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后,陶渊明当县令当烦了,理由是督邮受命到当地巡视,命人唤陶渊明来见他。陶渊明原本就不喜欢也不擅长这种接待工作,但毕竟是上面派来的人,只能硬着头皮去见。然后下属还提醒他,得穿上官服,打扮得工工整整才能去。言外之意,否则仕途岌岌可危。

  • 1、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
  • 2、水源(古义:溪水发源的地方;今义:指人们饮用的水的来源)
  • 3、垂髫(黄发垂髫):借代手法,代指所有小孩
  • 4、回家去吧!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既然自己的心灵为形体所役使,为什么如此失意而独自伤悲?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经不可挽回,知道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补救。确实走入了迷途大概还不远,已觉悟到现在的做法是对的而曾经的行为是错的。船在水上轻轻飘荡,微风吹拂着衣裳。向行人打听前面的路,遗憾的是天刚刚放亮。
  • 5、南阳有个叫刘子骥的人,是一个高尚的读书人,他听到了这个消息,非常愉快地计划着前往桃花源。但没有实现,不久后就病死了,后来就再也没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写的一篇文学著作,也是每一位学子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的一篇文章。但是关于《桃花源记》的真假传闻却一直数不胜数,有人认为《桃花源记》就是陶渊明理想中的乌托邦生活,是不存在的,然而也有人认为这是陶渊明的真实经历。但是事实上这两种观念都不对,因为若是说桃花源是假的,但是历史上确实有“桃花源”的原型存在,若是说桃花源是真的,那么又怎么会没人见到过呢?由此推断“桃花源”是陶渊明根据历史上的原型改编的。
  • 6、《桃花源记》是陶渊明写的一篇文学著作,也是每一位学子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的一篇文章。但是关于《桃花源记》的真假传闻却一直数不胜数,有人认为《桃花源记》就是陶渊明理想中的乌托邦生活,是不存在的,然而也有人认为这是陶渊明的真实经历。但是事实上这两种观念都不对,因为若是说桃花源是假的,但是历史上确实有“桃花源”的原型存在,若是说桃花源是真的,那么又怎么会没人见到过呢?由此推断“桃花源”是陶渊明根据历史上的原型改编的。
  • 7、异之:即“以之为异”,对见到的景象感到诧异。异,意动用法,形作动,以······为异,对······感到惊异,认为······是奇异的。之,代词,指见到的景象。
  • 8、之: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到,动词)

  • 9、当渔夫来到桃花林的尽头时,又发现了小溪、小山。小山有个小洞口,溪水从小洞口流出。小洞口有亮光,渔夫好奇,顺着亮光往里面看。里面隐隐约约,看不清楚。这又激发了渔夫的好奇心。渔夫想进去看个究竟。
  • 10、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 11、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
  • 12、延(古义:邀请;今义:延伸,延长)
  • 13、【桃花源记陶渊明】村民们听了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自己的美酒佳肴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日后,就向村里的人告辞。
  • 14、《桃花源记》是东晋伟大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 15、《桃花源记》是东晋伟大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 16、【桃花源记陶渊明】他以往的田园生活似乎是中小地主,此时却是劳力出的更多,也就是更接近于一般农民的生活。期间他创作了许多反映田园生活的诗文,如《归园田居》五首、《杂诗》十二首。
  • 17、玛吉阿米——仓央嘉措之歌·竺子
  • 18、陈寅恪先生在自己的论文《旁证》中表示:“桃花源”的原型其实就是西晋末年时期北方的百姓们生活的“坞堡”。西晋时期,由于各地军阀主义的崛起,导致社会一片动荡,人们也都被迫生活在战争的阴霾下,由于刀枪无眼,所以很多百姓也都无辜死在了乱军中,为了躲避战乱,北方的百姓们才建设了“坞堡”,“坞堡”其实也就跟欧洲地区的城堡差不多,但是地理位置会十分隐秘,百姓们在坞堡中生活虽然可以自给自足,但是完全是与外界隔绝的。

  • 19、时:时矫首而遐观(时常)
  • 人民教育出版社网《桃花源记》写作背景
  • 20、人民教育出版社网《桃花源记》写作背景
  • 21、我向行人询问前面的路,恨天亮的太慢。
  • 22、✦田园将芜胡不归:田园将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胡,同“何”。
  • 23、《桃花源记》的作者陶渊明生活于我国的晋朝与宋朝交替之际,当时的政治非常黑暗,常年征战不断,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为了表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陶渊明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没有压迫与剥削,人们自由安乐生活的世外桃源景象,在文章中不但寄托了陶渊明先生的社会理想,而且也反映出了当时广大人民群众要求摆脱封建统治的剥削和贫苦生活的愿望。陶渊明所描绘的世外桃源对于当时来说是非常不现实的,但是它能够与现实世界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加明显衬托出了现实社会的黑暗,表现出了作者对于现实世界的批判态度,表达了当时的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向
  • 24、【桃花源记陶渊明】他以往的田园生活似乎是中小地主,此时却是劳力出的更多,也就是更接近于一般农民的生活。期间他创作了许多反映田园生活的诗文,如《归园田居》五首、《杂诗》十二首。
  • 25、(4)问征夫以前路(即“以前路问征夫”)介宾结构后置
  • 26、当渔夫来到桃花林的尽头时,又发现了小溪、小山。小山有个小洞口,溪水从小洞口流出。小洞口有亮光,渔夫好奇,顺着亮光往里面看。里面隐隐约约,看不清楚。这又激发了渔夫的好奇心。渔夫想进去看个究竟。
  • 27、同时,他对自然的理解也表现其文学思想的独特性。他不言教化、不事雕凿,注重情感的自由抒发,注重诗文的自然天成,这是一种非常高的境界。
  • 28、在陶渊明归隐的这段岁月中,晋末朝政内部仍是倾扎争斗、矛盾重重的。社会上也因战乱不止,而更加民不聊生,以致动荡不安。时有起义军首领卢循,率军自岭南北上。而后,其部将徐复道攻下江州。卢循则进攻建康(东晋首都,今南京)不成后,西退而占领了寻阳,但在遭到晋将刘裕的追击下,又败退回到岭南。这场战役,使江州及寻阳一带,广受战祸的累及。

