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说忍耐说说(九十八句)

  • 1、第慈悲是佛法,有慈悲就有办法。
  • 2、禅师又问:“是谁?”空中回答:“护法韦陀”“你不是说二十世不再护我的吗?”“因为你真诚忏悔的一念心,已超过二十世!”禅师听了,豁然开悟。原来,就在不想过去、不想现在、不想未来的当下一念。一念心超过二十世,也就超过无量劫。所谓“十世古今不离当念,微尘刹土不隔毫端。”用功就在不想过去、不想现在、不想未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处处作主,站得住、站得长的那念心上用功。
  • 3、愿:看到众生的苦,菩萨就发愿,如愿众生睡得好,有吃穿等,菩萨的愿力不可思议,随着修行的深入,阶位的增长,愿力越来越强,最后都能实现。
  • 4、所谓生忍,就是为了生存,要有智慧认识这个世间的善恶好坏。忍,也是一种接受,不论遇到嬉笑谩骂、功名富贵、好坏对待,你都要能接受,要能担负责任,要能可以化解。忍者,要有勇气去担当苦难,给予别人安乐。
  • 5、典故源于印度佛教传说,其言出自佛祖坐下大弟子阿难。一日,阿难对佛祖说:我喜欢上了一女子。佛祖问阿难:你有多喜欢这女子?阿难说:我愿化身石桥,受那五百年风吹,五百年日晒,五百年雨淋,只求她从桥上经过。这是一见钟情便倾心一世?还是不问回报而付出等待?阿难,某日等那女子从桥上经过,那也便只是经过了,此刻你已化身成了石桥,注定只与风雨厮守。这一切他都明白,仍旧只为那场遇见而甘受造化之苦。因为他知道这是命中注定,是属于他的内心的禅。
  • 住于净戒:有了持戒的修养,以戒律约束自己的身心,便不会依仗神通胡作非为,因为在净戒里才知道取舍;
  • 6、住于净戒:有了持戒的修养,以戒律约束自己的身心,便不会依仗神通胡作非为,因为在净戒里才知道取舍;
  • 7、龙钦唐卡是由大圆满龙钦宁提导师开光并加持,此唐卡无论是以清净心供奉佛堂,还是以欣赏为目的的悬挂赏析,都能使持有者福德增上,也能使有缘者获得修行的法益。
  • 8、“那也没有关系,只要他们不将我打死,一息尚存,我还是能够宣扬如来的圣教。”

  • 9、确实,我们要知道忍的重要。一个家庭里面,若是人我不和,亲如父母兄弟姐妹,彼此相互对立,这个家庭还有什么幸福快乐可言呢?我们在社会上,斤斤计较,跟人比较、执着,没有忍耐、没有修养,还能做人处事吗?
