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刬地东风欺客梦,一枕云屏寒怯。曲岸持觞,垂杨系马,此地曾经别。楼空人去,旧游飞燕能说。
2023-02-11 01:46:03
9503
- 1、脱箨修篁初散绿,褪花新杏未成酸。
2、在清明时节到来之际,在细雨纷纷飘落之时,道路上的行人,也如诗人一样落拓断魂。这是写“现实之落拓”。清明祭祖,乃民间习俗。《汉书·严延年传》记载,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海扫墓”。然而,诗人却因被贬池州,不得回家祭祖,颇为愁苦。
- 3、当下,又是一年断肠日,解读《清明》正当时。在诗人杜牧(史上美称小杜,相对杜甫而言他年龄小着呢)所处的时代,清明已融纳了寒食、上巳成为比较成熟的节日,并形成以扫墓祭奠先人、踏青、植树等主要内容的节日文化和风俗习惯。
- 4、“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两句是说,请教当地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远处的杏花山村。这是写“未来之美好”。在落拓之外,诗人因想借酒浇愁,而派生出一片诗意广阔的天空。这里面有闲适、有逍遥、有狂放、还有无惧与凛然,壮阔与疏朗。
- 5、清明时节雨分分,路上行人欲断魂?下面两句是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唐·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 6、逢:遇到。倍:格外;加倍、更加。
- 7、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 8、▲点击上方音频,听主播朗读
- 9、清明这个节日,在古人感觉起来,和我们今天对它的观念不是完全一样的。在当时,清明节是个色彩情调都很浓郁的大节日,本该是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上坟扫墓,是主要的礼节风俗。除了那些贪花恋酒的公子王孙等人之外,有些头脑的,特别是感情丰富的诗人,他们心头的滋味是相当复杂的。倘若再赶上孤身行路,触景伤怀,那就更容易惹动了他的心事。偏偏又赶上细雨纷纷,春衫尽湿,这给行人就又增添了一层愁绪。这样来体会,才能理解为什么诗人在这当口儿要写“断魂”两个字;否则,下了一点小雨,就值得“断魂”,那不太没来由了吗?
- 10、作品赏析:这首词写清明时节的江南春色,抒发了作者南渡后孤独苦闷的心情。上片写清明多雨时节景物清冷,突出作者心情寂寥,下片写出了江南春日的勃勃生机,但无知己一同游赏,对此更令人神伤。全词写景抒情,明白晓畅,体现了朱敦儒词作的特色。
- 11、原文: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12、诗人用“纷纷”两个字来形容那天的“泼火雨”,真是好极了。这细雨,也正就是春雨的特色。细雨纷纷,是那种“天街小雨润如酥”样的雨,它不同于夏天的如倾如注的暴雨,也和那种淅淅沥沥的秋雨绝不是一个味道。这“雨纷纷”,正抓住了清明“泼火雨”的精神,传达了那种“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
- 13、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 14、一座寥落破败的古行宫,宫中几株红花寂寞地开放。几个白头宫女,围坐着闲聊过去玄宗的事情。全诗无一处生僻怪异,全都平直淡泊却极蕴深意。其奇妙就在末句“闲坐说玄宗”,句中没有点明宫女们究竟说了些什么;却给我们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想象余地:是安史之乱前开元天宝时代的盛况,还是安史之乱中颠沛流离的社会生活;是当年玄宗的开明、盛德,还是其荒淫、离乱?是说其与玉环的爱情,还是宫闱秘事或宫女的哀怨?所有的叙述、回忆均包容于寥寥二十个字中。
- 15、是向谁问的路呢?诗人在第三句里并没有告诉我们,妙莫妙于第四句:“牧童遥指杏花村”。在语法上讲,“牧童”是这一句的主语,可它实在又是上句“借问”的宾词——它补足了上句宾主问答的双方。牧童答话了吗?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以“行动”为答复,比答话还要鲜明有力。
- 16、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 17、清明时节,阴雨连绵。唐代诗人杜牧有首脍炙人口,深为历代人们所喜爱的《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诗,只需改变几个标点,就可以变成为三言诗:清明节,雨纷纷,路上人,欲断魂,问酒家,何处有,牧童指,杏花村。后来又有人将其改为四言诗:清明时节,行人断魂,酒家何处?指杏花村。宋代,词胜于诗,有人又将其改为词:清明时节,雨落纷纷。断肠人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不远杏花村。再后来,又有人仅改变几处标点,就成一首小令: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
- 18、③“魂酒借何”都是左窄右宽,“牧”左右等宽,“欲”左宽右窄。
- 19、清明这个节日,在古人感觉起来,和我们今天对它的观念不是完全一样的。在当时,清明节是个色彩情调都很浓郁的大节日,本该是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上坟扫墓,是主要的礼节风俗。除了那些贪花恋酒的公子王孙等人之外,有些头脑的,特别是感情丰富的诗人,他们心头的滋味是相当复杂的。倘若再赶上孤身行路,触景伤怀,那就更容易惹动了他的心事。偏偏又赶上细雨纷纷,春衫尽湿,这给行人就又增添了一层愁绪。这样来体会,才能理解为什么诗人在这当口儿要写“断魂”两个字;否则,下了一点小雨,就值得“断魂”,那不太没来由了吗?
