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四块糖教育学生的故事

  • 1、只有做学生的学生,才能做学生的先生。
  • 2、作者记叙叶圣陶先生要求出版社统一“做”和“作”用法的事例,目的是什么?
  • 3、这句话运用了细节描写,写出了叶圣陶先生在修改文章时谦虚而恳切的态度,表现出叶圣陶先生待人厚的品质。
  • 4、(1)人民教育出版社等.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七年级语文下册(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本文发表于《新校园》2021年第6期,欢迎订阅,鸣谢!)

  • 5、译文是:孔子说:“就书本上的学问来说,大概我同别人差不多。身体力行地去做一个君子,那我还没有达到。”
  • 旧年即将离去,叶圣陶先生逝世。
  • 6、旧年即将离去,叶圣陶先生逝世。
  • 7、第一问“我”和老余:投宿,给屋顶加草,挖排水沟。瑶族老人:专门给小茅屋送粮食并与“我们”一起修葺小茅屋。一群哈尼小姑娘:照料小茅屋。解放军战士:盖小茅屋。梨花:照料小茅屋。
  • 8、第二问:“驿路梨花”这个标题一语双关,字面上指驿路上的梨花,实指梨花其人,梨花精神,即雷锋精神。这是以物喻人,使自然界的梨花同小茅屋的主人相互辉映。在内容上点出了雷锋精神像梨花一样处处开放,从而深化了主题。
  • 9、作者引用叶圣陶多次说过的用语主张:“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叶圣陶在写作方面追求明白如话,写出来要让人看得明白,他心里装着的是读者。
  • 10、第一问“我”和老余:投宿,给屋顶加草,挖排水沟。瑶族老人:专门给小茅屋送粮食并与“我们”一起修葺小茅屋。一群哈尼小姑娘:照料小茅屋。解放军战士:盖小茅屋。梨花:照料小茅屋。
  • 11、1951年初,张中行从贝满中学走入了出版社。叶圣陶不久就发现了张中行的价值,他意识到出版社来了个人才,他发现张中行对文字敏感,在史学、哲学、文学上的知识和见识都有过人之处,对词语的运用、标点的排列,都有一套逻辑,不喜欢多余的词语和无趣的话,把握文体也有一套本领。所以叶圣陶很信任他,把重要的工作交给他,让张中行可以按自己的看法改动作品,比如自己的童话作品集,放手让张中行编。1988年,张中行获悉叶圣陶先生去世的消息,悲痛之余,写下这篇回忆叶圣陶先生的文章。
  • 12、第三部分(13—写瑶族老人述说小茅屋的主人是梨花。
  • 13、第二部分(总写叶圣陶先生的为人。
  • 14、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叶圣陶先生逝世的时间以及“我”悲痛的心情。

  • 15、“顺势朦胧”指并不推究用语,只是跟着感觉走,其实是一种不认真的写作态度。这里作者表达含蓄但褒贬分明,值得品味。
  • 16、叶圣陶先生要求出版社统一“做”和“作”用法的事例,目的是什么?
  • 17、本题运用语言描写作用分析法。两人的对话既表现出对这家主人的感激之情的深厚,又在行文上照应前文设置的悬念;“可能”表现老余语气的不肯定,又深化了前文设置的悬念。
  • 18、动作描写,通过送客来表现叶先生待人宽厚。
  • 19、叶圣陶先生逝世后,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原由,一则表达自己敬仰、怀念的心情,二则作为对叶圣陶先生的纪念。文章主要说叶圣陶先生是对人平等的人,他尊敬任何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优秀品质。
  • 20、作者用什么词来表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这种风格具体讲的是什么?(用课文中的原话回答)
  • 郭跃辉,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硕士。原中山纪念中学语文教师,现为中山市教育教学研究室教研员。第三届中山市市级骨干教师,中山市语文中心教研组成员,中山市高中语文教师发展工作室成员。主持中山市重点课题1项,参与省市级课题3项。在《语文建设》《中学语文教学》《语文教学通讯》《教学月刊》《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等杂志发表文章80余篇。
  • 21、郭跃辉,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硕士。原中山纪念中学语文教师,现为中山市教育教学研究室教研员。第三届中山市市级骨干教师,中山市语文中心教研组成员,中山市高中语文教师发展工作室成员。主持中山市重点课题1项,参与省市级课题3项。在《语文建设》《中学语文教学》《语文教学通讯》《教学月刊》《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等杂志发表文章80余篇。
  • 22、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是张中行写的一篇文章,出自他的作品《谈文论语集》。课文用几件小事,表现出叶先生为人谦和诚恳、平易近人,做事认真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并用以指导自己的为人处事。
  • 23、(3)他说:“不必客气。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
  • 24、(4)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