  • 10、“世尊,他们辱骂我没有关系,只要他们不打我就好了。”
  • 11、忍贫、忍饥、忍病、忍苦、忍劳、忍打、忍骂还算容易,唯有忍气、忍恨的挣扎最难消解。
  • 12、佛缘,是大彻大悟的智慧。懂得用慧眼看人生,行智慧之事,便是佛缘。
  • 13、图说:佛光山分布于海内外弘法的弟子,都是经过丛林学院的教育养成。
  • 14、后来,我以文字般若来弘扬佛法,开始搜索枯肠,熬夜笔耕。一九五三年,我走入社会,说法布教,为了准备讲辞,我经年累月费心思量,有时竟通宵未眠。佛光山开山初期,我又与山崩洪水日夜搏斗。近十年来,我马不停蹄地在海内外讲经度众,建寺安僧,每天分秒必争地和有限的时间赛跑。数十年来,无不是在「忍耐」忙碌、「忍耐」奔波、「忍耐」劳累、「忍耐」疲惫中度过,然而我不以为辛苦,因为「忍耐」是为了要积极地开拓人生,创造佛教远大的前程。
  • 15、虽说我一向推许「忍耐」,但自念也有不能忍耐的时候,例如:当我在台上演讲,看到台下前面还有空位,而后面的人却没有位子可坐时,我会罣碍难忍;当知道别人受到侵犯的时候,我也会义愤填膺;当弟子怠慢客人,令人不喜时,我会上前指责;见闻好事,不即刻参与,我也会坐立难安。我以为:一成不变的忍气吞声,姑息纵容,并非「忍耐」之道。真正的忍耐应该是当仁不让,顾全大局,为众谋福。
  • 16、后来,我从中坜、新竹又辗转来到宜兰雷音寺弘法,之后的十余年,我的经济都非常拮据。其间曾经有人要认我作母子兄弟眷属,甚至还有人希望我能继承他的地产家业,都被我严辞拒绝。这时我却听说一些同道因为生活艰难,纷纷另谋出路。如果当时我不能忍饥耐贫,岂不也是随俗流转,又那里能在日后发展弘法利生的抱负呢?所以,「忍耐」并不是胆怯,而是在面对生死存亡、荣辱毁誉时,还能够打从心里发出一种无比的勇气,坚守自己的理想。
  • 17、在佛教里,凡事讲究「发心」,谁发心,谁就会有前途。所谓「发心」,也不光是叫别人发心,重要的是要开发自己内心的财富、能源。
  • 18、第和众是佛法,能和众就有办法。

  • 19、生忍,是为了生存而在人间所酝酿的耐力、勇气,并从生活、人际关系的历练里自我提升,从中淬练出面对困难的智慧与力量。因此,人生遇到许多不平等的对待,能不能接受,能不能进步,端看你的智慧,你的力量。
  • 20、过去大陆的丛林教育非常传统,在聆听长老开示时,必须双手合如果讲话开示好几个钟点,等到放掌时,手已僵硬不堪。训练最严格的时期要算是在受戒的时候,我们常常在凹凸不平的石子地上一跪就是六个小时,起身时,地上的小石子都深深地嵌进肉里,两脚酸麻就更不在话下了。纠察师手拿杨枝,如影随形地跟在我们后面,一个动作不合标准,便是一顿鞭笞。试问今天的学子是否也能忍受这种严格的教育?而在平常,打骂棒喝也时常发生,可是从来没听过有人埋怨叫苦。
  • 21、忍辱:包括生忍和法忍:其为菩萨能忍受一切有情侮辱而不生瞋业,以及外界的寒热饥渴等,南传菩萨道亦译为“忍耐”。
  • 22、世界上,再好的田地,如果没有人去开发、种植,就不能五谷丰收;再大的土地,如果没有人去开发、建设,就不会有高楼大厦。同样的,人的心如田、如地,我们也要想方设法去开发,心里的宝藏才会出土,心里的能源才会流出。一个人的发心有多大,成就就有多大,发心的力量不可思议,倘若你不肯发心,成天妄想着成功从天而降,又怎么可能实现呢?
  • 23、乃至初到台湾弘法布教,由于当时正信佛教并不普遍,再加上我是外省人氏,常有人不怀好意地对我指指点点,甚至从中阻拦一些好因好缘;也曾有人故意骚扰说法,乃至纠众持棍,怒目以对。对于这些差别待遇,对于这些误会滋扰,我从来未曾怨恨,只是一心一意地做好出家人的本分,以行动来证明自己的诚意,以静默来响应一切的动乱。所以,「忍耐」并不是退缩,而是用平常心去对待人间一些不平的境界。
  • 24、平时装着贪于玩耍,不问朝政。掩人耳目学习摔跤,实则亲兵习武。鳌拜称病不上朝,康熙登门慰问,表示诚意,目的是稳住对手,同时察看真情,探听虚实。
  • 25、在这个人生社会里,光靠自己一个人是无法成功的,人不能孤芳自赏,一定要有团队、要有很多人帮忙,才能成事。即使成佛,所谓「一佛出世」,也要「千佛护持」呀!
