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名言:教师要使自己的教育活动真正有益于学生,有益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之间就要团结合作,互相配合。

  • 1、(1)第三自然段:修改文章;
  • 2、1951年初,张中行从贝满中学走入了出版社。叶圣陶不久就发现了张中行的价值,他意识到出版社来了个人才,他发现张中行对文字敏感,在史学、哲学、文学上的知识和见识都有过人之处,对词语的运用、标点的排列,都有一套逻辑,不喜欢多余的词语和无趣的话,把握文体也有一套本领。所以叶圣陶很信任他,把重要的工作交给他,让张中行可以按自己的看法改动作品,比如自己的童话作品集,放手让张中行编。1988年,张中行获悉叶圣陶先生去世的消息,悲痛之余,写下这篇回忆叶圣陶先生的文章。
  • 3、第二部分(②):从思想和行为两个方面写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有过人之处。
  • 4、③上面说的是总的用语方面。零碎的,写作的各个方面,小至一个标点,以至抄稿的格式,他都同样认真,不做到完全妥帖决不放松。
  • 5、1951年初,张中行从贝满中学走入了出版社。叶圣陶不久就发现了张中行的价值,他意识到出版社来了个人才,他发现张中行对文字敏感,在史学、哲学、文学上的知识和见识都有过人之处,对词语的运用、标点的排列,都有一套逻辑,不喜欢多余的词语和无趣的话,把握文体也有一套本领。所以叶圣陶很信任他,把重要的工作交给他,让张中行可以按自己的看法改动作品,比如自己的童话作品集,放手让张中行编。1988年,张中行获悉叶圣陶先生去世的消息,悲痛之余,写下这篇回忆叶圣陶先生的文章。
  • 这篇课文是张中行回忆叶圣陶的文章。作者通过回忆与叶圣陶先生交往中的几件小事,表现了叶圣陶谨严自律、待人宽厚的节操和风范,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追思景仰之情
  • 6、这篇课文是张中行回忆叶圣陶的文章。作者通过回忆与叶圣陶先生交往中的几件小事,表现了叶圣陶谨严自律、待人宽厚的节操和风范,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追思景仰之情
  • 7、过程中,还需要对叶圣陶先生高尚的人格,进行品味,比如修改文章中的“谦虚恳切”如何是“待人厚”的表现,哪些语句能表现这个形象特点,等等。
  • 8、作者强调叶圣陶先生是单一的儒的目的是什么?
  • 9、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叶圣陶先生逝世的时间以及“我”悲痛的心情。
  • 10、【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评价性的语句】D.累赘(zhui)拖沓(tā)以身作则(zé)

  • 11、插叙。表现出小屋帮助了很多行路的人,意义重大;终于打听出小屋主人名叫梨花,既表现了老人非常感激小屋主人的心情,又在行文上照应前面设置的悬念,似乎已经解开了这个悬念。
  • 12、本题运用引用作用分析法。引用《论语》上的话,用孔夫子自认为“虽心向往之而力有未能”和叶圣陶先生“偏偏做到了”进行对比,强调叶圣陶先生品德方面的确有过人之处。
  • 13、“比如有一两处他认为可以不动的,就一定亲自来,谦虚而恳切地问我,同意不同意恢复”这句话运用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 14、第1段的“罩”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 15、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主要写叶圣陶先生什么和什么两方面的事情待人宽(帮吕叔湘描标点、修润科本、亲身为客人送行(打拱)、给作者回信)律己严(健行写话风格、重视简洁的文风、写作与工作寻求完善)
  • 16、《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是张中行写的一篇文章,出自他的作品《谈文论语集》。2017年本文入选人教社新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13课。
  • 17、在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中,评价性的语言有哪些?蕴含的生意可以说实话,夜深到现在也是在一个迷人,而且很多事情肯定为我们国家是做出了贡献的。
  • 这篇课文是张中行回忆叶圣陶的文章,作者通过回忆与叶圣陶先生交往中的几件小事,表现了叶圣陶谨严自律、待人宽厚的节操和风范,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追思景仰之情。
  • 18、这篇课文是张中行回忆叶圣陶的文章,作者通过回忆与叶圣陶先生交往中的几件小事,表现了叶圣陶谨严自律、待人宽厚的节操和风范,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追思景仰之情。
  • 19、(2)其时他刚到北方来,跟家乡人说苏州话,跟其他地方人说南腔北调话。可是他写文章坚决用普通话。
  • 20、本文语言呈现出两种不同风格,你能举例加以说明吗?

