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服务精神,系教育的命脉。金钱主义,最足破坏教师职业的尊贵。

  • 1、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
  • 2、人生办一件大事来,做一件大事去。——陶行知
  • 3、我们对于自然的环境和人为的环境,都该要有理想的安排。
  • 4、《陶行知全集》在2005年6月1日由4川教育出版社出版。《陶行知教育文集》在2007年1月1日由4川教育出版社出版。
  • 5、想自立,想进步,就须胆量放大,将试验精神,向那未发明的新理贯射过去;不怕辛苦,不怕疲倦,不怕障碍,不怕失败,一心要把那教育的奥妙新理,一个个的发现出来。——陶行知
  • 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他还说“好教育应当给学生一种技能,使他可以贡献社会。

    6、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他还说“好教育应当给学生一种技能,使他可以贡献社会。

  • 7、10月19日,由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广元文化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主办,读者报社、广元市俏媚娘文化创意有限公司承办,读者报社参与策划出版的《陶行知名言名句字帖》首发仪式在新华文轩广元书城举行。
  • 8、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 9、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 10、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
  • 11、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
  • 12、大凡小学教员,没有改造社会的精神,便是很枯燥无味的。
  • 13、把公民和读书的精神,化合在一处,以培植其做国民的能力。
  • 14、要诚实无欺;要谦和有礼;要自觉纪律;要手脑并用;要整洁卫生;要正确敏捷;要力求进步;要负责做事;要自助助人;要勇于为公;要坚韧沉着;要有始有终。——陶行知
  • 15、天也欢喜,地也欢喜,人也欢喜.欢喜我遇到了你,你也遇到了我。当时是你心里有了一个我,我心里也有了一个你,从今后是朝朝暮暮在一起。地久天长,同心比翼,相敬相爱相扶持.偶然发脾气,也要规劝勉励。在工作中学习,在服务上努力,追求真理,抗战到底。为着大我忘却小己,直等到最后胜利。再生一两个孩子,一半儿像我,一半儿像你。
  • 16、民主教育应该是整个生活的教育。他应该是工以养生;学以明生,团以保生。他应该是健康、科学、艺术、劳动与民主组成之和谐的生活,即和谐的教育。——陶行知

  • 17、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
  • 18、与其把学生当天津鸭儿添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锁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
  • 19、把公民和读书的精神,化合在一处,以培植其做国民的能力。
  • 教育中要防止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将教与学的界限完全泯除,否定了教师主导作用的错误倾向;另一种是只管教,不问学生兴趣,不注重学生所提出问题的错误倾向。前一种倾向必然是无计划,随着生活打滚;后一种倾向必然把学生灌输成烧鸭。——陶行知
  • 20、教育中要防止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将教与学的界限完全泯除,否定了教师主导作用的错误倾向;另一种是只管教,不问学生兴趣,不注重学生所提出问题的错误倾向。前一种倾向必然是无计划,随着生活打滚;后一种倾向必然把学生灌输成烧鸭。——陶行知
  • 21、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陶行知
  • 22、内容来源:《陶行知教育文集》(四川教育出版社)
  • 23、1908年十七岁时他考入了杭州广济医学堂。1917年秋回国,先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教授、教务主任等职。1926年起发表了《中华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1929年圣约翰大学授予他荣誉科学博士学位,表彰他为中国教育改造事业作出的贡献。(2)1931年主编《儿童科学丛书》。(3)1935年,在中国共产党“八一宣言”的感召下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45年当选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4)
  • 24、【陶行知教育名言】有发明之力者虽旧必新,无发明之力者虽新必旧。——陶行知
  • 25、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所以一无所能。中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手脑联盟,结果是手与脑的力量都可以大到不可思议。
  • 26、四糖故事(陶行知的行)