  • 25、“顺势朦胧”指并不推究用语,只是跟着感觉走,其实是一种不认真的写作态度。这里作者表达含蓄但褒贬分明,值得品味。
  • 26、明确:两方面:待人宽;律己严。
  • 27、“罩”在这里是“笼罩”的意思,准确传神地写出了“我”对叶圣陶先生去世的悲哀之深。
  • 28、旧年即将离去,叶圣陶先生逝世。
  • 29、关注文本的“文体特征”
  • 30、“比如有一两处他认为可以不动的,就一定亲自来,谦虚而恳切地问我,同意不同意恢复”这句话运用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 31、叶圣陶先生终身致力于出版及语文的教学,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及出版人。他是五四运动首个文学研究会的创立人之一。他的座右铭“文学为人生”很有名。
  • 32、叶圣陶先生则不搀合,而是单一的儒,思想是这样,行为也是这样。这是承上启下的中心句,不管是上文还是下文,将的都是叶圣陶的知行合一
  • 33、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待人真诚,关怀备至。
  • 34、中山市教育教学研究室郭跃辉

  • 35、文章开篇言简情挚,写听到叶圣陶先生逝世的消息是在除夕夜,那“繁碎而响亮”的鞭炮声,在作者的感受里,是悲上加悲的,接着回忆第一次见到叶圣陶先生,是在他领导下编写课本。
  •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待人厚修改文章
  • 36、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待人厚修改文章
  • 37、各种学科除了各自的目标之外,有个共通的总目标,就是:教育学生,使之成为国家的合格公民。
  • 38、本文语言呈现出两种不同风格,你能举例加以说明吗?
  • 39、叶圣陶先生逝世后,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原由,一则表达自己敬仰、怀念的心情,二则作为对叶圣陶先生的纪念。文章主要说叶圣陶先生是对人平等的人,他尊敬任何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优秀品质。
  • 40、张中行(1909~原名张璿,河北香河人,学者、散文家。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出版有《负暄琐话》《负暄续话》《负暄三话》《禅外说禅》《说梦草》等。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 41、“我们”首先看到小屋“没有灯也没有人声”,不禁产生了“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的疑问,设置出了第一个悬念。
  • 42、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是张中行写的一篇文章,出自他的作品《谈文论语集》。课文用几件小事,表现出叶先生为人谦和诚恳、平易近人,做事认真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并用以指导自己的为人处事。
  • 43、24段语言属于什么记叙顺序?在行文上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 44、学校教育应当使受教育者一辈子受用。

  • 45、作者用什么词来表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这种风格具体讲的是什么?(用课文中的原话回答)
  • 46、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我们从文中所写的小事中洞察到叶先生的宽以待人、严以律己的品格,也学到了叶先生为人谦和诚恳、平易近人,做事认真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并用以指导自己的为人处事。我们看到了一个躬行君子、堪为师表的忠厚长者独具而可贵的精神风貌。希望通过本文,同学们能像叶先生一样宽厚做人,严格要求自己。
  • 47、叶圣陶的这种“写话”的主张,是我们每个学习和使用语文的人都应该高度重视的问题,它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写话”就是启示我们在平时的说话和写作中,做到“平易自然,鲜明简洁”“念,顺口,听,悦耳”“可简就绝不该繁”。本文的写作风格和叶圣陶先生的“写话”主张是一致的。本文在写作上叙述平实,语言简明而有条理,又不失其深致。本文的文意转换处,下笔就极其简明。如“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又如“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些文意转换的地方,
  • 48、叶圣陶(1894—原名叶绍钧,字秉臣,辛亥革命后改字圣陶。汉族人,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曾当过10年的小学语文教师。新中国成立后,叶圣陶曾担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等。主要作品: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倪焕之》,短篇小说集《隔膜》《火灾》《线下》等。
  • 49、叶圣陶先生终身致力于出版及语文的教学,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及出版人。他是五四运动首个文学研究会的创立人之一。他的座右铭“文学为人生”很有名。
  • 50、课文写了关于叶圣陶先生的几方面的内容?请理清文章的思路。
  • 只有做学生的学生,才能做学生的先生。
  • 51、只有做学生的学生,才能做学生的先生。
  • 52、目标导学一:探究以小见大、叙议结合的写法
  • 5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待人厚修改文章
  • 54、叶圣陶的这种“写话”的主张,是我们每个学习和使用语文的人都应该高度重视的问题,它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写话”就是启示我们在平时的说话和写作中,做到“平易自然,鲜明简洁”“念,顺口,听,悦耳”“可简就绝不该繁”。本文的写作风格和叶圣陶先生的“写话”主张是一致的。本文在写作上叙述平实,语言简明而有条理,又不失其深致。本文的文意转换处,下笔就极其简明。如“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又如“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些文意转换的地方,

  • 55、明确:两方面:待人宽;律己严。
  • 56、24段语言属于什么记叙顺序?在行文上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 57、明确:两方面:待人宽;律己严。
  • 58、《叶圣陶二三事》的“思考探究题二”是这样设计:
  • 59、只有做学生的学生,才能做学生的先生。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