  • 21、在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中,评价性的语言有哪些?蕴含的生意可以说实话,夜深到现在也是在一个迷人,而且很多事情肯定为我们国家是做出了贡献的。
  • 22、④“像这样的废字,删去不只是意思没变,而且是变拖沓无理为简洁合理,可是竟然很少人肯删,也就无怪乎叶圣陶先生感慨系之了。”先举叶圣陶先生在文风方面重视“简洁”的事例,在段尾用此议论作结,显得自然。
  • 23、分析结尾段(句)的作用。(结尾段有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 24、这有时使我想到《论语》上的话,一处是:“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一处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两处都是孔老夫子认为虽心向往之而力有未能的,可是叶圣陶先生却偏偏做到了。
  • 25、(6)删废字:严谨治学。
  • 26、著名诗人臧克家曾经说过:“温、良、恭、俭、让这五个大字是做人的一种美德,我觉得叶老先生身上兼而有之。”
  • 27、④通过品读“副词”等语词,,把握作者情感内核。
  • 28、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南腔北调有何表达效果——这个逗南腔北调地说的是叶圣陶先生不熟悉普通话,但仍然努力地用自己腔调的普通话与他人交流。这个表达了叶圣陶先生严于律己的做法。原句:其时他刚到北方来,跟家乡人说苏州话,跟其他地方人说南腔北调话。可是他写文章坚决用普通话。普通话他生疏,于是不耻下问,让我帮他修润。南腔北调:原指戏曲的南北腔调。现形容说话口音不纯,搀杂着方言。
  • 29、彭荆风,1929年生,江西萍乡人,作家。1955年出版短篇小说集《边寨亲人》。与人合写电影文学剧本《边寨烽火》与《芦笙恋歌》,“文革”后出版作品有长篇小说《鹿衔草》,中篇小说《蛮帅部落的后代》《爱与恨的边界》,短篇小说集《驿路梨花》等。
  •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是刚上完的,说实话,备课时就觉得没啥好讲的,它不像鲁迅写《藤野先生》,语言幽默犀利,有着明晰生动的人物形象,还有鲁迅的心路轨迹;也不像臧克家写《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诗人的语言凝练、典雅,富有诗意,细节描写冲击着读者的心灵;甚至和萧红写《回忆鲁迅先生》一样写小事,但语言风格,人物形象的鲜明程度完全不同。张中行受了叶圣陶先生写话主张的影响,说要简明如话,如此,看起《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好似一眼就看到头了,还讲什么?

    30、《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是刚上完的,说实话,备课时就觉得没啥好讲的,它不像鲁迅写《藤野先生》,语言幽默犀利,有着明晰生动的人物形象,还有鲁迅的心路轨迹;也不像臧克家写《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诗人的语言凝练、典雅,富有诗意,细节描写冲击着读者的心灵;甚至和萧红写《回忆鲁迅先生》一样写小事,但语言风格,人物形象的鲜明程度完全不同。张中行受了叶圣陶先生写话主张的影响,说要简明如话,如此,看起《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好似一眼就看到头了,还讲什么?

