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上方标题可收听主播雨舲朗读音频

  •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 2、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
  • 3、回复“历史26”,收听泡爸讲中国历史语音版全集;
  • 4、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 5、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
  • 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 6、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 7、因材施教是指老师或我们在教学生或企业管理中,要根据学生或员工个人性格、特点的不同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育和沟通。

  • 8、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 9、孔子曰:“有教无类。”
  • 10、温故而知新,能够为师矣。
  • 11、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 12、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 13、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 14、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 15、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 16、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 17、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 18、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 19、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
  • 20、首先,区分智力的差异,讲授不同的内容。
  • 21、巧言令色,鲜矣仁。
  • 22、孔子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 23、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
  • 24、(判断)孔子一方面说“有教无类”,另一方面又说“因材施教”,这是矛盾的。()
  • 25、第针对学生性格差异,进行因势利导。
  • 26、礼之用,和为贵。
  • 27、不迁怒,不二过。

  • 28、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 29、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 30、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 31、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 3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3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34、有一次孔子讲完了他的课,回到了他的书房。学生公西华给他拿了一杯水。这时,子路跑了进来,大声问老师:“先生,如果我听到一个正确的想法,我能马上做吗?”孔子看着子路,慢条斯理地说:“总要问你的父亲和兄弟,你怎么能听到,怎么能做到?”
  • 35、放于利而行,多怨。
  • 36、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 37、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38、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39、孔子十分重视这一点,他经常通过谈话、观察、了解学生的志向、思想、言行,从中进行分类、归纳。先天性的条件——人的智力与认识能力,《论语·季氏》有“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另《论语·公冶长》也有指出“闻一以知二”和“闻一以知十”的悟性差异,这也是因材施教的现实依据。通过观察孔子能概括出他的学生的特点:“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论语·先进》),另有“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论语·雍也》),再根据个人天赋去分化弟子们:《论语·先进》
  • 40、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 41、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42、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43、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 44、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 45、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 46、为什么孔子对子路与冉求向孔子提出同一个问题:闻斯行之?孔子却给了两个完全不同的答案呢?对子路,是退之,对冉求却是进之。原因是子路本身好勇上进,因此要打击一下他,而对冉求来说,他本来就是胆小怕事的,所以要鼓励一下他。
  • 47、往昔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 48、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下信乎?传不习乎?
  • 49、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 5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