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叶圣陶

  • 1、2写作特点总结:段首或断尾是人物特点概括+具体事件描述
  • 2、指导学生读第三段:
  • 3、有几句是描述叶圣陶先生的为人的,我再101教育PPT上有看到:待人平易,为学谦虚。
  • 4、这句话,将叶圣陶先生与孔老夫子对比,表达叶圣陶先生做到了孔老夫子“虽心向往之而力有未能的”;尤其是“偏偏”这一副词,修饰“做到了”,不可能中却有可能,这就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叶圣陶先生的钦佩与景仰之情。
  • 5、张中行:(1909年1月7日—2006年2月24日),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

    “比如有一两处他认为可以不动的,就一定亲自来,谦虚而恳切地问我,同意不同意恢复”这句话运用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 6、“比如有一两处他认为可以不动的,就一定亲自来,谦虚而恳切地问我,同意不同意恢复”这句话运用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 7、文章开篇言简情挚,写听到叶圣陶先生逝世的消息是在除夕夜,那“繁碎而响亮”的鞭炮声,在作者的感受里,是悲上加悲的,接着回忆第一次见到叶圣陶先生,是在他领导下编写课本。这之前对叶圣陶的认识是通过读新文学作品,及前辈对他立德为高的评价。
  • 8、课文写了关于叶圣陶先生的几方面的内容?请理清文章的思路。
  • 9、②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
  • 10、“顺势朦胧”指并不推究用语,只是跟着感觉走,其实是一种不认真的写作态度。这里作者表达含蓄但褒贬分明,值得品味。
  • 11、对话自己,感悟成长
  • 12、从思辨的角度解读人物纪实性散文
  • 13、著名诗人臧克家曾经说过:“温、良、恭、俭、让这五个大字是做人的一种美德,我觉得叶老先生身上兼而有之。”
  • 14、是以姑娘和梨花并提、引用诗句来结束全篇的。“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洁白的梨花”并提,互相辉映,以梨花衬托小姑娘,赞美学习雷锋、照管小屋、帮助路人的小姑
  • 15、本题运用引用作用分析法。引用《论语》上的话,用孔夫子自认为“虽心向往之而力有未能”和叶圣陶先生“偏偏做到了”进行对比,强调叶圣陶先生品德方面的确有过人之处。

  • 16、叶圣陶先生生前多有主张“课文只是例子”“教是为了不教”。统编教材要求教师注重学习的指导,教会学生运用阅读策略,从过去的“教课文”转变为“教策略”。区别于以往教材,颇让教师纠结的“教学内容的确定”。统编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了体系化的构建。仔细研读统编教材的助读信息(包括单元导语、课文导言、文后练习等),能够明晰单篇课文在整个教材知识体系中的位置。
  • 17、只有做学生的学生,才能做学生的先生。
  • ③抓关键语句(评价性语句),完成初步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 18、③抓关键语句(评价性语句),完成初步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 19、感受“小事件”中的“大品格”,学习叶老先生谨严自律,待人宽厚的节操和风范。
  • 20、③“像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竟越来越少了。”先记叙叶圣陶先生真诚地给“我”回信的事例,然后在段尾用议论句总结叶圣陶先生待人厚的品德。
  • 21、著名诗人臧克家曾经说过:“温、良、恭、俭、让这五个大字是做人的一种美德,我觉得叶老先生身上兼而有之。”
  • 22、文章开篇言简情挚,写听到叶圣陶先生逝世的消息是在除夕夜,那“繁碎而响亮”的鞭炮声,在作者的感受里,是悲上加悲的,接着回忆第一次见到叶圣陶先生,是在他领导下编写课本。
  • 23、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坚持《语文辅导》栏目的方向
  • 24、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我们从文中所写的小事中洞察到叶先生的宽以待人、严以律己的品格,也学到了叶先生为人谦和诚恳、平易近人,做事认真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并用以指导自己的为人处事。我们看到了一个躬行君子、堪为师表的忠厚长者独具而可贵的精神风貌。希望通过本文,同学们能像叶先生一样宽厚做人,严格要求自己。
  • 25、张中行,原名张璇,河北省人,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编著有《文言常识》《文言津逮》《佛教与中国文学》《负暄琐话》等。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 26、这有时使我想到《论语》上的话,一处是:“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一处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两处都是孔老夫子认为虽心向往之而力有未能的,可是叶圣陶先生却偏偏做到了。
  • 27、C.恢复(huī)商酌(zhuó)颠沛流离(pèi)
  • 28、本题运用自然环境描写作用分析法。“挨”“延伸”“消失”由近及远,描写出了山峦的层叠和一望无际;“迷茫的暮色”又表明“我们”行进山中已经到了傍晚时候。这样描写山峦,表明时间,衬托出“我们”的焦急心情,为下文“小屋”的出现作铺垫。
  • 29、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三人又与邓广铭合称“未名四老”。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 (3)真诚送客:热情待客,礼数周全。
  • 30、(3)真诚送客:热情待客,礼数周全。
  • 31、作者在第1段说“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这“双层的悲哀”的含义是什么?文中还有类似这样含义丰富的语句,再找一些出来做品析。
  • 32、(摘要)初中语文统编教材的一大亮点就是对课后的“思考探究”和“积累拓展”题目进行改革,体现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要求,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目标。以课后思考题为抓手,对《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进行思辨性解读,可以引领学生拓展知识视野,促进学生辩证思维的提升。
  • 33、“凡是……无不……”,内容上,表明叶圣陶先生待人深厚的品德是得到所有人的认可的。结构上,引起下文对具体事件的描述,起过渡作用。
  • 34、以文本中典型语段为例,总结阅读方法
  • 35、作者记叙叶圣陶先生要求出版社统一“做”和“作”用法的事例,目的是什么?

