教育」,才能够创造光明的前途,普遍利益一切眾生。因為宗教的范围是天道、鬼神道和仙道,各各宗教之间,都划清界线,產生对立,只有佛陀教育涵盖十法界,有广大的包容性,能够给予眾生真正的利益。
  • 20、有福莫享尽,福尽身贫穷。有势莫使尽,势尽冤相逢。福兮常自惜,势兮常自恭。人生骄与奢,有始多无终。
  • 21、从家是说了再做,我却是做了再说。人家是说了也不一定做,我却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 22、立身要高于人,处世要知退让。世人多半为追究名利而奔忙,具有真知卓见者,则能保持超然的态度,以行道为己任。如果想免去世俗的污染,就要有高于别人的见识。
  • 23、人说一句诺言,每视为无关轻重,殊不知尚须另造二十句诺言,以维持其先发之一句也。
  • 24、大眾共修,最重要的是把自己的想法、看法统统放下。真正念佛人,没有妄想,也没有见解,一心一意就想离开这个世界,还有什麼想法跟看法?我们只想求生净土、见阿弥陀佛,别人提出看法,我们还是一句佛号老实念,所有的业障都能够消除。

  • 25、能媚我者必能害我,宜加意防之;肯规予者必肯助予,宜倾心听之。
  • 26、改过者第一要发耻心,思古之圣贤,与我同为丈夫,彼何以百世可师,我何以一身瓦裂?耽染尘情,私行不义,谓人不知,傲然无愧,将日沦于禽兽而不自知矣。
  • 27、身体不好是业障。我们身体不健康,表示业障没有消除,所以要有真正的修行功夫,命运才能转变,业障才能消除。修行要发大心,如楞严经上说:「将此身心奉尘剎」,要把身心奉献给无量无边的诸佛国土,「是则名為报佛恩」,这就是真正的报佛恩。
  • 28、事稍拂逆,便思不如我的人,则怨尤自消;心若怠慌,便思胜似我的人,则精神自奋。
  • 29、势不可使尽,福不可享尽,便宜不可占尽,聪明不可用尽。
  • 30、大眾共修,最重要的是把自己的想法、看法统统放下。真正念佛人,没有妄想,也没有见解,一心一意就想离开这个世界,还有什麼想法跟看法?我们只想求生净土、见阿弥陀佛,别人提出看法,我们还是一句佛号老实念,所有的业障都能够消除。
  • 31、口才是银子,沉默是金子。
  • 看到别人有过失,必须是真正的同参道友,才能够规劝,而且劝不要超过三次,以免结冤仇。与大眾相处,心地要保持清净、平等,道场是佛菩萨建的,谁不如法,佛菩萨自然会迁单。即使是离开道场的同修,我们还是平等看待,一切都交给佛菩萨安排。
  • 32、看到别人有过失,必须是真正的同参道友,才能够规劝,而且劝不要超过三次,以免结冤仇。与大眾相处,心地要保持清净、平等,道场是佛菩萨建的,谁不如法,佛菩萨自然会迁单。即使是离开道场的同修,我们还是平等看待,一切都交给佛菩萨安排。
  • 33、势不可使尽,福不可享尽,便宜不可占尽,聪明不可用尽。
  • 34、从古今中外的歷史,我们真正了解到,靠人是靠不住的,因為一个人的权势、财富、事业,总是会有失去的时候,唯有靠自己往昔今世勤修大福德,无论何时何地,都能过得很自在。所以佛法教我们要积德修善,才会有真实成就。

  • 35、势不可使尽,福不可享尽,便宜不可占尽,聪明不可用尽。
  • 36、言行相顾,心迹相符,始终不二,幽明无间。易世俗所难,缓时流之急,置身于千古圣贤之列,不屑为随波逐流之人。
  • 37、修行最难的,在於我们不知道自己错在那裡,总以為自己样样都对,这是致命伤。菩萨比我们聪明,因為他知道自己的过失,凡夫不知道自己错在那裡,也不知道如何改正,所以罪业愈造愈重、愈积愈深,等到果报现前,自己实在无法承受的时候,后悔已经来不及。
  • 38、处富贵之地,要知贫贱的痛痒;当少壮时,须念衰老的辛酸。
  • 39、佛法一定要回归到「教育」,才能够创造光明的前途,普遍利益一切眾生。因為宗教的范围是天道、鬼神道和仙道,各各宗教之间,都划清界线,產生对立,只有佛陀教育涵盖十法界,有广大的包容性,能够给予眾生真正的利益。
  • 40、大肚能容,断却许多烦恼障,笑容可掬,结成无量欢喜缘。
  • 41、一个不肯原谅别人的人,就是不给自己留有余地。须知每个人都会有犯过错而需要别人原谅的时候。
  • 42、有些行为我们很难辨别其是非对错。我们应该慎言,但不该说而说固然不对,该说的不说也不对。比如历代祖师大作狮吼,他们如果缄口默言岂不是大损失?又如发现一个间谍或坏人不去检举,因而危害到国家与人民的利益和安全,这样的慎言和持重是不可取的。保持对事物的正知正见是重要的。
  • 43、一切法的功夫都在「行」,也就是要去「实践」。所以对於佛法的道理,我们必须真正去做,才能够体会它的好处,以及佛菩萨对我们的恩德。如果体会不到,表示我们没有认真去做,所以没有真实受用。
  • 44、富贵是无情之物,你看得它重,它害你越大。贫贱是耐久之交,你处得它好,它益你必多。

    日日知非,日日改过。夜觉晓非,今悔昨失。
  • 45、日日知非,日日改过。夜觉晓非,今悔昨失。
  • 46、向善知识求法,要存真诚心、恭敬心去求。没有真诚恭敬的心,善知识怎麼说,我们也不会开悟。自己真正有修行功夫,这是「因」,以真诚、恭敬心向善知识请法,这是「缘」,因缘成熟,自然有成就,两种条件都不能缺少。
  • 47、古今达士之为人处世、涵养识见是智慧之结晶,可令学人受用终生,但我们也不能僵直理解、机械照搬,比方说君子不妄语”,当我们到人家家里去拜访,过了吃饭时间,主人问:吃了饭吗?”你明明未吃,为了不打扰对方,却回答说;吃过了”。纵然欺骗了对方,其出发点却是好的。又如医生安慰患了绝症的病人,虽然打了妄语,但其动机是善良的。重要的是应该保证在正知、正见、正行的基础上活学活用。
  • 48、有些行为我们很难辨别其是非对错。我们应该慎言,但不该说而说固然不对,该说的不说也不对。比如历代祖师大作狮吼,他们如果缄口默言岂不是大损失?又如发现一个间谍或坏人不去检举,因而危害到国家与人民的利益和安全,这样的慎言和持重是不可取的。保持对事物的正知正见是重要的。
  • 49、能媚我者必能害我,宜加意防之;肯规予者必肯助予,宜倾心听之。
  • 50、「无量寿经」会集本,有李炳南老居士的眉註、慈舟法师的科判与黄念祖老居士的註解。李老居士眉註虽然简单,重点都已经标明清楚,对於学习讲经的人,的确是难得的好本子。
  • 51、拙字可以寡过,缓字可以免悔,退字可以远祸,苟字可以养福,静字可以益寿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