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句写远望瀑流,著一“挂”字,此以静写动,状瀑布如白练,挂于陡壁悬岩,尤为神奇而壮观!后二句先运用夸饰,写出了瀑布喷涌直下的气势;后用比,说瀑布像银河从天而落,“疑是”,言其在真与非真之间,一个“落”字,更添了瀑布的磅礴气势。此诗联想丰富奇特,写得雄奇瑰丽。

  • 1、孟浩然生于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修道归隐终身。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招致幕府,后隐居。
  • 2、回复“唐诗”、“宋词”,可以查询诗词。
  • 3、它穿过杂树而直下,它穿过重重云雾。
  • 4、诗词翻译:经过了几千里江上扬帆,竟然都没遇到一座名山。当我在浔阳城外泊了船,才看到香炉峰非同一般。我曾读过慧远公的小传,其尘外之踪永使我怀念。东林精舍虽然近在眼前,傍晚的钟声听到也徒然。
  • 5、次句“遥看瀑布挂前川”。“遥看瀑布”四字照应了题目《望庐山瀑布》。“挂前川”是说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从悬崖直挂到前面的河流上。“挂”字化动为静,惟妙维肖地写出遥望中的瀑布。

    黯黮凝黛色,峥嵘当曙空。
  • 6、黯黮凝黛色,峥嵘当曙空。
  • 7、这两首诗一般认为是公元725年(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前后李白出游金陵途中初游庐山时所作。吴小如教授认为,李白这两首诗体裁不内容也有一部分重复,疑非一时之作。詹锳先生在《李白诗文系年》中根据任华《杂言寄李白》诗,认为第一首五古为李白入长安以前(开元年间)所作。另有人认为第二首七绝作于公元756年(唐玄宗天宝十五年)李白到庐山的夏秋之交。
  • 8、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 9、诗人在遐想,深深怀念这位高僧的尘外幽踪,这时,夕阳斜照,忽然隐隐约约听到从远公安禅之地的东林寺里传来阵阵钟声,东林精舍近在眼前,而远公早作古人,高人不见,空闻钟声,心中不禁兴起一种无端的怅惘。“空”字情韵极为丰富。这儿是倒装句法,应该是先闻东林之钟然后得知精舍已“近”。这一结余音袅袅,含有不尽之意。且点出东林精舍,正是作者向往之处。“日暮”二字说明闻钟的时刻,“闻钟”又渲染了“日暮”的气氛,加深了深远的意境;同时,也是点题。
  • 10、我要早服仙丹去掉尘世情,修炼三丹和积学道已初成。
  • 11、秀美的庐山挺拔在南斗旁,九叠云屏像锦绣云霞铺张,湖光山影相互映照泛青光。
  • 12、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此句为瀑布设置了雄奇的背景,也为下文直接描写瀑布渲染了气氛。
  • 13、有的字平仄两读意义不同,所以不可乱用。例如中,中箭的中是仄声,念做zhòng;中间的中是平声,念做zhōng。
  • 14、看、过、听等这一类平仄两读的字意义相同 ,是可以随便用的。例如:莫听tìng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tīng。@老街味道
  • 15、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香炉”是指庐山的香炉峰。此峰在庐山西北,形状尖圆,像座香炉。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

