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贺雁门太守行(精选101句)

  • 1、首句写景又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并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第二句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第三句写部队夜袭和浴血奋战的场面;最后一句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全诗意境苍凉,格调悲壮,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艺术魅力。
  • 2、关于此诗系年,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认为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九年。当年唐宪宗以张煦为节度使,领兵前往征讨雁门郡之乱,李贺即兴赋诗鼓舞士气,作成了这首《雁门太守行》。
  • 3、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这句诗表达了敌军压境、形势极为严峻;这句诗好在把敌军压向边诚比喻成黑云压城,极为形象传神。这联诗句从军营号角和战士流血这两个角度描写战斗的激烈。“角声满天”就是号角的声音震天,“燕脂”就是胭脂,这里指战士的鲜血,“凝夜紫”在夜晚的朦胧中凝成了紫色。这些词语的运用突出了战斗的激烈。《雁门太守行》抒发了作者队出征将士浴血奋战,抗击外来侵略的赞颂之情。

  • 4、【李贺雁门太守行】诗人就像一个高明的画家,特别善于着色,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不只勾勒轮廓而已。他写诗,绝少运用白描手法,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各样新奇浓重的色彩,有效地显示了它们的多层次性。
  • 5、首先从言语层面:一首好的诗不应是词语的堆砌,在词语之间必须灌注一种“气”。韩愈说:“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文章最忌百家衣,火龙黼黻世不知。谁能养气塞天地,吐出自足成虹霓。”做到“气盛”,“养气塞天地”便是言语层面的高格。
  • 有时为了使画面变得更加鲜明,他还把一些性质不同甚至互相矛盾的事物揉合在一起,让它们并行错出,形成强烈的对比。例如用压城的黑云暗喻敌军气焰嚣张,借向日之甲光显示守城将士雄姿英发,两相比照,色彩鲜明,爱憎分明。
  • 6、有时为了使画面变得更加鲜明,他还把一些性质不同甚至互相矛盾的事物揉合在一起,让它们并行错出,形成强烈的对比。例如用压城的黑云暗喻敌军气焰嚣张,借向日之甲光显示守城将士雄姿英发,两相比照,色彩鲜明,爱憎分明。
  • 7、《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 8、主旨:《雁门太守行》是唐代诗人李贺运用乐府古题创作的一首描写战争场面的诗歌。这首诗用奇丽的色彩点染战斗的气氛,讴歌了战士们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主义精神,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
  • 9、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他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
  • 10、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色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 11、寒风半卷着红旗,轻骑驰向易水;天寒霜凝重,战鼓声低沉不起。为了报答国君招用贤才的诚意,手挥舞着利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 12、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 13、这首诗之所以留传下来,就在于新与奇,描写的景物与人物互为影响,使人有亲临危城,仿佛就在战场一般,与第二第三人称不同,作者完全将自已置身为守城将士地位,看待当前事物,这就出现了非常值得称赞的新写法,为千古所称颂的其实就是“黑云压城城欲摧”这句诗,使人感到形式严峻,而且具有乌云密布,天地昏暗,好原将整个城压倒一般的紧张气氛。之所以他的诗新奇,就在于他的诗总使人有意外的感受和收获!

