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五条)端午的鸭蛋批注

  • 1、执教者:安徽省淮南市凤台四中魏萍
  • 2、这一年非常时期的端午再次唤醒了遥远的古事——关于屈原,关于离骚,关于汨罗江。小种子们在家里、学校里等地方开展“端午《离骚》诵读会”,重温千年前的那场刚烈决绝的千古绝唱……
  • 3、罗兰·罗曼说:“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汪曾祺就是这样的英雄。他说:“我当了一回右派,真是三生有幸。要不然我这一生就更加平淡了。”汪老一生遭遇过哪些磨难?为何会有如此达观的人生态度?
  • 4、生我会聊第二段,因为我们高邮的鸭蛋名气大,在外地人问起我的籍贯时,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这让我很自豪。师:汪老,我很羡慕您,您是高邮人,咸鸭蛋值得您自豪。
  • 5、汪曾祺先生的散文,既有生活的气息,又脱离了尘世的俗气;既有难以割舍的故园乡愁,又有闲适恬淡的诗意人生。他将日常生活的体验上升为审美的愉悦,给人以美的享受。繁华浮躁的物质世界里,很需要读一读汪曾祺。
  • 6、
  • 7、只有一点淡淡的咸味,白嘴吃也可以。
  • 8、“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所采用的表达方式是什么?有什么作用?答:引用袁枚的文章,因为这篇客观真实地写出了高邮鸭蛋的优点,从侧面反映作者非常喜欢家乡的鸭蛋文中作者一开始很不喜欢听别人对高邮鸭蛋的赞美,为何看了《腌蛋》之后会觉得十分亲切?答:《腌蛋》是很实地介绍了腌制鸭蛋的方法,带有真正的赞美之意,而他人的赞美总包含了个人的某中情感
  • 9、作家李陀:汪曾祺除了从民间的、日常的口语中寻求语言资源之外,还非常重视从古典汉语写作中取得营养。……很明显,文言写作对“文气”的请求被汪曾祺移入白话写作中,且了无痕迹。但“痕迹”非常明显的以文言直接入白话的做法,他也不忌讳,非但不忌讳,相反,大张旗鼓……文言成分和白话成分水乳交融,自自然然,一点不牵强。
  • 10、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

  • 11、“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不会做菜。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关于袁子才的那一段话。
  • 12、师:诺贝尔文学奖曾有意于我国的鲁迅、老舍、沈从文。汪曾祺师出名门,他是沈从文的弟子。评论家许林说过:“错过汪曾祺是诺贝尔奖的损失。”
  • 13、但不可孤独地行走
  • 14、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
  • 15、生挑淡青壳的,淡青的有格调!
  • 16、生3读: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
  • 17、
  • 18、明确:转折词“但”和否定词“不”连用抒发出作者对家乡咸鸭蛋的自豪之情。“成批”一词,看似平淡却有一种强烈的画面感。“无”和“不”双重否定与后面的“惊奇不已”强烈反差形成对比,在平淡的语言中道出了作者对深藏在心中的自豪感。“还不就是个鸭蛋”这话信口而出,极富口语色彩,读来亲切自然,使文章生活气息更浓。可见口语用好了,也可以化腐朽为神奇。
  • 19、师:扬时可以读得轻快短促一点,抑时可以读得低沉舒缓一点。
  • 20、师:“曾经沧海难为水”的下一句呢?

  • 21、【端午的鸭蛋批注】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
  • 22、
  • 23、有人说,汪老的文章是中国当代文学的珍稀品种,他对汉语的运用和把握堪称典范,《端午的鸭蛋》就体现了汪老运用语言的风范。王安忆说:“汪老的文章是最好读,他已世故到了天真的地步,往往最好读最不易读,犹如武侠的最高境界,‘看似无招,实为有招’”。汪老的学生沈从文说:“他讲的话很诚恳,甚至很天真,但要是你真正听‘懂’了他的话,你就会受益匪浅,而且终生受用。”这就是汪曾祺。投影汪曾祺的资料。
  • 24、语文人,可以寂寞地耕耘,
  • 25、明确:两个动词,一个拟声词,一个形容词就写出了事物的特色神韵,使读者感受到那一刻的动感与快感,让读者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善于用语言“造型”
  • 26、汪曾祺是一位活在人间烟火中的平凡享受者,又是一位有着超常品味力的美食家。他自称是一个“有毛的不吃掸子,有腿的不吃板凳,大荤不吃死人,小荤不吃苍蝇”的人,丰富的人生阅历让他吃遍大江南北。尝试梳理书中提及的各地美食,概括汪老所爱的美食都有着怎样的特点。
  • 27、与此同时,也有一些不同的声音,有些评论家批评其散文格局不够大气:
  • 28、
  • 29、另外,散文中的诸多重复现象也引来了各方质疑:
  • 全文布局清晰,各情节环环相扣,一丝不乱,语言闲适自由,趣味盎然,充满生活情趣。此文后被选为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课本的第17篇课文。

