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升起时像个车盖,到了中午时小的像个盘盂,这不是选小近大的道理吗?

  • 1、孔子到东方游说,遇见两个小孩争辩,询问他们争辩的原因。
  • 2、“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日”意思是:有一天,孔子向东游历,看到两个小孩在为什么事情争辩不已。

  • 3、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些,而到中午的时候距离人近。
  • 4、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 5、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 其:第三人称代词,“他们”。
  • 6、其:第三人称代词,“他们”。
  • 7、而且事实的观察的确如此,那么如何解释?到底又是怎么回事?
  • 8、师:好,我听到有些同学的语速特别快,那我们就分成男女生,女生起立,当一儿,男生起立当另一儿。老师来读其它的部分,准备好了吗?那我开始了——
  • 9、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 10、《两小儿辩日》里的一个小孩说因为早晨太阳冷,中午的热所以早上远中午近另外一个说早上的太阳大,中午小,所以早上的近中午的远而且事实的观察的确如此,那么如何解释?到底又是怎么回事?
  • 11、译文: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一样大,等到正午就小得像一个盘子,这不是远处的看着小而近处 的看着大吗?
  • 12、语言简洁,事中见理。作者善于用比喻,语言生动形象,颇有说服力,极易被人们理解和接受。

  • 13、译文: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而到中午的时候距离人远。
  • 14、冷热问题:与温度有关的是辐射,可以简记为“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由物理学公式可知辐射携带能量越多,他的波长越短,太阳温度很高,太阳辐射携带大量能量因而波长很短。投射到地球的太阳辐射要透过厚厚的大气,但由于是短波辐射,所以仅有少部分被吸收和反射,大部分到达地面,被地面吸收反射。大地吸收太阳辐射升温,但温度毕竟不高,地面辐射波长较长,所以能被近地面大气大量吸收,然后以对流,传导等方式向上传递热量。所以,气温的升高与直射斜射关系不大,是辐射转换影响了近地面温度,辐射转换需要时间,故而早晨较冷,中午较热。
  • 15、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有清凉的感觉,等到中午的时候像手伸进热水里一样热,这不是近的时候感觉热而远的时候感觉凉吗?”孔子不能判决(谁对谁错)。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您的知识渊博呢?”
  • 16、大小问题:早晨和中午的太阳距离地球是一样的,其大小也是相同的,为什么早晨的太阳看起来较中午时大呢?这是视觉的差误。同一个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得小,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显得大就是如此。同理,早晨的太阳,从地平线升起时的背景是树木、房屋及远山和一小角天空,在这样的比较下,此时太阳就显得大。而中午太阳高高升起,广阔无垠的天空是背衬,此时太阳就显得小了。其次,同一物体白色的比黑色的显得大些,这种物理现象叫“光渗作用”。当太阳初升时,背景是黑沉沉的天空,太阳格外明亮;中午时,背景是万里蓝天,太阳与其亮度差不
  • 17、我有一个梦想·马丁·路德·金
  • 18、恰如盲人摸象,都是不见全貌,各执一端,虽有证据,难得真相。日地距离在早晚之间的差距是微不足道的,早晚温差及太阳可视面积的变化也另有原因(大气层影响),两人都错了,但是毕竟知道找证据,也有可取之处。
  • 19、“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日”意思是:有一天,孔子向东游历,看到两个小孩在为什么事情争辩不已。
  • 这则小故事用对话贯串始终。全文以孔子的见不能决为贯串线索,颇有条理地叙述了两小儿辩日的过程。先写两个小孩分别就太阳距离人的远近鲜明地提出看法,引人思考。接着又分别摆出根据。两人互不相让,都使用反问句式,扣住了题目中的“辩”字,增强了论辩性。最后两小节写两小儿讥笑在他们争论面前“不能决”的孔子。
  • 20、这则小故事用对话贯串始终。全文以孔子的见不能决为贯串线索,颇有条理地叙述了两小儿辩日的过程。先写两个小孩分别就太阳距离人的远近鲜明地提出看法,引人思考。接着又分别摆出根据。两人互不相让,都使用反问句式,扣住了题目中的“辩”字,增强了论辩性。最后两小节写两小儿讥笑在他们争论面前“不能决”的孔子。
  • 21、孔子到东方游说,遇见两个小孩争辩,询问他们争辩的原因。
  • 22、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您十分有智慧呢?"