  • 29、杂:别的,其他的。
  • 30、忽逢:忽然遇到。逢,遇见。
  • 31、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尽,完,没有了。
  • 32、鲜美:鲜艳美丽。
  • 33、外人(古义:特指桃花源外的人;今义:指没有血缘关系的人)
  •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
  • 34、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
  • 35、刘禹锡则在他的《桃源行》诗里,也是这样说:
  • 36、论文、活动(按文章、活动音序排列)
  • 37、酉州古城全长3公里,土家吊脚楼依山而建,展示了800年州府的恢弘气势,是土家族民俗、建筑、历史、文化的“博物馆”;
  • 38、津(古义:渡口,路,探访。文中指访求、探求的意思。今义:唾液)

  • 39、算了吧!寄身世上还有多少时光,为什么不按照自己心意或去或留?为什么心神不定还想去什么地方?富贵不是我所求,升入仙界也没有希望。爱惜那良辰美景我独自去欣赏,要不就扶杖除草助苗长;登上东边山坡我放声长啸,傍着清清的溪流把诗歌吟唱;姑且顺应造化了结一生,以天命为乐,还有什么犹豫彷徨?
  • 40、南阳有个叫刘子骥的人,是一个高尚的读书人,他听到了这个消息,非常愉快地计划着前往桃花源。但没有实现,不久后就病死了,后来就再也没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 41、俨(yǎn)然:(古今异义)古义:整齐的样子。今义:形容很像;形容齐整;形容庄严。
  • 42、刘裕还为了更加提高自己在国人中的威信,于公元416年挥军北伐,亲征后秦,并于第二年攻占了长安,后秦告亡。而此时刘裕的“篡晋”野心,也勃发出来了。在刘裕匆忙回京后,便于公元418年的年底,派人缢死了晋安帝,扶持了一个傀儡皇帝——即晋恭帝司马德文。至此,晋之朝政完全掌握在了刘裕手里,离其“篡晋”仅一步之遥。
  • 43、刘裕还为了更加提高自己在国人中的威信,于公元416年挥军北伐,亲征后秦,并于第二年攻占了长安,后秦告亡。而此时刘裕的“篡晋”野心,也勃发出来了。在刘裕匆忙回京后,便于公元418年的年底,派人缢死了晋安帝,扶持了一个傀儡皇帝——即晋恭帝司马德文。至此,晋之朝政完全掌握在了刘裕手里,离其“篡晋”仅一步之遥。
  • 44、这篇文章作于作者辞官之初,叙述了他辞官归隐后的生活情趣和内心感受,表现了他对官场的认识以及对人生的思索,表达了他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精神情操。作品通过描写具体的景物和活动,创造出一种宁静恬适、乐天自然的意境,寄托了他的生活理想。语言朴素,辞意畅达,匠心独运而又通脱自然,感情真挚,意境深远,有很强的感染力。结构安排严谨周密,散体序文重在叙述,韵文辞赋则全力抒情,二者各司其职,成“双美”之势。
  • 45、本记大致在晋亡宋兴之时所作。其时天下混乱,不复有如桃源境之安逸祥和质朴之地,故先生伤世事倾颓,有此嗟叹,借此幻境消心之块垒,抒己之理想,是有《桃花源记》之作。
  • 46、玛吉阿米——仓央嘉措之歌·竺子
  • 47、杂:别的,其他的。
  • 余:其余,剩余。

    48、余:其余,剩余。

  • 49、如为什么要为刘子骥冠上“高尚士也”?
  • 50、(1)缘溪行、便扶向路:沿着,顺着
  • 51、鲜美:鲜艳美丽。
  • 52、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 53、执策映长明灯读之(书)
  • 54、回去吧!让我同外界断绝交游。他们的一切都跟我的志趣不合,还要驾车出去追求什么?跟亲戚朋友谈心使我愉悦,弹琴读书能使我忘记忧愁;农夫把春天到了的消息告诉了我,将要去西边的田地耕作。有时驾着有布篷的小车,有时划着一条小船,既要探寻那幽深的沟壑,又要走过那高低不平的山丘。树木欣欣向荣,泉水缓缓流动,(我)羡慕万物恰逢繁荣滋长的季节,感叹自己一生行将告终。
  • 55、暗示这个地方不存在。增强故事曲折和传奇色彩。
  • 56、颜体楷书集字(桃花源记)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