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莫愁兮富莫夸,哪见贫长富久家。
2023-02-08 09:07:53
1662
- 1、随我行走山西许你万里荣耀
- 2、他曾自称:“我书造意本无法”、“自出新意,不践古人”。黄庭坚称他:“早年用笔精到,不及老大渐近自然。”这说明苏轼一生屡经坎坷,致使他的书法风格跌宕。其被贬黄州时写的《黄州寒食帖》被后世尊为“天下第三行书”。
3、东坡的意思很明白,自八代以来,文章逐步衰败,一代比一代辣鸡,直到出现了韩文公横空出世,才一扫数百年来笼罩在文坛上空的乌云,使文章重获新生。
- 4、“唐宋八大家”的称谓最早出现于明初朱右选韩、柳等人文为《六先生文集》,因并三苏为一家,所以实际是“八先生文集”。
- 5、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
- 6、在古代,书法是文人的一面镜子;他们研习书法,就是在修炼自己的生命形象。相比今天的文人,拿得动毛笔的,动辄就到处给人题字,一不小心就成了书法家。实在该让古人给我们来一次集体掌嘴。
- 7、苏辙,字子由,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文学家、诗人、宰相。嘉佑二年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与父苏洵、兄苏轼齐名,合称三苏。
- 8、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9、第三名榜: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
- 10、据查,明初朱右将八位散文家的文章编成《八先生文集》,八大家之名始于此。明中叶唐顺之所纂的《文编》,仅取唐宋八位散文家的文章,其它作家的文章一律不收。以后不久,推崇唐顺之的茅坤根据朱、唐的编法选了八家的文章,辑为《唐宋八大家文钞》,唐宋八大家之称遂固定下来。唐宋八大家乃主持古文运动的中心人物,他们提倡散文,反对骈文,给予当时和后世的文坛以深远的影响。
- 11、展览展出了含书法、绘画、古籍、碑帖拓片、陶瓷等门类展品共计115件(组)。其中辽宁省博物馆藏品84件(组)、商借省内文博机构藏品11件(组)、商借省外文博机构18件(组)、复制品2件(组)。
- 12、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苏洵
13、柳宗元,字子厚,汉族,河东(现山西运城永济一带)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河东先生”。
- 14、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理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有《河东先生集》,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渔翁》。
- 15、唐宋八大家,又称唐宋古文八大家,是中国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八位散文家的合称。
- 16、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 17、他是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文坛领袖,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也是“千古文章四大家”之他就是欧阳修。《古文观止》收录了自东周以来,到明代为止的文章一共222篇,而他被收录的文章就有13篇,不仅如此,他在史学方面也颇负盛名,曾主修《新唐》,并且独撰《新五代史》。他有一本传世之作,后世称为《欧阳文忠集》。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这边是《醉翁亭记》的由来。这便是《醉翁亭记》的由来,后来他又取了一个别号,叫六一居士。
- 18、介甫,晚年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临川先生”
- 19、除了这几位大文学家,这科还出了两位名气不在他们之下的大思想家,一个叫程颢,另一个叫张载。程颢开创的理学思想与朱熹的学说并称“程朱理学”;而张载也是理学创始人之影响极为深远。另外,有9人官至宰相。
- 20、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21、好了,今天科普就到这儿了,我们下期再见!
- 22、第三名榜: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
23、咱们中国也好,全世界也罢,在漫长的几千年古代社会里,由于当时人们走动的空间有限、交通通讯均不便、了解或认识有限,以及个人的看法不够全面、准确,所以他们对某些人、事、物所给予的一些美名,虽然经过长年累月的众口相传,已经约定俗成、深入人心、有口皆碑、闻名天下了,但是从现在来看,还是有许多问题的,这大概就是所谓的“残缺美”吧。也许今人想要改变这些说法已很不容易了,内行的人会感兴趣,而大众则可能要反对;但作为学术争鸣、日常交流,那还是有一定必要的。
- 24、字明允,号老泉,四川眉山人。
- 25、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疑惑,是因为对“唐宋八大家”有点误解,认为在文学方面造诣高的人,就应该入选,而实际上,并不是这样。
- 26、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轼,苏洵,苏辙父子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经拜过欧阳修为师)。(分为唐二家,宋六家)
- 27、苏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 28、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而名之以见其实,又善者矣。——《醒心亭记》
- 29、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人。自号颍滨遗老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与父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
- 30、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他曾主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公集》传世。
- 31、在韩、柳二人的努力下,文章获得了新鲜血液,但是到了晚唐,古文再次衰落,人们又开始可以追求华丽,要求雕章琢句,华而不实的文风再次死灰复燃。
- 32、曾巩——《上欧阳舍人书》《上蔡学士书》《赠黎安二生序》《王平甫文集序》。
33、他还认为诏令“必须合於物议,下悦民情”(《论慎出诏令札子》),用当今的语言来表述,就是要与实际相符。欧阳修主张应用文真实,一是为了应用,二是为了传於后世。二是简洁质朴。欧阳修主张应用文应合大体、文体、语体,其理论已相当精深。
- 34、苏辙(1039~字子由,一字同叔,号栾城,晚号颖滨遗老。他在父兄的熏陶和影响下,自幼博览群书,抱负宏伟。著有《栾城集》、《栾城后集》。
- 35、第二名榜: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
- 36、代表作:《朋党论》、《与高司谏书》、《秋声赋》、《醉翁亭记》等。
- 37、柳宗元,字子厚,汉族,河东(现山西运城永济一带)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河东先生”。
- 38、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 39、为什么海洋是蓝色的宝库?
- 40、苏轼擅长写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存世作品有《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和《祭黄几道文》等帖。
- 41、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42、《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43、苏洵擅长于散文,尤其擅长政论,议论明畅。
- 44、他曾自称:“我书造意本无法”、“自出新意,不践古人”。黄庭坚称他:“早年用笔精到,不及老大渐近自然。”这说明苏轼一生屡经坎坷,致使他的书法风格跌宕。其被贬黄州时写的《黄州寒食帖》被后世尊为“天下第三行书”。
- 45、为什么海洋是蓝色的宝库?
- 46、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
- 47、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 48、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 49、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 50、苏辙,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时期官员、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著有《栾城集》等行于世。
- 51、唐宋八大家就是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洵是苏轼和苏辙的父亲,苏轼是苏辙的哥哥。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拜欧阳修为师)。(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
- 52、苏轼(1037~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有多方面的创作才能,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独到的成就。世称苏东坡。
53、苏辙生平学问深受其父(苏洵)兄(苏轼)影响,以儒学为主,最倾慕孟子而又遍观百家。代表作:《黄州快哉亭记》、《老子解》、《栾城集》84卷、《栾城应诏集》12卷。
- 54、(解析)唐宋八大家,是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八位散文家的合称。苏轼这句评价说的是韩愈,苏轼称其为“文起八代之衰”。这句话是苏轼韩愈的赞誉,赞扬他发起古文运动,重振文风的历史勋绩。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