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与菊是历代诗家的吟咏对象,常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可是为什么此诗一开头却高度概括地描绘了荷败菊残的形象,展示了一幅深秋的画面?这全然是为了强调和突出一年之中的最好景象:橙黄橘绿之时。虽然橙和橘相提并论,但事实上市人正偏重于橘,因为“橘”象征着许多美德,故屈原写《橘颂》而颂之,主要赞其“独立不迁”、“精色内白”、“秉德无私”、“行比伯夷”。此诗的结句正有此意,在表达上融写景、咏物、赞人于一炉,含蓄地赞扬了刘景文的品格和秉性。

  • 1、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 2、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的景是在初冬橙黄橘绿的时节啊!
  • 3、菊残:菊花凋谢。犹:仍然。傲霜:不怕霜冻寒冷,坚强不屈。
  • 4、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
  • 5、2)残菊犹有傲霜枝:菊,老苏自喻。“傲霜枝”:喻自己的骨气,节气,不服输的豪气,不会沉沦。
  • 苏轼丨《东坡》: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6、苏轼丨《东坡》: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 7、注释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工诗,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苏轼视他为国士,曾上表推荐,并以诗歌唱酬往来。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擎:举,向上托。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菊残:菊花凋谢。犹:仍然。傲霜:不怕霜冻寒冷,坚强不屈。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须记:一定要记住。最是:一作“正是”。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 8、末句“正是橙黄橘绿时”,乃金秋乍逝,百物丰收的季节,“橙黄橘绿”,又呈现一派熙熙融融的景象,在前两句枯淡凄清的背景下突然出现了炫目摇情的色彩,可谓是神来之笔。
  • 9、“橙黄橘绿”:朝中有新旧两党,闹得正欢,实为一丘之貉(如同橙橘),切记小心行事。
  • 10、注释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工诗,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苏轼视他为国士,曾上表推荐,并以诗歌唱酬往来。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擎:举,向上托。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菊残:菊花凋谢。犹:仍然。傲霜:不怕霜冻寒冷,坚强不屈。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须记:一定要记住。最是:一作“正是”。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 11、《赠刘景文》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于元祐五年(1090)在杭州任知州时送给好友刘景文(名季孙)的一首诗,该作品是苏诗中的经典之作,脍炙人口。此诗勉励朋友珍惜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这首诗作于1090年(元祐五年)初冬,当时苏轼正在杭州任职,任两浙兵马都监的刘季孙也在。两人过从甚密,交易很深。诗人一方面视刘景文为国士,并有《乞擢用刘季孙状》予以举荐;另一方面赠此诗以勉励之。(苏轼赠此诗时,刘季孙已58岁了,难免有迟暮之感。)。
  • 12、(唐诗三百首38)李颀《古从军行》
  • 13、【赠刘景文古诗】《赠刘景文》宋·苏轼古诗的意思是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原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这首诗作于元祐五年(公元1090年),是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勉励诗。此诗前半首说“荷尽菊残”仍要保持傲雪冰霜的气节,后半首通过“橙黄橘绿”来勉励朋友困难只是一时,乐观向上,切莫意志消沉。抒发作者的广阔胸襟和对同处窘境中友人的劝勉和支持,托物言志,意境高
  • 14、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最是一作:正是)
  • 15、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 16、此诗是苏轼于宋哲宗元佑五年(1090年)任杭州太守时所作。苏轼在杭州见刘景文时,刘景文已五十八岁。经苏轼向朝廷竭力保举,刘景文才得到小小升迁。不想只过了两年,刘景文就死去了。苏轼感刘人生坎坷遭遇,应当时景色作此诗作。

  • 17、【赠刘景文古诗】《赠刘景文》宋·苏轼古诗的意思是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原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这首诗作于元祐五年(公元1090年),是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勉励诗。此诗前半首说“荷尽菊残”仍要保持傲雪冰霜的气节,后半首通过“橙黄橘绿”来勉励朋友困难只是一时,乐观向上,切莫意志消沉。抒发作者的广阔胸襟和对同处窘境中友人的劝勉和支持,托物言志,意境高
  • 18、(唐诗三百首47)崔颢《长干行》
  • 19、荷花败落,叶子已经不像之前那样如雨伞般挺括;菊花枯残,但幸好还有花枝傲立寒霜中。
  • 可是,不论是先谢还是后凋,它们毕竟都过时了,不得不退出竞争,让位于生机盎然的初冬骄子──橙和橘。至此,诗人才满怀喜悦地提醒人们:请记住,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还是在“青黄杂糅,文章烂兮”(屈原《橘颂》)的初冬时节!这里橙橘并提,实则偏重于橘。从屈原的《橘颂》到张九龄的《感遇(江南有丹橘)》,橘树一直是诗人歌颂的“嘉树”,橘实则“可以荐嘉客”。橘树那“经冬犹绿林”、“自有岁寒心”的坚贞节操,岂止荷、菊不如,直欲与松柏媲美了。难怪诗人要对它特别垂青!
