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诗、读诗、背诗的本质,其实是一种爱的教育,也是我们华夏民族流传千年的教育方式。给孩子早期的诗歌启蒙,不仅可以让他们领略中国文字和古诗词的音节之美,更可以锻炼孩子的吐字、用气,提升他们的语音语感,对这个时期孩子语言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
2023-01-20 13:55:28
6288
- 1、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 2、巧用修辞,情意绵长。“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这一“送”一“动”,寓情于物,赋予梧叶、秋风以人的情态思绪。这些物态声情的诗文,怎不把读者带进这风送寒凉、情动秋江的意境之中,令人痴迷难返,惆怅满怀。“萧萧梧叶送寒声”妙用通感,以萧萧之声催动凄凉心境,用听觉形象沟通触觉感受,意味绵长。
- 3、前两句写黑夜舟中见渔灯,是静态描写,把暗色和亮色联系在一起,显得形象鲜明。“月黑见渔灯”,“见”写的是视像,有突然发现的意思。
- 4、漆黑之夜不见月亮,只见那渔船上的灯光,孤独的灯光在茫茫的夜色中,象萤火虫一样发出一点微亮。微风阵阵,河水泛起层层波浪,渔灯微光在水面上散开,河面好象撤落无数的星星。
5、【夜书所见古诗】这首诗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作。从题目“夜书所见”从字面来理解是对晚上所看见的事进行描述的意思,但是诗的内容更多的侧重于表达因为所见所听而产生的想象。细腻的描述了一个漂泊在外的游子夜宿江边,看见远处篱笆小院一盏灯光,听着秋风萧萧而产生的思乡之情,表达作者对家乡,对亲人的眷恋。
- 6、本诗交织作者的凄情暖意、欢怀挂心。表现古诗《夜书所见》唯美性,可从九方面赏析。
- 7、古诗夜书所见"知"和"挑"的意思如下:知:的意思是“料想而知。也是感知、得知之意。挑:挑弄、引动。出处:《夜书所见》作者: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作品注释①萧萧:风声。②客情:旅客思乡之情。③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动。④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⑤篱落:篱笆。作品译文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游子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 8、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夜晚,叶绍翁久久不能入眠。萧瑟的风声,随风飘落的梧桐声,从他身边拂过,掠过他的耳朵,送来阵阵的凉意,一种悲秋之情溢于心头。诗人借景抒情,以景入情,让人产生无限遐想:也许这个深秋之夜月正圆、光正明,然而,这轮明月在叶绍翁的眼里并不纯美,也许他根本没有心情赏月,他的心思已经飞回遥远的故乡已经被对亲人的深深思念所替代。
- 9、诗的三四句所写就是诗题中的“所见”。身在旅途,此情此景,有所见必有所感。蟋蟀已在篱落,告诉他“岁云暮矣”,应该是与家人团聚的时候,他却仍在异乡江上飘泊,他一定感到很惆怅;儿童提灯挑促织的情景,一定会引起他对儿时温馨生活的回忆,想到现在飘泊江湖,不免引起一丝伤感;从儿童挑促织,还会让他联想到家中自己的儿女,而生思念之情……由“所见”所触动的“客情”,是多方面的,凄凉的。
- 10、阅读古诗,要进入到诗情里面,去理解它的意境,去衍生联想,体察作者的心境,这样才是正确的方法。
- 11、促织:俗称蟋蟀,在其他地方又名蛐蛐。
- 12、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秋叶、秋风、秋声、秋江、秋舟、孤灯、顽童、斗蟀,均是写动景,动得有声有色、有光有影;篱落小屋,幽深夜晚,漆黑无边,这是写静景,静得凄神寒骨,令人惆怅满怀。那落叶片片,萧萧风声,却又引动诗人在幽静的深秋半夜挂念家中亲人思绪。
- 13、《舟夜书所见》作者是清朝的查慎行。舟的意思是船。原文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译文漆黑无月的夜里,河面上飘着一艘渔船,孤独的灯光像是一点萤火。微风轻拂,吹起簇簇细浪,水面上的光点被吹散,如同满河星光
- 14、xiāoxiāowúyèsònghánshēng
15、全诗的诗意: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家中几个小孩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呢!夜深人静了还亮着灯不肯睡眠。