    30、全文布局清晰,各情节环环相扣,一丝不乱,语言闲适自由,趣味盎然,充满生活情趣。此文后被选为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课本的第17篇课文。

  • 31、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 32、出示示例:
  • 33、同学们好!我来自安徽,姓魏,单名一个萍字,萍水相逢的“萍”,萍踪侠影的“萍”。今天我们萍水相逢在平利,来一场萍踪侠影的课堂与文学的相遇,希望你们拿出你们的豪气,有没有这个信心,孩子们?
  • 34、生吃。
  • 35、
  • 36、第1段,说“端午”,介绍端午的种种风俗。作者在文中大谈家乡端午的种种风俗,这正是他闲适自由的行文风格的体现。作者行文如同随意聊天,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不做刻意的雕凿加工,也不刻意追求结构的严谨。但在随意之中也体现了整体上的严谨与和谐。从文章思路来看,谈“端午风俗”也属必要。文题为“端午的鸭蛋”,因此,首先必须先写端午风俗,从各地均有的风俗写到家乡独特的风俗,再写到“十二红”,写到“咸鸭蛋”,于是水到渠成地转写“端午的鸭蛋”。
  • 37、知人论世,是文学阅读的基本方法。汪曾祺的一生,足迹所及,不可谓不广泛,历世变幻,不可谓不丰富。查找资料,绘一张汪曾祺生平年表或足迹路线图,走近作者,走进作品。
  • 38、高邮鸭蛋多出双黄鸭蛋,作者在这里采用对比的方法,说明家乡双黄鸭蛋“多”。
  • 39、小种子们用心品读文章,思考着自己或者他人可能产生困惑的地方,用手中的彩笔把内容勾画出来,并通过独立思考、查字典、与家长、老师讨论等方式对这些困惑之处作了批注。
  • 40、师:这位同学概括得很全面,说明预习得很充分,老师给你一个赞!

  • 41、师:“曾经沧海难为水”出自哪?
  • 42、读完本书之后,你或许会对自以为庸常的人生有了新的认识,或许对人生的困境有了不同的视角,又或许开始思考文章创作中可以挖掘的技巧……从自己最有感触的角度出发,写一篇完整的读后感。
  • 43、师:汪老写鸭蛋的外形,用“蠢、秀气”两个词赋予了鸭蛋性格,蠢一点的,傻乎乎固然可爱,但孩子们更喜欢秀气一点的,《红楼梦》中的探春就长得很美,说她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
  • 44、师:读出了油冒的快,富有动感味。
  • 45、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 46、如果你感动于汪曾祺的文字,那么就去全面地读一读他的散文集吧,还有很多的精彩未能在本书中领略,还可读一读他的小说,他的小说也充满了诗意气质;如果你对汪曾祺的生平经历感兴趣,可以去翻一翻《汪曾祺文学年谱》;如果你对汪曾祺这个如此热爱生活的人感兴趣,你还可以读一读三个儿女所著的《老头儿汪曾祺:我们眼中的父亲》,从中更具体地了解这个爱家、爱小孩、爱写作、爱画画、爱做饭但又有点小缺点的本真可爱的汪曾祺;如果你想进一步了解汪曾祺的文风渊源,那么,去读一读他的老师沈从文吧!
  • 47、生除却巫山不是云。
  • 48、
  • 49、於可训《近十年“文化散文”创作评述》:如汪曾祺的写老北京、贾平凹的写商周等。这些散文虽然也具有“文化散文”的一些基本特征,但因为格局较小,或与统一作家创作的笔记小说相类,因而又缺乏“文化散文”作为一种“大散文”所应有的艺术气魄和文体特征。
  • 50、对此,汪曾祺自己也有一番说法:我的作品缺乏崇高的、悲壮的美。我所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这是由一个作家的个人气质所决定的,不能勉强。

