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 1、巍巍长安,雄踞三秦之地;渺渺四川,却在迢迢远方。你我命运何等相仿,奔波仕途,远离家乡。只要有知心朋友,四海之内不觉遥远。即便在天涯海角,感觉就像近邻一样。岔道分手,实在不用儿女情长,泪洒衣裳。
  • 2、与你握手作别时,彼此间心心相印;
  • 3、尾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慰勉友人不要像青年男女一样,为离别泪湿衣巾,而要心胸豁达,坦然面对。足见情深意长,同时,全诗气氛变悲凉为豪放。
  • 4、你好,首联“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首句写送别之地长安被辽阔的三秦地区所“辅”,突出了雄浑阔大的气势。第二句点出友人“之任”的处所——风烟迷蒙的蜀地。诗人巧用一个“望”字,将秦蜀二地联系起来,好似诗人站在三秦护卫下的长安,遥望千里之外的蜀地,这就暗寓了惜别的情意。“望”字不仅拓宽了诗的意境,使读者的视野一下子铺开,而且在心理上拉近了两地的距离,使人感觉到既然“五津”可望,那就不必为离别而忧伤。这一开笔创造出雄浑壮阔的气象,使人有一种天空寥廓、意境高远的感受,为全诗锁定了豪壮的感情基调。(帅哥!美女!如果
  • 5、海 内 存 知 己 , 天 涯 若 比 邻 。
  • 全诗如下: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作者: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 6、全诗如下: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作者: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 7、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把前面淡淡的伤离情绪一笔荡开。诗人设想别后:只要我们声息相通,即使远隔天涯,也犹如近在咫尺。

  • 8、怆之气,音调明快爽朗,语言清新高远,内容独树碑石。此诗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体
  • 9、邀请你把孩子的答案和学习的感受在文末留言区告诉我们哦。
  • 10、这句话呀,真是豁达大度,掷地有声。它一出来,诗的境界一下子就开阔了。这个情调,也从黯然转向了雄壮。
  • 11、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 12、这首诗乐观开朗,没有一般送别诗所有的缠绵和悱恻,我想这正是它受人喜爱的一个重要原因,从齐梁到初唐,浮华艳丽的诗风一直占据着诗坛的统治地位。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等人扭转了齐梁的诗风,为诗歌创作开创了新的风气。
  • 13、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 14、“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两行诗贯通起来是一句话,意思是:“在这即将分手的岔路口,不要同那小儿女一般挥泪告别啊!是对朋友的叮咛,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在歧路”,点出题面上的那个“送”字。歧路者,岔路也,古人送行,常至大路分岔处分手,所以往往把临别称为“临歧”。
  • 15、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全诗带拼音版
  • 16、此诗是送别诗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起句严整对仗,四句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尾联点出“送”的主题。
  • 17、五津:蜀中从灌县至犍为一段岷江的五个菠口。

  • 18、·而王勃的这两句诗境界从狭小转为宏大,情调从凄恻转为豪迈,全无悲伤之情。
  • 19、·而王勃的这两句诗境界从狭小转为宏大,情调从凄恻转为豪迈,全无悲伤之情。
  • 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明快爽朗,语言清新高远,内容独树碑石。此诗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体现出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
  • 20、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明快爽朗,语言清新高远,内容独树碑石。此诗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体现出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
  • 21、为了劝勉杜少府,也告诉他他们友谊的深厚不会因时因地而变,朋友即将上任,诗人劝慰他不要为远别而悲伤:虽然远隔天涯,但友谊不会因为距离的遥远而淡薄,他们的心会在一起
  • 22、(古诗内容)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 23、答:自古以来,写离别的诗作大多情感悲伤,基调低沉,这首诗不同于其它送别诗,开辟了送别诗的新意境,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字里行间体现出了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高远的志趣和的旷达胸怀,能给友人以安慰和鼓励。
  • 24、只要在世上还有你这个知己,纵使远在天涯也如近在比邻。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小儿女那样悲伤泪湿佩巾。
  • 25、朋友即将上任,诗人劝慰他不要为远别而悲伤:虽然远隔天涯,但友谊不会因为距离的遥远而淡薄,他们的心是连在一起的。虽为送别诗,但全诗却无伤感之情,诗人的胸襟开朗,语句豪放清新,委婉亲切,表现了友人间真挚深厚的友情。
  • 26、【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古诗】结尾两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两行诗贯通起来是一句话,意思是:“在这即将分手的岔路口,不要同那小儿女一般挥泪告别啊!是对朋友的叮咛,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紧接前两句,于极高峻处忽然又落入舒缓,然后终止。拿乐曲做比方;乐曲的结尾,于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有的却要拖一个尾声。
  • 27、这首唐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少府”是指官名;其中的“之”是指到、往的意思;其中的“蜀州”是指现在四川的崇州;其中的“城阙”是指城楼,指唐代京师长安城;其中的“辅”是指护卫;其中的“三秦”是指长安城附近的关中之地,在现在陕西省潼关以西一带;其中的“五津”是指蜀川;其中的“君”是对人的尊称,相当于“您”;其中的“宦游”是指出外做官;其中的“海内是指四海之内,即全国各地;其中的“天涯”是指天边,比喻很远的地方;其中的“比邻”是指并邻,近邻;其中的“无为”是指无须、不必;其中的“歧路”是指岔路,古人送行常在

