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1、故先民以时生财,固本而用财,则财足。

  • 2、江河之水,非一源之水也;千镒之裘,非一狐之白也。
  • 3、是以其财不足以待凶饥,振孤寡,故国贫而民难治也。
  • 4、是与天下之所以察知有与无之道者,必以众人之耳目之实知有与无为仪者也。
  • 5、原浊着流不清,行不信者名必耗。
  • 是与天下之所以察知有与无之道者,必以众人之耳目之实知有与无为仪者也。
  • 6、是与天下之所以察知有与无之道者,必以众人之耳目之实知有与无为仪者也。
  • 7、且夫义者政也,无从下之政上,必从上之政下。
  • 8、财以成者,扶而埋之;后得生者,而久禁之。
  • 9、民有三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
  • 10、是故天地不昭昭,大水不潦潦,大火不燎燎,王德不尧尧者,乃千人之长也。
  • 11、夫恶有同方不取而取同己者乎?

  • 12、天之行广而无私,其施厚而不德,其明久而不衰,故圣王法之。
  • 13、所信者不忠,所忠者不信。
  • 14、桀纣不以其无天下之士邪,杀其身而丧天下。故曰∶"归国宝,不若献贤而进士。"
  • 15、其事上尊天,中事鬼神,下爱人。
  • 16、譬犹使人负剑,而求其寿也。
  • 17、民无食,则不可事。故食不可不务也,地不可不利也,用不可不节也。
  • 18、是故天地不昭昭,大水不潦潦,大火不燎燎,王德不尧尧者,乃千人之长也。
  • 因其国家,去其无用,足以倍之。
  • 19、因其国家,去其无用,足以倍之。
  • 20、故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已。
  • 21、原浊着流不清,行不信者名必耗。

  • 22、上之为政,得下之情则治,不得下之情则乱。
  • 23、以其行理也,行理生于染当。
  • 24、人之生利也,然且犹尚有节;葬埋者,人之死利也,夫何独无节于此乎。
  • 25、故使言有三法,三法者何也?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
  • 26、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不宜不亲,不义不近。
  • 27、善无主于心者不留,行莫辩于身者不立。
  • 28、此所谓便其习而义其俗者也。
  • 29、是故为其所难者,必得其所欲焉。未闻为其所欲,而免其所恶者也。
  • 30、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
  • 31、爱人利人以得福者有矣,恶人贼人以得祸者亦有矣。

    是故君子自难而易彼,众人自易而难彼。
  • 32、是故君子自难而易彼,众人自易而难彼。
  • 33、赏赐不能喜,诛罚不能威。
  • 34、顺天意者,义政也;反天意者,力政也。
  • 35、桀纣不以其无天下之士邪,杀其身而丧天下。故曰∶"归国宝,不若献贤而进士。"
  • 36、此圣王之法,天下之治道也,不可不务也。
  • 37、故先民以时生财,固本而用财,则财足。
  • 38、6、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 39、虽使鬼神请亡,此犹可以合欢聚众,取亲于乡里。
  • 40、故染不可不慎也。
  • 41、故先民以时生财,固本而用财,则财足。

  • 42、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
  • 43、故彼人者,寡不死其所长,故曰∶太盛难守也。
  • 44、以其行理也,行理生于染当。
  • 诗云∶"必择所堪,必慎所堪",此之谓也。
  • 45、诗云∶"必择所堪,必慎所堪",此之谓也。
  • 46、君实欲民之众而恶其寡,当蓄私,不可不节。
  • 47、所信者不忠,所忠者不信。
  • 48、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
  • 49、故使言有三法,三法者何也?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
  • 50、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故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已。
  • 51、顺天意者,兼相爱,交相利,必得赏;反天意者,别相恶,交相贼,必得罚。

相关内容