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十几年前在九江工作时,在著名收藏家、著名学者刘堂鑫老先生处多次谈及陶渊明,但是自始至终没有机会去到陶渊明墓去拜谒。
2023-03-14 01:57:30
6296
1、斯晨斯夕,言息其庐。花药分列,林竹翳如。清琴横床,浊酒半壶。黄唐莫逮,慨独在余。陶渊明《时运·其四》
- 2、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佳人美清夜,达曙酣且歌。歌竟长太息,持此感人多。皎皎云间月,灼灼月中华。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陶渊明《拟古·其七》
- 3、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陶渊明《杂诗》
- 4、全诗的宗旨是归复自然。而归复自然的第一步,是对世俗价值观的否定。自古及今,权力、地位、财富、荣誉,大抵是人们所追求的基本对象,也便是社会所公认的价值尺度。尽管庄子早就说过,这一切都是“宾”,即精神主体的对立面(用现代语汇说,就是“异化”),但对绝大多数人来说,终究无法摆脱。而陶渊明似乎不同些。他当时刚刚从官场中退隐,深知为了得到这一切,人们必须如何钻营取巧、装腔作势,恬不知耻地丢去一切尊严。他发誓要扔下这些“宾”的东西,回到人的“真”性上来。
- 5、贫居乏人工,灌木荒余宅。班班有翔鸟,寂寂无行迹。宇宙一何悠,人生少至百。岁月相催逼,鬓边早已白。若不委穷达,素抱深可惜。陶渊明《饮酒·十五》
- 6、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陶渊明《读山海经·其一》
- 7、世短意常多,斯人乐久生。日月依辰至,举俗爱其名。露凄暄风息,气澈天象明。往燕无遗影,来雁有馀声。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如何蓬庐士,空视时运倾!尘爵耻虚壘,寒华徒自荣;敛襟独闲谣,缅焉起深情。栖迟固多娱,淹留岂无成。陶渊明《九日闲居》
- 8、这首诗,尤其是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二句,历来被评为“静穆”、“淡远”,得到很高的称誉。然而简单地以这种美学境界来概括陶渊明的全部创作,又是偏颇的。因为事实上,陶渊明诗文中,表现焦虑乃至愤激的情绪,还是很多,其浓烈几乎超过同时代所有的诗人。但也正因为焦虑,他才寻求静穆。正像开头说的,这是在新的困境与背谬中所寻得的理念和诗意上的完美的生命形态。也许,人们能够在某个时刻,实际体验它所传达的美感,进入一个纯然平和的、忘却人生所有困扰的状态,但这绝不可能成为任何人(包括陶渊明)的全部人生。
- 9、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陶渊明《读山海经·其十》
- 10、一觞虽独尽,杯尽壶自倾。陶渊明《饮酒·其四》
11、第轻物质,重精神。陶渊明选择躬耕,勤劳、节俭,把物质追求降到了最低。现代社会人们对待这两方面恰恰相反,重物质,轻精神。因此导致向自然无限地索取,无限地追逐利益,伤害自然的同时也伤害周围的人,最终伤害自己。这成为人们普遍存在的精神困境的根源。想要解决困境,必须将物质的负担卸下来,用阅读来涵养精神。
- 12、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 13、和泽周三春,清凉素秋节。露凝无游氛,天高肃景澈。陵岑耸逸峰,遥瞻皆奇绝。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衔觞念幽人,千载抚尔诀。检素不获展,厌厌竟良月。陶渊明《和郭主簿·其二》
- 14、本书为陶渊明的诗文集,收录了陶渊明120余首诗歌及10余篇文章,较为全面地展现了陶渊明的文学成就及其自然率真的个性和高洁洒脱的人格。
- 15、陶渊明29岁出仕之前,受到家族以及乡邻隐逸之风的影响,一直在田园生活中读书。他出仕之前是否躬耕,并无直接的文献证明。他曾说“弱年逢家乏”(《有会而作》),20岁时江西荒年,家里便十分贫乏。他29岁出仕,“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受不了作小吏的牵绊,不久便此致回家。这以后,他“躬耕自资,遂抱羸疾”(萧统《陶渊明传》),也就是说29岁便已经开始躬耕的生活,甚至因此而瘦弱多病。我们可以猜测,陶渊明出仕之前也应该是经常在田园耕作的。
- 16、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扬明晖,冬岭秀寒松。陶渊明《四时》
- 17、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
- 18、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陶渊明《拟挽歌辞三首》
- 19、中国古代有不少因维护人格,保持气节而不食的故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例。
- 20、颜生称为仁,荣公言有道。屡空不获年,长饥至于老,虽留身後名,一生亦枯槁,死去何所知,称心固为好,客养千金躯,临化消其宝,裸葬何必恶,人当解意表。陶渊明《饮酒·十一》
21、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 22、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 23、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陶渊明《拟挽歌辞三首》
- 24、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善恶苟不应,何事空立言!九十行带索,饥寒况当年。不赖固穷节,百世当谁传。陶渊明《饮酒·其二》
- 25、长公曾一仕,壮节忽失时;杜门不复出,终身与世辞。仲理归大泽,高风始在兹。一往便当已,何为复狐疑!去去当奚道,世俗久相欺。摆落悠悠谈,请从余所之。陶渊明《饮酒·十二》
- 26、“方宅”二句,如同现代白话。“狗吠”“鸡鸣”这样的俗语,也用人诗中,更使人感受到农宅的气息。诗人用他的白描艺术绘出了一幅恬适的农宅风情图。
- 27、八表同昏,平陆成江。陶渊明《停云》
- 28、审容膝之易安(安:使动用法,使……安适)
- 29、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
