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 1、荷与菊是历代诗家的吟咏对象,常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可是为什么此诗一开头却高度概括地描绘了荷败菊残的形象,展示了一幅深秋的画面?这全然是为了强调和突出一年之中的最好景象:橙黄橘绿之时。
  • 2、《赠刘景文》(宋)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刘景文:刘季孙(1033~字景文,祥符(今河南开封)人。宋仁宗嘉祐间,以左班殿直监饶州酒务,摄州学事(《石林诗话》卷下)。宋哲宗元祐中以左藏库副使为两浙兵马都监。因苏轼荐知隰州。仕至文思副使。七年,卒,年六十。博通史传,性好异书古文石刻,仕宦所得禄赐尽於藏书之费。刘景文的父亲刘皴是北宋的将军,所以也养成他豪放的个性。因此苏轼称他为“慷慨奇士”。
  • 3、这首诗写的是初冬的景色。为了突出“橙黄橘绿,这一年中最好的景致,诗人先用高度概括的笔墨描绘了一幅残秋的图景:那曾经碧叶接天、红花映日的诸莲塘荷,现在早已翠减红衰,枯败的茎叶再也不能举起绿伞,遮挡风雨了;独立疏篱的残菊,虽然蒂有余香,却亦枝无全叶,唯有那挺拔的枝干斗风傲霜,依然劲节。自然界千姿万态,一年之中,花开花落,可说是季季不同,月月有异。
  • 4、这首诗写的是初冬的景色。为了突出“橙黄橘绿,这一年中最好的景致,诗人用高度概括的笔墨描绘了一幅残秋的图景。
  • 5、古人写秋景时,大多是天气转阴,弥漫着凄凉的秋情。但这里有一种不正常的情况,写着深秋季节的丰富景象,流露出活力,给人一种振奋的感觉。因此,宋代的《胡载》与韩愈的《初春水务》的《张十八人》相比,认为这两首诗意义相同,词义不同,表现都是最好的(魏溪语音从方言)。
  • ⑴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工诗,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苏轼视他为国士,曾上表推荐,并以诗歌唱酬往来。
  • 6、⑴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工诗,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苏轼视他为国士,曾上表推荐,并以诗歌唱酬往来。
  • 7、⑶菊残:菊花凋谢。犹:仍然。傲霜:不怕霜冻寒冷,坚强不屈。
  • 8、荷与菊是历代诗家的吟咏对象,常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可是为什么此诗一开头却高度概括地描绘了荷败菊残的形象,展示了一幅深秋的画面?这全然是为了强调和突出一年之中的最好景象:橙黄橘绿之时。
  • 9、韩翃《寒食》(王美琛播讲)
  • 10、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 11、诗中所咏为初冬景物。为了突出“橙黄橘绿”这一年中最好的景致,诗人先用高度概括的笔墨描绘了一幅残秋的图景:那曾经碧叶接天、红花映日的渚莲塘荷,早已翠减红衰,枯败的茎叶再也不能举起绿伞,遮挡风雨了;独立疏篱的残菊,虽然蒂有余香,却亦枝无全叶,唯有那挺拔的枝干斗风傲霜,依然劲节。自然界千姿万态,一年之中,花开花落,可说是季季不同,月月有异。
  • 12、苏轼(1037-1101)
  • 13、ancientpoetry
  • 14、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佑五年(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初冬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
  • 15、《赠刘景文》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作于元祐五年(公元1090年),是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勉励诗。此诗前半首说“荷尽菊残”仍要保持傲雪冰霜的气节
  • 16、如果文章中有错误欢迎留言指正,谢谢。
  • 17、②擎:举,向上托。(擎雨盖:喻指荷叶)
  • 18、按照常理,密友高迁应该是大喜事,作为一名大文豪,思想家,政治家,难道不懂春喜?且诗中的“君须记”那是特别强调之意。这不能不让人疑惑老苏赠诗的真实目的了。他在暗示什么?
  • 19、可是,不论是先谢还是后凋,它们毕竟都过时了,不得不退出竞争,让位于生机盎然的初冬骄子──橙和橘。至此,诗人才满怀喜悦地提醒人们:请记住,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还是在“青黄杂糅,文章烂兮”(屈原《橘颂》)的初冬时节!这里橙橘并提,实则偏重于橘。从屈原的《橘颂》到张九龄的《感遇(江南有丹橘)》,橘树一直是诗人歌颂的“嘉树”,橘实则“可以荐嘉客”。橘树那“经冬犹绿林”、“自有岁寒心”的坚贞节操,岂止荷、菊不如,直欲与松柏媲美了。难怪诗人要对它特别垂青!
