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 1、庆历三年(1043年)八月,范仲淹针对内忧(官僚队伍庞大但行政效率低)外患(辽和西夏威胁着北方和西北边疆)的现状,上疏《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十项改革纲领,主张澄清吏治、改革科举、整修武备、减免徭役、发展农业生产等,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科举等各个方面和领域。
  • 2、——错!那是科举后期的明清年代。在盛唐,则是另一番景象。
  • 3、而一直到天宝十一年(751年)李林甫过世,安禄山都还一向很老实。李林甫过世之前,因为作恶太多,旧日的政敌就群起而攻之。等着他过世后,还没来得及下葬,就被唐玄宗剥夺了一切荣誉尊号,改由小棺材掩埋。而相比于他身死的悲惨境地,一个后果却更严重:他亲手种下的祸根安禄山,这会彻底没了对头,从此疯狂扩张,终于酿成了那场肆虐八年的灾难:安史之乱,从此大唐元气大伤,再无盛世。
  • 4、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个悲情的毁灭?虽然后世把主要的责任,归结为那场恐怖的安史之乱。

  • 5、当然他们是好朋友,也是换帖兄弟,这就是徐达大将军的高明处。如果徐达一进南京上朝求见,一个卫士也不能带,武器也没有,那一进朝不就完了吗!请皇帝上船,皇帝想怎么也奈何不了他,不然便“伏尸二人,流血五步”,连皇帝也完蛋了。所以朱元璋说:你怎么会这样想,我决无此意。这样一说,两个人什么事情都没有了。
  • 追根溯源,想要弄清大宋与大清到底有没有关系,我们就要了解两个朝代和它们的太祖皇帝,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大宋朝以及宋太祖。
  • 6、追根溯源,想要弄清大宋与大清到底有没有关系,我们就要了解两个朝代和它们的太祖皇帝,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大宋朝以及宋太祖。
  • 7、公元1125年,“靖康之耻”发生了,北宋灭亡。1127年赵构在南京登基,建立南宋,1276年,南宋被元军打败,南宋灭亡了。
  • 8、石守信们就说要不我们都辞官回家去。赵匡胤马上顺着说,人生就如白驹过隙,不如给你们多些金钱,回去多置办些田地,安度晚年,君臣间也没有猜忌。于是大家都高兴了,谢恩。就这样,赵匡胤比较温和地,把这些重要的武将权力削减了。
  • 9、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字希文。祖籍邠州,后移居苏州吴县。北宋初年政治家、文学家。
  • 10、然而周世宗柴荣去世不久,赵匡胤就趁着皇帝年幼,加之自己手下有兵有将,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这时候的他比朱元璋好多了,手底下有人有人,要钱有钱,要兵有兵,要将有将。
  • 11、有人曾经将他们三个人的名字放来一块来比较,因为在历史上一个人的名字关乎了一个人的一生,他的名字与阴阳五行是息息相关的,所以我们来剖析一下他们三个人的名字中的含义:
  • 12、赵匡胤改变了中国封建王朝的政治体制,在他之前,五代政治极不稳定,将领动不动就篡位夺权,而他之后,中国再也出不了臣子夺权篡位的事情了。扩展资料赵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字元朗,小名香孩儿、赵九重,涿郡(今河北省涿州市)人,生于洛阳夹马营(今河南洛阳瀍河区东关)。
  • 13、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汉族。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市)人。北宋时期名臣,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 14、九龄以才鉴见推,当时吏部试拔萃选人及应举者,咸令九龄与右拾遗赵冬曦考其等第,前后数每称平允。——《旧唐书··张九龄传》