- 30、庐山是一座文化山,庐山南麓曾经有陶渊明的身影。他曾在山脚下写出“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的佳句,一册书在手,低首抬头之间,思维穿越千载,这是何等的惬意。我们需要像陶渊明那样,循着发自内心的声音,让自己的身心与周围的自然、社会保持和谐的状态。同时涵养精神,护持自我,使生命既扎根现实,又面向古今,拥有一个充实、广阔的精神时空。“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耕读过后,好风微雨的一幕,宁静而充满生机。
31、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
- 32、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陶渊明《责子》
- 33、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陶渊明《杂诗》
- 34、山泽久见招,胡事乃踌躇?直为亲旧故,未忍言索居。良辰入奇怀,挈杖还西庐。荒塗无归人,时时见废墟。茅茨已就治,新畴复应畲。谷风转凄薄,春醪解饥劬。弱女虽非男,慰情良胜无。栖栖世中事,岁月共相疏。耕织称其用,过此奚所须!去去百年外,身名同翳如。陶渊明《和刘柴桑》
- 35、斯晨斯夕,言息其庐。花药分列,林竹翳如。清琴横床,浊酒半壶。黄唐莫逮,慨独在余。陶渊明《时运·其四》
- 36、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陶渊明《读山海经·其一》
- 37、义熙十一年(公元415年),朝廷诏征他为著作佐郎,渊明称病没有应征。
- 38、东晋后期的大诗人陶渊明,是名人之后,他的曾祖父是赫赫有名的东晋大司马。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于苍生”之志,可是,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年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
- 39、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名潜,字渊明,又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人。
- 40、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盥濯息簷下,斗酒散襟颜,遥遥沮溺心,千载乃相关。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叹。陶渊明《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
41、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陶渊明《杂诗·人生无根蒂》
- 42、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其五》
- 43、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善恶苟不应,何事空立言!九十行带索,饥寒况当年。不赖固穷节,百世当谁传。陶渊明《饮酒·其二》
- 44、卜云嘉日,占亦良时。名汝曰俨,字汝求思。温恭朝夕,念兹在兹。尚想孔伋,庶其企而!陶渊明《命子·其八》
- 45、“园田日梦想,安得久离析”
- 46、寝迹衡门下,邈与世相绝。顾盼莫谁知,荆扉昼常闭。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劲气侵襟袖,箪瓢谢屡设。萧索空宇中,了无一可悦!历览千载书,时时见遗烈。高操非所攀,谬得固穷节。平津苟不由,栖迟讵为拙!寄意一言外,兹契谁能别?陶渊明《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 47、闲居三十载,遂与尘事冥。诗书敦夙好,园林无世情。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叩栧新秋月,临流别友生。凉风起将夕,夜景湛虚明。昭昭天宇阔,皛皛川上平。怀役不遑寐,中宵尚孤征。商歌非吾事,依依在耦耕。投冠旋旧墟,不为好爵萦。养真衡茅下,庶以善自名。陶渊明《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
- 48、他还在诗中多次咏及长沮、桀溺和荷老翁这些古代的隐士。
- 49、(11)《饮酒二十首并序》:“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卷三;《感士不遇赋并序》(序):“自真风告逝,大伪斯兴…”,卷五;
- 50、全诗的宗旨是归复自然。而归复自然的第一步,是对世俗价值观的否定。自古及今,权力、地位、财富、荣誉,大抵是人们所追求的基本对象,也便是社会所公认的价值尺度。尽管庄子早就说过,这一切都是“宾”,即精神主体的对立面(用现代语汇说,就是“异化”),但对绝大多数人来说,终究无法摆脱。而陶渊明似乎不同些。他当时刚刚从官场中退隐,深知为了得到这一切,人们必须如何钻营取巧、装腔作势,恬不知耻地丢去一切尊严。他发誓要扔下这些“宾”的东西,回到人的“真”性上来。
51、全诗的宗旨是归复自然。而归复自然的第一步,是对世俗价值观的否定。自古及今,权力、地位、财富、荣誉,大抵是人们所追求的基本对象,也便是社会所公认的价值尺度。尽管庄子早就说过,这一切都是“宾”,即精神主体的对立面(用现代语汇说,就是“异化”),但对绝大多数人来说,终究无法摆脱。而陶渊明似乎不同些。他当时刚刚从官场中退隐,深知为了得到这一切,人们必须如何钻营取巧、装腔作势,恬不知耻地丢去一切尊严。他发誓要扔下这些“宾”的东西,回到人的“真”性上来。
- 52、(5)《归园田居五首》:“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卷二;
- 53、✦舟遥遥以轻飏(yáng):船在水面上轻轻地飘荡着前进。✦遥遥,摇摆不定的样子。✦以,而。✦飏,飞扬,形容船行驶轻快的样子。
- 54、嗟余寡陋,瞻望弗及。顾惭华鬓,负影隻立。三千之罪,无後为急。我诚念哉,呱闻尔泣。陶渊明《命子·其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