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历三年,是范仲淹经历半生仕途沉浮后,终掌中枢大权的一年,亦是为庆历新政唱响奏曲的一年。宰相是其视之如父的杜衍,范仲淹任参知政事,任枢密副使的韩琦、富弼二人,则与他志气相投;而欧阳修、蔡襄、王素、余靖这4位谏官,亦皆是知己之交。天时、地利、人和,一时俱全。故素有整顿吏治、加强武备、改善经济之志向的范仲淹,于此年夏天,在宋仁宗责令条陈政事之际,当庭上呈《答手诏条陈十事疏》,借此提出了“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推恩信、重命令”等10项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改革主张。
2023-04-19 23:33:13
8475
- 1、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在浙江桐庐做太守时,因敬仰东汉隐士严子陵,特地在桐庐宜春江给他建造了祠堂,并写了篇《严先生祠堂记》。文中有一首赞颂严子陵的诗:“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文章写成后,范仲淹将其给友人李泰伯看。李泰伯读后说:“‘云山’‘江水’等词,从内容上说,很宏伟;从用语上说,极有气派,而下面用一个‘德’字接它,似乎显得局促,换个‘风’字怎么样?”范仲淹听后,又把诗吟诵一遍:“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果然味道大不相同,“风”有“风传千里”“风流千古”的意味,因此更能反映对
2、当人生有钱而没有智慧,钱可能是什么?祸患!
- 3、1044年(庆历四年)春,好友滕子京因受弹劾而被贬岳州。
- 4、知恩才懂得报恩,所以我们会引导孩子去念父母的恩德
- 5、于是借题发挥,将岳阳楼及其大观以「前人之述备矣」而一笔带过,由洞庭湖上阴晴之景引起的「览物之情」入手,将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淋漓尽致地抒发出来。
- 6、《岳阳楼记》是他晚年在河南邓州做知州的时候,应好友藤子京之邀而作,“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为他名垂千古的佳作!范仲淹一身浩然正气、爱民忧国、廉洁奉公、克勤克俭,在历史上留下清名,为后人敬仰和爱戴
- 7、重修岳阳楼便是其中之完成于庆历五年(滕子京为了提高其政绩工程的知名度,赠给范仲淹《洞庭晚秋图》,并向他求作两记,一则就是《岳阳楼记》,另一则是《偃虹堤记》。《岳阳楼记》所述内容有实物可查,然而《偃虹堤记》则无迹可寻。
- 8、范仲淹年少时曾随继父朱文翰(安乡县令)在位于洞庭湖一角的湖南安乡生活过一段时间,洞庭湖的“淫雨霏霏”和“春和景明”在他脑海中都有着极深的印象,所以他写起洞庭湖的湖光山色时信手拈来,出口成章,而对于从未亲眼见过的岳阳楼则只能闭口不谈。
- 9、夫妇之间也要劝诫
- 10、虎父无犬子,范仲淹的儿子也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秉承范仲淹的思想和精神为国效力,后来官至宰相。
- 11、明黜陟,即严明官吏升降制度。那时,升降官员不看政绩好坏,只以资历为准。故官员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无所作为。范仲淹提出考核政绩,破格提拔有大功劳和明显政绩的,撤换有罪和不称职的官员。
12、得幸与衿社诸君共此良时。
- 13、如何能够赢得别人的信任?
- 14、宋仁宗的“仁”是庙号。“仁”的含义不仅是仁厚、仁爱那么简单,而是要回到儒家经典里的“仁”来理解:“克己复礼,谓之仁也”。“克己复礼”,就是要克制自己的欲望、自己的情感偏好,自觉地服从制度的约束。
- 15、当他被贬出京城时,不少见识了他的才干,他的胆魄的人都来为他送行,而范仲淹也只是大笑一声。而那些为送别而来的人,都说:“此行极光!”
- 16、凭空杜撰,或者装作到过洞庭湖,照搬现成的材料,拼凑出一篇来,这对于一般人来说,作为一般的应酬之作,似还将就。
- 17、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这句是千古名句,这里的天下指天下所有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范仲淹总结古贤人的修身方法。而这句则是他表明古贤人的终极追求,问他们什么时候能得到真正的快乐,这些古贤人必定会说,忧虑在天下人之前,享乐在天下人之后。因天下人的快乐而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这是对人的道德要求极高的标准,在古代社会制定下极少人能够做到,因此成为千百年来无上的理想境界。
- 18、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母归养,改回本名。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
- 19、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崖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 20、【范仲淹是哪个朝代的哪里人】现在这个时代,我们希望的是老百姓的生活能够过得好一点,自由自在一点,社会上的氛围更加宽容,法律能够给予我们一个基本的保障,如果按照这个价值观往中国古代去寻觅,我们就会发现,宋朝整个所展现出来的格调,可能最符合现代人的精神需求。
- 21、范仲淹“文武兼备”、“智谋过人”,无论在朝主政、出帅戍边,均系国之安危、时之重望于一身。他对某些军事制度和战略措施的改善,使西线边防稳固了相当长时期;他领导的庆历革新运动,虽只推行一年,却开北宋改革风气之先,成为王安石“熙宁变法”的前奏;即使在担任地方官时,他也殚精竭虑,鞠躬尽瘁。
22、而晏殊特别看重范仲淹的才华,而年轻的范仲淹也正是胸怀大志的年纪——于是他信任接受了管理应天书院的差事。有一句老话说:是金子到哪里都会发光,而范仲淹这块还粘着泥土,有待明君贤相来发掘的金子,上任不久便培养了大批人才。
- 23、范仲淹朝代:北宋。
- 24、■排场!超有食欲的建德早餐MV来了!只要早起,你就能找到故乡
- 25、我们人生走了几十年,现在回头看看,你是满意还是不满意?是欣慰还是惶恐?
