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问答——李白

  • 1、此诗是苏轼于宋哲宗元佑五年(1090年)任杭州太守时所作。苏轼在杭州见刘景文时,刘景文已五十八岁。经苏轼向朝廷竭力保举,刘景文才得到小小升迁。不想只过了两年,刘景文就死去了。苏轼感刘人生坎坷遭遇,应当时景色作此诗作。
  • 2、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 3、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须记:一定要记住。
  • 4、【赠刘景文苏轼】古人写秋景,大多气象衰飒,渗透悲秋情绪。然此处却一反常情,写出了深秋时节的丰硕景象,显露了勃勃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因此宋人胡仔以之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诗中“正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两句相提并论,说是“二诗意思颇同而词殊,皆曲尽其妙”(《苕溪渔隐丛话》)。
  • 5、陆游《示儿》(平伟年播讲)

    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须记:一定要记住。正是:一作“最是”。
  • 6、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须记:一定要记住。正是:一作“最是”。
  • 7、荷与菊是历代诗家的吟咏对象,常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可是为什么此诗一开头却高度概括地描绘了荷败菊残的形象,展示了一幅深秋的画面?这全然是为了强调和突出一年之中的最好景象:橙黄橘绿之时。虽然橙和橘相提并论,但事实上市人正偏重于橘,因为“橘”象征着许多美德,故屈原写《橘颂》而颂之,主要赞其“独立不迁”、“精色内白”、“秉德无私”、“行比伯夷”。此诗的结句正有此意,在表达上融写景、咏物、赞人于一炉,含蓄地赞扬了刘景文的品格和秉性。
  • 8、孟郊《游子吟》(蒋慧婷播讲)
  • 9、衡水梅开五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 10、荷与菊是历代诗家的吟咏对象,常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可是为什么此诗一开头却高度概括地描绘了荷败菊残的形象,展示了一幅深秋的画面?这全然是为了强调和突出一年之中的最好景象:橙黄橘绿之时。虽然橙和橘相提并论,但事实上世人正偏重于橘,因为“橘”象征着许多美德,故屈原写《橘颂》而颂之,主要赞其“独立不迁”、“精色内白”、“秉德无私”、“行比伯夷”。此诗的结句正有此意,在表达上融写景、咏物、赞人于一炉,含蓄地赞扬了刘景文的品格和秉性。
  • 11、点击播放视频(苏轼简介)
  • 12、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
  • 13、菊残:菊花凋谢。犹:仍然。傲霜:不怕霜冻寒冷,坚强不屈。
  • 14、可是,不论是先谢还是后凋,它们毕竟都过时了,不得不退出竞争,让位于生机盎然的初冬骄子──橙和橘。至此,诗人才满怀喜悦地提醒人们:请记住,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还是在“青黄杂糅,文章烂兮”(屈原《橘颂》)的初冬时节。
  • 15、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 16、长按上方小程序即可进入
  • 17、第三句则爽性喝破,人人皆以萧瑟秋风、严寒冬日为苦,作者却偏偏赞之为“一年好景”,且谆谆嘱咐“君须记”,此真以平淡无奇之语言给人以出乎意料之感受;至于收句,倘无力回天,则全诗必成虎头蛇尾,强弩之末。
  • 18、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 正是:一作“最是”。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 19、正是:一作“最是”。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 20、古人说:“情随事迁”,而苏轼在这首《赠刘景文》中用景移情,把日渐凋残的初冬一下子打扮成一片金黄翠绿,用笔雅淡温柔,却有不尽的蓬勃朝气。
  • 21、4)最是橙黄橘绿时:橙橘,同属一科目。老苏暗喻:苏门和朝党。
  • 22、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擎:举,向上托。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 23、《赠刘景文》中表达作者对朋友鼓励的两句诗词是“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通过“橙黄橘绿”来勉励朋友困难只是一时,乐观向上,切莫意志消沉。
  • 24、荷与菊是历代诗家的吟咏对象,常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可是为什么此诗一开头却高度概括地描绘了荷败菊残的形象,展示了一幅深秋的画面?这全然是为了强调和突出一年之中的最好景象:橙黄橘绿之时。
  • 25、正是:一作“最是”。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 26、末句“正是橙黄橘绿时”,乃金秋乍逝,百物丰收的季节,“橙黄橘绿”,又呈现一派熙熙融融的景象,在前两句枯淡凄清的背景下突然出现了炫目摇情的色彩,可谓是神来之笔。
  • 27、⑶菊残:菊花凋谢。犹:仍然。傲霜:不怕霜冻寒冷,坚强不屈。
  • 28、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赠刘景文》
  • 29、这首诗写的是初冬的景色。为了突出“橙黄橘绿,这一年中最好的景致,诗人先用高度概括的笔墨描绘了一幅残秋的图景:那曾经碧叶接天、红花映日的诸莲塘荷,现在早已翠减红衰,枯败的茎叶再也不能举起绿伞,遮挡风雨了;独立疏篱的残菊,虽然蒂有余香,却亦枝无全叶,唯有那挺拔的枝干斗风傲霜,依然劲节。自然界千姿万态,一年之中,花开花落,可说是季季不同,月月有异。
  • 30、héjìnyǐwúqíngyǔgài,júcányóuyǒuàoshuāngzhī 荷 尽 已 无 擎 雨 盖, 菊 残 犹 有 傲 霜 枝。yīniánhǎojǐngjūn xūjì,zhèngshìchénghuángjúlǜshí 一 年 好 景 君 须 记, 正 是 橙 黄 橘 绿 时。
  • 31、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 这是一首仄起不入韵,押平水韵“四支”部的七绝,平仄正确,格律严谨。
  • 32、这是一首仄起不入韵,押平水韵“四支”部的七绝,平仄正确,格律严谨。
  • 33、(唐诗三百首58)王昌龄《出塞》
  • 34、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最美景是在秋末初冬橙黄桔绿的时节啊。
  • 35、此诗是苏轼于宋哲宗元佑五年(1090年)任杭州太守时所作。苏轼在杭州见刘景文时,刘景文已五十八岁。经苏轼向朝廷竭力保举,刘景文才得到小小升迁。不想只过了两年,刘景文就死去了。苏轼感刘人生坎坷遭遇,应当时景色作此诗作。

