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你似乎是说在世俗的身心之外还有个东西。有这样的东西吗?你怎么称呼它?

  • 1、巫教没落是因为道教的兴起,和佛教没有关系。巫教就目前来说应该依然存在,巫教在古代的活动区域是当今的云贵高原,所以容易提到云南。巫教不养蛊,养蛊是达到自己的目的,未必害人。
  • 2、有人会提出疑问:修大悲心需要细密深刻的思维,而证悟空性的智慧又不需要任何杂念,既然如此相互矛盾,又怎能在一座当中同时修呢?
  • 3、(佛教基础)有人说“学佛应从读经入手,不应从读论入手”此话有道理吗?
  • 4、如果不读书,行万里路也不过是个邮差。
  • 5、前世五百年的回眸才换得今世的擦肩而过。

    说回到弥勒信仰,前面说过,我们将这个范畴限定在汉传佛教,而且不包括民俗信仰的话,简单来说,弥勒信仰可以包括两个方面:
  • 6、说回到弥勒信仰,前面说过,我们将这个范畴限定在汉传佛教,而且不包括民俗信仰的话,简单来说,弥勒信仰可以包括两个方面:
  • 7、(佛教基础)在高科技社会里,佛教为什么能够获得广泛的信仰?
  • 8、对未来,要抱最大希望;对目标,要尽最大努力;对结果,要做最坏打算;对成败,要持最好心态。不急不躁,不骄不馁,祝你把握好每分每秒,让幸福拥抱!
  • 9、其实,菩萨所行持的六波罗蜜多,都没有超出智悲之义:布施、持戒、忍辱是大悲;禅定、智慧是智;精进则是智悲的助缘。以智悲二字来界定佛教的意义,是简捷的说法,其深广的内涵,就是六波罗蜜多。
  • 10、很多经典里都提到,弥勒菩萨在久远之前,就得到古佛的授记,以后要成佛,佛号“弥勒”
  • 11、佛说:修百世方可同舟渡,修千世方能共枕眠。前生五百次的凝眸,换今生一次的擦肩。
  • 12、信仰,又作仰信。信心瞻仰之意。信,信奉。仰,仰慕。梵语sraddha译作信心、信解、信仰。《法苑珠林》卷九四:“生无信仰心,恒被他笑具。”(谓对佛、法、僧三宝的崇信钦仰。佛教强调修行之初,须立坚固的信心,令不动摇。“信、解、行、证”,“信、愿、行”等。)信仰,是指对人们对某种理论、学说、主义的信服和尊崇,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活动指南,它是一个人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的根本准则和态度。信仰包含信念,信念是信仰的一部分,是信仰中阶段性信目标,是信仰最集中、最高的表现形式。信仰就是所望之事的实底,是未见之事的确
  • 13、如果我们能看清苦的真相,看出苦由何处而生,由何处消逝,那么便容易做到不令苦的形成,也就能够控制苦。
  • 14、与其你去排斥它已成的事实,你不如去接受它,这个叫做认命。
  • 15、(佛教基础)西藏僧人学经大概情况是怎样的?

  • 16、佛说:修百世方可同舟渡,修千世方能共枕眠。前生五百次的凝眸,换今生一次的擦肩。
  • 17、一山清凉,千年佛光。
  • 18、我们的要求变多了习惯了得到便忘记了感恩这个世上没有谁一定要对谁好!
  • (佛教基础)为什么佛说了一生的法,反而说从未说法呢?
  • 19、(佛教基础)为什么佛说了一生的法,反而说从未说法呢?
  • 20、一个人的老去,一个人的孤独,只是人生的仓促,只是人生的无奈,花甲年华,谁也不欠谁,谁也别问谁。
  • 21、自恐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怕误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 22、所谓无上正等正觉者非他,即是真如本性,亦名自性清静心是也。
  • 23、后来,在迦维罗卫国时,佛陀的姨母大爱道比丘尼,亲手做了一件金色袈裟,想要供养佛陀。佛陀没有接受,让她转供僧众。但是,所有的僧人包括已证圣果的阿罗汉们,都没有人敢于接受这个供养,因为有的人觉得,这是佛陀姨母供养佛陀的,自己怎么能有资格接受?有的人觉得,这件金色袈裟太过奢华,穿在身上不符合律法。最后,到了弥勒菩萨这里,他坦然地接过来就披在身上了。
  • 24、对我们初学者来说,首先要修菩提心、受菩萨戒,一旦受了戒,菩萨戒的戒体──菩提心就已经存在于我们的相续当中,在此基础上,就可以进一步修空性。
  • 25、诸如此类的布施及忍辱等行为,都是世俗方面的大悲心。佛法的真正意义,是不仅要这样发心,还要有实际的行动;不仅要从事救灾、布施衣物、看护伤病患者等解决众生暂时痛苦的慈善活动,而且甘愿为众生的解脱付出包括生命在内的一切代价。

