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生活中少不了孤独沉默寂寞感伤,因为生活从来也没有按照过谁想要的方向定制,也并没有给谁过多的安逸,你活的怎么样就在于你的内心世界,能不能突破困惑,面对繁华你看不看见,想不想到,这个世界就安静的在那里,一切的根本,就在于内心世界的清静,惹了尘埃,必被尘埃所困。
2023-05-16 08:21:40
9711
- 1、菩萨告诫世人四大崇高真理:活着就是受苦受难,苦难的起因是欲望,通过彻底的超然脱世(也称浬槃)人也可暂时停止苦难,要结束一切苦难,人必须遵从被称为高尚八重路的途径,八重路对道德品行做出明确规定:1)了解真理,2)坚决抵制邪恶,3)言语得当,不要伤害他人,4)通过行动表示对生活、道德和物品的尊敬,5)所作所为不危害他人,6)努力消除头脑中邪恶念头,7)克己自律(或控制自己想法和感觉),8)精力集中。在有些地方,佛教信仰和做法与印度教和神道教的内容结合在一起。
- 2、智慧是生,烦恼是死,学会珍惜人生的每一刻,用心品味生活的美好。
- 3、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生老病死犹涌涛愿度有海诸有情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我此普贤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 4、当你把自己放在最低处时,实际上你是在最高处。当把自己放在最高处时,实际上你是在最低处。
5、为什么呢?譬如,纵使将一位病人照顾得无微不至,直到康复为止,但这样能防止他以后不再生病吗?不能。我们能解决的,只是这一次生病的问题罢了,他在以后的生生世世中所要经历的病痛,我们是爱莫能助的;任何形式的财物布施,都只能暂时地解决他人生活贫困、衣食无着的问题,却并非长远之计。只有让众生明了生老病死的真相,引导他们修行,从而踏上解脱道,才能彻底地、永久性地解决他们的所有痛苦,所以,这才是真正的利益众生、度化众生,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救度。
- 6、量有多大,心有多静;心有多静,福有多深。心静不静,和环境无关。最深的宁静,来自最宽广、包容的胸怀。福深福浅,不在于能笑着迎来多少,而在于能看淡多少失去。
- 7、后来,在迦维罗卫国时,佛陀的姨母大爱道比丘尼,亲手做了一件金色袈裟,想要供养佛陀。佛陀没有接受,让她转供僧众。但是,所有的僧人包括已证圣果的阿罗汉们,都没有人敢于接受这个供养,因为有的人觉得,这是佛陀姨母供养佛陀的,自己怎么能有资格接受?有的人觉得,这件金色袈裟太过奢华,穿在身上不符合律法。最后,到了弥勒菩萨这里,他坦然地接过来就披在身上了。
- 8、一山清凉,千年佛光。
- 9、阿迷途佛。您好,佛教导我们信佛呢,首先信自己,世尊在华严经上说,一切众生皆可成佛,本来是佛,所以你我。包括一切众生本来面目都是佛,所以信自己本来是佛,其次,你欢喜哪一尊佛就信哪一尊佛,佛教我们恒顺众生,不强求众生。建议您先看看净空老法师的认识佛教。从认识佛教,认识释迦摩尼佛开始,佛教是他老是人创立的
- 10、在中国的佛教历史上,关于弥勒菩萨示现的记载也很多。比较有名的,像南朝的傅大士,还有宋代的布袋和尚。当然,还有一些不太可信的记载,比如,武则天也暗示他人宣传她是弥勒菩萨示现。这种目的性太强的手段大家也都心知肚明,不会当真。
- 11、(佛教基础)念佛菩萨心咒和圣号有什么异同?
- 12、佛说:憎恨别人对自己是一种很大的损失。
- 13、其实,大悲还有很多不同层次的意义:
- 14、(佛教基础)为什么要思考无常,有什么利益?
15、这里的内容也明确显示,佛陀将度化众生的重任交付与弥勒菩萨。
- 16、图说:宜兰念佛会旧址。
- 17、这个世间只有圆滑,没有圆满的。
- 18、人生没有完美,幸福也不总是一百分。真正的幸福,不是依赖任何外在的人或事物,也不是来自变幻无常的情绪与感觉,而是我们的内心能保持一种平静愉快的状态。懂得体谅,坦然地接受残缺。人生的修行,就是用智慧看透世间黑白,并用一颗善良的心成就一切美好,用一颗宽容的心,坦然地接纳无法改变的不好。
- 19、1一切痛苦的根源是自私自利,我执我爱。饶益一切众生,承办众生的利益才是快乐的源泉。
- 20、菩提心是为度化一切众生而修持成佛。
- 21、其实爱美的人,只是与自己谈恋爱罢了。
- 22、“宗教”这个词是从西方传来的,如果从宗教的英文单词religion本身的涵义来解释的话,则佛教也不能算是宗教,因为religion的字义中含有承认上帝存在的意思,西方有些人不认为佛教是宗教,就是由于佛教不承认造物主的存在。而过去佛教的一些高僧大德也持有同样的看法,说佛教不是宗教。我认为佛教也不是西方人所下定义的“宗教”,因为佛教向来都不承认上帝的存在。
- 23、(佛教基础)有人自称“亲自得到过佛、菩萨的传法灌顶”这话可信吗?
