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1、②十:指数的全体,旧注云:“数之数;数之终。”

  • 2、13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①?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②?”
  • 3、①色难:色,脸色。难,不容易的意思。
  • 4、73岁:公元前479年(鲁哀公十六年)
  • 5、逾矩:越过法度。逾,越过。矩,法度。
  • 【论语全文解释】①季康子:姓季孙名肥,康是他的谥号,鲁哀公时任正卿,是当时政治上最有权势的人。
  • 6、【论语全文解释】①季康子:姓季孙名肥,康是他的谥号,鲁哀公时任正卿,是当时政治上最有权势的人。
  • 7、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 8、(翻译)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 9、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 10、《论语·学而第一》原文、注释、翻译:
  • 11、孔子说:“我整天给颜回讲学,他从来不提反对意见和疑问,像个蠢人。等他退下之后,我考察他私下的言论,发现他对我所讲授的内容有所发挥,可见颜回其实并不蠢。”

  • 12、④共:同拱,环绕的意思。
  • 13、翻译:世界上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有很多思想一致的人和他在一起。
  • 14、(译文)子贡说:"贫穷而不去巴结人,富有而不骄傲奢侈,这种人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子贡说:“《诗经》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精益求精,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现在可以和你谈论《诗经》了,因为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了。"
  • 15、(注释)①约:约束,指严于律己。
  • 16、15岁:公元前537年(鲁昭公五年〕
  • 17、由楚返卫,途中又遇隐者。
  • 18、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 19、孔子办教育,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放在第一位,而文化学习只是第二位的。事实上,历史上的任何阶级,无论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教育都是为其政治服务的,尤其重视学生的道德品行和政治表现,把“德”排在“识”的前面,这是阶级的需要。他们就是要培养适应本阶级要求的各方面人才。
  • 57岁:公元前495年(鲁定公十五年)
  • 20、57岁:公元前495年(鲁定公十五年)
  • 21、弟子言偃生。偃字子游,吴国人。

  • 22、④施于有政:施:一作施行讲;一作延及讲。
  • 23、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 24、①数:音shuò,屡次、多次,引申为烦琐的意思。
  • 25、(译文)季孙氏去祭祀泰山。孔子对冉有说:“你难道不能劝阻他吗?”冉有说:“不能。”孔子说:“唉!难道说泰山神还不如林放知礼吗?”
  • 26、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 27、在训解《论语》的诸多著作之中,《论语集解》居于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地位。从皇侃的《论语义疏》到邢昺的《论语注疏》、朱熹的《论语集注》、再到刘宝楠的《论语正义》,这些“论语学”史上有重要影响的经典注本,无一不是在《论语集解》的基础上成就。
  • 28、①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 29、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他曾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年轻时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廪)与“乘田”(管放牧牛羊)。虽然生活贫苦,孔子十五岁即“志于学”。他善于取法他人,曾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他学无常师,好学不厌,乡人也赞他“博学”。
  • 30、①监:音jiàn,同鉴,借鉴的意思。
  • 31、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 32、不潎遗一老,俾屏余一人以在位,茕茕余在疚,呜呼哀哉!尼父!无自律“。
  • 33、(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 1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①有道②而正③焉,可谓好学也已。”
  • 34、1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①有道②而正③焉,可谓好学也已。”
  • 35、(译文)孔子说:“攻击那些不正确的言论,祸害就可以消除了。”
  • 36、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37、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 38、孔子办教育,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放在第一位,而文化学习只是第二位的。事实上,历史上的任何阶级,无论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教育都是为其政治服务的,尤其重视学生的道德品行和政治表现,把“德”排在“识”的前面,这是阶级的需要。他们就是要培养适应本阶级要求的各方面人才。
  • 39、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 40、10子禽①问于子贡②曰:夫子③至于是邦④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⑤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⑥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⑦异乎人之求之与?”
  • 41、使民以时:时指农时。古代百姓以农业为祝,这是说要役使百姓按照农时耕作与收获。

  • 42、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 43、(注释)子禽:姓陈,名亢,字子禽。子贡:孔子的学生,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夫子:古代对人的敬称。孔子曾做过鲁国的司寇,所以他的学生称他为夫子。后来也因此而沿袭称老师为夫子。其诸:表示推测的语气,相当于"大概"、"或者"之类的意思。
  • 44、孔子认为,人之所以犯错误,从根本上讲是他没有仁德。有仁德的人往往会避免错误,没有仁德的人就无法避免错误,所以从这一点上,没有仁德的人所犯错误的性质是相似的。这从另一角度讲了加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 45、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求学;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没什么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六十岁耳根顺了;七十岁随心所欲,没有不合情合理的。”
  • 46、孔子去卫居鲁。夏五月鲁定公卒,鲁哀公立。
  • 47、①里仁为美:里,住处,借作动词用。住在有仁者的地方才好。
  • 译文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种态度是明智的。”
  • 48、译文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种态度是明智的。”
  • 49、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 50、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 51、①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 52、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①,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②,知者利仁。”
  • 53、(译文)孔子说:“只听了单方面的供词就可以判决案件的,大概只有仲由吧。”子路说话没有不算数的时候。
  • 54、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 55、①温故而知新:故,已经过去的。新,刚刚学到的知识。
  • 56、“父母在,不远游”是先秦儒家关于“孝”字道德的具体内容之一。历代都用这个孝字原则去约束、要求子女为其父母尽孝。这种孝的原则在今天已经失去了它的意义。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