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上种了菜,就不易长草,心中有善,就不易生恶。与人相处,应能成人之美,涵养容人之德。

  • 1、人生之大病,不在无用,而在无明;事业之成功,不在学历,而在学力。
  • 2、吾本来此土,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 3、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劳永逸、完美无缺的选择。你不可能同时拥有春花和秋月,不可能同时拥有硕果和繁花。你不可能所有的好处都是你的。你要学会权衡利弊,学会放弃一些什么,然后才可能得到些什么。你要学会接受命的残缺和悲哀,然后,心平气和。因为,这就是人生。
  • 4、著作有《少室六门》上下卷,包括《心经颂》、《破相论》、《二种入》、《安心法门》、《悟性论》、《血脉论》6种。还有敦煌出土的《达摩和尚绝观论》、《释菩提达摩无心论》、《南天竺菩提达摩禅师观门》等,大都系后人所托。
  • 5、每个众生都用样的想得到快乐,不想痛苦,那一定先要认识痛苦的根本和快乐的根本是什么?如果认识到了痛苦的根本,就把它扔掉;知道了快乐的根本,就积极努力地去做。这样才会得到快乐,才可以去除痛苦,因此认识根本”很重要。
  • 幸福就在你的身边,要看你如何享受。
  • 6、幸福就在你的身边,要看你如何享受。
  • 7、地球提供给我们的物质财富足以满足每个人的需求,但不足以满足每个人的贪欲。
  • 8、很多人非常执着今生的财产金钱,特别在意放不下当下的生活,就像永远活在这个世界上一样。不知道已经在往生的路上排着队了,最多也就几个十年,几分钟或者几个小时。因此大家一定要修一个暇满的人身,解脱才有希望。
  • 9、用感情换取他人的信仰,无法长久;用道德建立他人的尊敬,历久弥深。

  • 10、无妄想时,一心是一佛国;有妄想时,一心是一地狱。众生造作妄想,以心生心,故常在地狱。菩萨观察妄想,不以心生心,常在佛国。
  • 11、我们每个佛弟子都有自己的上师,也需要一个上师,这是我们脱离轮回解脱成就的保障。可是我们依止了上师后,光靠供养承事能不能解脱呢?还是很难说的。还是勤修上师的法,听从上师的教言比较稳固,解脱成就才有希望。所以依止上师后,闻思修行很重要。
  • 12、以金相交,金耗则忘;以利相交,利尽则散;以势相交,势去则倾;以权相交,权失则弃;以情相交,情逝人伤;唯心相交,静行致远。
  • 13、若自己不明了,须参善知识,了却生死根本。若不见性,即不名善知识。若不如此,纵说得十二部经,亦不免生死轮回,三界受苦,无出期时。
  • 14、人生的旅途,不怕跑得慢,就怕原地站;人生的事业,不怕不如人,就怕志不立。
  • 15、世间,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是非与好坏,就有光明与黑暗,说好的未必好,说坏的未必坏。
  • 16、心心心难可寻,宽时遍法界,窄也不容针。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空无物。若欲求佛但求心,只这心心心是佛。我本求心心自持,求心不得待心知。佛性不从心外得,心生便是罪生时。
  • 17、无妄想时,一心是一佛国;有妄想时,一心是一地狱。众生造作妄想,以心生心,故常在地狱。菩萨观察妄想,不以心生心,常在佛国。
  • 无有善业无快乐;无有信心无证悟;无有悲心无菩堤;无有上师无一切。
  • 18、无有善业无快乐;无有信心无证悟;无有悲心无菩堤;无有上师无一切。
  • 19、有的人认为学佛就要丢掉生活和工作,因为那是另外的一个世界,是两个方向,这样想就完全错了。一个真正的学佛人,是用佛陀的慈悲和智慧,上师的教言和窍诀来面对社会和家庭,面对生活和工作,这就是作为一个在家居士最好的修行。生活和工作是我们修行最好的对境,把日常生活变成修行,才是真正的修行。