- 24、阿迷途佛。您好,佛教导我们信佛呢,首先信自己,世尊在华严经上说,一切众生皆可成佛,本来是佛,所以你我。包括一切众生本来面目都是佛,所以信自己本来是佛,其次,你欢喜哪一尊佛就信哪一尊佛,佛教我们恒顺众生,不强求众生。建议您先看看净空老法师的认识佛教。从认识佛教,认识释迦摩尼佛开始,佛教是他老是人创立的
25、坐亦禅、行亦禅。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春来说花自青,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
- 26、人生的真理,只是藏在平淡无味之中。
- 27、佛是什么呢?唐卡中画的面色金黄、结跏趺坐的佛是不是真的佛呢?
- 28、所有一切的发生,均因为因缘聚合,所以你不必太执着。该来的会来,该走的会走。
- 29、学佛第一个观念,永远不去看众生的过错。你看众生的过错,你永远污染你自己,你根本不可能修行。
- 30、我们说过的话,做过的事,遇过的人,每一个现在,都是我们以后的回忆。我们无须缅怀昨天,不必奢望明天,只要认真过好每个今天,说能说的话,做可做的事,走该走的路,见想见的人。脚踏实地,不漠视,不虚度,继续唱着歌,快乐悲伤都要记得,就算心碎也要拥有最美的姿态。
- 31、不依止善知识,就不能成就,没有上师就没有佛,一切诸佛都是依止上师而成佛的。
- 32、其实,菩萨所行持的六波罗蜜多,都没有超出智悲之义:布施、持戒、忍辱是大悲;禅定、智慧是智;精进则是智悲的助缘。以智悲二字来界定佛教的意义,是简捷的说法,其深广的内涵,就是六波罗蜜多。
- 33、不识本心,求无上佛道,无异煮沙成饭。
- 34、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35、感谢你工作上不厌其烦一遍遍教我技能,一次次告诉我经验,让我能迅速成长独当一面。
- 36、佛说:人若能时时反观自照,检讨心念是否贪着名闻利养,久久之,心灵自可提升到「月至上品诸风静,心持半偈万缘空」的境界。
- 37、太虚大师筹组「中国佛教会会务人员训练班」时,他曾说过:「佛教要靠我们青年僧伽」,这是我那个时候最欣赏的名言了。可惜,在太虚大师即将被选为中国佛教会会长的前数月,就在上海圆寂了,当时他才六十岁。我为此真是如丧考妣,几乎数日间,精神恍忽,觉得天地日月无光。这一段时间,好像是我的生命中感到最低潮的时日。
- 38、人生不能靠心情活着,而要靠心态去生活。宁静不是表面的安静,而是磨难馈赠给坚强之人的一种淡然和安详。宁静的人如同一潭湖水,万象掠过而不为所动。因为她不争、不惧,不卑不亢,从容、超脱。肤浅的人得不到她,浮躁的人与她无缘,拜金的人买不动她。宁静是一道伤痕,也是一种骄傲。
- 39、这里的内容也明确显示,佛陀将度化众生的重任交付与弥勒菩萨。
- 40、修行不在表面,就在心上,每个起心动念都是修行,真正有修行,谁也障碍不了你。
- 41、(佛教基础)有人自称他的“法”是比释迦牟尼的法更高的“佛法”这种说法可信吗?
- 42、其实,真正在意你的人并不多,不要活在别人的看法里。大多数人其实并不在意你。真正在意你的人,往往是爱你的人。而在这个世界上真正爱你的人并不会太多。因此,你不要太在意别人的看法,你只要在意真正爱你的人对你的看法就可以了。
- 43、人有三样东西是不该挥霍的:身体、金钱和爱,你想挥霍,却得不偿失。
- 44、太虚大师筹组「中国佛教会会务人员训练班」时,他曾说过:「佛教要靠我们青年僧伽」,这是我那个时候最欣赏的名言了。可惜,在太虚大师即将被选为中国佛教会会长的前数月,就在上海圆寂了,当时他才六十岁。我为此真是如丧考妣,几乎数日间,精神恍忽,觉得天地日月无光。这一段时间,好像是我的生命中感到最低潮的时日。
45、像前面说的,很多人把弥勒菩萨当财神供奉之类的情况,一方面体现了弥勒菩萨跟娑婆众生因缘深厚;但另一方面,也确实让普通人对弥勒菩萨的了解越来越扑朔迷离。
- 46、在中国的佛教历史上,关于弥勒菩萨示现的记载也很多。比较有名的,像南朝的傅大士,还有宋代的布袋和尚。当然,还有一些不太可信的记载,比如,武则天也暗示他人宣传她是弥勒菩萨示现。这种目的性太强的手段大家也都心知肚明,不会当真。
- 47、原谅别人,就是给自己心中留下空间,以便回旋。
- 48、人与人之间一切矛盾的生成,都来源于一颗自私,自我,计较,贪婪,嫉妒,傲慢,狭隘,狂妄,愚痴的心。而一颗博爱,无私,无碍,无悔,无怨,豁达,开朗,豁达的心则是一片清净和祥和;心窗不打开,阳光难进来,若为琐事扰,怎得大自在!
- 49、不依止善知识,就不能成就,没有上师就没有佛,一切诸佛都是依止上师而成佛的。
- 50、说回到弥勒信仰,前面说过,我们将这个范畴限定在汉传佛教,而且不包括民俗信仰的话,简单来说,弥勒信仰可以包括两个方面:
- 51、今日的执著,会造成明日的后悔。
- 52、(佛教基础)应如何看待《俱舍论》中说的器世界状态与现代科学证实的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