  • 20、可是,不论是先谢还是后凋,它们毕竟都过时了,不得不退出竞争,让位于生机盎然的初冬骄子──橙和橘。至此,诗人才满怀喜悦地提醒人们:请记住,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还是在“青黄杂糅,文章烂兮”(屈原《橘颂》)的初冬时节!这里橙橘并提,实则偏重于橘。从屈原的《橘颂》到张九龄的《感遇(江南有丹橘)》,橘树一直是诗人歌颂的“嘉树”,橘实则“可以荐嘉客”。橘树那“经冬犹绿林”、“自有岁寒心”的坚贞节操,岂止荷、菊不如,直欲与松柏媲美了。难怪诗人要对它特别垂青!
  • 21、此诗是苏轼于宋哲宗元佑五年(1090年)任杭州太守时所作。苏轼在杭州见刘景文时,刘景文已五十八岁。经苏轼向朝廷竭力保举,刘景文才得到小小升迁。不想只过了两年,刘景文就死去了。苏轼感刘人生坎坷遭遇,应当时景色作此诗作。
  • 22、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 23、《赠刘景文》全诗荷尽已无擎雨盖:菊花凋谢。犹:仍然,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苏轼视他为国士,曾上表推荐,并以诗歌唱酬往来《赠刘景文》的诗意:抒发作者的广阔胸襟和对同处窘境中友人的劝勉和支持:举。一年好景君须记,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 24、“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 25、苏轼作此诗时年已步入老年的他当然不能预知不久的将来还将遭到流放海南的厄运,但他一向旷达乐观,主张应多方面地适应外界的环境变化,不因年老而颓唐消沉,这首诗也不妨看做诗人对自己一生的写照。苏轼一生,坎坷挫折,却始终没有被逆境吓倒,其身后“橙黄橘绿”,使千载以下之人尚能分享其甘美的艺术果实,也算是美不胜收了。
  • 26、⑷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须记:一定要记住。

  • 27、诗人的观察可谓细致矣,诗人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亦可谓强矣!这两句字面相对,内容相连,是谓“流水对”。“已无”、“犹有”,一气呵成,写出二花之异。
  • 28、(唐诗三百首51)祖咏《终南望余雪》
  • 29、译文: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赏析:荷与菊是历代诗家的吟咏对象,常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可是为什么此诗一开头却高度概括地描绘了荷败菊残的形象,展示了一幅深秋的画面?这全然是为了强调和突出一年之中的最好景象:橙黄橘绿之时。虽然橙和橘相提并论,但事实上市人正偏重于橘,因为“橘”象征着许多美德,故屈原写《橘颂》而颂之,主要赞其“独立不迁”、“精色内白”、“秉德无私”、“行比伯夷”。此诗的结句正有此意,在表达上融写景、咏物、赞人于一炉,含蓄地赞扬了刘景文的品格和秉性。
  • 30、四物:荷,菊,橙,黄。这四物有一共同特点,均为夏后败或熟。
  • 31、⑴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工诗,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苏轼视他为国士,曾上表推荐,并以诗歌唱酬往来。
  • 32、1)元丰八年,1085年,高太后临朝听政,老苏官阶如同乘“直升飞机”,猛升。然,好时不长,其谏议同时得罪新旧两党,贬知杭州。这才有了赠诗机缘。
  • 33、héjìnyǐwúqíngyǔgài荷尽已无擎雨盖,júcányóuyǒuàoshuāngzhī菊残犹有傲霜枝。yìniánháojǐngjūnxūjì一年好景君须记,zùnshìchénghuángjúlǜshí最是橙黄橘绿时。
  • 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而橘树和松柏一样
  • 34、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而橘树和松柏一样
  • 35、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佑五年(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初冬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 36、出身与我同,诗文亦璀璨。

  • 37、(唐诗三百首66)王维《杂诗(其二)》