  • 51、很多同学或许能感觉出其平淡有味,但往往难以具体说出什么味、为什么有味来。
  • 52、花都汇三年级自主学习课程系列
  • 53、生我喜欢“白嘴吃也可以”,我品出了方言味。
  • 明确:作者用“必用”和“特别”两个副词强调高邮咸蛋的出名,在他乡人眼中地位极高,为此感到自豪。
  • 54、明确:作者用“必用”和“特别”两个副词强调高邮咸蛋的出名,在他乡人眼中地位极高,为此感到自豪。
  • 55、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
  • 56、
  • 57、文章由描述家乡端午节的各种风俗入手,突出放黄烟子和吃“十二红”,由此引出高邮鸭蛋,接着详细介绍高邮鸭蛋的名气、色、香、味、吃法、传统等,然后写童年端午节的一个特别游戏风俗一结鸭蛋络子,最后写用鸭蛋装萤火虫的游戏以及由此引发的联想。
  • 58、通过刚才妙语赏析环节,我们发现汪曾祺的语言有以下特色:对比否定,相映成趣;文白相间,堪称奇妙。
  • 59、因为生命应该有所坚持,
  • 60、"Learntogether,"

  • 61、文章对家乡端午节风俗的描写,十分富有地方特色,同时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怀念。
  • 62、因而也感到荣幸。
  • 63、文学评论家李建军:汪曾祺淹通古今,知悉中外,出而能入,往而能返,最终还是将自己的精神之根,深深地扎在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古典文学的土壤里,使自己成为一个纯粹意义上的中国作家,用真正的汉语,写出了表现中国人特有的情感和气质的作品,形成了具有中国格调的成熟的文学风格和写作模式。
  • 64、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 65、师:最后我竖大拇指,提示你别忘了最后还立着一个叹号。
  • 66、【端午的鸭蛋批注】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
  • 67、这样我想起了汪老的另一篇作品——《端午的鸭蛋》,从“家乡的风俗”到“家乡端午的风俗”最后聚焦到“端午的鸭蛋”。鸭蛋是小事物,家乡的父母亲戚孩子们也是小人物,着平淡、质朴、家常中飘洒着浓郁的乡土气息。这两篇文章都没用华丽的辞藻,而是用不紧不慢的语言娓娓道来。读者如同跟随作者行走在乡间小道上,沿路都是美丽风景,让人目不暇接,在不知不觉中渐入佳境。
  • 68、辑四:那时巷情。该辑叙写了高邮的巷口印象、北京的胡同剪影、云南的茶馆风情,以及对师友的深情回忆。
  • 69、汪曾祺的儿女们在父亲去世后写了一本书怀念父亲,书名是《老头儿汪曾祺:我们眼中的父亲》。你觉得他为何会成为儿女们口中“可爱的好老头儿”?
  • 70、她的生动在于,这个“吱”字表现出了他的鸭蛋腌得非常的好,平时我们吃的鸭蛋,扎下去看似一枚非常普通的端午的鸭蛋,但是我们却从中看出了作者的故乡情,

