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种一粒粟下一句(精选101句)

  • 1、美文,以文见生活之真谛,
  • 2、作者简介:李绅人,生于乌程县,中书令李敬玄曾孙。青年时曾在润州无锡惠山寺读书。27岁考中进士,补国子助教。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他一生最闪光的部分在于诗歌,他是在文学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作有《乐府新题》20首,已佚。著有《悯农》诗两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脍炙人口,妇孺皆知,千古传诵。《全唐诗》存其诗四卷。
  • 3、“种”的意思是:播种、种下、种植。“收”的意思是:收获、收割。“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出自唐代诗人李绅的《悯农二首》,原诗如下: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释义: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劳苦农民,仍然要饿死。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粒粒饱含着农民的血汗?

  • 4、《广陵散》琴曲最早出现的年代大约为东汉后期。在东汉蔡邕的《琴操》里,这次刺杀变成了一则民间故事。在这则故事里,聂政杀的不是韩相,而是韩王。聂政也不是为严仲子而行刺,而是为父报仇。原来聂政的父亲为韩王铸剑,由于不能及时交付而被杀。于是聂政成了遗腹子。长大后聂政在山中遇到了仙人,学会了鼓琴的绝艺。聂政还掌握了异容术,变得无人认识自己。一天聂政在闹市鼓琴,“观者成行,马牛止听”。韩王听说后立即召见了聂政,命聂政当众鼓琴。这时聂政取出琴中藏匿的剑,一举刺杀了韩王,为父亲报了仇。后来伏在聂政尸体上恸哭不止的不是聂荣
  • 5、“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个春种秋收的景象大概是人人习见,众人皆知的,然而往往难于像诗人那样去联系社会、阶级而思考一些问题。诗人却想到了,他从“四海无闲田”的大丰收景象里看到“农夫犹饿死”的残酷现实。这一点拨就异常惊人醒目,自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再如“盘中餐”,这原是人们天天接触,顿顿必食的,然而并没有谁想到把这粒粒粮食和农民在烈日之下的汗水联系在一起。诗人敏锐地观察到了,并凝聚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这就给人们以启迪,引人去思索其中的道理,从而使那些不知珍惜粮食的人受到深刻的教育。
  • 点击
  • 6、点击"溪山小语"免费订阅
  • 7、这一点拨就异常惊人醒目,自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再如“盘中餐”,这原是人们天天接触,顿顿必食的,然而并没有谁想到把这粒粒粮食和农民在烈日之下的汗水联系在一起。
  • 8、最后,诗的语言通俗、质朴,音节和谐明快,朗朗上口,容易背诵,也是这两首小诗长期在人民中流传的原因。
  • 9、第二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以“春种”“秋收”,概写农民的劳动。从“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形象地写出丰收的景象。第三句“四海无闲田”,更写出全国的土地都已开垦,没有一处田地闲置着。此句与前两句的语意互相补充,进而展现出硕果累累,遍地金黄的丰收景象。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创造出如此巨大的财富,在丰收的年头,照理该丰衣足食了吧?谁知结句却是“农夫犹饿死”。这真是触目惊心!一个“犹”字,发人深思:到底是谁剥夺了劳动成果,陷农民于死地呢?“犹饿死”三字极为深刻地揭露了社会不平,凝聚着诗人强烈的愤慨和真挚的同情。
  • 10、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
  • 11、两手空空:形容人手头很紧,一个钱也没有。
  • 12、完成《浪淘沙》背诵的同学有:涵、可、志、航、昤、欣、朔、辰、菲、琪、逸。望再接再厉!
  • 13、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

