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是辞体抒情诗。辞体源头是《楚辞》,尤其是《离骚》。《楚辞》的境界,是热心用世的悲剧境界。《归去来兮辞》的境界,则是隐退避世的超越境界。中国传统士人受到儒家思想教育,以积极用世为人生理想。在政治极端黑暗的历史时代,士人理想无从实现,甚至生命亦无保障,这时,弃仕归隐就有了其真实意义。其意义是拒绝与黑暗势力合作,提起独立自由之精神。陶渊明,是以诗歌将这种归隐意识作了真实、深刻、全面表达的第一人。《归去来兮辞》在辞史和文学史上的重要意义,即在于此。
2023-03-21 02:08:21
8839
- 1、桃源中人看见渔人,于是很惊奇,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他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菜。村子里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前代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候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写出人世隔绝的地方,没有再从这里出去过,于是和桃花源以外的世人隔绝了。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这渔人一件件为他们详细说出自己知道的情况,那些人听罢都感叹惊讶。其他的人各自又邀请渔人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酒和饭菜来招待。渔人住了几天,告辞离去。这里的人告诉他说:
- 2、柳下惠“坐怀不乱”,这还是小事情,历史上坐怀不乱的男人或女人有很多,不过古人以柳下惠为标榜。而坐怀不乱并不是柳下惠最高的一面,他最高的一面在这里: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手?曰:直道而事人,焉徨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 3、陶渊明(约365~427年),字元亮,晚年更名潜,字渊明。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是江西首位文学巨匠。
- 4、(1)中无杂树:“中间”。
- 5、避世不独商山翁,亦有桃园种桃者。
- 6、(1)中无杂树:“中间”。
- 7、刘裕还为了更加提高自己在国人中的威信,于公元416年挥军北伐,亲征后秦,并于第二年攻占了长安,后秦告亡。而此时刘裕的“篡晋”野心,也勃发出来了。在刘裕匆忙回京后,便于公元418年的年底,派人缢死了晋安帝,扶持了一个傀儡皇帝——即晋恭帝司马德文。至此,晋之朝政完全掌握在了刘裕手里,离其“篡晋”仅一步之遥。
- 8、这首诗热情歌颂了衔木石填海的精卫和敢与天帝争神的刑天,赞扬它们宁死不屈、抗争不息的精神,惋惜它们空有过去的壮志雄心,却等不到实现理想的“良辰”。全诗体现了对反抗精神和勇敢坚韧品格的赞颂,并借此抒发了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
- 9、《桃花源记》开端于一个渔夫为了改善生活,希望多打点鱼,为此划船走了很远的水路。正因为此,让渔夫迷路了!
10、不惑之年的陶渊明当上了彭泽县令,后因督邮百般刁难,“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瞬间爆发,愤然辞官。从此,陶渊明真正过上了归隐田园的生活。
- 11、陶渊明(365—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号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
- 1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 13、艺术地展现了大同社会的风貌,是不满黑暗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憧憬以及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 14、渊明幼年仍受到良好的教育,“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并受到那个时代玄风的影响,而“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晋书》)
- 15、初因避地去人间,更闻神仙遂不还。
- 16、如同陶渊明死后的号叫“靖节”,只不过“靖节”这个号是私谥,是陶渊明的弟子们给老师取的。如此看来,陶渊明和林和靖谥号的含金量有着天壤之别,但这并不影响他们有些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是隐逸文化的代表人物。
- 17、(1)缘溪行、便扶向路:沿着,顺着
- 18、外人(古义:特指桃花源外的人;今义:指没有血缘关系的人)
- 19、wyplzg@1com
20、渔人出来之后,找到了自己的船,就沿着来时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他到了郡城武陵,就去拜见太守,说了自己的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遣人员跟随他前往,寻找渔人先前作的记号,竟然迷路了,后来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 21、周襄王三十一年(公元前621年),卒于鲁地故赵村,享年一百岁,谥号为惠。因其封地在柳下,后人尊称其为“柳下惠”,是百家姓“展”和“柳”姓的得姓始祖。
- 22、乃大惊:竟然很惊讶。乃,竟然。大,很,非常。
- 23、我们都知道陶渊明除了“菩萨低眉”的一面,还有“金刚怒目”的一面,晚年的时候也写出了“猛志逸四海”这样的诗句,从中可以看到他的不甘心。
- 24、再如黄廷鹄评注《诗冶》卷十一中,也说道:“按桃源事如诗文自佳。笃而论之,似先生所托尔。其山川非绝徼外,何能隔绝人世,不被搜寻乎?其人宜多寿,而生育又繁,数顷之田,何常赡而无争乎?……若非仙非魅,胡由得来?”
- 25、俨(yǎn)然:(古今异义)古义:整齐的样子。今义:形容很像;形容齐整;形容庄严。
- 26、尽(林尽水源):形容词用作动词,消失。
- 27、外人(古义:特指桃花源外的人;今义:指没有血缘关系的人)
- 28、再加上“田园诗人”的名号这么响亮,又写了这么多首田园诗,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都快喷薄而出了,想必陶渊明种田水平应该不错啊。可后来才发现,陶渊明原来你根本不会种田啊!