- 26、政通人和:政事通顺,百姓和乐。政,政事;通,顺利;和,和乐。
- 27、正如郁达夫在《乙亥夏日楼外楼坐雨》中所云:“江山也要文人捧,堤柳而今尚姓苏。”岳阳楼的著称于世,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范仲淹的那篇惊世著作《岳阳楼记》。
- 28、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 29、而且范仲淹的这篇文章,赋予岳阳楼以极其丰厚博大的思想内涵,真是不记岳阳楼,胜似记岳阳楼,高出于任何前贤抒写岳阳楼的诗文之上,自然也就无人去斤斤计较其写岳阳楼记而没有记岳阳楼的文题不符的矛盾了。
- 30、母亲的身教,可以唤醒孩子的惭愧、羞耻之心
- 31、宋朝士大夫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普遍存在着“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不仅是某几个人,而是整一个群体都这么认为。士以天下为己任,认为这个国家的天下事,我应该参与治理,我有责任把它治理好。这种道义担当,在其他时代很少能看得到。
32、然而打拼了一生,辞了官,回了家才问自己:为了做官而跌宕起伏的一生,意义何在?
- 33、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 34、苏子泛舟于赤壁之上,“举酒属客,
- 35、范家在苏州有一块著名的风水宝地,当时的风水先生对范仲淹说“后代必出公卿!”范仲淹心想,既然此地风水能使后代显贵,那不如改为学堂,让苏州城的百姓子弟入学,将来众人的子弟都能贤达显贵,较之自己一家显贵岂不更为有益?于是立刻兴建学堂,千年以来,这里出现了将近四百个进士,八十几个状元,现在是一所高中的校址,真正做到了让百姓的子弟后代都能贤达显贵。
- 36、0当我们表现出善的行为,孩子在潜移默化中都会受很深的感动
- 37、■排场!超有食欲的建德早餐MV来了!只要早起,你就能找到故乡
- 38、教育孩子一定要抓住一个原则,绝对要平等的照顾,绝对不能对大儿子好,对小儿子差一点
- 39、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 40、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祖籍邠州(今陕西省彬县),后迁居苏州吴县(今江苏省吴县)。
- 41、宋仁宗确实做到了这一点,我觉得这对一位皇帝来说很不容易,因为他毕竟掌握了最高权力。于是我们就会发现,他是一个很不自由、有时候不得不委屈自己的皇帝。
42、打一个很俗气的比方,人生的攀比像是爬山,有的人出生就已经接近这座山的顶峰,那么他的一生就会用在另一座更高的山峰上;有的人出生时只在山脚的小灌木丛里,那么他的一生可能只能终结在半山腰了。
- 43、22CohenPl,Melbourne,
- 44、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 45、宋朝一个普通平民,不管是去摆地摊做点小生意,还是跑到人家家里去当佣工,或是在官方的手工作坊里面打工,一天的收入大概都有100文以上,少的话也有80文,这是历代最高的。
- 46、此外,《全宋文》、《古文观止》等总集也收有《岳阳楼记》。
- 47、仁宗时曾任秘阁校理,他为人忠直,极言敢谏,曾被贬河中府通判。仁宗明道二年(1033)任右司谏,景佑年间知开封府,上《百官图》,讥刺宰相吕夷简不能选贤任能,被贬饶州。
- 48、临走之前,又写了一首诗,交待说:路上如有关卡盘查,把这首诗拿给他看。诗中写道:“十口相依走河川,来时暖热去凄然,关津不必问姓氏,此是孤儿寡母船。”因为范仲淹的帮助,孙家一家老小顺利返回了家乡。
- 49、“薄暮冥冥”:傍晚时天气昏暗。
- 50、夫妇之间也要劝诫
- 51、北宋名相范仲淹,江苏吴县人,二岁丧父,母因无力谋生,只得带他改嫁。及长,知此事后,即泣别母亲,寄居佛寺苦读。也因此善缘,范公从小就闻佛正法,守持净戒,并刻苦自励、发愤精进。为官后,笃信佛法,乐善好施、广修众福。凡是他为官时所莅守之处,必定修建寺院、恭敬僧众,带动地方百姓信奉三宝,于兴崇佛法上不遗余力。
52、范仲淹生于徐州,父亲范墉曾任武宁军节度掌书记,也就是徐州军事长官的秘书。在范仲淹两岁的时候,父亲就病逝了。母亲谢氏贫困中无依无靠,度日艰难,只好抱着幼小的范仲淹,改嫁山东的朱文翰,小范仲淹跟随继父的姓氏,改名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