  • 14、若不论平仄句式、联间相粘等,这首诗不是律诗,至少有两点差别比较大。一是用韵不符。律诗要求用平声韵,且一韵到底。二是颔联和颈联没有采用对偶句。
  • 15、“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 16、xing,第二声,音同“形”行时古代的一种文体,是古风的一种,如《兵车行》,《琵琶行》等
  • 17、✦角:古代军中一种吹奏乐器,✦燕脂,即胭脂,这里指暮色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凝成。✦凝夜紫,在暮色中呈现出暗紫色。凝,凝聚。“燕脂”、“夜紫”暗指战场血迹。
  • 18、关于此诗系年,有两种说法。一作说法是,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九年。当年唐宪宗以张煦为节度使,领兵前往征讨雁门郡之乱,李贺即兴赋诗鼓舞士气,作成了这首《雁门太守行》。
  • 19、有研究者还特别把这个王维,韩愈和李贺三个人的诗作当中所用的色彩字,作了一个统计比较,结果发现:王维的色彩字占用他总的用的字数是韩愈的是而李贺的最高是这就等于说,王维每用67个字,就有一个字是色彩字,韩愈每用125个字,有一个色彩字,而李贺每用30个字就有一个色彩字,这个统计啊,是不是全面准确,我们姑且不论,但起码说明,在运用色彩方面,李贺的的确确在唐代诗人当中是非常突出的。
  • 20、第二种说法,据唐张固《幽闲鼓吹》载:李贺把诗卷送给韩愈看,此诗放在卷首,韩愈看后也很欣赏。时在元和二年。
  • 21、“黄金台”是金钱奖赏的象征,“玉龙佩”是升官的象征。所以这个“提携玉龙为君死”,恐怕不是大家以为的提着剑,而是携挂着玉龙佩,为君王而战死。
  • 22、有人评论说,李贺是继屈原和李白之后的又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虽然在我看来李贺和屈原李白并不能比肩而立,但是他的诗歌确实也是非常难得地充满了瑰丽奇特的想象力、大开大合的情感宣泄、飞流直下的酣畅淋漓。当然,李贺的诗喜欢用些偏僻生冷的词汇,神鬼老死这样的字眼也比较多,他的诗句有时候艰深拗口,所以后世人把他称作“诗鬼”。
  • 23、军队接近了敌人的阵地,突然擂鼓发起了突袭,可惜鼓没响。为什么呢?“霜重鼓寒声不起”深秋季节,边塞之上霜气太重,这鼓面儿遭了霜打之后啊,敲上去声都出不来。这说的是什么意思啊?战争的环境特别的艰苦,更加突出了将士用命的这样一种壮志。但是,虽然“黑云压城城欲摧”,虽然“塞上燕脂凝夜紫”,虽然“霜重鼓寒声不起”、虽然战士们守城,城将要破了,甚至可能守不住,但是战斗的意志从来没有退却。

  • 24、李贺写《雁门太守行》这首诗时年龄在20岁左右,因为唐宪宗元和二年,李贺十八岁左右,即已诗名远播,元和四年间,李贺写《雁门太守行》谒韩愈,又闻韩愈在洛阳,李贺往谒。据说,韩愈与皇甫湜曾一同回访,贺写了有名的《高轩过》诗。本可早登科第,振其家声,但“年未弱冠”,即遭父丧。当时,服丧“务必以三年全期为限,所以直到元和五年韩愈才与李贺书,劝其举进士。
  • 25、①雁门太守行:乐府相和歌瑟调三十八曲之一。
  • 26、援军半卷红旗,已经临近易水;霜降重战鼓寒,鼓声低沉不起。
  • 27、李贺唐
  • 28、守军列阵,也未必就有日光前来映照助威,诗中的黑云和日光,是诗人用来造境造意的手段。
  • 29、次句写城内的守军,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
  • 30、黑云高压城上,阳光照在盔甲上,这是描绘敌兵压境,危城将破的情景。是说日间的鏖战,是说战血夜凝,描写激战后的光景,五六两句是形容撤退时,军旗半卷,鼓声不扬。结尾两句是表奋死抗敌,以尽忠报国之意。
  • 李贺就如同在画一幅大战之后的战场油画。深蓝的夜色加上殷红鲜血的逐渐凝固,最后凝成了紫色的夜。
  • 31、李贺就如同在画一幅大战之后的战场油画。深蓝的夜色加上殷红鲜血的逐渐凝固,最后凝成了紫色的夜。
  • 32、它们和黑色、秋色、玉白色等等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诗人就像一个高明的画家,特别善于着色,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不只勾勒轮廓而已。
  • 33、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 34、下面我们就来看这首诗:
  • 35、杜牧在《李长吉歌诗序》中盛赞贺诗道:“云烟绵连,不足为其态也;水之迢迢,不足为其情也;春之盎盎,不足为其和也;秋之明洁,不足为其格也;风樯阵马,不足为其勇也;瓦棺篆鼎,不足为其古也;时花美女,不足为其色也;荒国陵殿,梗莽邱垄,不足为其悲愁也;鲸吱熬掷,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虚幻诞荒也。”这种评价几乎概括了李贺诗作的所有内容和特色。
  • 36、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甲,指铠甲,战衣。向日:迎着太阳。亦有版本写作“向月”。向:向着,对着。金鳞开:像金色的鱼鳞一样闪闪发光。金:像金子一样的颜色和光泽。开:打开,铺开。这句形容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 37、敌人大兵压境,如同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将士们的铠甲在日光照射下金光闪烁。
  • 38、【李贺雁门太守行】关于此诗系年,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认为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九年。当年唐宪宗以张煦为节度使,领兵前往征讨雁门郡之乱,李贺即兴赋诗鼓舞士气,作成了这首《雁门太守行》。第二种说法,据唐张固《幽闲鼓吹》载:李贺把诗卷送给韩愈看,此诗放在卷首,韩愈看后也很欣赏。时在元和二年。
  • 39、黄金台:故址在今河北省易县东南,相传战国燕昭王所筑。意:信任,重用。
  • 40、其留有“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
  • 41、早上出去了,等晚上回来的时候啊,李贺的母亲让奴婢把李和锦囊当中的那些字条再倒出来,每次都能倒出一大堆写满了诗句的纸条。她母亲很感慨说孩子,你难道真是要如此呕心沥血的来写诗?您非得把这颗心给它呕出来才能罢休吗?你还真别说,除非是他喝醉了酒,或者是碰到了什么丧葬之事。否则李贺每次出去,不管做什么事儿,都是这个习惯,遇到有所感,就把它写下来,记下来,投到锦囊当中。这就是咱们现在说的要常有积累,灵感才能迸发。
  • 42、《雁门太守行》写了唐朝的雁门郡之乱。诗人李贺以恢宏激烈的战争场面为题材做成诗,想要鼓舞朝廷将士奋勇杀敌。《雁门太守行》全诗激昂,浩大的战争场面让人读起来热血奔腾。我们可以通过对全诗的通篇赏析,感受鲜活的战争场面,同时结合作者个人经历和时代背景,体会作者在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
  • 43、这种中华民族的伟大的家国情怀,贯穿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贯穿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贯穿了“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贯穿了“战士军前半死生、提携玉龙为君死”、贯穿了“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贯穿了“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也贯穿了“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它能够从过去绵延到现在,也必将从现在延展向我们民族伟大的未来!