  • 26、佛说:“我灭度后,敕诸菩萨,及阿罗汉,应身生彼末法之中,作种种形,度诸轮转,终不自言我真菩萨,真阿罗汉,泄佛密因,轻言未学,唯除命终,阴有遗付”。是故举凡于凡夫、居士面前显神通者,都是在临命终时。
  • 27、神通有不可思议的力量,但是神通在业力面前也无可奈何。
  • 28、禅定:心无杂念,不为俗物迷惑颠倒。禅定能对治散乱。南传菩萨道据《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药事》有禅定,现代一般无禅定,替之以“出离”。

  • 29、他心通:能知众生心念造作;
  • 改信宗教,很正常,不必要有理由。基督教徒改信佛教的有,佛教徒改信基督教的也有。宗教应该互相尊重,才是圣人的弟子。宗教应该宽容,谦让,才是好宗教。
  • 30、改信宗教,很正常,不必要有理由。基督教徒改信佛教的有,佛教徒改信基督教的也有。宗教应该互相尊重,才是圣人的弟子。宗教应该宽容,谦让,才是好宗教。
  • 31、那些“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之人,正是因为他不相信善恶因果之理,所以才会做恶事,落得今天这样一个完全被暴戾之气所支配的地步。如若没有过去的恶因,又怎么会有如此恶果呢?
  • 32、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关注“佛光山佛陀纪念馆”网站!
  • 33、彼岸花,开一千年,落一千年,花叶永不相见。 情不为因果,缘注定生死
  • 34、漏尽通:“漏”即烦恼;破除执著烦恼,脱离轮回,指修行证阿罗汉果。
  • 35、只有内心谦下,才能见到众生之智慧。所以,应象来果禅师说的,要把一切众生都看成佛一样,都比自己高贵智慧,对一切众生都要礼敬,这样才能去除我慢。正象苏东坡佛印那个故事一样,心中有魔,见人人皆魔,心里贪啥,就见人人贪啥,内心如佛,见人人都是佛菩萨。
  • 36、我赤身出于母胎,也必赤身归回。赏赐的是耶和华,收取的也是耶和华。所以,永远不要奢望占有更多,但一定要懂得珍惜眼前。
  • 37、其实,人一放下我执,即生佛性智慧,即使不学佛的人也有智慧,有些人只是不懂理论,但很会用,如许多事业极成功人士就是这样,心地非常慈善,做事不用琢磨就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任何别人处理不了的麻烦事,他一去就圆满解决,凡有这种智慧的人,都值得我们礼敬,学习。
  • 38、无生法忍,是更高的不生不灭的境界了;也就是了知一切法本来不生不灭、平等不故能达到忍而不忍的最高境界。若能随处随缘地觉悟无生之理,则无所谓忍或不忍,一切都是法尔如是。

  • 39、http://wwwfgsbmcorgtw/indexphp
  • 40、所以,忍,究竟是吃亏呢?还是讨便宜呢?在我近八十年出家的生活中,我深知忍的妙用、忍的力量:忍的功力有多少,成就的事业就有多高。
  • 41、对于忍,大家可以深思一个问题:忍,究竟是吃亏?还是讨便宜呢?