  • 27、我们做事不能一天做到晚,一晚做到天亮,中间必定有空闲的时候。人当忙时不会走歧路,一遇空闲,危险就来了。所以古时教育,注重闲时的修养,现今的教育,也注重空闲时的消遣方法。在学校里培养学生种种正当娱乐的良好习惯,使他习与性成,将来离校之后,继续将他空闲时的精神,归纳在这种正当娱乐当中,这是很重要的教。
  • 28、四糖故事(陶行知的行)
  • 29、人生办一件大事来,做一件大事去。
  • 30、※只有校长、教师、学生、工友团结起来,共同努力,才能造成一个民主的学校。
  • 31、教育是立国之本。——陶行知
  • 32、中国人几千年历史传下来的观念,都最看重读书,看重读书人,但还未以不读书,不读书的人为可耻。须知看重读书与以不读书为可耻是两件事。现在急需造成一种舆论,以不读书为可耻。——陶行知
  • 33、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
  • 【陶行知名言】▲陶行知(右)勉励孩子们好好学习,团结起来,“做追求真理的小学生”。(《光明日报》发)
  • 34、【陶行知名言】▲陶行知(右)勉励孩子们好好学习,团结起来,“做追求真理的小学生”。(《光明日报》发)
  • 35、我们研究学问,非只为增加一点个人的幸福,目的总是要改造社会。
  • 36、我们必须认真办学以求对得住小朋友,对得住国家民族,毁誉之来,可不必计较。

  • 37、有发明之力者虽旧必新,无发明之力者虽新必旧。
  • 38、教育是要在儿童自身的基础上,过滤并运用环境的影响,以培养加强发挥这创造力,使他长得更有力量,以贡献于民族与人类。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解放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之工作。——陶行知
  • 39、我们深信教育是国家万年根本大计。
  • 40、国家是大家的,爱国是每个人的本分。——陶行知
  • 41、※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
  • 42、我们每一个人,能把“一”(指“专一”)“集”(指“搜集”)“钻”(指“钻进去”)“剖”(指“解剖”、“分析”)“韧”(指“坚韧”)五个字做到了,在做学问上一定有豁然贯通之日,于己于人于社会都有贡献。——陶行知
  • 43、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
  • 44、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所以一无所能。中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手脑联盟,结果是手与脑的力量都可以大到不可思议。
  • 45、我们对于书的根本态度是:书是一种工具,一种生活的工具,一种“做”的工具。工具是给人用的;书也是给人用的。用书必有目的。遇到一本书,我们必须问:您能帮助我把这件事做的好些吗?您能帮助我过一过更丰富的生活吗?
  • 46、教育工作中的百分之一的废品,就会使国家遭受严重的损失。——陶行知

  • 47、一个人一次只能着手解决一项有限——陶行知
  • 智仁勇三者是中国重要的精神遗产,过去它被认为‘天下之达德’,今天依然不失为个人完满发展之重要指标。
  • 48、智仁勇三者是中国重要的精神遗产,过去它被认为‘天下之达德’,今天依然不失为个人完满发展之重要指标。
  • 49、想自立,想进步,就须胆量放大,将试验精神,向那未发明的新理贯射过去;不怕辛苦,不怕疲倦,不怕障碍,不怕失败,一心要把那教育的奥妙新理,一个个的发现出来。
  • 50、民主教育应该是整个生活的教育。他应该是工以养生;学以明生,团以保生。他应该是健康、科学、艺术、劳动与民主组成之和谐的生活
  • 51、我们必须认真办学以求对得住小朋友,对得住国家民族,毁誉之来,可不必计较。
  • 52、义则居先,利则居后;敬其所长,恕其所短。
  • 53、爱情之酒甜而苦。两人喝,是甘露;三人喝,是酸醋;随便喝,要中毒。
  • 54、知情的教育是整个的,统一的。知的教育不是灌输儿童死的知识,而是同时引起儿童的社会兴趣与行动的意志。感情教育不是培养儿童脆弱的感情。而是调节并启发儿童应有的感情,主要是追求真理的感情;在感情之调节与启发中使儿童了解其意义与方法,便同时是知的教育;使养成追求真理的感情并能努力与奉行,便同时是意志教育。意志教育不是发扬个人盲目的意志,而是培养合于社会及历史发展的意志。合理的意志之培养和正确的是知识教育不能分开,坚强的意志之获得和一定情况下的情绪激发与冷淡无从割裂。现在我们要求在统一的教育中培养儿童的知情意,启发
  • 55、我们深信教育是国家万年根本大计。——陶行知
  • 56、所谓健全人格须包括:私德为立身之本,公德为服务社会国家之本。人生所必需之知识技能。强健活泼之体格。优美和乐之感情。

  • 57、教员的天职是变化,自化化人,虽然不容易学孙悟空的七十二变,但是至少要看重变化。
  • 58、把公民和读书的精神,化合在一处,以培植其做国民的能力。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