  • 15、了解完宋朝之后,我们再来看一下清朝。每一个朝代的太祖或者是高祖都是这个朝代的开创者,但是,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是清朝的奠基者,并不是建立者,他是后金政权的建立者,皇太极才是清朝的开国皇帝。
  • 16、赵匡胤是宋朝开国皇帝。
  • 17、夫妇关系处得好,父子关系会很亲,兄弟姐妹也会和睦
  • 18、仁宗时曾任秘阁校理,他为人忠直,极言敢谏,曾被贬河中府通判。仁宗明道二年(1033)任右司谏,景佑年间知开封府,上《百官图》,讥刺宰相吕夷简不能选贤任能,被贬饶州。
  • 19、宋朝士大夫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普遍存在着“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不仅是某几个人,而是整一个群体都这么认为。士以天下为己任,认为这个国家的天下事,我应该参与治理,我有责任把它治理好。这种道义担当,在其他时代很少能看得到。
  • 选潜心觉真言,依之耕心房
  • 20、选潜心觉真言,依之耕心房
  • 21、宋太祖赵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字元朗,宋朝开国皇帝。后唐明宗天成年间(927年3月21日)生于洛阳夹马营(今河南省洛阳市瀍河回族区东关),祖籍涿郡(今河北省涿州市),父亲赵弘殷,母亲杜氏。赵匡胤于后汉隐帝时投奔郭威,其后郭威废汉建周,得任东西班行首,始入宦途。后从征南唐,多有功绩。
  • 22、宋仁宗确实做到了这一点,我觉得这对一位皇帝来说很不容易,因为他毕竟掌握了最高权力。于是我们就会发现,他是一个很不自由、有时候不得不委屈自己的皇帝。
  • 23、唐朝自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到907年朱温建后梁而灭亡,共计289年,以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四夷宾服、安史之乱、牛李党争、科举制、三省六部、两税法、佛经东进等重大事件以及诗歌、文学、音乐、书画、天文学、数学、农学、医药等领域杰出成就而为后世传说。
  • 24、人与人相处只要遵守(四摄法),一定能处的很融洽,这是人际关系法

  • 25、规劝一个人应该注意到:存心、时机、态度跟方法、还要很有耐性
  • 26、赵匡胤非常仁慈,统一中国后对所有被他灭掉的君主,都养起来。而他的弟弟赵光义,则阴险毒辣,毒死了好多人。赵匡胤临死,还规定子孙后代都不许杀柴家人,也体现了他的仁慈之心。
  • 27、南宋诗人范仲淹,字希文。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政治家,文学家,吴县(今属江苏)人。少年时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
  • 28、母亲的身教,可以唤醒孩子的惭愧、羞耻之心
  • 29、愿这盛唐的明月时时月光流转,愿这盛唐的福泽时时泽披苍生,而我张九龄是否流落江湖已经不重要了。
  • 30、范仲淹出任泰州时,征调民众4万多人,重修捍海堰。自天禧五年(1021年)至天圣四年(1026年)完成,新堤横跨通、泰、楚三州,全长约200华里,不仅当时人民的生活、耕种和产盐均有了保障,还在后世“捍患御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地人民将所修之堤命名为“范公堤”,遗址迄今犹存。
  • 31、所以从他们三个人的战略方针上我们都能看出来,都有自己的一套战略方针,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独特的想法,最终都达到的一样的目的,那就是统一华夏。
  • 32、具有超凡才能政治家的王安石变法,他最大历史贡献并不是曾设立过十余条改变社会管理方式的法,关键在于他始终不渝信奉和坚持的变法中代表那个时代最强音的“三不足”无畏之精神、信念。
  • 33、千里马易得而伯乐难求。文采斐然的李商隐直到暮首晚年才考中进士,读书破万卷的杜甫也在阴差阳错间蹉跎半生,在门阀士族把持官场的大唐,没有贵人在前引路,科举难中;纵然难得中榜,晋升又难如登天。
  • 到了晚上,普通的市民可以去酒楼茶坊,也可以沿街逛逛吃吃美食,街道上也是灯火通明,夜生活很繁华。唐代那种全年宵禁,只有元宵节三天解禁的制度,到了宋朝,算是被突破了。

    34、到了晚上,普通的市民可以去酒楼茶坊,也可以沿街逛逛吃吃美食,街道上也是灯火通明,夜生活很繁华。唐代那种全年宵禁,只有元宵节三天解禁的制度,到了宋朝,算是被突破了。