  • 44、这种黯然凝重的氛围,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暗示攻守双方都有大量伤亡,守城将士依然处于不利的地位,为下面写友军的援救作了必要的铺垫。
  • 45、③甲光向日金鳞开这句说,太阳照射在将士鱼鳞般的铠甲上,光芒耀眼。
  • 46、⑤燕脂:即胭脂,指战士流的血象胭脂一样红。这句说,塞上战士们的鲜血在夜里和土壤凝结成紫色。
  • 47、首先,李贺描写的攻城方到底是我方还是敌方呢?其实我们看资料就知道,“郗士美”他们是去征讨的,而不是守城的。而且有十余万兵,李贺描述为黑云,实在不为过。铠甲片如金色鱼鳞打开,似乎从微观上也可以看出士兵的昂首挺胸与精神抖擞。
  • 48、结尾两句是写将士们的豪情壮志,无处不透着人气节中的忠于国家的豪迈。
  • 49、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 50、译文: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战士们的铠甲在阳光照射下金光闪烁。号角声响彻秋夜的长空,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 51、塞上燕脂凝夜紫:燕脂,即胭脂,这里指暮色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凝成。凝夜紫,在暮色中呈现出暗紫色。凝,凝聚。“燕脂”、“夜紫”暗指战场血迹。
  • 52、雁门太守行:古乐府曲调名。雁门,郡名。古雁门郡大约在今山西省西北部,是唐王朝与北方突厥部族的边境地带。
  • 53、译文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我军严待以来,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秋色里,响亮军号震天动地;黑夜间战士鲜血凝成暗紫。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只为报答君王恩遇,手携宝剑,视死如归。

