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慰勉友人不要像青年男女一样,为离别泪湿衣巾,而要心胸豁达,坦然面对。足见情深意长,同时,全诗气氛变悲凉为豪放。

  • 1、请别在分手的岐路上,伤心地痛哭;
  • 2、(解读)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 3、城阙:京城、风烟:在江边看到的迷蒙的景象。“五津”指岷江的五大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泛指“蜀川”。
  • 4、与你握手作别时,彼此间心心相印;
  • 5、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明快爽朗,语言清新高远,内容独树碑石。此诗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体现出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

    wú wéi zài qí lù ,ér nǚ gòng zhān jīn 。
  • 6、wú wéi zài qí lù ,ér nǚ gòng zhān jīn 。
  • 7、答:自古以来,写离别的诗作大多情感悲伤,基调低沉,这首诗不同于其它送别诗,开辟了送别诗的新意境,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字里行间体现出了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高远的志趣和的旷达胸怀,能给友人以安慰和鼓励。
  • 8、像普通儿女一样泪湿衣襟。
  • 9、庄子不是说过,“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真正的朋友在乎的不是每日的厮守,而是心灵的共鸣。咱们既然彼此知己,那还怕什么天遥路远,万里剑关。
  • 10、·而王勃的这两句诗境界从狭小转为宏大,情调从凄恻转为豪迈,全无悲伤之情。
  • 11、“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彼此离别的意味如何?为求官飘流在外的人,离乡背井,已有一重别绪,彼此在客居中话别,又多了一重别绪;其中真有无限凄恻。开头两句调子高昂,属对精严,韵味深沉,对偶不求工整,疏散。固然由于当时律诗还没有一套严格的规定,却有其独到的妙处。此诗形成了起伏、跌宕,使人感到矫夭变化,不可端睨。
  • 12、只要在世上还有你这个知己,纵使远在天涯也如近在比邻。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小儿女那样悲伤泪湿佩巾。
  • 13、王勃自幼聪敏好学,据《旧唐书》记载,他六岁即能写文章,文笔流畅,被赞为“神童”。九岁时,读颜师古注《汉书》,作《指瑕》十卷以纠正其错。十六岁时,应幽素科试及第,授职朝散郎。因作《斗鸡檄》被赶出沛王府。之后,王勃历时三年游览巴蜀山川景物,创作了大量诗文。返回长安后,求补得虢州参军。在参军任上,因私杀官奴二次被贬。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不幸渡海溺水,惊悸而死。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堪称一时之最,
  • 14、赏析诗人以幽默的口吻劝慰对方,勉励和安慰友人不要在告别的岔路口像少男少女那样用手巾抹眼泪,应该坚强些。体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高远的志趣和旷达的胸怀。“在歧路”,照应题目中“送”字。
  • 15、天涯:天边,这里比喻极远的地方。比邻:并邻,近邻。

  • 16、下列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B)
  • 17、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表现了依依不舍的伤感之情。
  • 18、chéng què fǔ sān qín ,fēng yān wàng wǔ jīn 。
  • 这里诗人超常人视力之所不及,用想象的眼睛看世界,开篇就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壮阔的境界,这同一般送别诗只着眼于杨枝、泪痕、酒盏是不同的。
  • 19、这里诗人超常人视力之所不及,用想象的眼睛看世界,开篇就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壮阔的境界,这同一般送别诗只着眼于杨枝、泪痕、酒盏是不同的。
  • 20、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 21、·这种对待离别的积极态度值得称道,故为后人传诵。
  • 22、胡婷婷唱古文: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23、赏析诗人以幽默的口吻劝慰对方,勉励和安慰友人不要在告别的岔路口像少男少女那样用手巾抹眼泪,应该坚强些。体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高远的志趣和旷达的胸怀。“在歧路”,照应题目中“送”字。
  • 24、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 25、⒉诗的开头明说离别了吗?说了些什么?