  • 36、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祐五年(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深秋景物,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 37、第三句则爽性喝破,人人皆以萧瑟秋风、严寒冬日为苦,作者却偏偏赞之为“一年好景”,且谆谆嘱咐“君须记”,此真以平淡无奇之语言给人以出乎意料之感受;至于收句,倘无力回天,则全诗必成虎头蛇尾,强弩之末。
  • 38、《赠刘景文》中表达作者对朋友鼓励的两句诗词是“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通过“橙黄橘绿”来勉励朋友困难只是一时,乐观向上,切莫意志消沉。
  • 39、(唐诗三百首36)孟浩然《早寒有怀》
  • 40、这是什么意思呢?其实这是为了鼓励有国士之才的刘景文。此人有才,却仕途不达,六十多岁了依旧潦倒。苏轼极为推崇他,两人成为知己。苏轼一边向上面举荐他,一边安慰、鼓励他,既悯伤其愁苦,又希望他振作,不因老病困穷而长此颓唐下去。
  • 41、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 42、按照常理,密友高迁应该是大喜事,作为一名大文豪,思想家,政治家,难道不懂春喜?且诗中的“君须记”那是特别强调之意。这不能不让人疑惑老苏赠诗的真实目的了。他在暗示什么?
  • 43、(唐诗三百首52)祖咏《望蓟门》
  • 44、⑵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擎:举,向上托。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 “我为什么不愿教普通班的孩子?”高中老师一席话“骂醒”无数家长!

    45、“我为什么不愿教普通班的孩子?”高中老师一席话“骂醒”无数家长!

  • 46、héjìnyǐwúqíngyǔgài荷尽已无擎雨盖,júcányóuyǒuàoshuāngzhī菊残犹有傲霜枝。yìniánháojǐngjūnxūjì一年好景君须记,zùnshìchénghuángjúlǜshí最是橙黄橘绿时。
  • 47、③傲霜:不怕霜冻,坚强不屈。
  • 48、这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的佳作,这首诗通过对各种植物的描写,表现出大自然的蓬勃生机,借以缅怀好友刘景文,这位朋友一生命运多舛,仕途不顺,在苏轼保举之后有了一点小小的升迁,结果不久就去世了,苏轼写作此诗勉励世人面对挫折,更要积极乐观。请认真练习并背诵。
  • 49、一年中最好的光景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 50、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蒋慧婷播讲)
  • 51、此诗是苏轼于宋哲宗元佑五年(1090年)任杭州太守时所作。苏轼在杭州见刘时,刘已五十八岁。经苏轼向朝廷竭力保举,刘才得到小小升迁。不想只过了两年,景文就死去了。苏轼感刘人生坎坷遭遇,应当时景色作此诗作。《赠刘景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 52、(唐诗三百首63)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 53、3)一年好景君须记:“一年好景”:借喻,指当下的政治局势;“君须记”:老苏比刘老年少几年,此言发出,已是命令警告了。可见,老苏此时已经不再顾及什么人伦礼序了,这是最强烈的暗示,保命第切不可莽撞!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