  • 71、师:亲爱的孩子们,读汪老的作品吧,它能滋润你的心灵,带你发现生活的美好!下课!
  • 72、《端午的鸭蛋》是当代作家汪曾祺于1981年创作的一篇散文。
  • 73、同学们兴趣盎然,穿着各种古代服饰,在不同的空间中吟诵经典,祭祀伟大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传说,感悟先辈笔下的端午文化,在诵读中寄托对先贤、先人的淡淡哀思,表达出对具有高尚人格的人物的崇敬,以传承一种爱国的民族精神。
  • 74、老师:那直接尊敬就好了,为什么要肃然起敬呢?
  • 75、赏析:“一扎下去”“就冒出来”两相对比。特别是用"就。"的句式,写出了高邮咸蛋的质细而油多的特点。作者对高邮蛋的赞美之情也就溢于言表。突现了文章的主旨,赞美高邮咸蛋,歌颂故乡可爱。
  • 76、李陀在《道不自器,与之圆方》中评价汪曾祺的语言:“把白话‘白’到了家,然后又能把充满文人雅气的文言因素融化其中,使二者在强烈的张力中达到和谐。”哪些篇目让你感受到了汪曾祺散文“文白相间”的风格?他是通过哪些方法来体现这种风格的?请举例说明。
  • 77、生挑形状好看的。
  • 师:刚才这位同学用为同学补充的方式思考问题,真好!可见我们班的同学很懂得团结合作呀。
  • 78、师:刚才这位同学用为同学补充的方式思考问题,真好!可见我们班的同学很懂得团结合作呀。
  • 79、感谢李教授的示范、引领!感谢李教授给了我们语文老师,语文教学上的思考!让我们更好地把握课堂,把语文课堂上得更精致。让我们的学生更能从语文学习中获得“渔”!
  • 80、在阅读时,建议先读第三辑“吾家小史”,对汪曾祺其人其家有个大致的了解,喜欢上汪曾祺其人,读起他的文章来,便会更有味道。阅读散文时多关注汪曾祺先生的语言表达技巧,圈点勾画一些让你赏心悦目的语句,做好批注,学习如何让语词生花;学习汪曾祺于平淡生活中发现美好诗意的敏感,培养自己对生活的热情,增强对诗意生活的感受力。甚至,你可以尝试参考汪曾祺的美食文字,烹一道佳肴;可以循着他的高邮、昆明及北京地图,探访他走过、看过的风景;可以寻一种家常味道,学着他的语调,写一篇色香味俱全的美食佳文,由此开启自己的美好人生之旅。

  • 81、通过朗读赏析品味语言,学生逐步从表面感知、分析感悟、反思归纳,最后达到理解作品内涵,感受作者情感的目的。
  • 82、因为端午节预示着炎热夏季的到来,这个时候的气候是很潮湿的,特别容易滋生细菌,引起“瘟疮”之类的疾病。
  • 83、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三年级的小种子们为了更好地了解充满各种饶有趣味的端午文化习俗,利用“欣赏儿歌”、“创作儿歌”等形式发展自己的认知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小种子们自主吟唱儿歌,将抽象的知识具象化,在对儿歌内容深度理解的基础上,自主发现了端午节的风土人情,并创作出属于自己的端午儿歌,充分展现了自己的智慧,享受了创造带来的快乐,感受到了端午的安康之意。
  • 84、同:都在描写端午节的民俗风情异:沈主要描写了端午节赛龙舟的场景,汪主要描写了端午节的饮食
  • 85、师:生活的情趣味,说得真好。那到了端午节,你们吃鸭蛋的时候,你们会挑吗?你们会挑什么样的?
  • 86、师:如果再次采访一下汪曾祺,此时此刻,他会什么心情?
  • 87、赏析:“肃然起敬”与“咸鸭蛋”,一庄一谐,一文一俗,一大一小,在看似幽默的调侃中表达的是对故乡的满腔深情。
  • 88、赏析课文第第3自然段,品味本文淡而有味的语言特色。
  • 89、贴五毒,系百索子,做香饺子,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90、——从李华平教授《端午的鸭蛋》课例看语文教学

  • 91、这句话是口语,有着淡淡的幽默。引用了袁枚的文章,这段话写出了高邮鸭蛋的使用方法,夸奖了高邮鸭蛋。
  • 92、师:汪老曾说过:“我是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的。”因此品读汪曾祺的散文好像聆听一位性情和蔼、见识广博的老者谈话,虽然话语平常,但饶有趣味。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这就是汪老的语言特色,平淡有味。
  • 93、赏析:句中的“吃光”、“空头”、“糊”等词语都带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读这些文字,让读者感觉不是在欣赏作品,更像是聆听一位满腹掌故的长者唠嗑儿。所“唠”的内容虽是俗事俗物,听起来却亲切备至,乐趣无穷。
  • 94、师:说的很实在。
  • 95、辑三“吾家小史”记录了汪曾祺的亲人,其中《我的祖父祖母》《我的父亲》《多年父子成兄弟》诸篇为我们呈现了汪氏父子独特的相处模式。读完后,请你思考:汪氏父子为何能成兄弟?你如何看待你与父母之间的关系?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