  • 26、那可能有人知道这句话是有来历的呀,什么来历呢?当年陈思王曹植写《赠白马王彪》不是说嘛,“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何必同衾帱,然后展殷勤。”
  • 27、全诗如下: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作者: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 28、(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29、诗人是在哪里送行,在长安城啊。长安城是什么样子,诗人说了城阙辅三秦。长安城雄伟的城墙,高高的城楼,是由辽阔的关中平原所拱卫啊。
  • 30、虽然后来不小心卷入了王子们之间的内斗,仕途受挫,但是内心终究是雄壮的。你看他写《滕王阁序》不是也很高调地讲“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就是青春的豪情啊。
  • 3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 城阙:京城、风烟:在江边看到的迷蒙的景象。“五津”指岷江的五大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泛指“蜀川”。
  • 32、城阙:京城、风烟:在江边看到的迷蒙的景象。“五津”指岷江的五大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泛指“蜀川”。
  • 33、这里诗人超常人视力之所不及,用想象的眼睛看世界,开篇就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壮阔的境界,这同一般送别诗只着眼于杨枝、泪痕、酒盏是不同的。
  • 34、此诗是送别诗的名作,诗意在慰勉友人勿在离别之时悲哀。首联描画出送别地与友人出发地的形势和风貌,隐含送别的情意,严整对仗;颔联为宽慰之辞,点明离别的必然性,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颈联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尾联点出“送”的主题,而且继续劝勉、叮咛朋友,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此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堪称送别诗中的不世经典,全诗仅仅四十个字,却纵横捭阖,变化无穷,仿佛在一张小小的画幅上,包容着无数的丘壑,有看不尽的风光,至今广泛流传。
  • 35、táng dài:wáng bó

  • 36、五津:蜀中从灌县至犍为一段岷江的五个菠口。
  • 37、巍巍长安,雄踞三秦之地;渺渺四川,却在迢迢远方。你我命运何等相仿,奔波仕途,远离家乡。只要有知心朋友,四海之内不觉遥远。即便在天涯海角,感觉就像近邻一样。岔道分手,实在不用儿女情长,泪洒衣裳。
  • 38、与你握手作别时,彼此间心心相印;
  • 39、⑺天涯:天边,这里比喻极远的地方。比邻:并邻,近邻。
  • 40、赏析诗人以幽默的口吻劝慰对方,勉励和安慰友人不要在告别的岔路口像少男少女那样用手巾抹眼泪,应该坚强些。体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高远的志趣和旷达的胸怀。“在歧路”,照应题目中“送”字。
  • 4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长期以来脍炙人口的诗篇,特别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至今还常被人们引用。这首诗写得乐观开朗,没有一般赠别诗常有的那种哀伤和悱恻。我想,这正是它受人喜爱的一个重要原因。它的情调和唐朝前期经济文化走向繁荣、封建社会上升发展的时代精神是一致的。
  • 42、hǎi nèi cún zhī jǐ , tiān yá ruò bǐ lín 。
  • 43、作者送一位姓杜的朋友到四川去任某县的县尉。
  • 44、本来诗也是有时代性的,反映特定时代的审美情趣。比方说宫体诗,在六朝是主流,后来看就是靡靡之音。
  • 此诗是送别诗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起句严整对仗,四句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尾联点出“送”的主题。

    45、此诗是送别诗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起句严整对仗,四句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尾联点出“送”的主题。

  • 46、辅三秦:以三奉为畿辅。三秦。这里泛指长安附近的关中之地。
  • 47、像多情的少年男女,彼此泪落沾衣。
  • 48、(作者)王勃(朝代)唐
  • 49、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 50、承:紧承上联所描写的内容和方向加以具体化的描述。
  • 51、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小儿女那样悲伤泪湿佩巾。
  • 52、城阙(què)辅三秦:城阙,即城楼,指唐代京师长安城。辅,护卫。三秦,指长安城附近的关中之地,即现在的陕西省潼关以西一带。秦朝末年,项羽破秦,把关中分为三区,分别封给三个秦国的降将,所以称三秦。这句是倒装句,意思是京师长安三秦作保护。
  • 53、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表现了依依不舍的伤感之情。
  • 54、掌握作者的写作技巧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