  • 14、春天种下一颗种子,秋收时可以收获万颗子粒。四海之内并无闲置荒芜的田地,可是仍有农夫饿死。
  • 15、其一: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却仍有劳苦农民被饿死。
  • 16、“春种一粒粟,秋成万颗子。”出自唐朝李绅的《悯农二首》
  • 17、听了这首诗,大家是不是感觉到很痛心?为什么呢?因为农民饿死了,饿死的原因,肯定是没有粮食吃啊,对不对?那大家心中,是不是还有一个疑问,从诗里边看,农民在辛辛苦苦忙碌,春也耕了,夏夜耘了,秋也收了,冬却不能藏,连吃的粮食都没有,还藏什么啊藏。而且田地全都种上了庄稼,连一块闲置的土地都没有,农夫为什么还会饿死呢?下面,咱们就带着这一串问号,一起学诗。
  • 18、春秋时代,齐国有个人叫毛空,他爱听那些没有根据的传说,然后再把自己听到的津津有味地讲给别人。有一次,毛空听到一只鸭和一块肉的事,他觉得非常稀奇,便告诉给艾子。他说:“有一个人,养了一只特别能生蛋的鸭,那鸭一天能生一百多个蛋。”他见艾子笑了,又说:“那天,从天上掉下一块肉,那块肉长有三十丈,宽有十丈。”艾子笑着问道:“真的吗?有那样长的肉吗?”毛空急忙说:“噢,那就是长二十丈。”艾子仍不相信。他又改口:“一定是十丈长了。”艾子说:“你说的那只鸭是谁家养的?你说的那块肉掉在了什么地方?”毛空支支吾吾说不出来,
  • 19、这些辛苦并换来了大量的粮食,该说是可以生活下去的,但最后一句却凌空一转,来了个“农夫犹饿死”的事实。这样,前后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对比,引发读者从对比中去思考问题,得出结论,如此就比作者直接把观点告诉读者要深刻有力得多。
  • 20、这重重的一跌,就会给人产生猛烈的冲击,能让农民从大丰收到变得一无所有的只有统治阶级残酷的压迫,只有统治者赤裸裸的掠夺,只有这个黑暗的社会现实压榨着他们,剥削着他们,践踏着他们的生命。
  • 21、这几天的冬奥会,许多冬奥健儿是早早播下种子,现在是收获的季节。当然,冬奥会也是在播撒下一个种子,只有“春种一粒粟”,方能“秋收万颗子”。詹冬龙说:“春天,播下一粒善。冬天,收获一条龙。”我走向了后院,多年前种下的苹果树开满了鲜花,是白里透红,是红里带紫,嫩绿的树叶,粉红的花瓣。我慢慢的悟出了耕耘争朝夕的道理。这个春天里,如果多些詹冬龙一样的人,这个世界该多好。他们在平凡的日子里做着不平凡的事,他们在平凡的世界里播种下一颗善良的种子,期待生根发芽,未来带给这个世界上苹果花般的芬香和美丽。我有点点惊喜,满树的
  • 22、“春种一粒粟”的全诗是: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 23、后来聂政的姐姐聂荣听说有刺客刺杀了韩相而被暴尸街头,就怀疑是自己的弟弟聂政所为,于是聂荣立即动身到韩国去探询究竟。聂荣到达聂政的暴尸之处后,认出了自己的弟弟,大哭。聂荣对围观者说:“这是我的弟弟聂政,他受了严仲子重托来刺杀侠累。为了避免株连我,竟然自破面相。我不能连累聂政的声名啊。”然后聂荣哀恸而死。根据索隐对《史记》的注解,聂荣显然误会了聂政的意图。聂政这么做的目的是保护严仲子,而聂荣以为是为了避免连累自己。但聂荣这么做的主要目的是“以列其名”,以避免聂政成为无名刺客。