  • 16、豁然开朗,精神为之一振!几千里的行程都未遇到名山,当我到了浔阳,猛然抬头,看见了香炉峰就在眼前,原来我已到了庐山。
  • 17、它穿过杂树而直下,它穿过重重云雾。
  • 18、香炉:指香炉峰。紫烟:指日光透过云雾,远望如紫色的烟云。孟浩然《彭蠡湖中望庐山》:“香炉初上日,瀑布喷成虹。”“日照”二句:一作“庐山上与星斗连,日照香炉生紫烟”。
  • 最新的部编版语文教材,古诗文篇目也是大幅增加,与原教材相比,小学古诗文增幅高达这也说明国家将加大古诗文教育学习的推广力度,不管是中考、高考,古诗文都会是考察的重中之重!
  • 19、最新的部编版语文教材,古诗文篇目也是大幅增加,与原教材相比,小学古诗文增幅高达这也说明国家将加大古诗文教育学习的推广力度,不管是中考、高考,古诗文都会是考察的重中之重!
  • 20、阳光照耀下如彩虹一样绚烂,天气清和时像风雨一样可闻。灵异的山峰多具有秀丽景色,天空瀑布相融雾霭一片氤氲。
  • 21、东林精舍虽然近在眼前,却徒然听到传来的钟声。
  • 22、天上的月亮绕生光晕,船工知道即将要起风。张挂起风帆等候天亮,泊船在浩渺的平湖中。
  • 23、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24、为了描绘出瀑布的长,诗人用了“三千尺”来形容,又说它仿佛是银河从九重天落下,夸张而又自然,新奇却又真切,既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又使得遐想的余韵绵长。
  • 25、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 26、“中华经典诵读工程”通过开展经典诵读、书写、讲解等文化实践活动,挖掘与诠释中华经典文化的内涵及现实意义,引领社会大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更好地熟悉诗词歌赋、亲近中华经典,更加广泛深入地领悟中华思想理念、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弘扬中华人文精神。
  • 27、不过有趣的是,苏东坡他自己呀也没有认真的去写庐山瀑布,大概知道没法超过李白了,所以很狡猾地就跳出了庐山,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方面我们可以说,东坡先生聪明绝顶;另一方面,其实也说明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写得太好了,抓住了瀑布的神髓,并进行了无与伦比的渲染和发挥,导致后人的一切描绘和形容都显得寒碜了,连天才如东坡先生也只好绕路说禅。这个很有意思,这就像李白登黄鹤楼的时候“眼前有景道不得”,为什么呢?是因为“崔颢题诗在上头”,李白改到庐山上题一首诗,后人有景道不得,因为李白的题诗在山头,绝巅之
  • 28、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 29、在庐山美景之下,诗人借景直抒胸臆,语言质朴真切,但仍能感染读者。第一首虽是古诗,其中却有不少对仗。古今读者多谓此首不如第二首绝句写得好,但也有不少人指出此诗自有妙句,如南宋胡仔、葛立方、韦居安等。
  • 30、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行客。
  • 31、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香炉”是指庐山的香炉峰。此峰在庐山西北,形状尖圆,像座香炉。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此句为瀑布设置了雄奇的背景,也为下文直接描写瀑布渲染了气氛。
  • 诵读专家:方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音指导)
  • 32、诵读专家:方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音指导)
  • 33、释义:经过了几千里江上扬帆,竟然都没遇到一座名山。当我在浔阳城外泊了船,才看到香炉峰非同一般。当我在浔阳城外泊了船,才看到香炉峰非同一般。我曾读过慧远公的小传,其尘外之踪永使我怀念。东林精舍虽然近在眼前,却徒然听到传来的钟声。晚泊浔阳望庐山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尝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东林精舍近,日暮空闻钟。开篇将诗人对于名山的热烈向往之情充分地抒写了出来,描摹出诗人举头见到庐山在眼前突兀而起的惊喜神态。看着香炉峰上烟云缭绕,诗人的思绪也随之飘忽。他想到了高僧慧远,而感到惆怅和感
  • 34、阳光照耀下如彩虹一样绚烂,天气清和时像风雨一样可闻。灵异的山峰多具有秀丽景色,天空瀑布相融雾霭一片氤氲。
  • 35、bùshílúshānzhēnmiànmù,zhǐyuánshēnzàicǐshānzhōng

  • 36、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 37、《望庐山瀑布》李白后两句诗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意思:飞速流下来的瀑布有三千尺,让人怀疑那是银河倾落于九天。
  • 38、太阳照耀香炉峰生出袅袅紫烟,远远望去瀑布像长河悬挂山前。
  • 39、本内容为北京汇晨朝来老年公寓特别制作
  • 40、三是结尾用日暮的钟声留下悠悠的神思与无限的向往之情,余意袅袅,悠远不尽。
  • 41、“飞流直下三千尺”,用了极度的夸张,但仍是实写,仍是把“挂”字写足。如何挂?是飞、是直。“飞”是飞腾舒展的形态,这是瀑布的上端,刚冲出悬崖的时候。而“直”既表示笔直的,也表示一览无余,这是瀑布的下端,即将落入河道的时候,所以“飞流直下”是一个完整的水流下落过程。
  • 42、草堂久闭庐山下,竹院新抛洛水东。自是未能归去得,世间谁要白须翁。
  • 43、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水东流,
  • 44、接着,“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只以“始见”二字轻轻点染,就描摹出诗人举头见到庐山在眼前突兀而起的惊喜神态。这四句如行云流水,一气直下,以空灵之笔叙事;感情却从“都未逢”、“始见”等平淡字眼含蓄地透露。
  • 专家|郦波(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45、专家|郦波(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 46、从西面登上香炉峰,向南望见瀑布高挂在山前。
  • 47、东林精舍:即东林寺,在庐山峪岭以北。精舍,僧人所居。
  • 48、慧远问:法身与色身有何差别?法身无去无来,无有起灭,与泥洹同像,云何可见?
  • 49、李白把庐山瀑布写得壮美阔大。诗人寄情于山水,从“西登香炉峰”到“流沫沸穹石”都是写景,而最后三句是抒情之句。“海风吹不断,江月照江空”中的“空”字更说明诗人寻求的是一种“闲”情,也体现李白的飘逸之风。
  • 50、草堂久闭庐山下,竹院新抛洛水东。自是未能归去得,世间谁要白须翁。
  • 51、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一笔挥洒,字字铿锵有力。“飞”字,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直下”,既写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见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眼前。
  • 52、攀登五岳寻仙道不畏路远,这一生就喜欢踏上名山游。
  • 53、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苏东坡十分赞赏这首诗,说“帝遣银河一脉垂,古来唯有谪仙词”。“谪仙”就是李白。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