  • 42、我出身贫穷的苏北,十二岁出家以后,生活更是清苦,然而贫寒适足以励志,我刻苦耐劳的性格就是在这个时候孕育而成。二十三岁那年,我随政府播迁来台,在兵荒马乱之中,所携带的包袱不慎遗失,我身边一无长物,当时的寺庙又不接受外省人挂单,我只得过着四处飘泊,风餐露宿的日子。记得我曾经在狂风暴雨中,摔到沟圳里,被水冲走了好一段路;也曾经在烈日当空下,晒得汗流浃背,头皮发麻。最后好不容易从台南走到台中,感谢宝觉寺林锦东先生肯留我小住数日。
  • 43、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
  • 44、天眼通:能见极远方事物,或能透视障碍物或身体;不受光源明暗影响;
  • 45、一九五四年,我二十七岁,开始撰写佛陀传记,在《佛遗教经》中看到这么一段话时,心中感触甚深,我检视过去颠沛流离的岁月,自忖若非凭仗忍耐作为舟航,如何能安然度过苦难连连的时光?我又盱衡未来复杂多变的社会,人我是非的生存,自觉更需坚此百忍,方足以应付万难。从此,我时时刻刻以「忍耐」作为我为人处事的圭臬。多年后的今天,回顾往事,我深深感到:「忍耐」,实在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
  • 46、末学学佛以后也一样,在寺院遇年轻法师讲法,若发现法师一点口误就沾沾自喜,觉得自己的见地很不错,似乎比法师还高。前段时间去一个寺院,见到一位很有名的当家大和尚,就是生不起恭敬心来,心里老有各种杂念:“不知这位大和尚修证怎样?”等等,这些都是我慢在作怪。后来想起,仅那位大和尚给一位普通居士做法事时那极其庄重、恭敬,极其认真的态度,就是一般修行人所远做不到的,那真的是内心清净的表现。
  • 47、目犍连是佛陀的大弟子,号称神通第一。相传,目犍连的母亲做了很多坏事,死后变成了饿鬼,目连通过神通看到后十分伤心,就运用法力,将一些饭菜拿给母亲食用,可是饭一到母亲口边就化为焰灰,目犍连大声向释迦牟尼佛哭救。
  • 48、万事都互相效力,叫爱上帝的人得益处。明白这一道理的人再不会对生活充满怨言,因为终级目标已定,就是要你得益处,还有什么过不去的坎儿?但前提是,一定要对造物主心存敬畏。

  • 49、佛曰:不可说。爱不可说,恨不可说,嗔不可说,怒不可说。
  • 50、人间佛教是佛陀对人间教化的佛教,不是哪一个国家的,哪一个民族的,哪一个个人的。普世的人,只要与佛有缘,都是佛陀人间的信徒。本文为年届出家近八十年的星雲大师口述,由弟子等记录。大师生来有人间性格,和佛陀、历代推动人间佛教的大德遥相呼应。他一生遵循着佛陀的教法,促进佛教的团结,推动佛教的人间化、现代化、艺文化、大众化不遗余力,对人间三好、四给、五和、六度万行一生奉行。大师自觉老迈体衰,眼耳退化,难再闻问世事,但〈人间佛教回归佛陀本怀〉一文,从大师心田里流泻出对佛教古今、未来的看法,甚为难得。这也是他把一生的行
  • 51、那些自以为有些神通,动不动就拿维摩诘菩萨举例,自称许多居士修证、见地比和尚还高的人,或者把僧宝只局限于有修证见地的高僧,或者只礼敬当家大和尚,不礼敬年轻和尚,对一般居士就更甭说了,都不如他,这些分别心都是大我慢。
  • 52、作者:佛光山开山星云大师
  • 53、第结缘是佛法,肯结缘就有办法。
  • 记得一九六三年首次访问印度新德里,天气酷热无比,每晚睡不着觉,只得趴在地上写日记,《海天游踪》一书就是这样完成的。一九九二年七月,我第七次走访印度,来到北边的拉达克山区,我明知罹患了足以致命的高山症,仍然强忍着头痛脸肿与呼吸困难,主持法会,会晤访客达一星期之久。类似这种经验不一而足,然而我还是乐此不疲,因为忍耐有时不仅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利益别人,自忖菩萨发心,犹能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我这一点小小的奉献牺牲实在微不足道。
  • 54、记得一九六三年首次访问印度新德里,天气酷热无比,每晚睡不着觉,只得趴在地上写日记,《海天游踪》一书就是这样完成的。一九九二年七月,我第七次走访印度,来到北边的拉达克山区,我明知罹患了足以致命的高山症,仍然强忍着头痛脸肿与呼吸困难,主持法会,会晤访客达一星期之久。类似这种经验不一而足,然而我还是乐此不疲,因为忍耐有时不仅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利益别人,自忖菩萨发心,犹能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我这一点小小的奉献牺牲实在微不足道。
  • 55、神通可以让众生起信心;
  • 56、天耳通:能听极远方音声,包括言语等;或能跨过障碍物听到音声;
  • 57、忍,也是一种承担的智慧,一种宽容的慈悲。你能忍,必定对这件事情知道它的来龙去脉、因缘果报,故能看得开、想得破,所谓「忍一口气,风平浪静;退一步想,海阔天空。」
  • 58、欢迎您关注,别忘了分享至朋友圈,内容上如有建议,也请不吝指导!谢谢有您真好!