  • 36、本题运用人物形象五分析法。床、水、干柴、米、盐等。从中可以看出主人热情周到、乐于助人的品质。
  • 37、总结评价,布置作业
  • 38、前些年,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这一次他受了教育,此后写文章,文字标点一定清清楚楚,不敢草率了事。
  • 39、第二部分(②):从思想和行为两个方面写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有过人之处。
  • 40、这有时使我想到《论语》上的话,一处是:“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一处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两处都是孔老夫子认为虽心向往之而力有未能的,可是叶圣陶先生却偏偏做到了。
  • 41、叶圣陶先生生前多有主张“课文只是例子”“教是为了不教”。统编教材要求教师注重学习的指导,教会学生运用阅读策略,从过去的“教课文”转变为“教策略”。区别于以往教材,颇让教师纠结的“教学内容的确定”。统编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了体系化的构建。仔细研读统编教材的助读信息(包括单元导语、课文导言、文后练习等),能够明晰单篇课文在整个教材知识体系中的位置。
  • (示例)“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这句评价对应叙述的小事是:叶圣陶对来访的客人一定要远送,再三道谢,目送离开;即使晚年不能起床,对来探望的客人也还举手打拱,连声称谢。20世纪70年代作者曾去看望叶圣陶不遇,之后叶圣陶十分悔恨,并为作者沦为住旅店而悲伤。这令作者感慨:“想到十年来的社会现象,像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竟越来越少了。”从这些小事和作者的评价看,叶圣陶的德行源于仁心,成于刁、节,并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保持。
  • 42、(示例)“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这句评价对应叙述的小事是:叶圣陶对来访的客人一定要远送,再三道谢,目送离开;即使晚年不能起床,对来探望的客人也还举手打拱,连声称谢。20世纪70年代作者曾去看望叶圣陶不遇,之后叶圣陶十分悔恨,并为作者沦为住旅店而悲伤。这令作者感慨:“想到十年来的社会现象,像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竟越来越少了。”从这些小事和作者的评价看,叶圣陶的德行源于仁心,成于刁、节,并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保持。
  • 43、24段语言属于什么记叙顺序?在行文上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 44、叶圣陶先生是中国文艺界、教育界的老前辈,他为人敦厚,彬彬有礼。著名诗人臧克家曾经说过:“温、良、恭、俭、让这五个大字是做人的一种美德,我觉得叶老先生身上兼而有之。”
  • 45、从思辨的角度解读人物纪实性散文

  • 46、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南腔北调有何表达效果——这个逗南腔北调地说的是叶圣陶先生不熟悉普通话,但仍然努力地用自己腔调的普通话与他人交流。这个表达了叶圣陶先生严于律己的做法。原句:其时他刚到北方来,跟家乡人说苏州话,跟其他地方人说南腔北调话。可是他写文章坚决用普通话。普通话他生疏,于是不耻下问,让我帮他修润。南腔北调:原指戏曲的南北腔调。现形容说话口音不纯,搀杂着方言。
  • 47、以小见大,展示人物全貌。
  • 48、⑸一以贯之:做人做事,按照一个道理,从一而终。
  • 49、运用从阅读第三段总结出的阅读方法来阅读第四段:
  • 50、明确:在写作时不仅要注意句段,也应该重视字的删改,使语言更简洁。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