  • 20、译文: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景是在初冬橙黄桔绿的时节啊!作品赏析:这首诗的前两句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则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

    ⑶菊残:菊花凋谢。犹:仍然。傲霜:不怕霜冻寒冷,坚强不屈。
  • 21、⑶菊残:菊花凋谢。犹:仍然。傲霜:不怕霜冻寒冷,坚强不屈。
  • 22、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 23、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 24、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最美景是在秋末初冬橙黄桔绿的时节啊。
  • 25、《赠刘景文》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作于元祐五年(公元1090年),是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勉励诗。此诗前半首说“荷尽菊残”仍要保持傲雪冰霜的气节,后半首通过“橙黄橘绿”来勉励朋友困难只是一时,乐观向上,切莫意志消沉。抒发作者的广阔胸襟和对同处窘境中友人的劝勉和支持,托物言志,意境高远。
  • 26、赠刘景文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译文冬天,荷花谢了,已经看不见像雨伞一样撑起的荷叶;菊花谢了,还有剩下不怕风吹霜打的枝条。人们都说:冬天怎么比得上花儿红草儿绿的春天。可是,你往结了果子的树上看看,橙子黄,橘叶绿,这不是一年里最美丽的景色吗?
  • 27、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祐五年(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深秋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 28、其时苏轼在杭州任上,也已经过了半百,正是年富力强,人生阅历积累到了一定高度的时候。所以这里的“一年好景君须记”,其实暗中比喻自己和刘景文都走到了人生的金秋季节,阅历丰富,却又年富力强,正是“橙黄橘绿”最好的人生阶段。
  • 29、此诗前半首说“荷尽菊残”仍要保持傲雪冰霜的气节,后半首通过“橙黄橘绿”来勉励朋友困难只是一时,乐观向上,切莫意志消沉。抒发作者的广阔胸襟和对同处窘境中友人的劝勉和支持,托物言志,意境高远。
  • 30、⑶菊残:菊花凋谢。犹:仍然。傲霜:不怕霜冻寒冷,坚强不屈。

  • 31、古人写秋景,大多气象衰飒,渗透悲秋情绪。然而在《赠刘景文》一诗中却一反常情,写出了深秋时节的丰硕景象,显露了勃勃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
  • 32、这首诗写的是初冬的景色。为了突出“橙黄橘绿,这一年中最好的景致,诗人先用高度概括的笔墨描绘了一幅残秋的图景:那曾经碧叶接天、红花映日的诸莲塘荷,现在早已翠减红衰,枯败的茎叶再也不能举起绿伞,遮挡风雨了;独立疏篱的残菊,虽然蒂有余香,却亦枝无全叶,唯有那挺拔的枝干斗风傲霜,依然劲节。自然界千姿万态,一年之中,花开花落,可说是季季不同,月月有异。
  • 33、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 34、张志和《渔歌子》(蒋慧婷播讲)
  • 35、这里橙橘并提,实则偏重于橘。从屈原的《橘颂》到张九龄的《感遇(江南有丹橘)》,橘树一直是诗人歌颂的“嘉树”,橘实则“可以荐嘉客”。橘树那“经冬犹绿林”、“自有岁寒心”的坚贞节操,岂止荷、菊不如,直欲与松柏媲美了。“菊残犹有傲霜枝”,后来就有人借用它比喻坚贞不屈的人。
  • 橙黄橘绿时:指秋末冬初橙子黄、橘子绿的时候。
  • 36、橙黄橘绿时:指秋末冬初橙子黄、橘子绿的时候。
  • 37、作者:苏轼|朗读:郑伟
  • 38、⑴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工诗,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苏轼视他为国士,曾上表推荐,并以诗歌唱酬往来。
  • 39、“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 40、诗中所咏为初冬景物。为了突出“橙黄橘绿”这一年中最好的景致,诗人先用高度概括的笔墨描绘了一幅残秋的图景:那曾经碧叶接天、红花映日的渚莲塘荷,早已翠减红衰,枯败的茎叶再也不能举起绿伞,遮挡风雨了;独立疏篱的残菊,虽然蒂有余香,却亦枝无全叶,唯有那挺拔的枝干斗风傲霜,依然劲节。自然界千姿万态,一年之中,花开花落,可说是季季不同,月月有异。

  • 41、古人说:“情随事迁”,而苏轼在这首《赠刘景文》中用景移情,把日渐凋残的初冬一下子打扮成一片金黄翠绿,用笔雅淡温柔,却有不尽的蓬勃朝气。
  • 42、【赠刘景文古诗】唐诗宋词古诗词唐诗宋词查询,古诗词分享!