  • 59、方便:度化众生时,针对众生的根基,给众生讲合适的法门。如对普通人来说,三士道就是最合适的法门。
  • 60、在大自然界里,有各种奇珍异宝,而实际上,每个人的心里也都蕴藏着无量的宝藏,诸如:慈悲、智慧、惭愧、知足、自在等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正等待着我们去挖掘。
  • 61、我慢,自高自大,侮慢他人。“一切诸慢,凡慢有我,比贪嗔痴三毒更毒。前三毒虽毒,终有休时,独我慢一毒,在人道慢人,在鬼道慢鬼,在畜道慢畜,任居何处,有处生慢。
  • 62、学佛人对不学佛的人更容易生我慢,比如,自己尚没明白,却老喜欢给人宣讲佛法,结果被人家一顿抢白,没有功德智慧说动人家,却说人愚痴。
  • 63、这个师傅已经说的很直白了,而且说的很好。佛法常见两种入手方式,一是戒定慧,一是信愿行。相信佛法非常难,个人判断真正相信佛法的人万里无这里出离心是关键。持戒就是行常人所难行,忍常人所难忍,而要是没有信心和坚持,戒也是难以持下去的。信心和坚持都是常人很少具备的而修道所必须具备的,如果信心和坚持都具备,那么可以称得上道心坚固,只要方法得当,是必然会有所成就的。个人浅见,仅供参考。
  • 64、为什么法师大德很多,却从没有对外自称明心见性,自说开悟的呢,因为放下我执才能见性开悟,“我”都没了,那开悟的是谁呢,若说是佛性,佛性本来不迷,何谈开悟,若说是众生妄“我”,但“我”本虚妄。所以凡对外自称开悟的,都是大我慢的众生妄心,实未开悟。
  • 65、总的来说,人要有「佛法」,才会有「办法」,奉劝大家:人生倒不一定要增加家里的物品、财产,能增加一点佛法才是要紧。当然,佛法浩如烟海,举凡三藏十二部经里说的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六度万行……都是佛法,在此也就不一一去叙述,仅简单以六点贡献给大家。你能有这许多佛法,你就会有办法!