- 20、学生清明节是祭奠逝去亲人的节日,诗人充满了对亲人的思念亲情。
- 21、课文23《海底世界》微课、知识点、练习
22、点上方绿标收听唐诗宋词朗读者
- 23、如果一直沉浸在落拓之中,可能杜牧就会变成另外一个李商隐。但诗人豪放不羁的性格,终究不会让他陷入无尽的愁苦中去的。若你还记得“十年一觉扬州梦”的杜牧,还记得“二十四桥明月夜”的杜牧,还记得“春风十里扬州路”的杜牧,就知道他定然是不会的。
- 24、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 25、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译文: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 26、第16课《宇宙的另一边》同步练习
- 27、【清明古诗杜牧】这一年杜牧42岁,依旧行走在被贬谪的人生道路上。距他离开人世也不过八年光阴。在这剩下不多的光阴里,依旧被落魄、清贫、失意所围绕,“断魂”成为杜牧生命的底色。但他却不甘命运的安排,在逆境中寻找一颗自由的灵魂与生命的意义。他用无数绝美的诗句,书写着失意而又诗意的人生,成为晚唐天空中最耀眼的那颗诗星。这首诗无疑是写清明最绝妙的名篇佳作。其“断魂”二字,可作全诗诗眼,亦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如果说李商隐的诗歌像一位小家碧玉,总是那么心思缜密,捉摸不定,深情绵邈;那么杜牧的诗歌就像一位大家闺秀,显得
- 28、原文: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 29、装帧精美书香玉坠精致礼盒
- 30、整首诗充分表现了诗人在被贬愁绪中自我排遣、寻求旷达洒脱并享受隐士生活的心境,言浅情深、意味深长。
- 31、(2)点击重点词语:雨纷纷、欲断魂。
32、点上方绿标即可收听主播杏儿朗读诗词
- 33、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 34、这首绝句,没用一个生僻字,没用一个典故,也没有掩藏情绪,而是用直白的语言,写出清明的时令特点与自己的人生落拓。
- 35、译文:世上万事恍如一场大梦,人生经历了几度新凉的秋天?
- 36、清明:二十四节气之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宫中以当天为秋千节,坤宁宫及各后宫都安置秋千,嫔妃做秋千之戏。
- 37、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
- 38、26《方帽子店》微课、知识点、练习
- 39、这才是诗人和我们读者的共同享受,这才是艺术,这也是我国古典诗歌所特别擅场的地方。古人曾说过,好的诗,能够“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在于言外”。拿这首《清明》绝句来说,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当之无愧的。
- 40、春来春去何时尽,闲恨闲愁触处生。
- 41、译文:一个人只要具备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就能在任何境遇中都处之泰然,享受到无穷快意的千里雄风。
42、【清明古诗意思全解】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 43、赏析:这一天正是清明佳节。诗人小杜,在行路中间,可巧遇上了雨。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常常赶上“闹天气”。远在梁代,就有人记载过:在清明前两天的寒食节,往往有“疾风甚雨”。若是正赶在清明这天下雨,还有个专名叫作“泼火雨”。诗人杜牧遇上的,正是这样一个日子。
- 44、玉粽袭香千舸竞,艾叶黄酒可驱邪。
- 45、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路上远行的人好像断魂一样迷乱凄凉。问一声牧童哪里才有酒家,他指了指远处的杏花小村。
- 46、杜牧写《清明》这首诗的背景:此诗作于唐武宗会昌六年,时杜牧为池州刺史。关于杏花村到底在何处,历来也有很多不同的说法,或说在山西汾阳,或说在湖北黄州,或说在江苏南京,亦有以为诗人虚拟者。然而诸说之中,以池州说最为可信。而杜牧会昌年间,恰有出守池州的经历,借本地风光,组织成诗,为水到渠成之事。《清明》原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此诗写清明春雨中所见。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第二句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第四句写答
- 47、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
- 48、终令思故郡,烟火满晴川。
- 49、《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你们是怎么过这个节的?
- 50、全诗 清明 唐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 51、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
52、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 53、清明这个节日,在古人感觉起来,和我们今天对它的观念不是完全一样的。在当时,清明节是个色彩情调都很浓郁的大节日,本该是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上坟扫墓,是主要的礼节风俗。除了那些贪花恋酒的公子王孙等人之外,有些头脑的,特别是感情丰富的诗人,他们心头的滋味是相当复杂的。倘若再赶上孤身行路,触景伤怀,那就更容易惹动了他的心事。偏偏又赶上细雨纷纷,春衫尽湿,这给行人就又增添了一层愁绪。这样来体会,才能理解为什么诗人在这当口儿要写“断魂”两个字;否则,下了一点小雨,就值得“断魂”,那不太没来由了吗?
- 54、《清明》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诗作。此诗写清明春雨中所见,色彩清淡,心境凄冷,历来广为传诵。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第二句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第四句写答话带行动,是整篇的精彩所在。全诗运用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顶点放在最后的手法,余韵邈然,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