  • 43、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 44、这里,诗人却只选择了荷与菊这两种分别在夏、秋独领风骚的花,写出它们的衰残,来衬托橙橘的岁寒之心。诗人的高明还在于,他不是简单地写出荷、菊花朵的凋零,而将描写的笔触伸向了荷叶和菊枝。终荷花之一生,荷叶都是为之增姿,不可或缺的。苏轼用擎雨无盖说荷败净尽真可谓曲笔传神!同样,菊之所以被誉为霜下之杰,不仅因为它蕊寒香冷,姿怀贞秀,还因为它有挺拔劲节的枝干。花残了,枝还能傲霜独立,才能充分体现它孤标傲世的品格。
  • 45、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 46、①刘景文:刘季孙(1033~字景文,祥符(今河南开封)人。宋仁宗嘉祐间,以左班殿直监饶州酒务,摄州学事(《石林话》卷下)。宋哲宗元祐中以左藏库副使为两浙兵马都监。因苏轼荐知隰州。仕至文思副使。七年,卒,年六十。博通史传,性好异书古文石刻,仕宦所得禄赐尽於藏书之费。事见《东坡全集》卷六三《乞赙赠刘季孙状》、《东都事略》卷一一《刘平传》。刘景文的父亲刘皴是北宋的将军,所以也养成他豪放的个性。因此苏轼称他为“慷慨奇士”。
  • 47、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 48、⑷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须记:一定要记住。
  • 49、作者:苏轼|朗读:郑伟
  • 50、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最美景是在秋末初冬橙黄桔绿的时节啊。

    (点击空白处查看内容)
  • 51、(点击空白处查看内容)
  • 52、⑵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擎:举,向上托。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 53、译文: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赏析:荷与菊是历代诗家的吟咏对象,常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可是为什么此诗一开头却高度概括地描绘了荷败菊残的形象,展示了一幅深秋的画面?这全然是为了强调和突出一年之中的最好景象:橙黄橘绿之时。虽然橙和橘相提并论,但事实上市人正偏重于橘,因为“橘”象征着许多美德,故屈原写《橘颂》而颂之,主要赞其“独立不迁”、“精色内白”、“秉德无私”、“行比伯夷”。此诗的结句正有此意,在表达上融写景、咏物、赞人于一炉,含蓄地赞扬了刘景文的品格和秉性。
  • 54、《赠刘景文》(宋)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刘景文:刘季孙(1033~字景文,祥符(今河南开封)人。宋仁宗嘉祐间,以左班殿直监饶州酒务,摄州学事(《石林诗话》卷下)。宋哲宗元祐中以左藏库副使为两浙兵马都监。因苏轼荐知隰州。仕至文思副使。七年,卒,年六十。博通史传,性好异书古文石刻,仕宦所得禄赐尽於藏书之费。刘景文的父亲刘皴是北宋的将军,所以也养成他豪放的个性。因此苏轼称他为“慷慨奇士”。
  • 55、⑤盖:车盖,这里比喻荷叶。
  • 56、荷与菊是历代诗家的吟咏对象,常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可是为什么此诗一开头却高度概括地描绘了荷败菊残的形象,展示了一幅深秋的画面?这全然是为了强调和突出一年之中的最好景象:橙黄橘绿之时。
  • 57、长按上方小程序即可进入
  • 58、虽然,荷花已开尽,荷叶已枯萎,菊花也已开残,但大自然仍然有枝条在寒霜中傲然挺立。不要以为美好的年华已经过去,其实当下正是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你看,正如到了秋季,橙子黄了,橘子绿了,大自然一片灿烂妖娆,难道不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吗?
  • 59、菊残:菊花凋谢。犹:仍然。傲霜:不怕霜冻寒冷,坚强不屈。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