  • 66、富楼那意志坚决,毕恭毕敬地回答佛陀说:“世尊,即使他们把我打死了,我也没有丝毫遗憾。我身为您的弟子,能有机会将生命供养佛陀,为真理牺牲,我将衷心感谢输卢那国的老百姓完成我弘道的心愿。”
  • 67、更进一步地,忍辱不仅仅是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的被动忍耐,当我们通过学习佛法了解到世间万象的本质,这一切不过是因缘和合而形成的暂时假象,等到因缘消散自然了不可得。因此,是缘起法,本无自性。
  • 68、丛林里有谓「千锤百炼」、「千生万死」,要成为上等的出家众,必须经得起种种的委屈、苦难、辛劳。所谓「黄金还得洪炉炼,白玉还须妙手磨」,没有大洪炉的冶炼,哪里能有珍贵的黄金?没有精心磨制的工夫,哪里能有晶莹剔透的白玉?同样的,一个人没有忍耐的功夫,不能忍受物质上的缺乏不足,不能忍受世间的苦难压力,不能面对人生的挫折伤害,就不会有办法。

  • 69、北传十波罗蜜为六波罗蜜后加了“方便、愿、力、智”四波罗蜜,称为十度。
  • 70、第信心是佛法,有信心就有办法。
  • 71、你要保守你心,胜过保守一切,因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发出。你的心是你的后花园,精心照管和任其荒芜反应出两种不同人生。等到那一刻明白已经太晚。
  • 72、神通是教化弟子的一个有效工具。
  • 73、在《阿含经》里面提到,忍,有生忍、法忍、无生法忍,意思是说,我们要生存、要生活在这一个世间上,唯一的智慧力量,就是忍耐。
  • 74、说到发心,人究竟要发心什么呢?举凡在生活上,你发心吃饭,就会吃得欢喜;你发心睡觉,就会睡得沉稳;你发心打扫,就会扫出清净;你发心读书,就会念出佳绩;乃至于你发心忍耐、发心吃亏、发心谦虚、发心尊重人、发心为人服务、发心牺牲奉献,就会把人做好。如此一来,人生必然会成长进步了。
  • 75、其实,忍辱,不是一般说的忍饥寒饱饿、忍笑骂讽刺,或怯弱让步、吃亏受气;佛陀所提出的忍,是一种力量;面对外境的称、讥、毁、誉、利、衰、苦、乐,你能担当多少,就看你忍的力量有多大。
  • 76、佛教是无神论这是没问题的,和印度教比印度教有神有阶级,佛教反对这些。佛教是无神论,经典中无法体现,他无法说没什麽,只能说有什麽。有佛佛是自性佛,这就直接否定了神。
  • 77、我出身贫穷的苏北,十二岁出家以后,生活更是清苦,然而贫寒适足以励志,我刻苦耐劳的性格就是在这个时候孕育而成。二十三岁那年,我随政府播迁来台,在兵荒马乱之中,所携带的包袱不慎遗失,我身边一无长物,当时的寺庙又不接受外省法师挂单,我只得过着四处飘泊,风餐露宿的日子。记得我曾经在狂风暴雨中,摔到沟圳里,被水冲走了好一段路;也曾经在烈日当空下,晒得汗流浃背,头皮发麻。最后好不容易从台南走到台中,感谢宝觉寺林锦东先生肯留我小住数日。
  • 佛缘,是博爱的精神,当机缘与因果成熟时,佛缘自然会来到我们身边。

    78、佛缘,是博爱的精神,当机缘与因果成熟时,佛缘自然会来到我们身边。

  • 79、力:力就是法力,功用。力有二种,慧力和定力。功用就体现在度化众生的能力上。
  • 80、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这是一条非常实用的人际关系原则,可以在人群中形成良性循环关系链。好多人的失败都是因为只盯住别人的过失,却看不到自己曾经给他人带来的伤害。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耶稣的这句话显然又高了一个层次。
  • 81、在佛教上没有比这更大的神通。把自身的贪、嗔、痴克服了,那就是最大的神通,不是什么向外表演、炫耀自己的把戏。密法从来都不看这个,而是看对自身贪、嗔、痴、名利战胜得怎么样。最难的也是这个。
  • 82、缘来则去,缘聚则散,缘起则生,缘落则灭,万法缘生,皆系缘分。 缘来天注定,缘去人自夺,种如是因,收如是果,一切唯心造。
  • 83、尽管如此,这仍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并以此方向激励我们深入学习经典教义。更重要的是,明白了生忍和法忍的内涵,我们便知道佛法中的忍辱绝非一般世间的懦弱、窝囊——后者是心怀愤懑的无可奈何之举,而忍辱是一种智慧、一种力量、一种担当。因此《佛遗教经》说:“忍之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唯有彻悟无生之法的圣人,才能真正懂得忍辱深义!