- 16、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秋叶、秋风、秋声、秋江、秋舟、孤灯、顽童、斗蟀,均是写动景,动得有声有色、有光有影;篱落小屋,幽深夜晚,漆黑无边,这是写静景,静得凄神寒骨,令人惆怅满怀。那落叶片片,萧萧风声,却又引动诗人在幽静的深秋半夜挂念家中亲人思绪。
- 17、此诗具体创作时间未详。夜泊河上,在舟中过夜时,诗人感其所见而写下了这首五言绝句。
- 18、这首诗是诗人客居异乡,静夜感秋所作,抒发了羁旅之愁和深挚的思乡之情。草木凋零,百卉衰残,江上秋风瑟瑟寒,梧叶萧萧吹心冷。诗中一个“送”字令人仿佛听到寒气砭骨之声。
- 19、诗歌流露出留恋童年生活之情。儿童夜捉促织,勾起诗人对童年生活的回忆。这首诗先写秋风之声,次写听此声之感慨,末两句点题,写户外所见。这首诗语言流畅,层次分明,中间转折,句似断而意脉贯穿。诗人善于通过艺术形象,把不易说出的秋夜旅人况味委婉托出,而不落入衰飒(shuāisà)的境界。最后以景结情,词淡意远,耐人咀嚼(nàirénjǔjué)。衬自己客居他乡的悲情。
- 20、这首诗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作。从题目“夜书所见”从字面来理解是对晚上所看见的事进行描述的意思,但是诗的内容更多的侧重于表达因为所见所听而产生的想象。细腻的描述了一个漂泊在外的游子夜宿江边,看见远处篱笆小院一盏灯光,听着秋风萧萧而产生的思乡之情,表达作者对家乡,对亲人的眷恋。
- 21、节候迁移,景物变换,最容易引起旅人的乡愁。作者客居异乡,静夜感秋,写下了这首情思婉转的小诗。这首诗,写秋夜所见之景,抒发羁旅思乡之情。一句写梧叶,“送寒声”,微妙地写出了夏去秋来之时,旅人的敏锐感觉。
- 22、全诗的诗意: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家中几个小孩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呢!夜深人静了还亮着灯不肯睡眠。
- 23、xiāoxiāowúyèsònghánshēng
- 24、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25、这是叶绍翁在异乡触景生情之作,节候迁移,景物变换,最容易引起旅人的乡愁。《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作的七言古诗。诗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
- 26、yè shū suǒ jiàn
- 27、zhī yǒu ér tóng tiāo cù zhī , yè shēn lí luò yī dēng míng 。
- 28、②诗歌抒发了作者客居他乡、归无定所的孤寂落寞之感。
- 29、诗歌流露出留恋童年生活之情。儿童夜捉促织,勾起诗人对童年生活的回忆。这首诗先写秋风之声,次写听此声之感慨,末两句点题,写户外所见。这首诗语言流畅,层次分明,中间转折,句似断而意脉贯穿。诗人善于通过艺术形象,把不易说出的秋夜旅人况味委婉托出,而不落入衰飒(shuāisà)的境界。最后以景结情,词淡意远,耐人咀嚼(nàirénjǔjué)。衬自己客居他乡的悲情。
- 30、小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诗词乐园!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是叶绍翁的《夜书所见》,一起来了解古诗背后的故事吧!
- 31、《舟夜书所见》是一首五言绝句,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细致的观察,运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展示了一幅美丽的河上夜景,抒发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兴奋之情。
- 32、知有儿童挑促织:世上最无忧无虑的就是孩童时代,没有成年人的俗情羁糜和脚步羁绊,总是那么天真快乐,夜静更深了,还有一个小孩在那里挑逗蛐蛐玩。这里的儿童和上一句的”客“,不同的心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 33、耐人咀嚼(nàirénjǔjué):指耐人寻味。
- 34、叶绍翁,字嗣宗,号靖逸,龙泉(今浙江龙泉)人,宋诗人。祖籍建阳(今福建建瓯)。原姓李,后嗣于龙泉叶氏,祖父李颖士于北宋政和五年(1115)中进士,曾任处州刑曹,后知余姚。南宋建炎三年(因抗金有功,升为大理寺丞、刑部郎中,后因赵鼎党事被贬。
35、一种如归故里,如返童年的亲切感油然而生。诗歌传达了诗人久居在外、归家不得、思家念亲的思想感情。
- 36、一阵秋风吹过,庭院里的梧桐叶唰啦唰啦地响起来,还有一些梧桐叶在秋风中像蝴蝶一样,从枝头飘落下来。梧桐叶摇落的萧萧声仿佛把寒气都送来了,叶绍翁忍不住把披在身上的外套裹得更紧了。
- 37、唐诗宋词古诗词唐诗宋词查询,古诗词分享!