  • 31、译文是:孔子说:“就书本上的学问来说,大概我同别人差不多。身体力行地去做一个君子,那我还没有达到。”
  • 32、第一个方面写“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厚而深受感动”。写叶圣陶给吕叔湘先生的文章描标点,让他受了教育。接着详细叙述自己同叶圣陶修润课本时发生的事。写出叶圣陶对人对事的态度,既谨严认真又诚恳谦逊。
  • 33、叶圣陶先生生前多有主张“课文只是例子”“教是为了不教”。统编教材要求教师注重学习的指导,教会学生运用阅读策略,从过去的“教课文”转变为“教策略”。区别于以往教材,颇让教师纠结的“教学内容的确定”。统编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了体系化的构建。仔细研读统编教材的助读信息(包括单元导语、课文导言、文后练习等),能够明晰单篇课文在整个教材知识体系中的位置。
  • 34、本题运用自然环境描写作用分析法。“挨”“延伸”“消失”由近及远,描写出了山峦的层叠和一望无际;“迷茫的暮色”又表明“我们”行进山中已经到了傍晚时候。这样描写山峦,表明时间,衬托出“我们”的焦急心情,为下文“小屋”的出现作铺垫。
  • 35、(6)删废字:严谨治学。
  • 36、统编本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语文素养目标是“学习略读”。在单元提示语中,编者对“略读”的解释:略读侧重观其大略,粗知文章的大意。略读时可以根据一定的目的或需要,确定阅读重点,其他部分的文字则可以快速阅读。在“教师教学用书”中,编者又对“略读”做了说明:略读就是有重点地阅读,目的性阅读,阅读的目标是“粗知文章大意”,不必咬文嚼字,“不必开掘许多‘微言大义’”。
  • 37、作者记叙叶圣陶先生要求出版社统一“做”和“作”用法的事例,目的是什么?
  • 38、指导再次阅第四段:
  • 39、③“像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竟越来越少了。”先记叙叶圣陶先生真诚地给“我”回信的事例,然后在段尾用议论句总结叶圣陶先生待人厚的品德。
  • 40、这篇课文是张中行回忆叶圣陶的文章,作者通过回忆与叶圣陶先生交往中的几件小事,表现了叶圣陶谨严自律、待人宽厚的节操和风范,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追思景仰之情。

  • 41、这之前对叶圣陶的认识是通过读新文学作品,及前辈对他立德为高的评价,联想《论语》对君子的定义,作者切实感到“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这是对叶圣陶先生的总论。
  • 文章围绕“谁是小茅屋的主人”,设置了两次误会和三个悬念。两次误会:当“我”和老余见到瑶族老人时,误认为他是小茅屋的主人,这是第一次误会;后来见到一群哈尼小姑娘时,误认为她们是小茅屋的主人,这是第二次误会。三个悬念:“我”和老余一看见小茅屋出现在梨树林边时,心想: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这是第一个悬念。“我”和老余碰见前来送粮的瑶族老人,老人也不是小茅屋的主人,使“我们”对“到底谁是房子的主人”产生疑问,这是第二个悬念。当哈尼小姑娘告诉“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建造的时候,“我们”不禁会想:解放军为什么要建造这房子呢
  • 42、文章围绕“谁是小茅屋的主人”,设置了两次误会和三个悬念。两次误会:当“我”和老余见到瑶族老人时,误认为他是小茅屋的主人,这是第一次误会;后来见到一群哈尼小姑娘时,误认为她们是小茅屋的主人,这是第二次误会。三个悬念:“我”和老余一看见小茅屋出现在梨树林边时,心想: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这是第一个悬念。“我”和老余碰见前来送粮的瑶族老人,老人也不是小茅屋的主人,使“我们”对“到底谁是房子的主人”产生疑问,这是第二个悬念。当哈尼小姑娘告诉“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建造的时候,“我们”不禁会想:解放军为什么要建造这房子呢
  • 43、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 44、张中行,原名张璇,河北省人,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编著有《文言常识》《文言津逮》《佛教与中国文学》《负暄琐话》等。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 45、(点击链接,了解详情)
  • 46、动作描写,通过送客来表现叶先生待人宽厚。
  • 47、(3)真诚送客:热情待客,礼数周全。
  • 48、这句话,将叶圣陶先生与孔老夫子对比,表达叶圣陶先生做到了孔老夫子“虽心向往之而力有未能的”;尤其是“偏偏”这一副词,修饰“做到了”,不可能中却有可能,这就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叶圣陶先生的钦佩与景仰之情。
  • 49、统编教材大家读活动:
  • 50、叶圣陶的这种“写话”的主张,是我们每个学习和使用语文的人都应该高度重视的问题,它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写话”就是启示我们在平时的说话和写作中,做到“平易自然,鲜明简洁”“念,顺口,听,悦耳”“可简就绝不该繁”。本文的写作风格和叶圣陶先生的“写话”主张是一致的。本文在写作上叙述平实,语言简明而有条理,又不失其深致。本文的文意转换处,下笔就极其简明。如“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又如“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些文意转换的地方,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