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重要经典之选自《论语译注》《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1、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2、翻译: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适从。”
  • 3、⑤赤:姓公西名赤,字子华,生于公元前509年,孔子的学生。
  • 4、③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 5、使民以时:时指农时。古代百姓以农业为祝,这是说要役使百姓按照农时耕作与收获。
  • 孔子是一个十分坦率直爽的人,他认为自己的忠信并不是最突出的,因为在只有10户人家的小村子里,就有像他那样讲求忠信的人。但他坦言自己非常好学,表明他承认自己的德性和才能都是学来的,并不是“生而知之。”这就从一个角度了解了孔子的基本精神。
  • 6、孔子是一个十分坦率直爽的人,他认为自己的忠信并不是最突出的,因为在只有10户人家的小村子里,就有像他那样讲求忠信的人。但他坦言自己非常好学,表明他承认自己的德性和才能都是学来的,并不是“生而知之。”这就从一个角度了解了孔子的基本精神。
  • 7、1子曰①:“学②而时习③之,不亦说④乎?有朋⑤自远方来,不亦乐⑥乎?人不知⑦,而不愠⑧,不亦君子⑨乎?”
  • 8、⑤赤:姓公西名赤,字子华,生于公元前509年,孔子的学生。
  • 9、(翻译)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 10、10子禽①问于子贡②曰:夫子③至于是邦④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⑤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⑥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⑦异乎人之求之与?”
  • 11、(译文)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一定有言论,有言论的人不一定有道德。仁人一定勇敢,勇敢的人都不一定有仁德。”

  • 12、译文:孔子在河边上说:“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 13、“父母在,不远游”是先秦儒家关于“孝”字道德的具体内容之一。历代都用这个孝字原则去约束、要求子女为其父母尽孝。这种孝的原则在今天已经失去了它的意义。
  • 14、孔子评论公冶长说:“可以把女儿嫁给他,他虽然被关在牢狱里,但这并不是他的罪过呀。”于是,孔子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
  • 15、鲁定公问孔子:“君主怎样使唤臣下,臣子怎样事奉君主呢?”孔子回答说:“君主应该按照礼的要求去使唤臣子,臣子应该以忠来事奉君主。”
  • 16、《八佾》篇包括26章。本篇主要内容涉及“礼”的问题,主张维护礼在制度上、礼节上的种种规定;孔子提出“绘事后素”的命题,表达了他的伦理思想以及“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政治道德主张。本篇重点讨论如何维护“礼”的问题。
  • 17、【论语全文解释】①季康子:姓季孙名肥,康是他的谥号,鲁哀公时任正卿,是当时政治上最有权势的人。
  • 18、子曰:“《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 19、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 20、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 ④施于有政:施:一作施行讲;一作延及讲。

    21、④施于有政:施:一作施行讲;一作延及讲。

  • 22、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 23、1子曰:“述而不作①,信而好古,窃②比于我老彭③。”
  • 24、孔于周游列国14年,至此结束。
  • 25、①子:中国古代对有学问、有地位的男子的尊称。《论语》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
  • 26、1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 27、②父母唯其疾之忧:其,代词,指父母。疾,病。
  • 28、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 29、孔子办教育,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放在第一位,而文化学习只是第二位的。事实上,历史上的任何阶级,无论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教育都是为其政治服务的,尤其重视学生的道德品行和政治表现,把“德”排在“识”的前面,这是阶级的需要。他们就是要培养适应本阶级要求的各方面人才。
  • 30、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
  • 31、【论语全文翻译】(译文)司马牛问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君子不忧愁,不恐惧。”司马牛说:“不忧愁,不恐惧,这样就可以叫做君子了吗?”孔子说:“自己问心无愧,那还有什么忧愁和恐惧呢?”

  • 32、15岁:公元前537年(鲁昭公五年〕
  • 33、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 34、(译文)孔子说:“攻击那些不正确的言论,祸害就可以消除了。”
  • 35、15岁:公元前537年(鲁昭公五年〕
  • 15岁:公元前537年(鲁昭公五年〕
  • 36、15岁:公元前537年(鲁昭公五年〕
  • 37、57岁:公元前495年(鲁定公十五年)
  • 38、孔子认为,人之所以犯错误,从根本上讲是他没有仁德。有仁德的人往往会避免错误,没有仁德的人就无法避免错误,所以从这一点上,没有仁德的人所犯错误的性质是相似的。这从另一角度讲了加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 39、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 40、(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 41、(注释)(1)游:指游学、游官、经商等外出活动。(2)方:一定的地方。

  • 42、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 43、何晏集解、邢昺疏《论语注疏》——在《十三经注疏》中,除武英殿本外,其他各本多沿袭阮元南昌刻本,因它有《校勘记》,可以参考,基本文文字出现于《校勘记》的,便在那文字句右侧用小圈作标识,便于查考,非今人之注疏可比。
  • 44、孔子带弟子先到了卫国,卫灵公开始很尊重孔子,按照鲁国的俸禄标准发给孔子俸粟6万,但并没给他什么官职,没让他参与政事。孔子在卫国住了约10个月,因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进谗言,卫灵公对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开监视孔子的行动,于是孔子带弟子离开卫国,打算去陈国。路过匡城时,因误会被人围困了5日,逃离匡城,到了蒲地,又碰上卫国贵族公叔氏发动叛乱,再次被围。逃脱后,孔子又返回了卫国,卫灵公听说孔子师徒从蒲地返回,非常高兴,亲自出城迎接。此后孔子几次离开卫国,又几次回到卫国,这一方面是由于卫灵公对孔子时好时坏,另一方面是孔
  • 45、(注释)①约:约束,指严于律己。
  • 46、(译文)闵子骞侍立在孔子身旁,一派和悦而温顺的样子;子路是一副刚强的样子;冉有、子贡是温和快乐的样子。孔子高兴了。但孔子又说:“像仲由这样,只怕不得好死吧!”
  • 47、《论语·学而第一》原文、注释、翻译:
  • 48、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 49、(译文)国君召孔子去接待宾客,孔子脸色立即庄重起来,脚步也快起来,他向和他站在一起的人作揖,手向左或向右作揖,衣服前后摆动,却整齐不乱。快步走的时候,像鸟儿展开双翅一样。宾客走后,必定向君主回报说:“客人已经不回头张望了。”
  • 50、(译文)有人对孔子说:“您为什么不参与政治呢?”孔子说:“《尚书》说:‘孝呀,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把这种风气影响到政治上去。’这也就是参与政治了呀,为什么一定要做官才算参与政治呢?”
  •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51、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 52、子贡问孔子说:“全乡人都喜欢、赞扬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这还不能肯定。”子贡又问孔子说:“全乡人都厌恶、憎恨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这也是不能肯定的。最好的人是全乡的好人都喜欢他,全乡的坏人都厌恶他。”
  • 53、①数:音shuò,屡次、多次,引申为烦琐的意思。
  • 54、⑤赤:姓公西名赤,字子华,生于公元前509年,孔子的学生。
  • 55、(译文)国君召孔子去接待宾客,孔子脸色立即庄重起来,脚步也快起来,他向和他站在一起的人作揖,手向左或向右作揖,衣服前后摆动,却整齐不乱。快步走的时候,像鸟儿展开双翅一样。宾客走后,必定向君主回报说:“客人已经不回头张望了。”
  • 56、②父母唯其疾之忧:其,代词,指父母。疾,病。
  • 57、⑥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遵从的意思;逾,越过;矩,规矩。
  • 58、②有:拥有,找到了,掌握了。道:正道,客观规律,软实力(道、德、仁、艺的总称。《论语·述而》6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 59、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