  • 24、此诗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到处硕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农民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惨遭饿死的现实问题。
  • 25、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李绅,字公垂。祖籍亳州谯县。唐朝宰相、诗人,中书令李敬玄曾孙。李绅六岁时丧父,随母亲迁居润州无锡。三十五岁时中进士,补国子助教。后历任中书侍郎、尚书右仆射、淮南节度使等职,会昌六年在扬州逝世,年七十四。追赠太尉,谥号“文肃”。李绅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为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著有《乐府新题》二十首,已佚。代表作为《悯农》诗两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全唐诗》存其
  • 26、【春种一粒粟下一句】这两首小诗在百花竞丽的唐代诗苑,同那些名篇相比算不上精品,但它却流传极广,妇孺皆知,不断地被人们所吟诵、品味,其中不是没有原因的。
  • 27、妇孺皆知:孺:小孩。妇女、小孩全都知道。指众所周知。
  • 28、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 29、咱们先看第一句,春种一粒粟,春天的时候,种下一粒谷种,粟,它的本意是谷子,把外面的外壳去掉之后,在北方叫做小米。是不是很熟悉啊?谷子,你真调皮,脱了衣服我也认识你,你的名字叫小米。诗里边的这个粟,泛指的是,各种粮食的种子。接下来,秋收万颗子。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一粒粟变成了万颗粮食。看来,没有自然灾害,没有蝗虫破坏,这是一个丰收年。远远望去,成熟的谷穗一望无际,金灿灿一片。按说诗里边的农夫种的田,是大丰收啊,可他们面临的是一番怎样的情形呢?
  • 30、粟::谷子。这里指代所有粮食作物。
  • 粟指的是谷子。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意思是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在如今粟是小米,也称作粱、狗尾草、黄粟、粟米。
  • 31、粟指的是谷子。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意思是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在如今粟是小米,也称作粱、狗尾草、黄粟、粟米。
  • 32、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劳苦农民,仍然要饿死。
  • 33、四海:指普天之下、全国。

  • 34、闲田:荒废闲置不种的土地。
  • 35、意思就是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以收货很多粮食。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却仍有劳苦农民被饿死。
  • 36、《悯农》是唐代诗人李绅的组诗作品。
  • 37、⑺餐:一作“飧sūn”。熟食的通称。
  • 38、请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 39、作者简介:丁会仁,博士,独立作家,高级学者,畅销书作者,高级会计师,高级经济师,多篇文章发表在《人民日报》《新华网》《中国网》《光明网》《市场信息报》《劳动时报》《湛江日报》《作家网》和《作家》等报刊杂志。
  • 40、攸县十大家族之丁氏之高枧丁怀江公祠
  • 41、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 42、千秋岁北宋张先数声鶗鴂,又报芳菲歇。惜春更选残红折。雨轻风色暴,梅子青时节。永丰柳,无人尽日花飞雪。莫把幺弦拨,怨极弦能说。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夜过也,东窗未白孤灯灭。
  • 43、这是一首揭露社会不平、同情农民疾苦的诗。着重写旧社会农民所受的残酷剥削。

  • 44、很简单呵呵,答案是C。A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一颗粟的种子繁殖成一束粟。B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草的种子第二年春天开始生长繁殖。D忽如一夜春风来,前树万树梨花开梨树开花就是为了繁殖。C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被子植物是种子繁殖,而春天发芽与繁殖无关。红豆树:豆科。乔木。春季开花,蝶形花冠,白色或淡红色,圆锥花序。荚果木质,长椭圆形,种子鲜红色,光亮。产于中国中部和华东地区,供观赏;木材坚重,红色,花纹美丽,为优良的雕刻和细木工用材。
  • 45、修水丁氏外迁初探
  • 46、其次,诗人在阐明上述的内容时,不是空洞抽象地叙说和议论,而是采用鲜明的形象和深刻的对比来揭露问题和说明道理,这就使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像第一首的前三句,从总体意义来说都是采用了鲜明的形象概括了农民在广大田野里春种秋收等繁重劳动的辛苦。这些辛苦并换来了大量的粮食,该说是可以生活下去的,但最后一句却凌空一转,来了个“农夫犹饿死”的事实。这样,前后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对比,引发读者从对比中去思考问题,得出结论,如此就比作者直接把观点告诉读者要深刻有力得多。
  • 47、春种一粒粟,下一句:秋收万颗子。出自《悯农》其一。《悯农二首》是唐代诗人李绅的组诗作品。这首诗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到处硕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农民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惨遭饿死的现实问题。全诗风格简朴厚重,语言通俗质朴,音节和谐明快,并运用了虚实结合与对比手法,增强了诗的表现力。这两首诗不仅在民间广泛流传,在文学史上亦有一定影响。词句注释⑴悯:怜悯。这里有同情的意思。诗一作《古风二首》。这两首诗的排序各版本有所不同。⑵粟:泛指谷类。⑶秋收:一作“秋成”。子:指粮食颗粒。⑷四海:指全国。闲田:没有耕种的田
  • 48、《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是一首曲调较为激昂的古琴曲。根据刘东升的《中国音乐史略》,《广陵散》大约产生于东汉后期。据说,《广陵散》这一旷世名曲,因聂政刺韩相而缘起,因嵇康受大辟刑而绝世。因而古曲《广陵散》的背后,实际上包含了聂政和嵇康的两个典故。
  • 49、诗的题目叫悯农,咱们在讲上一首《悯农》诗的时候,已经解释过了。悯农,这个悯呢,是怜悯、同情的意思。悯农,就是觉得农民太不容易了,诗的作者怜悯他们,心疼他们。究竟是怎么心疼的呢?就隐藏在诗的字里行间。
  • 50、《古风二首》/《悯农二首》唐·李绅
  • 51、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谦受益”只有上一句“满招损”。意思是说自满的人会招来损害,谦虚的人会受到益处。它告诉人们骄傲自满有害,谦虚谨慎有益的道理。
  • 52、嵇康曾被钟会指责为“上不臣天子,下不事王侯”,他的独立不羁,让他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世说新语·雅量第六》中记载,“嵇中散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散》。曲终,曰:‘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太学生三千人上书,请以为师,不许。文王亦寻悔焉。”即便有三千太学生上书“请以为师”,司马昭也不允。为了铲除异己,司马氏早已族灭了曹爽、何晏等八家名门望族,如何会对嵇康这个名士下不了手呢?
  • 53、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