  • 54、⑥半卷红旗:红旗不能充分展开,描写急行军的样子。易水:在今河北省易县。
  • 55、赏析李贺说,大战结束后的画角声随风而起,响彻天空,回荡在秋色里。血战后的边塞大地上,就像涂上了燕脂一般,随着寒夜的愈发凄冷又凝成了紫色。
  • 二两句写围城与突围,构成一个意义单位。以下八句写乘胜追杀,直至兵临易水,是又一个意义单位。联系上下文看,“角声满天秋色里”一句,正是以虚写实。在读者想象中展现敌退我追的壮阔场景。“塞上胭脂凝夜紫”中的“夜”字照应第一句中的“日”字。
  • 56、二两句写围城与突围,构成一个意义单位。以下八句写乘胜追杀,直至兵临易水,是又一个意义单位。联系上下文看,“角声满天秋色里”一句,正是以虚写实。在读者想象中展现敌退我追的壮阔场景。“塞上胭脂凝夜紫”中的“夜”字照应第一句中的“日”字。
  • 57、⑧君:皇帝。黄金台:在今河北省易县东南。战国时,燕昭王筑台,置千金于台上,以招揽天下“贤能”。玉龙:这里指宝剑。这两句说,为了报答皇帝的重视,决心手提宝剑,为他战死。
  • 58、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极力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的诗句是: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 59、《宜阳县志》载:“李贺,字长吉,河南宜阳昌谷人,生于唐德宗贞元六年,卒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年仅27岁”。贺卒前,将平生所著歌诗去掉自已不愿留存的,编为四卷,计二百三十三首,亲授友人沈子明。公元831年,李贺死后十五年,沈子明于十月中派人向杜牧求序,《李贺集》始传于世。
  • 60、主旨是: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表达了将士边城苦战,怀抱为国捐躯的壮志。《雁门太守行》出自唐代诗人李贺原诗如下: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白话译文: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我军严待以来,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秋色里,响亮军号震天动地;黑夜间战士鲜血凝成暗紫。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只为报答君王恩遇,手携宝剑,视死如归。
  • 61、后四句写驰援部队的活动。“半卷红旗临易水”,“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接着描写苦战的场面:驰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
  • 62、李贺年龄虽然不大,但他一生创作了几百首诗文,这些诗和文章在当时就声名鹊起,蔚为大观,富有特色。当时的人就将李贺的诗称作长吉体,因为李贺字长吉。甚至有人认为李贺的成就甚至能和李白、杜甫相媲美。这都是说明,李贺的声名在当时就普遍的受到人们的重视。
  • 63、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战斗从白昼持续到黄昏。

  • 64、接着描写苦战的场面:驰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 65、赏析李贺说,红旗半卷于易水河边,霜如此之重,鼓如此之寒,擂鼓之声也响不太起来了。
  • 66、“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 67、《雁门太守行》是唐代诗人李贺创作的一首描写战争场面的诗歌,原文为:
  • 68、赏析李贺说,大批的士兵如黑压压的云层向这座城压过来,整座城几乎就要被摧枯拉朽。士兵们身上的铠甲向着太阳,铠甲片反射着光芒,如一片片金色的鱼鳞纷纷打开。
  • 69、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九年。当年唐宪宗以张煦为节度使,领兵前往征讨雁门郡之乱,李贺即兴赋诗鼓舞士气,作成了这首《雁门太守行》。
  • 70、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战士们的铠甲在阳光照射下金光闪烁。
  • 71、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黑云压城城欲摧”,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 72、李贺的生活经验和创作经验使他的诗作奇诡涩晦,充满悲凉气息;从他的日常生活经验内化而来的心灵性体验,如崇高性体验与缺失性体验;他对于古人及近人的学习与再创造,成就了他的诗风,成就了李贺这个传奇。
  • 73、诗人选用“玉龙”和“黄金台”造型设色,创造出“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的诗句,一位神采奕奕的主将形象便宛然在目。其不惜为国捐躯的崇高精神,以及君主重用贤才的美德,都给读者以强烈而美好的感受。

  • 74、另一种说法,据唐张固《幽闲鼓吹》载:李贺把诗卷送给韩愈看,此诗放在卷首,韩愈看后也很欣赏。时在元和二年。
  • 75、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伏彼起,发生过重大的战争。如史载,元和四年,王承宗的叛军攻打易州和定州,爱国将领李光颜曾率兵驰救。元和九年,他身先士卒,突出、冲击吴元济叛军的包围,杀得敌人人仰马翻,狼狈逃窜。
  • 76、《雁门太守行》表达了诗人希望自己能够驰骋沙场、效忠国家、平定海内、建功立业的决心和思想感情。抒写了边关战士誓死为国的壮志豪情,是唐代诗人李贺创作的一首描写战争场面的诗歌。
  • 77、李贺英年早逝,由于家境没落和家讳,故没有机会考取功名,战场建功,但是自己胸怀报国之志,只能作诗以表激励之情,同时也有些愤慨。
  • 78、这样的开头能提起全诗的精神,增加全诗的光彩,吸引读者的眼球。难怪原先想要睡觉的韩愈,看见诗的第一句,睡意全无,一口气看下去。看罢大呼其才“可敌白子”
  • 79、秋色里,响亮军号震天动地;黑夜间战士鲜血凝成暗紫。
  • 80、✦黑云:此形容战争烟尘铺天盖地,弥漫在边城附近,气氛十分紧张。✦摧:毁。✦甲光:指铠甲迎着太阳发出的闪光。✦金鳞:是说像金色的鱼鳞。✦开:打开,铺开。
  • 表明从突围至此,已过了较长一段时间,双方互有杀伤。“塞上胭脂”,旧注引《古今注》“秦筑长城,土色皆紫、故曰紫塞”解释,大致不错。紧承“角声”、“秋色”描绘塞土赤紫,已令人想见战血;于“紫”前加一“凝”字,更强化了这种联想。
  • 81、表明从突围至此,已过了较长一段时间,双方互有杀伤。“塞上胭脂”,旧注引《古今注》“秦筑长城,土色皆紫、故曰紫塞”解释,大致不错。紧承“角声”、“秋色”描绘塞土赤紫,已令人想见战血;于“紫”前加一“凝”字,更强化了这种联想。
  • 82、字词典故“半卷”:可能是风不大,又或者是因为战后,红旗也不再招展了。“易水”:
  • 83、至于快战的结果如何,却让读者去想象。诗人运用特殊的艺术手法表现独特的艺术想象,或用象征,或用暗示,或用烘托,或以虚见实、以声显形、以部分代全体,给读者留下了过于广阔的想象空间,所以读者的理解因人而异。