- 38、【夜书所见古诗的意思】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叫蛐蛐儿。
- 39、一首诗的题目就是这首诗的眼睛,透过这双眼睛我们便能看到诗的灵魂,体会到诗人对童年、对亲情的珍惜,感受到他发自心底里的那份浓烈的思乡之情。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好好的品读这位伟大诗人的杰作吧。
- 40、《夜书所见》这首诗意思是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家中几个小孩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呢!夜深人静了还亮着灯不肯睡眠。
- 41、用气,提升他们的语音语感,对这个时期孩子语言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儿童背诵、学习古诗,可以丰富语言积累,提高感悟能力、提高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使孩子终生受益,好处数不胜数。小朋友们知道春晓这首古诗的意思吗。
- 42、夜书所见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注释)①萧萧:风声。梧:梧桐树。②客情:旅客思乡之情。③挑:捉。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叫蛐蛐儿。④篱落:篱笆。(解说)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吧。
- 43、诗人意绪纷繁,难以入睡,转身步出户外,以排遣萦绕心头的羁思离愁,但眼前的夜景又给他以新的感受。那茫茫的夜色中,闪现在篱落间的灯火,不正是“儿童挑促织”吗?
- 44、③诗歌抒发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留恋的思想感情。
45、作者:清代诗人查慎行《舟夜书所见》
- 46、yè shū suǒ jiàn
- 47、点击上方绿标,听吴桦姐姐为你诵读,
- 48、全诗中心是渔灯,背景是黑夜。诗人描写了河上渔灯倒影随浪散开的情状,语言精练,比喻生动形象。夜书所见宋代: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译文: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秋风吹来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一点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注释:萧萧:风声。客情:旅客思乡之情。挑:挑弄、引动。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篱落:篱笆。意思是: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秋风吹来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一点灯
- 49、悲欢交织,以欢掩悲。一二句写悲景,秋风扫落叶,长天送寒意;三四句叙欢情,深夜挑促织,异地思欢情。一悲一喜,悲喜交潜,以欢掩悲,更显游子流浪天涯的孤寂无奈、强烈思亲之情。
- 50、20字:静夜感秋,抒发羁旅之愁和深挚的思乡之情。延伸:《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作的七言古诗。该诗以景衬情,动静结合,以梧叶声和风声衬出秋夜的寂静,还运用了对比手法,以儿童夜捉促织的乐景反衬自己客居他乡的悲情。
- 51、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 52、借景抒情,以景入情。一二两句写自然环境,落木萧萧,寒声阵阵,秋风秋江,传达漂泊不定、凄怆落寞之感;引发后两句书写的思忆之情,思念家中小儿此时可能还在挑灯夜戏,挑逗斗蟀。孤独之时幻想天伦之情,萧索之景催发想念嬉耍之乐。以景入情,情景交融,相互映衬,构思神妙。
- 53、阵阵秋风,触发了羁旅行客的孤寂情怀。晋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因思故乡的莼chún菜羹gēng和鲈鱼脍kuài,就辞官回家了。此诗作者耳闻秋风之声,牵动了旅中情思,也怅然欲归。这两句用“梧叶”、“寒声”和“江上秋风”写出了秋意的清冷,实际上是用以衬托客居心境的凄凉。再以“动”字揭出“客情”,情景凑泊(còubó),自然贴切,弥见羁愁之深。
- 54、这是叶绍翁在异乡触景生情之作。秋风的声音,最能触动在外的人的思乡之情。夜已深了,还有儿童点着灯,在篱笆边找并捉蟋蟀。节候迁移,景物变换,最容易引起旅人的乡愁。作者客居异乡,静夜感秋,写下了这首情思婉转的小诗。
55、一阵秋风吹过,庭院里的梧桐叶唰啦唰啦地响起来,还有一些梧桐叶在秋风中像蝴蝶一样,从枝头飘落下来。梧桐叶摇落的萧萧声仿佛把寒气都送来了,叶绍翁忍不住把披在身上的外套裹得更紧了。
- 56、暗用典故,明了心意。“江上秋风动客情”暗用张翰辞官典故。据传晋人张翰官居洛阳,见秋风起而思念故乡,于是辞官回乡,了却心愿。“秋上心头使人愁”,更能传达诗人当时客居在外,乡愁满怀的心境。
- 57、悲欢交织,以欢掩悲。一二句写悲景,秋风扫落叶,长天送寒意;三四句叙欢情,深夜挑促织,异地思欢情。一悲一喜,悲喜交潜,以欢掩悲,更显游子流浪天涯的孤寂无奈、强烈思亲之情。
- 58、虚实相益,以实映虚。全诗四句中二句写所见实景:叶落声寒,水动风凉;四句写引发想象:黑夜明灯,童观蟋斗。所见所闻,或明或暗,虚实相映。满耳秋声,满目秋夜,满怀乡情。实中有虚,寓虚于实,言寥寥而意无尽!
- 59、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