  • 35、但公认的罪人却还有一位:唐玄宗时代的知名奸臣李林甫。
  • 36、【赵匡胤是哪个朝代的】宋太祖赵匡胤(927〜976年),著名军事统帅、军事家,中国北宋王朝的建立者,庙号太祖,涿州(今河北)人。出身军人家庭,后周殿前都点检,在“陈桥兵变”中被拥立为帝,建立宋朝,定都开封,一举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混战的局面,统一了大半个中国。又以杯酒释兵权等策,削夺禁军宿将及藩镇兵权,加强中央集权。天下既定,务农兴学,慎刑薄敛,与百姓休息,但其重文轻武、“守内虚外”的方针,造成宋朝长期的积弱不振。在位16年,病死,后人怀疑为其弟赵匡义所害,终年50岁,葬于永昌陵(今河南省巩县西南堤东保)。
  • 37、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两个阶段,共历十八帝,享国三百一十九年。
  • 38、虎父无犬子,范仲淹的儿子也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秉承范仲淹的思想和精神为国效力,后来官至宰相。
  • 39、也正如赵匡胤“治世用文,乱世用武”的执政理念,他的王朝中确实用了许多文臣,他们在宋初确实创造了相对安定的局面,百姓安居乐业。宋初在人口、税收、科技文化等各方面,都经历了一段较好的发展时期。
  • 40、范仲淹在学术上以易学著名,其文学亦为后世景仰,在文风卑弱的宋初,范仲淹反对西昆派,反对骈体文,主作用质朴的、有实际社会内容的作品来矫正文弊。
  • 41、历代名臣良将,子孙能够绵延三代,已是大为不易。如同范文正公那样,子孙遍及华夏大地,家族绵延八百年而不倒,只有孔老夫子能够相提并论。
  • 42、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个悲情的毁灭?虽然后世把主要的责任,归结为那场恐怖的安史之乱。
  • 43、赵匡胤是宋朝开国皇帝。
  • 44、两百多年以后的北宋名臣范仲淹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样的话似乎是为张九龄量身定做的。你不得不承认的是,有一种人生来就是救济万民的,辞官回乡的张九龄途经大庾岭梅关,眼见百姓深受所累,全然不顾自己已是一介白衣,连上奏疏请求朝廷拨款支持。

  • 45、北宋名相范仲淹,江苏吴县人,二岁丧父,母因无力谋生,只得带他改嫁。及长,知此事后,即泣别母亲,寄居佛寺苦读。也因此善缘,范公从小就闻佛正法,守持净戒,并刻苦自励、发愤精进。为官后,笃信佛法,乐善好施、广修众福。凡是他为官时所莅守之处,必定修建寺院、恭敬僧众,带动地方百姓信奉三宝,于兴崇佛法上不遗余力。
  • 46、其实张九龄啥出身不重要,但重要的是,一直恃才傲物的张九龄,这次彻底在唐玄宗心中,留下了宽以待己严于律人的恶劣印象。于是破天荒的,唐玄宗没有听张九龄的进言,硬是升了牛仙客的官。
  • 47、忽必烈从《易经》为国取名
  • 『言语忍,忿自泯』。人跟人相处当中,冲突最多的情况就是在言语
  • 48、『言语忍,忿自泯』。人跟人相处当中,冲突最多的情况就是在言语
  • 49、当时范仲淹发现仁宗皇帝已经二十岁了,可是朝中军政大事,仍然全是刘太后说了算,于是范仲淹上书,请刘太后撤帘罢政,将大权交还仁宗。朝廷收到奏疏后,默不作答。
  • 50、这耳熟能详的名句,出自一个杰出的政治家——范文正公。
  • 51、宋太祖又针对当时的周边形势,提出了“先南后北”的统一全国的战略方针。南,指的是荆湖、后蜀、南汉、南唐等割据政权。赵匡胤对他们采取了刚柔相济、软硬兼施的政策,收到了显著的效果。他实施各个击破的策略,迅速地灭掉了几个小朝廷,实现了南方一统。而对投降的国主,一律封以有名无实的高官,使他们享受荣华富贵。而换来的却是国家的统社会的安定。
  • 52、莫宣卿考取状元后,被任为翰林书院修撰。其后他还乡省亲,因母亲不愿随其北上定居,莫遂上书朝廷请求改委他在南方任职以奉养母亲。
  • 53、要了解命运的真相,我们就要去读一本很好的书,叫做《了凡四训》,道理明白,心才会平,就不会去争
  • 54、解码汉字汉字的起源

  • 55、赵匡胤:别名香孩儿、赵九重、赵玄朗,从他的别名中我们就可以看出,他的父母给予他多么大的期望,而且从他们三人的名字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赵匡胤也是坐皇帝的最佳选择。
  • 56、“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 57、以为也就老死于此了,范仲淹也心灰意冷。但是,这时,出了一件大事,震动了全国,也改变了他的命运。从此,范仲淹将开始他自己从未想到过的的戎马生涯。
  • 58、但李林甫却很有想法,早早就下定了决心。自己和张九龄,绝没有和平共处的可能。要想成功,就要彻底击败这个老头。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