  • 84、李贺的诗篇不只奇诡,亦且妥帖。奇诡而又妥帖,是他诗歌创作的基本特色。这首诗,用秾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可算是奇诡的了;而这种色彩斑斓的奇异画面却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变幻的战争风云,又显得很妥帖。
  • 85、关于此诗系年,有两种说法。一作说法是,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九年。当年唐宪宗以张煦为节度使,领兵前往征讨雁门郡之乱,李贺即兴赋诗鼓舞士气,作成了这首《雁门太守行》。另一种说法,据唐张固《幽闲鼓吹》载:李贺把诗卷送给韩愈看,此诗放在卷首,韩愈看后也很欣赏。时在元和二年。
  • 86、一般说来,写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不宜使用表现浓艳色彩的词语,而李贺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和紫红色,非但鲜明,而且浓艳,它们和黑色、秋色、玉白色等等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诗人特别善于着色,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他写诗,运用的是形象思维。他展开想象的翅膀,绘画达意,给事物涂上各种各样新奇浓重的色彩,来表现他的思想情感。
  • 87、李贺《雁门太守行》描写的画面:此诗共八句,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后四句写驰援部队的活动,驰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李贺《雁门太守行》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为自己的国家担忧,希望战争尽快结束,希望国家的百姓都能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为边关将士雄姿英发守卫国家边疆,为了自己的国民怀抱为国捐躯的壮志,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而感到无比的欣慰和心痛
  • 88、中国古代散文学会常务理事朱世英则从有关《雁门太守行》这首诗的一些传说和材料记载推测,认为此诗可能是写朝廷与藩镇之间的战争。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伏彼起,发生过重大的战争。
  • 89、四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显然,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正在进行。“角声满天”,勾画出战争的规模。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
  • 90、《雁门太守行》是唐代诗人李贺运用乐府古题创作的诗歌。
  • 91、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我军严待以来,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
  • 92、译文: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战士们的铠甲在阳光照射下金光闪烁。号角声响彻秋夜的长空,塞外天边的云霞将夜空凝结成紫色。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 93、毛泽东主席似乎也应该很赞赏李贺的诗,他在《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引用了李贺的诗句“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 94、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我军严待以来,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秋色里,响亮军号震天动地;黑夜间战士鲜血凝成暗紫。
  • 95、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我军严待以来,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秋色里,响亮军号震天动地;
  • 96、在唐代的众多的大诗人当中,要说运用诗歌当中的色彩,李贺当之无愧,我就应该排在第一位。陆游曾经有个评论说,李贺的诗就好像是百家的锦绣衣裳绣在一起一样五光十色,看了之后夺人耳目,你都不能长时间的看一会儿,多看一会儿你头晕目眩。说明它这个色彩特别的浓艳、特别的丰富。
  • 97、李贺·雁门太守行
  • 98、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月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 99、首二句写出征场面,黑云一词有两个意思。一是天气状况,一是喻敌兵之众,“压城城欲催”状塞上军情紧急,无疑也是“羽檄”的内容,正因为如此,唐王朝才火速派兵出征。
  • 100、本文来源于:古诗文赏析gswsxcn
  • 101、连韩愈这样的大文豪都被李贺诗的言语层面的“气”势所震撼。以至忘记疲劳急忙邀见李贺,可见李贺言语的奇异魅力有多大。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