  • 28、此诗是送别诗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起句严整对仗,四句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尾联点出“送”的主题。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明快爽朗,语言清新高远,内容独树碑石。此诗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体现出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
  • 29、天涯:天边,这里比喻极远的地方。
  • 30、体会“风烟望五津”中“望”字的表达效果。
  • 31、尾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慰勉友人不要像青年男女一样,为离别泪湿衣巾,而要心胸豁达,坦然面对。足见情深意长,同时,全诗气氛变悲凉为豪放。
  • 32、海内:四海之内,即全国各地。古代人认为我国疆土四周环海,所以称天下为四海之内。
  • 33、第二句里的“五津”指岷江的五大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泛指“蜀川”,点杜少府即将宦游之地;而“风烟”、“望”,又把相隔千里的秦、蜀两地连在一起。自长安遥望蜀川,视线为迷蒙的风烟所遮,微露伤别之意,已摄下文“离别”、“天涯”之魂。
  • 一近一远一明一暗对比强烈构成了一幅非常生动真实的送别画面。
  • 34、一近一远一明一暗对比强烈构成了一幅非常生动真实的送别画面。
  • 35、结尾两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两行诗贯通起来是一句话,意思是:“在这即将分手的岔路口,不要同那小儿女一般挥泪告别啊!是对朋友的叮咛,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紧接前两句,于极高峻处忽然又落入舒缓,然后终止。拿乐曲做比方;乐曲的结尾,于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有的却要拖一个尾声。
  • 36、táng dài:wáng bó
  • 37、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 38、D.“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这两句承上作结:同为宦游之人,虽别而如比邻,别时则不应有儿女之态。
  • 39、③道出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界限的哲理。
  • 40、风烟:两字名词用作状语,表示行为的处所。
  • 41、三秦之地护卫着巍巍长安,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蜀川。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因为我们同是在宦海中浮沉。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如近在比邻。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多情的少年男女那样悲伤得泪湿衣巾。
  • 42、chéng què fǔ sān qín ,fēng yān wàng wǔ jīn 。
  • 43、【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所以诗人是用五津来泛指蜀地的。从长安遥望蜀川,只见一片风烟,风烟阻隔了视线,但也正是这风烟,把相隔千里的两地连在一起了。
  • 44、·这种对待离别的积极态度值得称道,故为后人传诵。
  • 45、【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古诗】结尾两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两行诗贯通起来是一句话,意思是:“在这即将分手的岔路口,不要同那小儿女一般挥泪告别啊!是对朋友的叮咛,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紧接前两句,于极高峻处忽然又落入舒缓,然后终止。拿乐曲做比方;乐曲的结尾,于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有的却要拖一个尾声。
  • 46、与你握手作别时,彼此间心心相印;
  • 47、(常识)王勃(650~675年),唐代诗人。字子安。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齐称“初唐四杰”,“初唐四杰”之冠。体裁:五言律诗。律诗四联,即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偶句押韵,中间两联两两对偶。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 48、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 49、答:“望”字跨越时空,将相隔千里的两地连在一起,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同时也为下文面对离别时的乐观积极态度作铺垫。
  • 50、全诗结构严谨,起承转合章法井然,用朴素的语言直抒胸臆,具有很高的艺术造诣。
  • 51、(作者)王勃(朝代)唐
  • 52、⑹海内:四海之内,即全国各地。古代人认为我国疆土四周环海,所以称天下为四海之内。
  • 53、(颔联)(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 54、(编者:朱在彬)(江苏省盱眙县第三中学)
  • 55、王勃自幼聪敏好学,据《旧唐书》记载,他六岁即能写文章,文笔流畅,被赞为“神童”。九岁时,读颜师古注《汉书》,作《指瑕》十卷以纠正其错。十六岁时,应幽素科试及第,授职朝散郎。因作《斗鸡檄》被赶出沛王府。之后,王勃历时三年游览巴蜀山川景物,创作了大量诗文。返回长安后,求补得虢州参军。在参军任上,因私杀官奴二次被贬。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不幸渡海溺水,惊悸而死。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堪称一时之最,
  • 56、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