  • 23、有一个小孩儿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来时离人近,而到中午时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儿则认为太阳刚升起时离人远,而到中午时离人近。 有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升起时大得像一个车盖,到了中午时小得像一个盘盂,这不是远小近大的道理吗?” 另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时清凉而略带寒意,到了中午时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热,这不是近热远凉的道理吗?” 孔子听了不能判定他们谁对谁错,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识渊博呢?”
  • 24、此文通过描写两个小孩争辩太阳在早晨和中午距离人们远近的问题,反映出中国古代的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探求和独立思考、大胆质疑、追求真理的可贵精神。
  • 25、【两小儿辩日的翻译】生这里需要大家理解“车盖”,车盖指的是“古时车上的圆形篷盖,像雨伞一样”,还有就是“及”,是“到了”的意思,还有一个“盘盂”(意思解释)
  • 26、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李清照
  • 27、师:接下来,哪一组给我们汇报一下注释呢?好,请旁边这一组。
  • 28、师:刚才我们已经找到了辩斗的感觉了,那辩得如此激烈,大家有没有问题啊?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 29、《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
  • 30、部编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高清教材定稿版课本新鲜出炉啦!
  • 31、鸿鹄:天鹅。(大雁)
  • 32、《两小儿辩日》的故事道理及科学延伸

  • 33、二要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明白了学无止境的道理。
  • 师:刚才我们已经找到了辩斗的感觉了,那辩得如此激烈,大家有没有问题啊?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 34、师:刚才我们已经找到了辩斗的感觉了,那辩得如此激烈,大家有没有问题啊?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 35、沧沧凉凉:形容清凉的感觉。沧沧:寒冷的意思。
  • 36、师:他们是怎样表达自己的观点?还有一部分同学没找出来,那迅速在文章中找一找,不仅要从内容上找,六年级的同学还要有写法的意思,从写法上去找一找。好,如果你有答案了,可以举手,来,请你——
  • 37、一种观点是:早上地球表面有云气,透过云气来看太阳,就显得太阳大。中午云气消散,就显得太阳小,其实太阳的大小并没有变。
  • 38、两小儿在对话中都使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并用比较的方法,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第一个小孩用面积大小相比,带有直观性,似乎是有理的。第二个小孩比较了人对太阳在不同时间冷和热的感受,似乎也是有理的。可见他们勤于思考,富有想象力;从他们针锋相对的论辩中还能体味出对话者的虎虎生气和音容笑貌。但他们的认识毕竟都停留在表面现象上,只能各执已见而不能获得正确的答案。
  • 39、.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要强不知以为知”。
  • 40、因为他们各有各的观点,都认为自己对。他们觉得太阳应该在他们所想的时候最近、所以他们争执不下
  • 41、文章通过两小儿辩日使孔子不能判断谁是谁非,说明宇宙之大,知识之广,上下纵横,虽智者也不能事事尽知。孔子没有“强不知以为知”,而是本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的态度,从而体现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明白了学无止境的道理。
  • 42、小蝌蚪找妈妈•方惠珍、盛璐德

  • 43、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有清凉的感觉,到了中午却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时热而远时凉吗?"
  • 44、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yú),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 45、恰如盲人摸象,都是不见全貌,各执一端,虽有证据,难得真相。日地距离在早晚之间的差距是微不足道的,早晚温差及太阳可视面积的变化也另有原因(大气层影响),两人都错了,但是毕竟知道找证据,也有可取之处。
  • 46、生第二句话,以的意思是认为,表示的是我认为日出时,太阳离人近,而日出时,离人远。
  • 47、孔子不能确定谁是谁非。
  • 生:也能看出他们的辩论技巧所在。首先,他们的观点不一样,然后两个人还用了比喻和夸张。
  • 48、生:也能看出他们的辩论技巧所在。首先,他们的观点不一样,然后两个人还用了比喻和夸张。
  • 49、东:名词做状语,向东。
  • 50、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 51、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 52、两个小孩子笑着对孔子说:“是谁说你智慧多呢?”

  • 53、生::我觉得这里的“一儿”并不是指一个儿童,在文中指的是其中一个儿童和另外一个儿童。
  • 54、列子,原名列御寇,中国战国时期郑国圃田(今河南省郑州市)人。战国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著有《列子》。全书共载民间故事、寓言、神话传说等135则,对后世哲学、文学、科技、宗教影响深远。
  • 55、师:好,时间有限,我们请已经完成的同学来说一说。
  • 56、【两小儿辩日的翻译】战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期,同时也是学术思想百家争鸣的时期。寓言作为诸子散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了战国诸子阐明各自的政治观点、学术思想以及进行论辩的有力武器。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