骄傲是一个人首要除掉的恶习。
2023-05-12 23:19:48
6126
- 1、我们信什么呢?首先是要信自己。因为不信自己,就不能树立起远大的志向,就不能发起菩提心,就不能成就大菩提果。
2、当心境平静时,自然会保持诚意与开阔的心胸。
- 3、平常心是一种平等心,是一种没有选择的爱,是面对芸芸众生普施甘露、普降法雨的大慈悲。
- 4、人生一世光阴极为有限,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平平常常、欢欢喜喜过一辈子,即使对方有什么对不起自己的地方,也要出于相互关爱给予谅解,这样,人就会有和睦的人际关系。
- 5、安祥是禅,睿智是禅,无求是禅,无为是禅。
- 6、每一个人都应当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个人的幸福与否,完全取决于自己的行为是善是恶。
- 7、如果因为你思念上师, 而掉了一滴眼泪。 这一滴眼泪是所有的善中,非常大的一种善。
- 8、内心平和,才能在心里装下满满的幸福。平和的人,看得开,放得下,想得明白,过得洒脱。
- 9、觉悟人生,奉献人生”,要不离觉悟来讲奉献,既要有大慈悲,也要有大智慧,才不会偏于一面。
- 10、每一个人都应当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个人的幸福与否,完全取决于自己的行为是善是恶。
- 11、当别人对我们有所要求时,不要轻易拒绝,要具有慈悲喜舍心给予布施与协助,且不求回报。
12、通过五戒十善来逐步地淡化和拔除自己的杀生心、贪欲心、嗔恨心和愚痴心,相应地就增长我们的慈悲心、平等心、智慧心和包容心。
- 13、学佛修行的人,千万不能逃避责任。逃避责任就等于退失菩提心。
- 14、盲目的、没有节制的自由恰恰会给我们带来不自由,而对贪、嗔、痴的约束则体现出人类的智慧与觉性。
- 15、佛和众生的关系,不是救世主和被救赎者的关系,而是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师父和徒弟的关系。
- 16、学习佛法,一个最根本的途径就是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
- 17、结人缘、结善缘、结法缘、结佛缘却有所求,那就是世间的善缘、有漏的善缘;反之,广结四缘无所求、不著相,无人无我无自无他,那就是无漏的善缘,那就能够成圣成贤。
- 18、禅宗的根本,就在于明白自己是什么明白自性是佛,自心作佛,自见佛性,自成佛道。
- 19、如果没有产生正确的皈依心,没有任何一种可进人佛门之法,也无法获得三戒的正量。
- 20、人生一世光阴极为有限,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平平常常、欢欢喜喜过一辈子,即使对方有什么对不起自己的地方,也要出于相互关爱给予谅解,这样,人就会有和睦的人际关系。
- 21、既然每个人都有改善生存条件的权利和需求,那就必须相互尊重。为了自己的生命需求,就不顾他人的生命需求,而将其物质财富据为已有,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
22、背离上师的人即使有再大的功德学问,也干不出自利利人的任何事情,这也是一条无法改变的法缘规律。因此,学人最好是像爱护生命那样爱护师道。
- 23、没有成佛的愿望就不会有实现成佛愿望的执著追求,若无执著追求就不会凭空实现成佛的愿望,若要成佛首先就要发成佛的愿心即菩提心,发菩提心就要先培育生起增上心(责任心)等七种因果相续之心。
- 24、只有真正从心灵深处将对事物的种种界定、分别、妄想扫除干净,才能够真正见到诸法实相。
- 25、生活中的修行,首先要做到的是平静的接纳,接纳生活给你的所有,接纳命运给你的一切,陪着自己的心在接纳中平静的走过,其次,要时时精进,不断提升,让心更加慈悲,善良,博爱,宽容。
- 26、修行的目的,主要是制心一处,让散乱的心集中在一点上。 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心能够在一点上,妄想就少了。
- 27、修行无非就是要调伏我们的妄心、妄念。
- 28、内心平和,才能在心里装下满满的幸福。平和的人,看得开,放得下,想得明白,过得洒脱。
- 29、以觉悟人生”之智慧成就菩提心,以奉献人生”之实践成就大悲心。
- 30、对所有的人都要感恩,慈悲心就能建立起来。
- 31、我们信什么呢?首先是要信自己。因为不信自己,就不能树立起远大的志向,就不能发起菩提心,就不能成就大菩提果。
32、一切事提得起放得下,心就无挂碍;一切事提不起放不下,心就有挂碍。
- 33、做到了诸恶莫作”,心灵环境就得到了保护;做到了众善奉行”,精神的能源就得到了开发。
- 34、人生其实不苦,心纠结才苦;道路其实都在,不必计较平坦不平坦。是路,都好;走在路上,就好。
- 35、如果因为你思念上师, 而掉了一滴眼泪。 这一滴眼泪是所有的善中,非常大的一种善。
- 36、要把尽家庭的责任、社会的责任,当作是信仰生活的一部分。
- 37、修行无非就是要调伏我们的妄心、妄念。
- 38、心里有阳光,世界就充满阳光;心里有爱,就生活在爱的氛围里;心里盛满快乐,满处都是笑声。
- 39、不该听的事不要去打听,不该说的话不要说出口,不该想的事不要去胡思乱想。
- 40、一切事提得起放得下,心就无挂碍;一切事提不起放不下,心就有挂碍。
- 41、背离上师的人即使有再大的功德学问,也干不出自利利人的任何事情,这也是一条无法改变的法缘规律。因此,学人最好是像爱护生命那样爱护师道。
42、通过五戒十善来逐步地淡化和拔除自己的杀生心、贪欲心、嗔恨心和愚痴心,相应地就增长我们的慈悲心、平等心、智慧心和包容心。
- 43、人的情绪既可以感染又容易传染,社会风气也一样。要是希望世界祥和而欢喜,首先自己得平和欢喜起来;如果渴望世界充满爱,自己就得先变成爱的使者。
- 44、要把尽家庭的责任、社会的责任,当作是信仰生活的一部分。
- 45、精进并不只是努力修法,而是能时时刻刻保持法喜。禅定并不只是得到平静,而是能安住于本然的自觉。智慧并不只是通达经典,而是彻底觉悟心的本性。
- 46、在真理上,一切法平等无有分别,离一切相。只有把真理上的种种虚妄分别去掉,才能真正无挂无碍。
- 47、布施并不只是送施财物,而是能放下对物质的贪欲。持戒并不只是断恶行善,而是能生起对轮回的出离。忍辱并不只是压抑愤怒,而是能调伏内心的嗔恨。
- 48、心善地道亦贤善,心恶地道亦恶劣。 一切依赖于自心,故应精勤修善心。
- 49、开悟实际上就是在生命拼搏过程中的一次大碰撞。经过一次大碰撞后,我们内心深处就受到一次彻底地净化。
- 50、既然每个人都有改善生存条件的权利和需求,那就必须相互尊重。为了自己的生命需求,就不顾他人的生命需求,而将其物质财富据为已有,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
- 51、外在的和平要以内在心灵的和平为前提,而内在的和平要从把握好我们的当下一念开始。
52、修行的最终目标是要了生脱死,最终在生死这件大事面前能够做得了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