  • 20、吾人不知道自己拥有无尽的宝藏,不求诸己,但求诸人,希求别人的关爱,别人的提携,稍有不能满足所求,即灰心失望。一个没有力量的人,怎能担负责任?一个经常流泪的人,怎么把欢喜给人?儒家说:不患无位,患所以不立。”只要自己条件具备,不求而有。观音菩萨手拿念珠,称念自己名号,不就是说明这个意思吗?
  • 21、心非色,故非有。用而不废,故非无。用而常空,故非有。空而常用,故非无。
  • 22、真正的感情应该不是占有,而是一种奉献。但是,一般人却不容易做到,总是以一种嫉妒的心理来拥有感情,甚至于用一种永不满足的态度来争取感情。这种感情并不纯洁,真正的感情应该从奉献中获得,因为用奉献的态度获得的感情才是最崇高的感情。
  • 23、我们每个佛弟子都有自己的上师,也需要一个上师,这是我们脱离轮回解脱成就的保障。可是我们依止了上师后,光靠供养承事能不能解脱呢?还是很难说的。还是勤修上师的法,听从上师的教言比较稳固,解脱成就才有希望。所以依止上师后,闻思修行很重要。
  • 24、若要觅佛,直须见性。性即是佛,佛即是自在人,无事无作人。若不见性,终日茫茫,向外驰求,觅佛元来不得。虽无一物可得,若求会,亦须参善知识,切须苦求,令心会解。
  • 25、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劳永逸、完美无缺的选择。你不可能同时拥有春花和秋月,不可能同时拥有硕果和繁花。你不可能所有的好处都是你的。你要学会权衡利弊,学会放弃一些什么,然后才可能得到些什么。你要学会接受命的残缺和悲哀,然后,心平气和。因为,这就是人生。
  • 26、有人闻思了一些佛法以后,知道要追求智慧,但是如果对于闻到的佛法,想知道的太多,产生很多分别心,这不是智慧只是所闻的法变成了分别念,所以有人闻思之后除了烦恼以外就是分别心。只有把闻到的法用来驱除烦恼,才是真正的智慧。
  • 27、各人有各人的愿力,不必去问别人的愿力,先问自己愿为大众做什么?
  • 28、很多人非常执着今生的财产金钱,特别在意放不下当下的生活,就像永远活在这个世界上一样。不知道已经在往生的路上排着队了,最多也就几个十年,几分钟或者几个小时。因此大家一定要修一个暇满的人身,解脱才有希望。
  • 29、八万四千法门,尽由一心而起。若心相内净,犹如虚空,即出离身心内八万四千烦恼病本也。

    工作无尊卑,悟道有深浅。”在禅门里,确是如此。唯有尊敬所有人等,才不会错失学道的因缘。
  • 30、工作无尊卑,悟道有深浅。”在禅门里,确是如此。唯有尊敬所有人等,才不会错失学道的因缘。
  • 31、众生无我,并缘业所转。苦乐齐受,皆从缘生。若得胜报荣誉等事,是我过去宿因所感,今方得之,缘尽还无,何喜之有。得失从心,心无增减,喜风不动,冥顺于道,是故说言随缘行。
  • 32、作为一个修行人,身口意里面的意很重要。磕头、念经、持咒是修行的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内心没有生起烦恼,每个念头都不是恶,这才是修行真正重要的意义。
  • 33、积存储蓄金钱,并不一定是我们的,但如果拿来种福田则享用不尽,能舍才会有所得,肯布施必定会得到很多。金钱抓得太紧不会用是吝啬;太浪费不知节制也是不当,当赚则赚,当舍得舍,有来有去用得适当,是最好的人生观。
  • 34、人的健康,主要在身心健全,而非勇武有力;人的长寿,主要指延续慧命,而非长命百岁。
  • 35、迷时人逐法,解时法逐人。解时识摄色,迷时色摄识。但有心分别计较自心现量者,悉皆是梦;若识心寂灭,无一切念处,是名正觉。
  • 36、很多人不开心、不幸福,也是因为没有调整好心态,对比自己能力强的人有攀比心的痛苦;对比自己弱的人欺负,有瞧不起看不惯的痛苦。作为一个人,要想获得幸福快乐,那就要对比自己能力强的人恭敬支持,对比自己能力差的人要关心培养。
  • 37、有的人值得被人利用,故能成才;有的人堪受被人利用,故能成器;有的人不能被人利用,故难成功;有的人拒绝被人利用,故难成就!能干的人,不在情绪上计较,只在做事上认真;无能的人,不在做事上认真,只在情绪上计较。
  • 38、吾本来此土,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 39、无有善业无快乐;无有信心无证悟;无有悲心无菩堤;无有上师无一切。