  • 54、“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个春种秋收的景象大概是人人习见,众人皆知的,然而往往难于像诗人那样去联系社会、阶级而思考一些问题。诗人却想到了,他从“四海无闲田”的大丰收景象里看到“农夫犹饿死”的残酷现实。
  • 55、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种田的农夫饿死。
  • 《广陵散》虽“声调绝伦”,但历来有人批评《广陵散》“最不和平”,“愤怒躁急”,有所谓“臣凌君之象”。想必嵇康当时在刑场上以此曲来抒臆积郁于胸中的不平。曾著有《声无哀乐论》的嵇康,一向主张音声来源于自然的本质,而与喜怒哀乐等主观情感无关。嵇康临刑时,神气不变。但曲为心声。不知嵇康面对大辟之刑时如何在“怫郁慷慨”处,表现出“雷霆风雨”和“戈矛纵横”的气势,从而以此曲作为对强权的最后反抗?
  • 56、《广陵散》虽“声调绝伦”,但历来有人批评《广陵散》“最不和平”,“愤怒躁急”,有所谓“臣凌君之象”。想必嵇康当时在刑场上以此曲来抒臆积郁于胸中的不平。曾著有《声无哀乐论》的嵇康,一向主张音声来源于自然的本质,而与喜怒哀乐等主观情感无关。嵇康临刑时,神气不变。但曲为心声。不知嵇康面对大辟之刑时如何在“怫郁慷慨”处,表现出“雷霆风雨”和“戈矛纵横”的气势,从而以此曲作为对强权的最后反抗?
  • 57、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每颗每粒都是农民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呢?
  • 58、⑴悯:怜悯。这里有同情的意思。诗一作《古风二首》。这两首诗的排序各版本有所不同。⑵粟:泛指谷类。⑶秋收:一作“秋成”。子:指粮食颗粒。⑷四海:指全国。闲田:没有耕种的田。⑸犹:仍然。
  • 59、以现代人的标准来看,刺杀一国政要是非常严重的罪行,聂政也许是最凶残的恐怖主义分子之一。根据《战国策·韩策二》的记载,聂政当时还刺伤了正在侠累府中的韩国国君韩哀候。《史记·表》中提到这一事件时,仅一句,“贼杀韩相侠累”。不提聂政的名字,而简略为“贼”,明显带有贬抑刺客行为的意思。然而太史公在刺客列传里则对聂政的事迹基本上采取了一种正面的肯定态度。另外,《战国策·唐睢不辱使命》中提到,唐睢称赞聂政是“士之怒”,气概丝毫不弱于秦王的“天子之怒”。唐睢还说:“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当时天现晴空彩虹的景象,弦
  • 60、作者:李绅 朝代:唐代
  • 61、春种一粒粟的下一句是秋收万颗子。全诗:春种一粒栗,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释义: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劳苦农民,仍然要饿死。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粒粒饱含着农民的血汗?
  • 62、一以当十:当:相当。一个人抵挡十个人。形容军队英勇善战。
  • 63、我的春天,春暖花开