  • 26、而佛教对真理的认识,恰恰是相反的——佛陀认为众生都是平等的;没有一个万能的创造者,没有一个主宰者;这个世间的真相就是苦、空、无常、无我。你可以不信佛,但你不能不信因果,不能不信一切的事物都是无常的幻化,一切的生命都是在生老病死之中,一切的众生都因“我”而生,因“我执”而痛苦。佛陀说他只是一个觉悟者,一个发现者。而若是谁发现了这些规律,谁实证了这些真理,谁也就是佛。一切的生命状态,包括人、畜生、天神等,只要你肯去思维真理,去努力修行,你就可以离苦得乐,你就可以成佛。(一般低智能的畜生,需要罪报了结以后,再生
  • 27、如果内心不再有坏的作用那一部分,我们便不再会从其中引起痛苦烦恼,从而达到永恒的愉快安详。
  • 28、就在那一夜,我忘却了所有,抛却了信仰,舍弃了轮回,只为,那曾在佛前哭泣的玫瑰,早已失去旧日的光泽。
  • 29、(佛教基础)念佛菩萨心咒和圣号有什么异同?
  • 30、佛说:因为她是你最爱的人,让她活得幸福和快乐被你视作是一生中最大的幸福,所以,你还会为了她生活得更加幸福和快乐而不断努力。幸福和快乐是没有极限的,所以你的努力也将没有极限,绝不会停止。
  • 31、向逝者致哀,向英雄致敬,愿逝者安息,英雄丰碑永存!
  • 在你贫穷的时候,那你就用身体去布施,譬如说扫地、洒水、搬东西等,这也是一种布施。
  • 32、在你贫穷的时候,那你就用身体去布施,譬如说扫地、洒水、搬东西等,这也是一种布施。
  • 33、治学不厌是智者,教育不倦是仁者,做事不苦是勤者,受苦不诉是能者。
  • 34、对我们初学者来说,首先要修菩提心、受菩萨戒,一旦受了戒,菩萨戒的戒体──菩提心就已经存在于我们的相续当中,在此基础上,就可以进一步修空性。
  • 35、此处所说的空性智慧,不像小乘的人无我见解,它是含有大悲心成分的,而在大悲当中,又有证悟的智慧。这些智悲双运的见解与修法,囊括了所有佛法的涵义,说起来虽然这么简单,真要做起来时,却也并不是那么容易的。

  • 36、在对的地方,遇到对的人,那是真正的幸福。所以,每一个起风的日子,我们都会格外地充满了感恩的心,感谢命运!
  • 37、让我们怀着感恩的心感谢日月星辰,让我们怀着感恩的心感谢山河大地,让我们怀着感恩的心感谢社会人生,让我们感谢自己,感谢自己拥有一个懂得感恩的灵魂。
  • 38、感谢您的认同和支持,签下我公司的保单!同时也恭贺您的明智选择,拥有一份高枕无忧的保障,深信透过我司专业及健全的制度,一定能提供您满意的服务。您的热诚和蔼友善的态度,很让我钦佩,很少人能像您这么负责任,真的不容易,这大概也是您与众不同的地方吧!保持这一份执着与热情,向前迈步。幸福将时刻伴随着我们!
  • 39、(佛教基础)决定有情转世轮回的因素是什么?
  • 40、菩提树下的轮回,是几世遗留的姻缘,等你来度我;石桥下等你来过,岁月的蹉跎让我犯了错,回首前尘,只愿涅盘成佛。
  • 41、爱本是恨的来处。胡汉不归路,一个输,一个哭,宁愿你恨的糊涂,中了爱的迷毒,一面满足一面残酷。
  • 42、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当作如是观。
  • 43、佛是什么呢?唐卡中画的面色金黄、结跏趺坐的佛是不是真的佛呢?
  • 44、唯有佛这样的悲心,才算得上是大悲,其他世间的慈悲只能说是“悲”而已,还不能用“大”来形容,因为大悲心与佛的智慧有着很密切的关系,而菩提心也就是大悲心。
  • 共悼逝者,致敬英雄!没有英雄的无私奉献,哪有老百姓的平平安安!英雄来自平凡的人民,英雄的人民不平凡!向英雄致敬!

    45、共悼逝者,致敬英雄!没有英雄的无私奉献,哪有老百姓的平平安安!英雄来自平凡的人民,英雄的人民不平凡!向英雄致敬!

  • 46、山河犹在,日月同泣,向逝者默哀,向英雄致敬!
  • 47、学会怀抱感激,才会有人生的信念,生命的动力。
  • 48、在对的地方,遇到对的人,那是真正的幸福。所以,每一个起风的日子,我们都会格外地充满了感恩的心,感谢命运!
  • 49、没有你,我不懂的做人的道理;没有你,我不明白生活的真谛;没有你,我不知道生活的意义;没有你,就没有今日的业绩。感恩节里我想说,谢谢你,我的父母!
  • 50、后来,这个仙人在山林中修行时被暴雨所困,没有食物。一对兔母子见他多日未食,恐怕他饿死了(这个仙人所持的法就泯灭了),于是便跳入火中烧成食物供他食用。仙人被深深感动,发愿生生世世不起杀念,永不食肉,直至成佛。这个仙人就是弥勒菩萨,“从初发心不食肉,以是因缘名“慈氏”。
  • 51、虽然在之前,我就已经讲过佛陀为何要如此描述的原因,相对于古代的人来说,如果能明白这个道理,对生活在现代的我们更具有深刻的意义。因为,古代人对宇宙的形成与结构所知有限,当时的佛教徒也不会对这个议题进行进一步的思维,所以没有必须解释的迫切性,但在当今世界,依赖现代科技而形成的宇宙观,尤其是对宏观世界的认知早已深入人心,其中就有许多与佛教亦异亦同的观点。为了不让世人对佛教产生误会,所以有必要再次予以说明:
  • 52、宁玛巴的高僧荣森班智达曾说过:佛教永不改变的定义,就是智与悲。除此之外,没有其他任何解释可以完整地表达佛法的内涵。
  • 53、老师,您是美的耕耘者,美的播种者。是您用美的阳光普照,用美的雨露滋润,我们的心田才绿草如茵,繁花似锦!
  • 54、山河犹在,日月同泣,向逝者默哀,向英雄致敬!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