  • 84、五毒之一定要降服!
  • 85、安于慈悲:一切修持一旦离开慈悲,即为魔薮,缺乏慈悲心的神通,如虎狼毒蛇;
  • 86、佛缘,是一种平和的心境。人的心思很不稳定,它很容易受引诱,佛教会我们用一颗平静的心看待生活中的得与失。
  • 87、拾得曰:“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 88、般若:修行般若以破除、远离“无明和愚痴”,令诸烦恼不得自在。有“缘世俗谛慧、缘胜义谛慧、缘饶益有情慧”三种。能除去五毒中的“痴迷”,对应六道中的畜生道。

  • 89、忍辱度是大乘菩萨所修六度之所谓“他人加毁,名之为辱;于辱能安,目之为忍”。可见忍辱表现出来,最平常的心行法相便是面对不如意的环境采取忍耐。但又不同于一般世间的忍耐,佛法中的忍辱更强调“于辱能安”的“安”字,也就是不仅仅在行为上不采取报复,甚至内心也不产生瞋恨怨恼的念头。因此,佛法中常将安、忍二字合在一起,称为安忍。
  • 90、既然都是缘起性空,连忍耐的对象尚且不可得,又何谈安忍呢?能够做到这一步,将缘起性空的无生之法真正了解、接受、忍可于心,并以此观照一切,善用自心,就叫做无生法忍,也就是二种忍中的法忍。
  • 91、过去,佛陀经常告诉弟子:「我是众中之一。」也就在昭示我们:人是离不开大众的。因此,在现实社会里,合群、随众很重要,让大家都欢喜我,都成为我的有缘人,比财富的获取还要来得更重要;否则,就算你拥有再多的钱财,但是在待人处事上却不被人接受,又怎么会有出路呢?
  • 92、世尊表示目莲虽已是神通第神通力不敌业力,因此必须找更多的罗汉以群力才能救拔,为此目莲特别在洞穴外准备盥洗用品,等待结夏安居结束的修行罗汉使用盥洗,并于每年七月中以百味五果,置于盆中,供养十方僧人,以此般功德,其母方能济度。
  • 93、持戒:大乘行者除四众之根本律仪,尚须持守三聚净戒之其他二者:摄善法戒与饶益有情戒。摄律仪戒是遵守佛法不作诸恶;摄善法戒是奉行一切之善;饶益有情戒是广修一切善法以利益众生。
  • 94、当别人打你时,你是什么态度?别人污辱你的时候,你表现出什么态度?在名利面前,采取什么态度?这就是看你的菩提心修养程度,看你的神通大小和修持功力高低。
  • 95、记得有一回,我向家师禀告学院一位教授推荐我去读国立教育学院,家师听罢,骂我:「混蛋!怎可到社会念书?」还给了我两个耳光。事后我丝毫不感到生气,想想自己也的确混蛋,怎么会想到社会上去念书。反观时下许多青年贡高我慢,动辄反抗,真是令人担心他们如何在大时代中迎接各种挑战呢?要想成大器,必须先在生活上学习「忍耐」。「欲成佛门龙象,先做众生马牛」,对于逆境,先忍之于口,是为下忍;再忍之于面,是为中忍;如果能做到凡事不动心,那才是上忍。
  • 96、禅宗有个公案,宋朝高峰妙禅师为了对治自己的昏沉,於是在峭壁上的妙高台打坐,妙高台很小,只有一个人的位置那麼大。如果打瞌睡就会从峭壁上摔下来。起初很有效,日子久了,又开始昏沉。有一天打坐时竟然睡著了,一不留神,栽了下去。掉到半山腰时,忽然觉得有人双手接住他,又把他送到妙高台上。
  • 97、第发心是佛法,肯发心就有办法。
  • 98、「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欢喜忍受毁谤、讥讽、恶骂之毒如饮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