  • 64、【春种一粒粟下一句】出自唐·罗隐《自遣》诗:“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 65、根据唐代范摅《云溪友议》和《旧唐书·吕渭传》等书的记载,大致可推定这组诗为李绅于唐德宗贞元十五年所作。
  • 66、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 67、嵇康是魏晋时期杰出的思想家、诗人和音乐家。当时司马氏与曹魏争权,“性烈而才俊”的嵇康,站在曹魏一边,对司马氏始终抱着不合作的态度。嵇康对司马氏集团的抵触最终招来了杀身之祸,公元前262年,嵇康以“乱政”之罪被斩首。
  • 68、⑶秋收:一作“秋成”。子:指粮食颗粒。
  • 69、第二首诗,一开头就描绘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依然在田里劳作,那一滴滴的汗珠,洒在灼热的土地上。这就补叙出由“一粒粟”到“万颗子”,到“四海无闲田”,乃是千千万万个农民用血汗浇灌起来的;这也为下面“粒粒皆辛苦”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可谓一以当十。它概括地表现了农民不避严寒酷暑、雨雪风霜,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空洞的说教,不是无病的呻吟;它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但又不仅以它的说服力取胜,而且还由于在这一深沉的慨叹之中,凝聚了诗人无限的愤懑和真挚的同情。
  • 70、渲染: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比喻夸大地形容:一件小事情,用不着这么~。
  • 71、这个“聂政刺韩王”的故事反而成了《广陵散》的曲情。虽然故事情节与史书的记载有太多出入,但《广陵散》一曲主要表现的内容,如取韩、亡身、含志、烈妇、沉名、投剑等,并未因故事的走样而减色。
  • 72、《广陵散》的各曲段分别为井里、取韩、亡身、含志、烈妇、沉名、投剑、峻迹、微行,与聂政刺杀韩相的整个过程大致相切合。
  • 73、“春种一粒粟”指一颗种子种下去的时候,“秋收万颗籽”意指春华秋实的这个过程,但是后两句突然变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从无所不包的四海,突然回到了一个要饿死的农夫,这种空间的穿越感冲击力无比强大。从丰收的喜悦跌成惨痛的现实,从耕种的力量跌成沉痛的悲哀,从巨大的希望跌成巨大的绝望。

  • 74、“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个春种秋收的景象大概是人人习见,众人皆知的,然而往往难于像诗人那样去联系社会、阶级而思考一些问题。诗人却想到了,他从“四海无闲田”的大丰收景象里看到“农夫犹饿死”的残酷现实。这一点拨就异常惊人醒目,自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 75、酒要与了解自己的人去喝,诗要向懂得的人去说。认识的人很多,可彼此知心的没有几个。
  • 76、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却仍有劳苦农民被饿死
  • 77、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chúhérìdāngwǔ,hàndīhéxiàtǔ。
  • 78、这两首小诗在百花竞丽的唐代诗苑,同那些名篇相比算不上精品,但它却流传极广,妇孺皆知,不断地被人们所吟诵、品味,其中不是没有原因的。
  • 79、启迪思维,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 80、《史记·卷刺客列传第二十六》中记载,聂政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著名的勇士。当时韩国大臣严遂与韩相韩傀产生了仇隙。严仲子花重金试图收买聂政去刺杀侠累。聂政原本为一市井“屠狗辈”,因要赡养老母,故拒绝了严仲子的厚礼。后来聂政的母亲离世,聂政在安葬母亲之后,对严仲子说自己本来是市井之徒,而严仲子作为“诸侯之卿相”,不远千里,驱车前来以重金邀请。此番礼遇,聂政自然要回报,因此他“将为知己者用”,誓死报答严仲子。严仲子说自己的仇人是韩相侠累。他一直想请刺客去刺杀侠累。但侠累是韩国国君的叔父,宗族盛多
  • 释义:春天中下一粒粟米种子,秋天就有大丰收。
  • 81、释义:春天中下一粒粟米种子,秋天就有大丰收。
  • 82、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悯农二首
  • 83、李绅与元稹zhěn、白居易交游甚密,为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有《乐府新题》二十首,已佚。《全唐诗》录其《追昔游诗》三卷、《杂诗》一卷,今编为四卷。其中《悯农二首》诗流传甚广。另有《莺莺歌》,保存在《西厢记诸宫调》中。

