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怕练,马怕骑。

  • 1、云鹤游天,群鸿戏海。南朝梁皇帝萧衍
  • 2、词源倒流三峡水,笔阵独扫千人军。唐代诗人杜甫《醉歌行》
  • 3、一点失所,若美女之眇一目;一画失所,如壮士之折一肱。元末明初文史学家陶宗仪《书史会要·书法》

  • 4、人品既殊,性情各异,笔势所运,邪正自形。项穆《书法雅言》
  • 5、字怕练,马怕骑。
  • 笔下龙蛇似有神。
  • 6、笔下龙蛇似有神。
  • 7、览天地之心,推圣人之情,折疑论之中,理俗儒之诤。
  • 8、笔秃千管,墨磨万锭。
  • 9、笔秃千管,墨磨万锭。苏轼
  • 10、书尚清而厚,清厚要必本于心行。不然,书虽幸免薄浊,亦但为他人写照而已。
  • 11、3 0、喜即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即气郁而字敛,乐则字平而字丽。情有重轻,则字之敛舒险丽,亦有深浅,变化无穷。
  • 12、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声画者,君子小人之所以动情乎。
  • 13、体象卓然,殊今异古。落落珠玉,飘飘缨组。张怀声

  • 14、龙威虎振,剑拔弩张。袁昂
  • 15、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笔正乃可法矣。柳公权
  • 16、书中有画,画中亦有书。
  • 17、喜即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即气郁而字敛,乐则字平而字丽。情有重轻,则字之敛舒险丽,亦有深浅,变化无穷。陈绎曾《翰林要诀》
  • 18、书尚清而厚,清厚要必本于心行。不然,书虽幸免薄浊,亦但为他人写照而已。
  • 19、怒猊抉五,渴骥奔泉。
  • 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南朝梁皇帝萧衍《古今书人优劣评》
  • 20、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南朝梁皇帝萧衍《古今书人优劣评》
  • 21、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面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正。唐朝第二位皇帝李世民《王羲之传论》
  • 22、时时只见龙蛇走。
  • 23、学书则知识学可以致远。

  • 24、龙跳天门,虎卧凤阁。南朝梁皇帝萧衍
  • 25、老夫之书,本无法也。
  • 26、书画清高,首重人品,品节既优,不但人人重其笔墨,更钦仰其人。
  • 27、龙威虎振,剑拔弩张。
  • 28、行于简易闲澹之中,而有深远无穷之味。范温
  • 29、婉若银钩,源若惊鸾。索靖
  • 30、手与神运,艺从心得。其志一于书,轩冕不能移,贫贱不能屈,浩然自得,以终其身。
  • 31、怒蹄蹴踏苍山颓,岧嶤臃肿难为状。清代文人严允肇《洗象行》
  • 32、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唐代书法家孙过庭
  • 33、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唐代书法家孙过庭《书谱》

    书之要,统于“骨气二字。清代文学家刘熙载《艺概·书概》
  • 34、书之要,统于“骨气二字。清代文学家刘熙载《艺概·书概》
  • 35、行于简易闲澹之中,而有深远无穷之味。
  • 36、凡善书画者,未有不品学兼长,居官更讲政绩声名,所以后世贵重。
  • 37、无声之音,无形之相。张怀谨
  • 38、1立品之人,笔墨外自有一种正大光明之概。
  • 39、笔下龙蛇似有神。张怀谨
  • 40、体象卓然,殊今异古。落落珠玉,飘飘缨组。仓颉之嗣。小篆之祖。以名称书,遗迹石鼓。唐代书法家张怀瓘《书断》
  • 41、学书者有两观:曰观物,曰观我。观物以类情,观我以通德。刘熙载《艺概》
  • 42、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声画者,君子小人之所以动情乎。
  • 43、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面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正。唐朝第二位皇帝李世民《王羲之传论》

  • 44、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唐代书法家孙过庭
  • 45、韵深情,坚质浩气,缺一不可以为书。刘熙栽《艺概》
  • 46、手与神运,艺从心得。其志一于书,轩冕不能移,贫贱不能屈,浩然自得,以终其身。
  • 47、字怕练,马怕骑。
  • 且其浩浩落落之怀,一皆寓于笔墨之际,所谓品高,韵自胜焉。
  • 48、且其浩浩落落之怀,一皆寓于笔墨之际,所谓品高,韵自胜焉。
  • 49、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面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正。
  • 50、喜即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即气郁而字敛,乐则字平而字丽。情有重轻,则字之敛舒险丽,亦有深浅,变化无穷。陈绎曾《翰林要诀》
  • 51、学书当自成一家之体。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学书自成家说》
  • 52、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笔正乃可法矣。柳公权
  • 53、若教临水畔,字字恐成龙。

  • 54、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平齐,便不是书法,但得其点画耳。东晋书法家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
  • 55、故以道德、事功、文章、风节着者,代不乏人。论世者,慕其人,益重其书,书人遂并不朽于千古。
  • 56、故以道德、事功、文章、风节着者,代不乏人。论世者,慕其人,益重其书,书人遂并不朽于千古。朱和羹《临池心解》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