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两千余年,通过读《论语》,孔子和弟子之间讲学的心情,他们之间的真挚和活泼皆可跃然如见。最后想和大家分享钱穆先生的一段话,孔子之道历经两千五百年之后,为何仍能如此有力量,用钱穆先生的话说:

    1、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 2、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 3、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 4、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 5、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 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 6、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 7、过而不改,是谓过也。
  • 8、解释: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这对我来说有什么因难呢?
  • 9、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10、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1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 12、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提手与之言,能无说。
  • 13、解释:君子心胸坦荡故待人接物犹如行走在平坦大道上,安祥而舒泰;小人心思常为物役,患得患失,故常怀忧虑之心。
  • 14、·子谓于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 15、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 16、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 17、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
  • 18、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 19、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 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 20、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 21、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 22、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 23、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
  • 24、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 25、·过,则匆惮改。
  • 26、君子易事而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
  • 27、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 28、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 29、道不同,不相为谋。
  • 30、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 31、不迁怒,不贰过。

  • 32、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孔子《论语》
  • 33、”(译文)孔子说:“见到贤人,要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
  •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 34、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 35、是培养人自觉自愿地做自己该做的事。
  • 36、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 37、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 38、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39、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 40、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 41、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 42、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 43、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 44、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 45、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46、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论语》
  • 47、·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 48、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 49、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
  • 50、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 51、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 5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 53、子曰:,可以为师矣。
  • 54、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 55、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 56、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