  • 84、《悯农》是唐代诗人李绅的组诗作品。
  • 85、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shuízhīpánzhōngcān,lìlìjiēxīnkǔ?
  • 86、走向远方寻找最美的诗行
  • 87、千年后重听此曲,不能不念及聂政,不能不遥想嵇康。
  • 88、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sìhǎiwúxiántián,nóngfūyóuèsǐ。
  • 89、春天的时候,种下一粒谷种,秋天收获万颗粮食。天下没有一块荒田,农民还是被活活饿死了。
  • 90、李绅六岁时丧父,随母迁居润州无锡。唐宪宗元和元年中进士,补国子助教。后历任中书侍郎、尚书右仆射、淮南节度使等职。会昌六年在扬州逝世,年七十四。追赠太尉,谥号“文肃”。事迹见沈亚之《李绅传》和新、旧《唐书》本传。
  • 91、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chūnzhǒngyīlìsù,qiūshōuwànkēzǐ。
  • 92、展开全部竹本无心,偏节外生枝:本来是没有什么机心和心思的,但是偏偏有那么多麻烦事无故找上门来
  • 93、粟:种子“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以“春种”“秋收”,概写农民的劳动。从“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形象地写出丰收的景象。

  • 94、农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锄禾,汗水从身上滴在禾苗生长的土地上。
  • 95、硕果累累:本义是指秋天丰收时树上的果实茂盛的样子。现在常引申为某人的作品很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 96、撷取:采取;选取。
  • 97、第二首诗,一开头就描绘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依然在田里劳作,那一滴滴的汗珠,洒在灼热的土地上。这就补叙出由“一粒粟”到“万颗子”,到“四海无闲田”,乃是千千万万个农民用血汗浇灌起来的;这也为下面“粒粒皆辛苦”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可谓一以当十。它概括地表现了农民不避严寒酷暑、雨雪风霜,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空洞的说教,不是无病的呻吟;它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但又不仅以它的说服力取胜,而且还由于在这一深沉的慨叹之中,凝聚了诗人无限的愤懑mèn和
  • 98、买凶杀人的严仲子,是整个事件的幕后主谋。无论是《史记》还是《战国策》都很中立的提到严仲子与侠累之间的矛盾冲突。例如《史记·卷八十六》里这样说,“濮阳严仲子事韩哀侯,与韩相侠累有却”。《战国策·韩策二》提到,“韩傀相韩,严遂重于君,二人相害也。严遂政议直指,举韩傀之过。韩傀以之叱之于朝。严遂拔剑趋之,以救解。于是严遂惧诛,亡去游,求人可以报韩傀者。”可见当时两人已经水火不能相容。但孰是孰非,谁也不知。
  • 99、年1月27日
  • 100、诗人敏锐地观察到了,并凝聚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这就给人们以启迪,引人去思索其中的道理,从而使那些不知珍惜粮食的人受到深刻的教育。
  • 101、聂政刺杀侠累应该是当时非常有影响的政治事件。晋﹑楚﹑齐、卫等国的人听说此事后,赞赏聂政“士为知己者死”的无畏气概,又赞扬聂荣是烈女,一个弱女子,不惜“绝险千里”,从而使聂政得以名扬天下。同时又称赞严仲子“知人能得士”。偏偏无人对侠累的死表示惋惜和同情。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