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页恶之;害人者,人亦从而害之。

  • 1、译:所以富贵的人极其奢侈,二孤儿寡妇却受饥挨饿,虽然想天下不乱,也不可能。国君若真的希望天下太平而不希望天下大乱的话,如果要吃喝,就不能不节俭。
  • 2、上之为政,得下之情则治,不得下之情则乱。
  • 3、天之行广而无私,其施厚而不德,其明久而不衰,故圣王法之。
  • 4、民力尽于无用,财宝虚以待客。

  • 5、爵位不高,则民弗敬;蓄禄不厚,则民不信;政令不断,则民不畏。
  • 今王公大人惟毋为乐,亏夺民之衣食之财,以拊乐如此多也。
  • 6、今王公大人惟毋为乐,亏夺民之衣食之财,以拊乐如此多也。
  • 7、是故凡大国之所以不攻小国者,积委多,城郭修,上下调和。
  • 8、子不能治子之身,恶能治国政。
  • 9、是与天下之所以察知有与无之道者,必以众人之耳目之实知有与无为仪者也。
  • 10、非独染丝然也,国亦有染。
  • 11、财以成者,扶而埋之;后得生者,而久禁之。
  • 12、顺天意者,兼相爱,交相利,必得赏;反天意者,别相恶,交相贼,必得罚。
  • 13、凡其为此物也,无不加用而为者,是故用财不费,民德不劳,其兴利多矣。
  • 14、爱人利人以得福者有矣,恶人贼人以得祸者亦有矣。

  • 15、爱人者,此为博焉;利人者,此为厚焉。
  • 16、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
  • 17、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
  • 18、是故江河不恶小谷之满己也,故能大。圣人者,事无辞也,物无违也,故能为天下器。
  • 19、力,形之所以奋也。圆,一中同长也。
  • 是故江河不恶小谷之满己也,故能大。圣人者,事无辞也,物无违也,故能为天下器。
  • 20、是故江河不恶小谷之满己也,故能大。圣人者,事无辞也,物无违也,故能为天下器。
  • 21、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是以仁者非之。
  • 22、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
  • 23、故百工从事,皆有法所度。今大者治天下,其次治大国,而无法所度,此不若百工辩也。
  • 24、故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 25、非独国有染,士亦有染。
  • 26、特上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
  • 27、吏不治则乱,农事缓则贫。
  • 28、子不能治子之身,恶能治国政。
  • 29、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不宜不亲,不义不近。
  • 30、以此亏夺民衣食之财,仁者弗为也。
  • 31、所信者不忠,所忠者不信。
  • 32、6、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 33、此所谓便其习而义其俗者也。
  • 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34、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 35、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
  • 36、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举公义,辟私怨,此若言之谓也。
  • 37、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
  • 38、是故为其所难者,必得其所欲焉。未闻为其所欲,而免其所恶者也。
  • 39、是故为其所难者,必得其所欲焉。未闻为其所欲,而免其所恶者也。
  • 40、1甘井近竭,招木近伐,灵龟近灼,神蛇近暴。
  • 41、其友皆好矜奋,创作比周,则家日损,身日危,名日辱。
  • 42、今天下之士君子,中将欲为仁义,求为上士,上欲中圣王之道,下欲中国家百姓之利。
  • 43、夫以奢侈之君御好淫僻之民,欲国无乱不可得也。
  • 44、诗云∶"必择所堪,必慎所堪",此之谓也。

  • 45、上之所以使下者,一物也;下之所以事上者,一术也。
  • 46、皆曰∶"吾上祖述尧舜汤文武之道者也。"而言即相非,行即相反。
  • 47、民力尽于无用,财宝虚以待客。
  • 繁饰有命,以教众愚朴之人。
  • 48、繁饰有命,以教众愚朴之人。
  • 49、是故天地不昭昭,大水不潦潦,大火不燎燎,王德不尧尧者,乃千人之长也。
  • 50、义人在上,天下必治。
  • 51、天之行广而无私,其施厚而不德,其明久而不衰,故圣王法之。
  • 52、赏赐不能喜,诛罚不能威。
  • 53、名不徒生而誉不自长,功成名遂。
  • 54、今至大为攻国,则弗知非,从而雀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另乎?

  • 55、凡其为此物也,无不加用而为者,是故用财不费,民德不劳,其兴利多矣。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