- 29、在文中作者表明其三大志趣,一是读书,二是饮酒,三是写文章,塑造了一个真实的自我,表现了卓然不群的高尚品格,透露出强烈的人格个性之美。文章立意新奇,剪裁得当;采用白描手法,塑造了生动的艺术形象;行文简洁,绝无虚词矜誉。
30、另外,推荐购买其他资料——超干货
- 31、陶渊明生活的时代是晋宋交替时期,东晋末年,政治黑暗、战乱频仍,统治集团疯狂压榨,百姓赋税、徭役繁重,民不聊生。拥有“大济天下之志”的陶渊明,在政治理想实现无望之后,避于田园,过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居生活。但对于现实的不满无时无刻不烤问着他的良知,政治理想无时无刻不萦绕在心头,在苦闷无法排解的情况下,只有借助文字,描写一个乌托邦式的桃花源,来寄托自己的理想,用一个理想的美妙社会——桃花源,来对比现实社会,对现实社会进行无情的讽刺和鞭挞。
- 32、人民教育出版社网《桃花源记》写作背景
- 33、原文节选: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 34、来源:诗词世界(ID:shicishijie)
- 35、避世不独商山翁,亦有桃园种桃者。
- 36、您的鼓励,将永远是我创作的动力;
- 37、《桃花源记》的作者陶渊明生活于我国的晋朝与宋朝交替之际,当时的政治非常黑暗,常年征战不断,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为了表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陶渊明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没有压迫与剥削,人们自由安乐生活的世外桃源景象,在文章中不但寄托了陶渊明先生的社会理想,而且也反映出了当时广大人民群众要求摆脱封建统治的剥削和贫苦生活的愿望。陶渊明所描绘的世外桃源对于当时来说是非常不现实的,但是它能够与现实世界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加明显衬托出了现实社会的黑暗,表现出了作者对于现实世界的批判态度,表达了当时的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向
- 38、这也许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一定的关系,魏晋时期,封建士大夫知识分子们多数崇尚老庄,因为政治的腐败,官场的黑暗,使得这些有良知的有独立人格知识分子不得不“穷则独善其身。”
- 39、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但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桃花源路的人了。
40、陶渊明生活的时代是晋宋交替时期,东晋末年,政治黑暗、战乱频仍,统治集团疯狂压榨,百姓赋税、徭役繁重,民不聊生。拥有“大济天下之志”的陶渊明,在政治理想实现无望之后,避于田园,过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居生活。但对于现实的不满无时无刻不烤问着他的良知,政治理想无时无刻不萦绕在心头,在苦闷无法排解的情况下,只有借助文字,描写一个乌托邦式的桃花源,来寄托自己的理想,用一个理想的美妙社会——桃花源,来对比现实社会,对现实社会进行无情的讽刺和鞭挞。
- 41、说这4个字的是宋朝的施德操,一个在思想史、文学史上根本提不上名字的人。
- 42、本记大致在晋亡宋兴之时所作。其时天下混乱,不复有如桃源境之安逸祥和质朴之地,故先生伤世事倾颓,有此嗟叹,借此幻境消心之块垒,抒己之理想,是有《桃花源记》之作。
- 43、俨(yǎn)然:(古今异义)古义:整齐的样子。今义:形容很像;形容齐整;形容庄严。
- 44、渔人出来之后,找到了自己的船,就沿着来时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他到了郡城武陵,就去拜见太守,说了自己的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遣人员跟随他前往,寻找渔人先前作的记号,竟然迷路了,后来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 45、【陶渊明号什么】乡土文化研究也是历史研究的一种,不能随便臆测,不然也许会给当地的地方文化建设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 46、不料县吏拦住陶渊明说:“大人,参见督邮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带,不然有失体统,督邮要乘机大做文章,会对大人不利的!”这一下,陶渊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
- 47、明确:文章的详略安排都是由文章所表达的中心来决定的。本文的作者主要是通过桃花源的生活情状来表现他的社会理想。反映广大人民向往安定、幸福生活的愿望。所以中间部分要详写。开头和结尾只跟故事的传奇性质有关,所以写得简单。
- 48、果(古义:实现;今义:果实,结果)
- 49、问讯:询问消息,打听消息。
50、异之:即“以之为异”,对见到的景象感到诧异。异,意动用法,形作动,以······为异,对······感到惊异,认为······是奇异的。之,代词,指见到的景象。
- 51、俨(yǎn)然:整齐的样子。
- 52、“林尽水源,便得一山”说明了桃花源位于水源处,暗示桃花源是生命的源头,是希望的所在,而闪烁出忽明忽暗的微光的山洞把桃花源渲染的更加神秘,渔人沿着山洞前行数十步之后发现山洞的另一头别有洞天,赋予了桃花源神秘的浪漫主义色彩,仿佛在暗示我们桃花源其实是一个虚拟的理想世界,并非客观存在的。在桃花源内,“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得”,这些描写都充分展示出了桃花源内恬静安乐的生活场景,这与外部世界士族势力猖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一切都仿佛是在做梦一般,充
- 53、原文节选: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 54、(2)不足为(wèi)外人道也:介词,对,向。
- 55、小说的特点是要有三要素,可以说小说三要素是评价一篇文章是否是小说的最好标准。
- 56、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