  • 38、《赠刘景文》这首诗描写的是:(秋)节,《赠刘景文》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作于元祐五年(公元1090年),是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勉励诗。此诗前半首说“荷尽菊残”仍要保持傲雪冰霜的气节,后半首通过“橙黄橘绿”来勉励朋友困难只是一时,乐观向上,切莫意志消沉。抒发作者的广阔胸襟和对同处窘境中友人的劝勉和支持,托物言志,意境高远。
  • 39、⑴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工诗,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苏轼视他为国士,曾上表推荐,并以诗歌唱酬往来。
  • 40、(点击空白处查看内容)
  • 41、点击上方蓝色“丫丫语文”关注我们,每天接收最新的内容推送。
  • 42、《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SeeingLinZifangOffatDawnatJingciTemple
  • 43、⑴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工诗,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苏轼视他为国士,曾上表推荐,并以诗歌唱酬往来。
  • 44、《赠刘景文》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作于元祐五年(公元1090年),是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勉励诗。此诗前半首说“荷尽菊残”仍要保持傲雪冰霜的气节,后半首通过“橙黄橘绿”来勉励朋友困难只是一时,乐观向上,切莫意志消沉。抒发作者的广阔胸襟和对同处窘境中友人的劝勉和支持,托物言志,意境高远。《赠刘景文》作者:苏轼
  • 45、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最是一作:正是)
  • 46、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祐五年(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深秋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 47、李洪霞丹棱县城区小学语文教师,教导主任。四川省首批骨干教师,眉山市小学语文专委会员,丹棱县首届大雅名师。
  • 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 48、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 49、《赠刘景文》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作于元祐五年(公元1090年),是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勉励诗。
  • 50、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最是一作:正是)
  • 51、(唐诗三百首5)沈佺期《杂诗》
  • 52、赠刘景文古诗是七言绝句体裁,是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勉励诗,通过“橙黄橘绿”来勉励朋友困难只是一时,乐观向上,切莫意志消沉。抒发作者的广阔胸襟和对同处窘境中友人的劝勉和支持,托物言志,意境高远。
  • 53、按照常理,密友高迁应该是大喜事,作为一名大文豪,思想家,政治家,难道不懂春喜?且诗中的“君须记”那是特别强调之意。这不能不让人疑惑老苏赠诗的真实目的了。他在暗示什么?
  • 54、1)元丰八年,1085年,高太后临朝听政,老苏官阶如同乘“直升飞机”,猛升。然,好时不长,其谏议同时得罪新旧两党,贬知杭州。这才有了赠诗机缘。
  • 55、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 56、《赠刘景文》这首诗描写的是:(秋)节,《赠刘景文》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作于元祐五年(公元1090年),是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勉励诗。此诗前半首说“荷尽菊残”仍要保持傲雪冰霜的气节,后半首通过“橙黄橘绿”来勉励朋友困难只是一时,乐观向上,切莫意志消沉。抒发作者的广阔胸襟和对同处窘境中友人的劝勉和支持,托物言志,意境高远。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