  • 40、一个人可以什么都不信,但不能不信因果;因果业报,如影随形,谁也逃不了。
  • 41、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劳永逸、完美无缺的选择。你不可能同时拥有春花和秋月,不可能同时拥有硕果和繁花。你不可能所有的好处都是你的。你要学会权衡利弊,学会放弃一些什么,然后才可能得到些什么。你要学会接受命的残缺和悲哀,然后,心平气和。因为,这就是人生。
  • 一个大乘修行人要时刻观察自己的发心,为什么而修行?假如为了一切众生的解脱成就,哪怕下地狱也在所不惜,就是上士道的发心;为了自他一切众生共同成就佛果,这是中士道的发心;为了度化众生,自己先成就解脱,那是下士道的发心。每个修行人要观察自己的发心,真正发上士道的心而修学佛法。
  • 42、一个大乘修行人要时刻观察自己的发心,为什么而修行?假如为了一切众生的解脱成就,哪怕下地狱也在所不惜,就是上士道的发心;为了自他一切众生共同成就佛果,这是中士道的发心;为了度化众生,自己先成就解脱,那是下士道的发心。每个修行人要观察自己的发心,真正发上士道的心而修学佛法。
  • 43、有的人把自己的毛病也看成是一个修为和功德,而将他人的功德、修为和人格看成毛病和烦恼。这种人喜欢讲,喜欢看他人过失,其实这些看到的所谓不对的地方、毛病,都是自己的毛病。所以有毛病的人才会看到毛病,有烦恼的人才会看到烦恼,所有看到的不对都是自己的不对!
  • 44、昼坐当惜阴,夜坐当惜灯;遇言当惜口,遇事当惜心。”闲时要珍惜忙的一刻,忙时要珍惜闲的一刻。
  • 45、别人说你不好,欺负你烦你的时候,一定要修安忍,原谅并且和蔼地面对他。因为说你不好时要观察自己:确实不好,就要改变;没有不好,也损害不了你。说你很好,反而会让你生起傲慢心,你会更差;说你不好,让你知道自己的毛病,确实有帮助,你会有进步,这是最大的进步。所以要感恩说你的人,骂你的人。
  • 46、无妄想时,一心是一佛国;有妄想时,一心是一地狱。众生造作妄想,以心生心,故常在地狱。菩萨观察妄想,不以心生心,常在佛国。
  • 47、作为一个佛子在任何时候,都要学会用微笑来慈祥的面对众生,因为众生是我们成就解脱最好的对境和助缘。有了一切众生,我们才可以修心。学会微笑,不管出世入世都有很大的帮助。家人朋友会因为你的微笑而心生欢喜,这就是幸福;学会用微笑来面对一切众生,这就是佛子。
  • 48、人的能力在努力中可以增加,人的学问在虚心下可以进步。
  • 49、真正的感情应该不是占有,而是一种奉献。但是,一般人却不容易做到,总是以一种嫉妒的心理来拥有感情,甚至于用一种永不满足的态度来争取感情。这种感情并不纯洁,真正的感情应该从奉献中获得,因为用奉献的态度获得的感情才是最崇高的感情。

  • 50、所有众生都同样的想得到快乐和幸福,人们不断地寻找快乐,但是都往外找,以为快乐就在财产、金钱等这些外在条件上。快乐并不在外,它是一种心的概念,它就在你的心里。所以大家要满足于自己的生活,过一种平常的生活。放松你的心情,你就会得到快乐,快乐就在你的心里,祝愿你幸福快乐!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